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是一本由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雪莉·邓恩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6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一):世上本没有路

本书传达的正能量能改变每个人,震动山河大地,鼓舞全世界。

书中通过对世界各地贫困故事的详实报道,给我们震撼人心的感受,就像天空的另一半讲到的故事,只要我们能够尽自己的努力,就能拯救每一个漂流到海滩上的海星。

本书作者带我们探索利他主义带来的影响,让我们看到聚沙成塔的感动与奇迹,从中体悟 “给予”带来的社会效益与内在觉醒,强调一个人也能做出改变。

送给想要更好地活着的你,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力量,最终都将帮助到我们自己。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二):书评

刚好最近在看论文写论文,这本书就是用科研的形式表现所做和其成就。“翻开这本书之前不相信慈善,看完之后却被他们感动”,完全是意外。

书中提出了三个观点,前两个分别是:用投资收益比来做慈善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非常赞同,无比欣赏。

随着时间流逝,人和社会都应该愈发成熟才是。

书中作者二人将慈善这件看似施舍之举的行为拓宽为一个行业,然后用投资的视角来进行慈善决策,这种行为通过事实证明,高效了太多倍。

真正在意这件事的人会考虑做好,把某件事当作手段的人只关注是否做过。

共勉٩( 'ω' )و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三):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这本书给我启发最大的一点是,我们每个人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有钱人,都有能力去支援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想想看,仅仅每年20—25美元我们就可以资助一个非洲地区的孩子完成一年的学业,而教育又恰恰是改变贫穷状况最好的方法。无需做更多的事了,多去关注一些有价值的慈善机构,追踪我们捐献出的每一笔钱,看到钱在贫瘠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最终帮助到了那些真正需要的人,我觉得这已经不仅仅是自我满足的行为了。

关于这本书,我觉得作者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也很值得思考:在慈善界,广告和营销是否是必要的呢?很多人都会觉得如果慈善机构花过多的钱在宣传和营销上,那么这个慈善机构是不值得信任的,捐献者也会觉得自己的钱没有直接用在需要的地方。但其实换个角度思考,100万美元如果用在了广告和营销上,并且营销宣传达到了非常好的效应,那就极有可能招来更多的捐献者,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最终的资金可能会达到1000万美元。如果方法得当,那么好的宣传和营销手段在慈善机构看来也是必要且值得的。那这也就需要慈善事业进行改革,但是往往改革又会面临很多未知的问题和挑战……

但是,也正如这本书的书名所说的那样——“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四):爱是一个圆圈

最近各大微博、公众号、朋友圈都在疯传一则热门文章:她只活了9岁,却让143个村庄37770人喝上干净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被收录在尼克拉斯•克里斯多夫及雪莉•邓恩合著的新作《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中,一本介绍慈善的书籍,然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分享类似的故事上。

合作者选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作为书名,新颖、别致又巧妙的贴合文章的主旨:鼓励人们加入慈善行业,推动世界进步,随着加入者数量的增加,这条慈善之路便会慢慢成型并不断四通八达。

此书向我们呈现了慈善之路中的种种举动,其源头都离不开一个“爱”字,这种大爱帮助了很多人。无论是帮助那些所谓的loser重拾信心,还是帮助身心缺陷的孩子找到生活的意义,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这些过程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慈善其实是一件挺简单的事情。一直以来,我们都有这样的误解,一丁点儿少的可怜的捐款,能做成什么好事呢?而文章里不止一次提到:哪怕是只有50美分的捐款,不到人民币5元钱,就可以帮助一个贫困孩子驱虫,增加他们留在学校的概率,微不足道也可以积少成多。除了捐款这种最显而易见的经济扶持之外,做慈善也是可以身体力行的——志愿服务,救助儿童会、治疗暴力的医生、同甘共苦的老师、远赴非洲争取孩童读书机会的普通女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什么叫做不计回报与无怨无悔的人间“大爱”。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倡议”这种创造改变的途径,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支持,通过指导联系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采取行动。从而形成一种规模性的慈善活动。

看似如火如荼的慈善其实也暗藏阴暗面,此书很自然的正视了这些“负能量”。很多人都有顾虑,捐赠或志愿活动是否真能带来改变,而过去的努力遭遇失败便又加深了这种担忧。作者通过不断的鼓舞、探索、鲜活的事例有力地反驳了慈善之路中的冷嘲热讽。“伸出手,尝试去帮助”。这一句很普通的话却又如此实在。一切来的都不算太晚。

读完此书,我在想,爱就是一个圆圈,今天你帮他,明天他帮我,后天我帮你。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走在慈善的路上,世界充满爱。满满的正能量,这是一条满足之路,更是一条希望之路!

