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好剧本是改出来的读后感100字

好剧本是改出来的读后感100字

《好剧本是改出来的》是一本由[美]保罗·齐特里克(Paul Chitlik)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剧本是改出来的》读后感(一):细谈一块"顽石"的那些事

生活中有太多的顽石,也许是我们和恋人或家人之间的关系,也许是我们要走一段崎岖且没有走过的山路,也许是我们和上司之间的沟通,亦或许是我们遇到困难而一筹莫展。

没有轻而易举就获得满意的结果。就像我们从小学习吃饭穿衣一样,必然经过很多次的重复与试探,最终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方法,帮助我们一步到位。

这个过程就是雕刻"顽石"的过程,而这些"顽石"也在我们数次摸索的方法中变成一块熠熠发光的"宝石"。

《好剧本是改出来的》读后感(二):可以把书架上的麦基和悉德菲尔德都扔了

很久很久以前,我就买过麦基和悉德菲尔德的编剧书(们),发现前者的书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故事就是冲突”,后者的书总结下来也是一句话“一部片子有三幕”。对于编剧来说,这两句话真的听再多遍也不嫌多,但抛开这两句话,感觉师爷们的干货就很少了。

而这本书恰恰相反,没有笼而统之的概括,有的都是干货。随便摘抄一些如下:

*在大多数故事里,中心故事是故事A,人物关系及情感是作为次要情节的故事B,个人成长是作为次要情节的故事C。ABC都会遵循故事的节拍表。

*为你的主人公写一个简要的人物小传,包括名字、生理(包括年纪)情况、社会背景与关系、心理情况、目标情况、阻碍他的性格缺点。

*最重要的是,主人公的缺点、怪癖让我们认同他们。冲突的一个方面,就是主人公与他性格中的这些负面特征做斗争。缺点构成了人物弧。

*一个人物说什么很重要,他用什么样的方式说也很重要。

*当人物的真实意图隐藏在他所说的话中,也就是在潜台词中,对白才最有意思。

*剧本中有一两句对白对你的人物尤其重要,它们往往被称为“性格台词”(character line),也就是通过这些话,真正地揭示你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人,他们已经开始或者将要开始怎样一段旅程。

*在每一部电影里,即使是动作电影里,都必须有核心情感关系。

以上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金句量,你大概可以看出来,这些金句不但有用,而且最重要的是,非常具体!具体到你可以拿着这些话去验证市面上所有的电影,看看那些好片子是怎么做到的,而烂片子又烂在了哪儿。

其实书里还有很多对于这些金句的阐释和举例说明,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规律。是的,好莱坞运转如今必定依循着强大的规律。不敢说这本书讲出了百分百,但绝对是之前没有人如此清晰总结并且传播的那部分。

推荐。

《好剧本是改出来的》读后感(三):工具书的精准气质

对这本书的感兴趣原因是因为它的名字,质朴到有点恶趣味的诚实。

等拿到书,一口气读完第一章,有种重塑世界观的奇妙感。原来,一切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章可循,创作故事上几乎所有的困惑都有了答案。

完全可以一边摊开自己的剧本,一边对照着这本书来逐一修改。可以说,在剧本创作上,这是本比字典更有用的工具书。

是的,工具书。

不歪曲、不夸张、老老实实的告诉你剧本的规则和技巧。从基本的情节构架,到人物塑造,再到台词写作技巧,细微到剧本基本形式的规则,如何出售剧本,甚至还有拯救拖延症的剧本现状报告表(这个简直23333333)。

作者保罗先生用他25年的职业生涯经历,把所有(至少在我看来)剧本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给出了答案。于是花了三个小时看完,又花了两周来做笔记,现在的我除了努力给大家卖安利外,还跃跃欲试想搞点什么大东西出来。

因为我知道即使剧本创作依旧艰难,但我们在一片黑暗中挣扎摸索时,终于有了清晰的轨迹,世界从未变得如此有章可循。

尤其喜欢书里的附带的练习部分,精准的提出问题,而且可操作性极其高,堪称本书的精华所在,真真的工具书气质。

我简单摘录几个:

“把你故事的七个情节点简要地写下来,对每个情节点的叙述不要超过一句话。要确保激励事件发生之后,每个情节点都与你的主要人物的目标有关。”

“为三场戏分别写出一句话,通过描述人物在每场戏里的行为来展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检查剧本中的描述性段落,看看能否去掉所有副词,以及尽可能多地去掉形容词和名词。缩短你的句子和段落。”

“检查故事的节奏。如果可以画成图,它看起来应该像一连串山峰,有尖锐的悬崖和通向下一个山峰的缓坡。当你审读自己的剧本时,看看它是不是这样的。”

所以,你还在等什么?

