绿林网

《纸上的爱》读后感100字

《纸上的爱》读后感100字

《纸上的爱》是一本由[爱尔兰] 萧伯纳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上的爱》读后感(一):如果有一个人,让你轻易爱上他

第一次看到萧伯纳的戏剧,是今年NTLIVE放映的《凡人与超人》,前半段还不适应这种语速极快的话痨式戏剧,渐入佳境后,反而生出一种敬佩,几乎是一个世纪前的作品,思考的内容却毫不落伍。我对他几乎是一见钟情。

看他与爱兰黛丽之间的关系可说是一种刻意的浪漫,共同遵守一项违反常理的标准,好像是一起守护一个秘密,用默契来维持这段奇妙的关系,神奇而美妙。他们聊戏剧、聊共同的朋友、也聊生活,他们讲一些甜蜜的话,一些情人间的逗引,或开玩笑的、或抚慰的,激情澎湃又情义绵长。

这或许可以当一本情书大全,如果当今世界还有人在写情书的话,“把你当作我的不共戴天的敌人那样地战斗,可是,啊,我多么渴望地被征服啊。”类似这样的甜言蜜语让人毫无招架之力。他们的关系起始于爱兰黛丽对萧伯纳的一次求助,在这近百封的通信往来中,他们聊的最多的应该就是彼此最大的交集:戏剧。其中有萧伯纳自己写的,也有同时代其他著名的剧作,由爱兰黛丽来出演。这对了解同时代的戏剧很有帮助,同时也能从中了解到萧伯纳的相对私人的评价。

圈子这么小,注定会有彼此都认识的人。爱兰黛丽从中周旋,希望缓和萧伯纳与亨利欧文之间的关系,或许是语言终归苍白,也可能是其他的客观原因,这个调解并不成功,倒是使爱兰黛丽更偏向了萧伯纳一些。萧伯纳在书信中时常表现出一些可爱的自信来,带上些孩子气,这些或许更讨比他大十多岁的爱兰黛丽的喜欢吧。但萧伯纳也有刻薄嘲讽的时候,可见他在拿捏人心一点上的驾轻就熟。

萧伯纳也在信中和爱兰黛丽交流他在费边社取得的成就,自称是“那个街角社会主义者”,他深知爱兰黛丽对这些不感兴趣,却也了解她会更喜欢这样一个热衷于自己事业的男人。其中一封书信,萧伯纳描述两位社会主义者时,还用铅笔胡乱画了两幅肖像,可惜书中并未附上图画,不然真的想体验下萧伯纳的“画技”。

我并未定义他们之间的感情为爱情,但要说是单纯的友谊也不恰当。他们大概是知道彼此不是生活中可以相伴的人,所以把感情寄托于书信间。他们所交流的,都是有实质的、美好的,也正是因为感情都寄托在书信中,那些丑陋的、不堪的,都消失不见了。当后人阅读时,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对艺术的看法,以及语言文字力量。如果有一个人,能让你轻易爱上他,那么他一定是萧伯纳。

《纸上的爱》读后感(二):我不曾拥有你,但我拥有永恒的爱情。

——你愿谈一场柏拉图式的恋爱吗?

信件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逐渐活成在“网”上的人,但是无可否认,互通信件在我心中一直是令人着迷的沟通方式,一封信就可以帮助人们维系着彼此间不远不近的距离,近到可以直通心灵,远到不干涉对方的生活。所以怀着一丝探究名人轶事的窃喜,翻开了《纸上的爱》——大文豪萧伯纳与著名英国演员爱兰•黛丽的书信集,全书文字优美动人,风格活泼清新,字里行间真情涓涓如流水,似乎能穿透厚厚的纸页流向人们的内心。

萧与爱兰,从1892年起持续通了三十多年的书信,留存下来大约三百多封“情书”,他们通信的内容从艺术、戏剧,涵盖到彼此的事业以及生活的琐碎小事,萧的文字俏皮热烈,爱兰的文字温柔真诚,你来我往之间涌动着浓浓情意与感动。书中共收录了其中九十六封信件,虽然没有完整地登载两人的全部信件,但精华和最具趣味的部分都保留下来,也能从中窥探到这段世纪之情的全貌了,编排以萧、爱两人的情感推进进程划分成了五个部分,就像萧翁在原序了书写的那样,“有人也许埋怨说,这一切都是纸上的;让他们记住:人类只有在纸上,才会创造光荣、美丽、真理、知识、美德和永恒的爱”,书本向我们全方位地揭露了这样一段深刻也最为可靠的浪漫情史。

