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别让我走》影评精选

《别让我走》影评精选

《别让我走》是一部由吉田健 / 山本剛義 / 平川雄一朗执导,绫濑遥 / 三浦春马 / 水川麻美主演的一部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让我走》影评(一):别离开我

一个不用调休的午后,又翻开了这个剧,还记得几年前看的时候,第一次爱上了致郁系,就是绝望与希望交织,把我们这种观众搅合在中间,也跟着抽离不出来。对呀,即使活着只是为了捐献,也能有自己的感情,可以去经历一些什么; 可是如果活着就只是个工具,为什么还要给他们感情。几年后的我也没有当时看的时候的矫情了,可能更多的想到了一些现实生活吧

《别让我走》影评(二):致郁大作 刷新我对好闺蜜的认知

演员演技绝绝子,氛围营造的也很好,第一集开始就很吸引我。虽然女二一开始看的好讨厌,可怜但是都是自己作的。

救命我好喜欢那个混血女孩,全剧看得透透的。这个设定其实有点像约定的梦幻岛,氛围营造的超级好。

不过女主善良到不去反抗看的我真是来气,女二也是贱的呀。男主也是!分不清女主女二哪个是好人唉。

好感动,女二不想让女主走,就自己跑去楼梯摔伤自己腿因为她知道女主善良无论她做什么都会原谅她

“真是幼稚的女人,但是还有人会这么渴望得到我的关注吗?我也只有这个女人了。”

有点破防呜呜呜,这就是爱的越深越想伤害吗。

好难受看的混血女孩反抗运动失败在行人面前演讲后自杀

《别让我走》影评(三):相对合理的改编

终于把日剧版的别让我走看完了,总算有一个编剧或多或少跟我的困惑点是一样了的。

英版的我实在是受不了凯拉奈特莉,千篇一律的表演方式加上岁数大了胶原蛋白流失地包天更加明显了,说什么都显得无比倔强且出戏。另外英版的也过分忠于原著了,除了在鸡舍进出口加了个打卡器,几乎就跟原著一毛一样了的,全靠氛围感挽回一点点。

石黑一雄的确喜欢写各种各样的题材,但是事实证明他也确实不适合写科幻,最基础的世界观就没有架构好。其实把复制人当做器官培养皿这种概念之前也有人写过中短篇,聚焦的点在于伦理,虽然也不出彩,但总算没有大过。

莫失莫忘就些微有点莫名其妙的,遍布全球的复制人,全部坦然得接受了命运对自己的安排,没有人抗议,按部就班得做着2-3期的器官摘除捐献,这也太扯了,就算没有勇气揭竿而起,总有人不愿意做这样的牺牲品,自杀总可以吧,在这种时候,自杀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抗争方式,可是连自杀的人都没有。

日剧改得就很好,有人酗酒抽烟糟蹋身体有人策划自杀有人试图向社会揭露。毕竟啊,小说设定还让这群复制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也是非常困惑我的一点,如果只是作为器官培养皿而存在的话,学习只会令复制人更快得觉醒,意义何在呢?统治阶级觉得日子过得太索然无味需要调节一下?作为器官培养皿的他们,只需要像牲口一样被养大,只需要接受良好的体育锻炼,饮食均衡,不需要懂绘画,不需要看尤利西斯。在这点的设定上,使女的故事就远胜莫失莫忘。另外啊,2-3期的器官移植简直也是莫名其妙的,拜托,这个假定的世界已经克隆人技术非常成熟了,所以会没有更好的技术来储存摘除了的器官吗?器官成熟之后,一次性摘除存储起来难道不是更加省事且省钱吗,统治阶级是不会算账还是怎么的。一次摘除一样器官,事后还需要医药辅助治疗还需要护工,真是,政府预算就不是钱了是吗,以及非常之浪费,一次性摘除,从头到脚,都是可以利用的,何必多此一举。

还有太多bug了,简直不像一个得了诺奖的人应该写出来的东西。

《别让我走》影评(四):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什么定义的呢?

《人类简史》提到过三种“超人类”的工程: 1.生物工程(基因工程) 2.仿生工程(生化人,与无机物等结合突破肉体限制) 3.无机生命工程(人工智能)

无论是以上的那一种技术,都将带来整个社会的变革,以及伦理的纷争。

《别让我走》可以看作是基因工程的一部分。剧里把克隆人当做器官供体的社会形态,更像是科技未能进步完成的中间态,同样面对着巨大的社会伦理问题:难道克隆人就不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吗?

