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李光耀执政方略》读后感摘抄

《李光耀执政方略》读后感摘抄

《李光耀执政方略》是一本由新加坡国家档案馆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1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光耀执政方略》读后感(一):《李光耀执政方略》:洞察李光耀治国理政思想的通俗读物

一个世界小国,曾经是个贫民窟,一穷二白,在短短几十年里,竟变成世界十大富国之一。新加坡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建国总理李光耀的治国方针是分不开的。从1959年到1990年,李光耀担任了31年的总理,这期间,他因地制宜地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住屋、经济、语文、廉洁、国防、人口、城市建设、水资源等。这些政策大多是全球领先或独一无二,甚至成为许多国家竞相效仿的对象。2015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光耀执政方略》一书,逐一详述这些政策的来龙去脉,让读者了解新加坡是如何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从第三世界跃居第一世界的,以期对我国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有所借鉴。

比如,住房问题,是民生问题的一大难点。该书第一章讲李光耀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李光耀认为,大规模建造组屋出售给人民,是基于要建立有产社会的理念。住屋是老百姓最大的财产,如果人人拥有自己的住屋,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捍卫这个国家。过去50年,新加坡建造超过100万间组屋,新加坡有85%的人住在组屋内,其中95%拥有自己的房子。通过公共组屋计划,创了这样搞的国民拥屋率,的确是个奇迹。

李光耀的反腐,也让世人称赞。该书第四章“铁腕护廉洁”,详细介绍了李光耀如何将新加坡打造成亚洲第一的廉洁国家。在新加坡,如果任何一名官员被发现拥有无法解释的财富,而又不能提出非由贪污得来的确证,他的全部财产是可以被没收的。他举例说,如果你银行户头里有 2,000万元,但每个月的收入只有 1万新元,那么会先假设你受贿,直到你证明有能力赚这么多钱。他强调,在政府机构内,没有人能根据自己的利益或好处去做出决定。他必须遵循一套标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批准、或是拒绝。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李光耀加强了贪污调查局的权力,重视法律的修订和公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强调对贪污者的惩处,大幅提高公务员的薪金,高薪养廉。这些政策的合力下,新加坡的“行政机器得以有效运转”,其廉洁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助推新加坡一步步加入发达国家行列。

该书第五章讲精英治国,详细阐述李光耀的用人观。李光耀说:“新加坡出生的人才必须是国家栋梁,我们可以罗致外来人才,作为横梁和支柱,以取得更高的成就。如果在本国出生和培养起来的人才开始大量外流,国家栋梁就会被削弱,就算我们多架上一些横梁和支柱,也于事无补。”不过,他直率地说:“我国才华出众的人毕竟是有限的。新加坡一直就像美国的太空穿梭机,穿梭机装有两支火箭,把它推进太空。我们有一支新加坡出产的火箭,强而有力,另外还有一支用进口配件在我国装配的火箭,它能加强动力,使穿梭机飞速上升。我们必须继续努力拥有这第二支火箭。”这详细地说明其重视人才外流的问题,同时强调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对我国有所启示。

在精英治国方面,李光耀认为坏领袖会赶走好人才,一个好领袖不论在政府或大机构里,都会吸引和罗致到第一流的人才,来加强本身克服问题的能力。他强调庸才当政代价大。比较有趣的是,他在选人时不仅注重对方的人品、进取心,还要看是否有“直升机素质”,即通过分析、了解实际情况、想象力三种素质来评估能力。因此所谓的“才能”不仅是指学业上或职业上的实质成就,而且包含了具备正确品格和人生观,正直与诚实缺一不可。

《李光耀执政方略》一书,配有四色的精美图片,语言生动,穿插案例与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本全面洞察李光耀治国理政思想的通俗读物。

《李光耀执政方略》读后感(二):李光耀执政方略 重要章节选读

居者有其屋

李光耀说过:“在 60年代,建设一个‘居者有其屋’的社会,只不过是我的一丝梦想。今天,我们庆祝第 36周年国庆,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公共住屋计划的成功,的确代表了现代新加坡的历史。 ”

他也多次提到,大规模建造组屋出售给人民,是基于要建立有产社会的理念。他一路来都强调,住屋是老百姓最大的财产,如果人人拥有自己的住屋,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捍卫这个国家。

过去 50年来,它已为新加坡人建造超过 100万间组屋,有 85%的人口就住在组屋区,其中 95%拥有自己的屋子。通过公共建屋计划,创下这样高的国民拥屋率,的确是一个奇迹。放眼世界,还没有另一个例子。一直以来,新加坡的公共建屋经验,都是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

新生水

李光耀说:“我长期背负着水源的压力,从第一天开始直到新生水面世为止。我一直专注于保障我们的水供,直到有了新生水。即使我不再是总理之后,我仍要求每个月获得一份全面的报告,以了解进展如何。没人比我更了解水源状况。 ”