想想那时的人们还真是可爱,并非不能相见,也并非不能面对面地惺惺相惜,然而他们却更愿意选择将深情付诸笔端,凭信鸽传情,彼此间就像隔着山川与河流一般,遥相对望地谈着郑重的恋爱。都说恋爱使人痴傻、癫狂与魔障,然而在萧翁与爱兰之间,我看到了爱情的另一种面目,这种爱纯粹、平静得使人出乎意料,它超脱了婚姻与家庭的种种束缚,去掉了凡尘爱情的短处,徒保留下它的静谧美好。所以它是没有占有,没有偏执,也没有嫉妒的,全心全意地为对方好,全心全意地都是成全的美意。当他们讨论戏剧艺术时,他们彼此切磋琢磨,双方都能从中获益匪浅,在生活上,萧翁关心爱兰的身体、子女及朋友,而爱兰也对萧翁投桃报李、嘘寒问暖,他俩间互补而又相互吸引,而这样的爱自然也会独一无二、羡煞旁人。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漫漫时光里,他们各自成婚,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两人只见过少少几面,而且不是因为工作关系便是偶然相逢,从来没有刻意为之地好好约会,因为他们本能地清楚知道唯有保持克制,这份情感才能长久,而那一次两次的会晤也会改变、破坏他们这种纸上求爱的关系——这种最能持久的求爱方式。

莎士比亚在那首最出名的十四行诗中写道,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只要世间尚有人吟诵我的诗篇,此诗就将不朽,永葆你芳颜。)对于萧翁和爱兰而言,也许当时他们并没有拥有彼此,但任时过境迁,世态万变,在萧与爱兰互通的书信里,他们的爱情也自有他们的永恒了。

《纸上的爱》读后感(三):纸上的爱与暧昧

文/夏丽柠

尽管萧伯纳与爱兰∙黛丽的通信集被定名为《纸上的爱》,可我仍然觉得两个聪明人谈“爱”是件很“暧昧”的事。抱团取暖不出身体只伸手臂,这就是阅读他们通信的感觉。难怪萧伯纳在信中写得最多的话就是:吻你的指尖!

萧伯纳生于1856年,是爱尔兰著名的剧作家,并于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兰∙黛丽1848年生于英国考文垂,出身艺术世家,父母都是演员。她八岁即登台表演,是英国杰出的舞台剧演员,主演过莎士比亚、易卜生和萧伯纳的多部戏剧。由于爱兰聪明美貌,勤奋进取,以及在英国艺术剧坛不可替代的地位。她的头顶光环并不亚于戏剧大师萧伯纳。

俩人的通信始于1892年6月24日,萧伯纳发出了第一封“求爱信”。当时爱兰与正在与著名男演员亨利∙欧文在兰心剧院演戏。时年三十六岁的萧伯纳正值事业的上升期,既是音乐评论家又是社会主义演说家,但在戏剧界却没什么名气,跟爱兰和亨利根本没法比。

虽然萧伯纳以艺术之名写信,可在结尾却撒娇地写道:如果你觉得写信是讨厌的事(我自己的信债简直逼得我快要发疯了),那么,你最多在明信片上写句“谢谢你”也就够了。听这语气,肯定不是讨论艺术或者交个笔友那么简单。萧伯纳比爱兰小八岁,明显就是小弟弟的爱已经“低到尘埃里”。

可惜,那时的爱兰已是罗敷自有夫,单身汉萧伯纳也只能“纸上求爱”了。有人分析,他之所以发出这封“爱的信件”是为了引起爱兰的注意,以便请她主演自己的戏。谁说爱是纯净没有动机的?

爱兰呐,真是聪明的女人,“孜孜不倦”地跟萧伯纳谈戏剧与表演,并且时不时地谦恭地请大师提携。信来信往,萧伯纳慢慢地得意起来。在秀自己年轻有为,事业有成之时,也说出了自己的真意:“当你演完《伊摩真》时,跟莎士比亚诀别吧。韶光易逝,你在死神来临之前,必须表演一些像样的东西啊。”嗯,只有他写的戏剧才称得上像样的东西!