在他们对世界的真相一无所知,他们无忧无虑地成长着,学习着,和“外面”的人们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爱好,也有自己的梦想。除了他们从小就被洗脑,他们是上天派来的天使。

可是事情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呢?

是从画画好的孩子受到表扬和优待吗?是从院长给每个人分发自己亲手做的鞋子吗?还是从他们发现自己永远只能生活在一个小天地,从来也不能跨越那道围墙呢?

或者,是到后来,发现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不管是曾经要好的,还是“敌人”,一个一个莫名消失的时候呢?

就算环境再封闭,消息再闭塞,他们也意识到了不对,但多年的驯化使他们几乎是有些麻木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毕竟,他们是“天使”啊。

也不是没有反抗的人。

但是他们的结局,只是更快地消失了。

一点也不鼓舞人心。

就算是主角,也没什么特别的,最亲密关系也最复杂的三个人,换做是其他的剧里那一定是人生的主角,整个剧都是他们的舞台,配角都是为他们服务的。可是在这里,他们和其他人并无两样,一个一个逐渐地“被取用”了,直到“不能再用”成为废弃品。

看着自己最爱的人和最狠的人如同案板上的鱼一样,连挣扎都失去了力气,顷刻间就失去了生命是什么感觉呢?

可能是麻木吧。因为自己也做好了终有一天,这个命运也会到来的。

可是最后的最后,才是最痛的一击。

即使他们如此服从命运,但显然这批有自己意识的“天使”还是造成了太多的麻烦。

所以“外面”的人决定,下一批“天使”,不需要有自己的意识。这样他们就不算是“人”了,“外面”的人也就不会有罪恶感了。

看着新一批“天使”麻木呆滞的眼神,我不禁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人”?是意识吗?是躯体吗?还是什么其他更难以言述的东西呢?

《别让我走》影评(五):抗争的母题与变奏曲

看完剧(下称《别让我走》)之后又找了原作(下称《莫失莫忘》)比较着读了一次,感觉两个作品内核相似但也可以说是完全分开的两个故事。《别让我走》讲到抗争,但《莫失莫忘》则是日常生活。但好像也可以说,电视剧分享了小说那种内核,“无论遭遇怎样的悲惨经历,无论如何不自由,都会在命运的夹缝中求生,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恭子、友彦多少就是这句话的生动体现。可是主角团的整体行为还是往抗争靠拢的(尤其是真实这一原作并不存在的角色),导致我直到第七集的时候都以为电视剧的走向是“全体克隆人联合起来!”的反抗。看到第8、9、10集的时候只觉得一拳打到棉花上——切入点一下落回小说里对情感的讨论。

一开始以为主题是抗争,是因为角色们都对这一现状不满,而且整个克隆人体系给人一种尚不成熟、尚有破绽可以攻破的印象。龙子老师有意无意地培养孩子们对单一评价体系的反抗,友彦从始至终怀抱纯洁奢侈的理想,恭子在洒满阳光的音乐室里跟着音乐起舞,还有真实,埋到书本里,小小年纪目光清醒冷静得可怕。哪怕是前七集不太讨人喜欢的美和,也用一种尖锐脆弱的方法证明自己还努力活着。美和是个很有趣的角色,她前半程表现像通过假哭来换取父母心软安慰的小孩,我一度看到她出场就大翻白眼,同时恨不得把住恭子和友彦的肩膀大喊做点什么啊快反击!但再一想,克隆人的这套体系已经如此残忍地自洽,报复只不过是另一种无尽的折磨,甚至是对这一体系之恶的低头认输。唯一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好像还是只有敞开心扉去原谅。而且,美和这种表达方式这种性格,追溯上去其实也是整个体系的问题。如果把这个角色当成审美对象,那么可以说她极端的自我关注和操纵他人丑陋、屈卑,然而作为一种抗争仍然具有美学意义。说丑陋,是因为她折损自己的存在,无视灵魂高贵的本质,把自己境遇的悲惨再强加到伙伴身上。她在黑暗中厌恶诅咒自己和自己的同类(从她一开始瞄准美术老师这一“外面的人”,到后面她通过亲近友彦来伤害恭子都是这样),但那仍然是她因不甘发出的扭曲呼声,多么扭曲也罢,那至少是抗争,是阳光教育成功的表现,是她灵魂存在的证明。到最后,她做那个雕塑,剧中两个主角将此理解为那夜他俩在车里悄悄握住的手,但我第一眼看到时想到的却是她孤身一人,坐在病床上,双手伸向天花板中嵌着的灯光,紧紧紧紧握住那虚伪的人造光线。所以我愿意将剧中角色们的理解看成误读,这误读是一种有视角的理解,但未必是真相。也可以说编剧在这里玩弄了一个狡猾的技巧,毕竟我们一直在用主人公恭子的视角来理解剧情,恭子把这个雕塑理解成和自己相关的物事,但在美和而言却并非如此。她的雕塑歌颂的是自己那双手紧握的生命力,向往的是如天花板光线一样虚假的所谓“未来”,毕竟那雕塑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人双手合握,而非两个人牵手的姿态。