这是因为新加坡的生存与水息息相关,李光耀从建国第一天起,就深切体会到水的重要,并将水务政策放在第一位。

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新加坡不仅在 2005年开设了海水淡化厂,也在 2002年成功研制出新生水( NEWater)。就在那一年的国庆庆典上,全场 6万多人起立扭开瓶盖,一起畅饮新生水。这极为壮观的一幕,骄傲地宣示新加坡有能力、有信心在水供方面自给自足。它也标志着新加坡在水源问题上取得新生的另一层重要的意义。

尽管有人冷嘲热讽说我们在喝“厕所水”,但新生水是污水经过处理的一种纯净水,水质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的安全标准。对于人均水资源量曾经是全球倒数第二的新加坡,这不能不说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全球化变世界为腹地

李光耀把这个“奇迹”归功于全球化的现象。他指出,就是全球化和跨国公司使整个世界成为新加坡的腹地,让新加坡成为各个领域的枢纽,不论是物流、金融、船务或通讯等等。

这是在 2012年 9月,法国石油与天然气公司道达尔的国际咨询委员会首次在新加坡举行会议时,作为委员之一的李光耀在晚宴上所讲的话。他说:“新加坡得感谢全球化,也得感谢像道达尔这样的跨国公司。 ”

他回忆说,新加坡在 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后,面对如何让这个没有腹地的国家养活 200万人的挑战。幸好新加坡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也“学习到如何制造给予投资者信心的条件,让外国人和他们的家庭觉得在新加坡生活很安全”。

由于新加坡的招商引资取得了巨大成功,随着一大批跨国公司的到来,新加坡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至今,在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已超过 8,000家,掌控了新加坡的经济脉动。

铁腕护廉洁

1967年 3月,李光耀在律师公会晚宴上讲话时谈到贪污问题,就妙语如珠地说:“新加坡的进步,新加坡的精力和魄力能够保全下来,因为我们的行政机器是有效力的。这机器当中没有砂砾,你不必给别人一些‘油水’来发动这机器,我们必须使这机器保持原状。为着要保证这机器继续操作,我正想在法律方面提出修正。如果任何一名官员被发现拥有无法解释的财富,而又不能提出非由贪污得来的确证,他的全部财产是可以被没收的。一定要有处罚,不然贪污者便可逍遥法外。

看重儒家思想

有人说新加坡十分注重精英治国,多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人将贤人政治,说是意识形态化的儒学在新加坡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李光耀在 1994年 10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仪式上

致词时,曾经说到我们有一批最富才智,办事能力强的精英分子,加入文官服务和参政治国的行列。这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一致的。

他当时获选为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在讲话中,他也说:“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 1959年到 1969年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新加坡的人民有群体凝聚力,能够以务实的态度,来看待治理国家和解决社会的问题。 ”

人口若萎缩 国家会崩溃

李光耀说:“如果我们没有引进移民,新加坡人口一定会萎缩,我国迟早会崩溃。 ”

但他强调,引进新移民只是权宜之计,我们不可以让新移民或者永久居民来主导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长远的解决办法还是要改变人们的思维,鼓励国人结婚生育。

尤有甚者,在李光耀眼中,一个人口无法取得增长的国家,可能面对毁灭的危险。 2013年 3月,他在一个论坛上,谈到日本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时,语重心长地表示,日本社会今日陷入人口严重老龄化、经济停滞不前的困境,与它拒绝引进移民息息相关。

李光耀说:“我因此看到一个国家在 20年里缩小一半,如果它继续同样的政策,它可能再缩小一半,最后就完了! ”

“一个国家要有人,要有年轻人来驱动经济,年轻人会购买不同的产品,包括尖端科技产品和精致餐饮服务。如果像日本人般拒绝引进移民,国家就会灭亡。我想,毁灭发生之前,日本会改变政策。 ”

对话中谈及中国的一胎政策时,李光耀说,中国正走在错误的方向上,因为人口老化和人口减少,意味房地产价格将下跌,资产将缩水,因为没有年轻一代来推上去。

《李光耀执政方略》读后感(三):李光耀如何创造经济奇迹,带领新加坡成为发达国家?

李光耀如何创造经济奇迹,带领新加坡成为发达国家?