萧伯纳还在无意中向爱兰透露了有一位女百万富豪爱上了他,非他不嫁。当然,这位夏绿蒂∙潘旦馨女士最终成了萧伯纳夫人,也令萧伯纳在以后的信中可以向爱兰吐槽婚姻。不过,听说夫人也不是什么百万级的富翁,只是比较富裕而已。可见,萧伯纳把妹的手艺也很一般呀,无非就是秀才艺吹牛皮而已。

鸿雁传书,俩人的语言渐入佳境,都是颇具“艺术气质”的打情骂俏,也不需要实质的情感进程。爱兰称之为“闹恋爱”,明显指不必太认真地对待。他们真正频繁通信是1896年到1898年两年间,那时的爱兰已经是“祖母级”人物了。哪可能再去闹什么绯闻!这便是为什么两个人始终“纸上谈情”,而不去私下见面的原因。自从1898年萧伯纳结婚以后,俩人的信渐渐少了。1900年以后的二十年间,双方平均每年才通信三次。读他们后来的信,真的是女演员在与作家论戏剧谈生活了。

倘若想正确地评价两人若干年的通信,也不过是一场可以对外公布的“精神出轨”。这种事搁在我们普通人身上,肯定是道德沦陷。但是,评价大师的话,就得说这是“纯洁的友谊”。真是郁闷。

转载请豆邮联系

《纸上的爱》读后感(四):暧昧高手萧伯纳

昨晚读完《纸上的爱——萧伯纳与爱兰·黛丽书信集》,今天可以来写一下感想了。 老实话,读这本书之时,我是带着猎奇心理的。因为我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两个人,才会不约而同地将热烈的情感止步于书信。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真是从书里找到了一些答案。 萧伯纳在其中一封信里,谈到了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印象和感觉,他写道:“以我自己而论,我虽然没有受过虐待——我的父母不能做出什么暴虐的行为来——可是没有人特别关心我,结果使我养成一种可怕的自满自足的态度,或者不如说,使我有一种奇特的力量,能够在幻想的筵席上过着半饿半饱的生活,这也许大大推迟了我的情感的发展,使我在纯感情方面,直到今天还是一个叛逆不忠的残忍的人”。 这段描述,足以让我们一窥萧伯纳为何会成为剧作家,然后又创造这样一段柏拉图恋情的原因:那些在童年时期遭遇情感忽视,同时又通过幻想的心理机制来补偿自己缺失的人,可以把幻想出来的人物、故事和情感,体验得比现实发生的还要更加真实,更加令人满足。 正如萧伯纳所言,在情感忽视下长大的人,不得不自满自足,并通过放大自我的感受,来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意义感,他们大多有一种自命不凡的气质,认为自己独一无二,可是那些绝对的自信,又很容易因为他人的批评而轰然倒塌。 这种自我体验的矛盾性,常常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为了让内心重新恢复秩序,他们常常显得过于自我中心,乃至自我吹捧,自私自利。正如萧伯纳在与爱兰·黛丽的通信中所透露的那样。 然而这种充满孩童般幻想的特质,言语和行为上的狂热,恰好形成他们性格当中很迷人的一部分,让他们显得单纯,率直,真挚,吸引着人们,去亲近他们,信任他们,欣赏他们。 在萧伯纳和爱兰·黛丽的通信中,他毫无遮拦地表现了这些独特的个人特质,并且也得到了爱兰·黛丽的肯定和欣赏。 读完整本书信集,我总体的感觉是:萧伯纳与爱兰·黛丽的这段“爱情”,更多是萧伯纳幻想中的单恋,是粉丝对明星偶像的柏拉图之恋。幸运的是,他非常有才华,且善于展现才华,同时作为一个在事业上取得很多成就的人,给予偶像非常专业的欣赏和尊敬(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女性的价值被框定在家庭之内的情况下),因此也赢得了偶像的信任和感激,使得偶像给了他许多善良的回应。 事实上,我并未在书信集里读到我想要的那些,非常美妙的文字,就像马克吐温写给欧莉薇亚的那样: “我真的爱你,莉薇……就像露珠爱鲜花,鸟儿爱阳光,微波爱轻风,母亲爱她们的第一个孩子,我爱你,就像记忆青睐昔日熟悉的面孔,思念的潮水迷恋月亮,天使珍爱纯洁的心灵……请接受我的亲吻和我的祝福,要接受这个事实:我爱你。” 那大概是因为,萧伯纳在开始和爱兰·黛丽通信时,爱兰·黛丽已经结婚,而萧伯纳虽然是单身,却也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而1892年的36岁和如今的36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以,虽然他有在信里写过热烈而又浪漫的文字,却只是在谈论工作和生活的大片内容里,就像不经意间流露那样,夹带一两句炽热的情话,比如,在一封信里,谈了工作,谈了生活,写了近况等各种琐事,可是却在琐屑之事的中间,夹杂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占有你是最幸福的事,那么,想占有你则是其次的最幸福的事”。 可算是玩暧昧的高手了。