所以,所以,我一直固执地以为这讲的是无望的抗争。我甚至还设想,阳光学院出身的学生所持有的特权是非克隆人分而治之的策略,使克隆人产生阶级分化,导致他们永远无法消除彼此间的隔膜,不能联合起来为自己这一群体的权益呼求。结果,结局变成克隆人对克隆人的怜悯,是校长改革的雄心(这一处改编很有趣),甚至到最后克隆人们自己也互相说我们是天使我们延长了他人的人生,还整了一个广树君的例子出来向克隆人说明,你们就是要这样丰满别人的人生,让别人能够繁育子女享受人生——是,这是很伟大,但前面铺的抗争线都化为无用的泡影,好像真实为了自由的呼吁是一场笑话,白白流了血,到最后幸存者浪漫化强迫性活体捐献这一行为,作为观众我太不甘心了。

不过还是要给森下佳子洗一下地(。)我所设想的同样是一种浪漫化,好像太天真了。也许,很多事情并不是靠关键的几个人去推动进程的,想靠主角团的力量颠覆克隆人和savior child不太可能,而且篇幅所限也不会讲得很好。整个体系的不合理性到最后需要由整个社会反思,而这一过程是缓慢的。影片最后,惠美子老师指出有很多老人已经在拒绝接受捐赠,其实说明这一反思的进程已经开始。而在强迫性活体捐献被彻底否决的那一刻到来前,会有像恭子友彦美和真实等无数未被记录的悲哀故事,以及湮没在时间中的呼喊抗争。也可以说,这个故事讲的,只不过刚好是这一群人的故事,镜头没有拍到并不代表别的克隆人就未曾真切活过。真实自始至终的正面抗争,或是惠美子老师试图培养这群孩子的灵魂和自我意识,让公众注意到克隆人同样有思想有灵魂,也是这一反思进程中的小小推动力。

而且看完原著《莫失莫忘》之后会发现,这一结局其实已经很忠于原著了,哪怕森下佳子加入了一些与结局无法自洽的抗争声音。原著给人的感觉是,整个克隆人体系已经没有一点空子可钻,非克隆人公众始终麻木不仁自私自利,两种人被有意分化,已经无法互通有无。所以,在这样压倒性的悲惨事实面前,只能聚焦个人友情和爱情(而且原作中角色的冲突没有剧这么激烈),简直有点只谈风月的感觉。这事固然悲哀,但仍不失为一种勇气。所以原作的价值观和角色举止在这个体系内都是解释得通的。但剧版给人的感觉是,这整个体系就非常不合理,就应该做出改变,更何况还有一个在公众面前流血流泪痛陈克隆人人权的角色,结果到最后还是跳回原著只在乎个体情感的结局。

最后就是,剧版给人一种彻头彻尾的日本感。主人公们羞怯、压抑,还新加入恭子在农舍读《挪威的森林》这一桥段。看到《莫失莫忘》宣传语称村上春树说这是近半世纪以来他最喜欢的书,实在很好玩,石黑一雄村上春树森下佳子究竟是谁厨谁啊(掀桌)话又说回来,恭子确实挺有挪威的森林那味,以一己之力容纳了直子渡边两人的形象(性与爱的分离),而友彦像木月。

再以及,麻生祐未阿姨和小遥的共演本身就是一个超大剧透。从《仁医》到《继母与女儿的蓝调》,麻生阿姨的角色都一直在温暖地守护小遥的角色。开头看到麻生阿姨出现我就想,校长看起来是个满嘴花言巧语的大骗子但后面一定能洗白,结果真是都能洗都能洗hhhhh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