《好剧本是改出来的》读后感(四):好剧本是改出来的,改过的剧本不一定就是好剧本

不同的剧本写作参考书都在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来描述同一件事情,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这本书其实并不太适合剧本新手去看。从一开始强调本书针对的是好莱坞商业类型作品起,到后面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是关于如何在一个比较成熟的本子上不断加强戏剧和情节的建议。但是你要做到这点,首先你要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本子。所以这本书并没有在剧本的基础上讨论太多,而是默认你已经有了这些。

对新手来说,除了考虑商业性之外,还要大胆地考虑自己想在故事里表达什么。这个话题其实接近于玄学。你故事的主题、情绪,写得太明显,就像学生作文,不断强调中心思想;努力将之埋在一环又一环的故事里,很容易就搞不清楚自己想说什么。

好故事背后都有统一的主题,每个主题,比如“坚持到最后一米”,可能也有一万种表达方式。难点不是想一个创新的主题(当然这其实也足够难的),而是从头到尾一致的表达。

假设你已经自认有了上述的一切,回过头看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工具书,一本操作手册,提醒你检查哪些点,一步一步操作。

我会比较推荐你先看第七章。把剧本删减一遍之后,看起来才会没那么费劲,以及将问题和优点放大。最主要是,大多数人写的本子都太啰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以为自己写的本子很啰嗦,并且努力大刀阔斧地删减。

你一定做不到把书里说到的每个问题全都考虑一遍。而且事实是,当你不需要全都考虑一遍时,至少证明你把剧本卖出了,公司会找更多人来一遍一遍修改。这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在工业细分的年代,没人需要面面俱到。你只要做到一个方面很强已经不错。

当然对于目前着急开戏的全国大小制片方来说,有个能操作的本子比一切都重要。这意味着如果你能提供一个剧本,里面有一大堆读起来很有意思的剧情,或者有个大概齐的故事架构,也能赚点饭钱图个温饱。要改几遍,有多少个人情怀,纯看个人。

但有一个事情可能比较接近真理,你越觉得你的剧本不需要改,你的剧本可能越接近shi。

《好剧本是改出来的》读后感(五):“真正的写作是在改稿中完成的”

传授编剧技巧的书有很多,较为经典的有《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编剧的艺术》《好莱坞的叙事方法》等等。《好剧本是改出来的》则是针对一部剧作创作过程中的修改环节而编写的实用参考书。好剧本总要经过千锤百炼,才有脱胎换骨的可能。说起修改剧本,对于编剧来说很可能是比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中更头疼的事。如何使后来的版本相比比原始版本有较大程度的改善,若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很容易令编剧茫然无措。而《好剧本是改出来的》奉献出满满的干货,使编剧对如何升华原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作者明确强调自己在书中主要讨论的是好莱坞类型电影,这些方法并不能适用于艺术片。类型电影往往有着较为明晰的线索以及固定的元素,便于总结出通用的规则。从这本书的目录中我们即可看到一部优秀的类型片应遵循怎样的逻辑进行修改。编剧面对自己的初稿,应按照如下顺序从如下方面逐一进行检查、修改:

首先考虑整体结构,找出七个情节点(日常生活、激励事件、第一幕终点、中点或转折点、低点、最后的挑战、回归日常生活),这让我想起结构主义普洛普在《故事形态学》中总结出的一系列元素和模式,当然前者更加通俗易懂。随后再坚实主角、对手、单场戏、段落、配角,继而删减多余的部分,检查书写形式。

在每一章的结尾都附有可操作性很强的练习,讲练结合。尤其令我感到惊喜的是,附录以《青少年》为例,提供了一个真实而详尽的改稿示范,每一个小细节都呈现得十分清楚、完整。

译者周舟文笔流畅轻快,使得阅读过程充满愉悦。可是编剧这个活儿,知道了怎样去做远远不够,必须亲自修改,不断修改,努力将书中语言化为实践,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凭借《撞车》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罗伯特•莫雷斯科说“真正的写作是在改稿中完成的。”窃深以为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