《纸上的爱》读后感(五):情意长久,岂在朝暮

俄国著名宗教哲学家、诗人索洛维约夫说:“爱情只在深刻的、神秘的直观世界中才能产生,才能存在。生儿育女不是爱情本身的事。”换而言之,这位哲人的意思是爱情是属于内在直接的、真实情感的,而婚姻这种行为与爱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富有诗意的哲思打破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常见,但又坦诚的道出了这一事实的真相。

《纸上的爱》一书便演绎出了一场超越婚姻的、纯粹的爱情,而其中的主人公分别是英国剧作家、文豪萧伯纳与著名演员爱兰•黛丽。俩人情愫互通30余载,往来情书300余封,在此期间,彼此都与他人结婚,并生育了子女,但家庭生活并没有阻断俩人的爱意,这种成熟的爱情陪伴他们渡过了中年、老年,直到生活最终。书中所录信件由萧翁亲自精心筛选,大胆披露出这两位杰出人才的真情实感。

萧伯纳与爱兰•黛丽的通信表达出了内心真实而热烈的情感,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场情感丰富而热烈的恋爱之中,两人始终保持着一种了隔空对望的态度。在信中彼此尽情地释放着内心于对方的倾慕,同时又保持着理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步行仅仅20分钟的路程,却从未有过一次约会。不论内心如何的渴望,却依然克制着自己的行为,以令其不陷入道德的非难。

关于爱情,它似乎可以超越时空。当人类通过文字记载事件之余,对于内心情感的表达也通过这种方式被久远的记录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朗朗上口的《诗经》便记录着数千年前人类关于爱情的描述。爱情是一种热烈能令人冲动的情感,它能令人盲目,却又难以保持持久。但在萧翁与爱兰•黛丽的身上,爱情显现出其宁静富有欢悦的一面。

通过书中所刊登的信件,可以看到萧伯纳与爱兰•黛丽二人的洋溢情感跃然纸上,这些信件其价值不仅仅表达了两位名人热烈的爱恋,这些带有热辣感觉的信件,有时候令读者忘却两位作者其本身的身份背景。

文学大家对于事物与情感往往有着比常人更深刻与理智的理解,当他们亲身经历情感之时,却又因赤诚之心而令逻辑与理智隐退,显得与寻常人无异,于爱情之中便有着更显稚拙的表现。如才情横溢的浪漫诗人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情书抬首便是“龙龙”,而大先生文豪鲁迅则对爱人称之为“乖姑”。在书中萧翁也同样也显露出沉浸于爱情之中的姿态。“我遇到了十桩得意的事件”,当笔锋一转,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十件事之中七件“接到爱兰•黛丽一封信”。当黛丽身体患病之时,萧趁机说道:“你最好还是让我每天陪你臂挽臂地在街上散步一两英里吧。”这种单纯而可爱的把戏,直白的不带隐藏。

而爱兰•黛丽对于彼此的这份爱情,同样有着超越的表现,当得知萧伯纳与潘旦馨女士结婚时,她寄来了贺信。“多少美妙啊!你们俩这么勇敢地追求幸福,坚忍不拔的精神真是值得钦佩。”黛丽信中的措辞令人不须怀疑其真诚的祝福,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情,或许是对柏拉图精神恋爱的实践与诠释。超越了常人对于爱情所必须占有的理解,内心开放而真诚。尽管俩人从没有过真实的约会,但俩人的情感所产生的浪漫却足以令玫瑰失色。

莫文蔚一曲《当你老了》将叶芝这首诗歌唱出了人们心中爱情的模样。两鬓斑白。倦坐炉边,喃喃自语,遥想当年之际端详着岁月在脸上的留痕,即使流光溢彩的青春已经逝去,但爱人仍在身边,久远以来的坚贞令这份情感显得弥足珍贵,这是多少人所渴望的爱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