《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读后感(五):用故事告诉你:什么是公益

自从加入公益和CSR这个行当后,我就发现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小伙伴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或者说有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向朋友解释自己的工作。这恰恰说明,我们这个行业很不被人了解,恰如十年前的电子商务,没有几个人能听懂这个名词解释。

记得,在加入CSR环球网前,我对CSR和公益的了解,也仅仅广州图书馆仅有的几本这个领域的藏书,以及网上可以买到的两三本著作。恰是那几本书,让我作出了“转行”的决定。

最近同事在查找公益和CSR领域的书籍,发现这四年只更新了不到10本,虽然除了昔日厚重的概论和研究标准外,出现了比较浅显的普及性案例集,但依然不太适合普通读者休闲阅读。

直到我在Kindle推荐上,发现了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所写的两部报告文学《天空的另一半》和《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尽管书中的案例和数据略显陈旧,有引子1979年研究报告的数据,以及不少10-15年前的案例。但在我看来,这部书的最大亮点是用故事,把公益、国际援助浅显易懂地描述出来,并提供清晰明了的行动指引,这或许就是普通公众需要的吧。

记得2014年11月和师曾志老师探讨公益传播报道,她以“公共利益”定义公益报道的范围,让我印象深刻,的确,只有在这个层面上公益才是和全社会相关的,才能引起更广泛的共鸣。

这两本书,并没有如一般专业案例集一样直接讲述公益项目,而是从柬埔寨、泰国、缅甸等几个东南亚国家的拐卖女性、强迫女性卖淫问题切入,延伸到女性上学、工作、自由恋爱的权利,再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就学、就医和生活问题,作者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女性权利为主线进行串联,但却不拘泥于讲述女性成长的故事,推而广之通过讲述公益机构和社会企业通过各种项目解决上述社会问题,以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故事证明项目效果,打动读者。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可以吸引普通读者阅读的书,并让大家对公益感兴趣。

从内容上看,《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的序言以美国九岁女孩瑞秋•贝克维斯开篇,讲述了她请大家不要送生日礼物,而是把钱捐给为贫困村庄打井的组织“慈善之水”的温暖故事,并列举了几个美国人把公益筹款项目列入婚礼清单的例子。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在婚礼上做公益的朋友,年初参加小伙伴Lucy的婚礼,也是浓浓的公益味儿。从一大袋以公益项目的成果有机食品组成的包括橙、蜂蜜、小米组成的伴手礼,到婚礼宴席上的奖品环保拼图,再到以宾客名义种植在阿拉善沙漠上的梭梭……这对新婚夫妇甚至还把机构品牌宣传视频搬上了婚礼大屏幕,请来了公益大咖做证婚人,让亲朋好友在一席间了解公益、环保,了解他们的工作。

书中对公益领域的失败项目也直言不讳,例如2000年获得世界银行颁发发展市场奖、并获得美国政府价值6000万美元公私合作项目的“游戏水泵”项目,最终还是因为没有孩子会经常玩这个玩具,妇女也没有时间去玩这个玩具来取水而失败。

又如,书中提到的公益机构把部分预算用于电子邮件营销、品牌宣传品印刷等推广工作中,让很多捐款人或者同行觉得善款没有被合理利用,但通过调研数据和传播数据分析,就会看到适当的推广传播可以给公益机构及项目带来更多善款,也有助于吸引更多人参加活动。

对于去年才有第一部与公益慈善相关的法律《慈善法》的中国而言,公益领域才刚刚起步,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简单归结为捐钱捐物献爱心,无法理解和接受公益机构需要全职人员、公益项目需要管理费用……这两本书恰恰可以解答很多人对于为什么要做公益?怎么做公益?公益有什么用?等等的问题,对于公益和CSR从业者而已,书中丰富的案例和提到的数十个公益机构和项目,也值得我们因此为索引深入了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