节选自《李光耀执政方略》

导读:李光耀从1959年到1990年,担任新加坡总理31年。李光耀是如何以个人极大的政治天才和坚毅精神创造了新加坡这个国家经济上的奇迹,让资源贫瘠的新加坡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从发展中国家跃升为发达国家?本文重在探讨其中的原因。

“新加坡没有腹地,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腹地。 ”

没有人比李光耀更能一语道破这句话的真谛。

自独立以来,他领导新加坡人共同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不仅是“亚洲四小龙”之首,还从第三世界跻身发达国家之林。

新加坡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根据统计, 196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过是 516美元, 30年后, 1995年增至 2.4万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到了 2007年已逾 3.5万美元,超过日本的 3.43万美元,成为亚洲第一富国; 2008年达到 5.12万美元,在世界经济体竞争力排名中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2010年更上升到 5.65万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衡量),第一次登榜首,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

全球化变世界为腹地

李光耀把这个“奇迹”归功于全球化的现象。他指出,就是全球化和跨国公司使整个世界成为新加坡的腹地,让新加坡成为各个领域的枢纽,不论是物流、金融、船务或通讯等等。

这是在 2012年 9月,法国石油与天然气公司道达尔的国际咨询委员会首次在新加坡举行会议时,作为委员之一的李光耀在晚宴上所讲的话。他说:“新加坡得感谢全球化,也得感谢像道达尔这样的跨国公司。 ”

他回忆说,新加坡在 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后,面对如何让这个没有腹地的国家养活 200万人的挑战。幸好新加坡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也“学习到如何制造给予投资者信心的条件,让外国人和他们的家庭觉得在新加坡生活很安全”。

由于新加坡的招商引资取得了巨大成功,随着一大批跨国公司的到来,新加坡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至今,在新加坡的跨国公司已超过 8,000家,掌控了新加坡的经济脉动。

双翼腾飞先机早洞悉

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意味着积极寻找国际商机的重要性,我们不只努力吸引外商来投资,也同时鼓励本地厂商走出去,到国外投资。早在 20世纪 90年代,李光耀已看到这个“双翼腾飞”的新格局。

1992年 11月,李光耀在人民行动党干部大会上为新加坡到海外发展经济的政策定下基调。他说:“如果我们和现在一样,一成不变,在 20年内,其他新兴工业体将有两支翅膀,展翅高飞,其中一支是国内经济,另一支是国外经济。他们在天空中遨游,而我们只能在地上转来转去。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尼最终将追上,并超越我们。 ”

“我们的下场一定要这样吗?当然不是。如果你们的父亲一代有勇气和胆识建立新加坡,你们做儿子的这一辈也应该有胆量使新加坡有另外一个大飞跃。 ”

李光耀苦口婆心提醒国人:“新加坡人安于现状,不想出门。我们必须唤醒他们,鼓励他们培养冒险精神,否则,我们将成为输家。 ”

他说,我们必须让人民明白,我们现在的富裕并不是永久的,我们现在只走到一半,还不像瑞士一样。就像是面对一座山,我们还需要继续往上攀。

由于过去的成就,他说,新加坡人能到世界各角落去旅行。但是,如果我们只呆在国内发展,再过 20年,新加坡人将没有钱到国外观光。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必须使新加坡人认识到,在歌舞升平的短暂兴奋后面,还有崎岖的道路,大家必须未雨绸缪。

他认为,新加坡人必须选择到经济成长率每年达 6%至 10%的国家投资,才有机会获取效益。

新一代冒险家拓天地

李光耀也谈到,在接下来 10年,新加坡必须有新一代冒险家——企业家、经理人员及监督人员,能够在世界成长最快的国家开拓天地。一些公司如新加坡航空公司及海皇轮船公司可以到欧洲致富。我们的飞机与轮船可以把新加坡当基地,聘用新加坡人到这些地方竞争。

他指出,如果我们一成不变,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将不会越来越好。要成功的话,新加坡必须增添羽翼——到海外发展,发扬企业精神及敢于冒险。我们的储备金应拿到海外投资在比债券、股票及产业有更高收益的企业上。这将给新加坡提供另一个安全网。

李光耀说,如果新加坡经济缓慢下来,越南、印尼及中国的经济可能还是继续强劲,那么在这些地方投资将确保我们有稳定的收入。我们的储备金目前大部分投资在债券、股票及产业上,收益率只有 3%至 5%。如果我们在中国或越南作出正确的投资,收益率可达 15%至 20%。这是因为我们承担资本风险,并带给这些国家急需的技术。即使在印尼,特别是.淡岛及民丹岛,投资回报率也将比新加坡或马来西亚高。

因此,他说: “我们必须适度冒险,培养本身的企业家,设立创业基金以协助有创意、有干劲及有胆识的小企业家。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成功,但是,如果每三个人中有两个在海外发展成功的话,我们就大有收获。 ”

在这个过程中,李光耀说,我们将建立一个全新的新加坡;有思想成熟的国民;了解外界,了解我们在世界的处境;了解我们本身及竞争对手的实力。这样一来我们的经济才能长出另一支翅膀,使在国外发展起来的经济规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 25%至 30%,使我们的经济能高飞。这个目标要花 20年才能达到,这相当于一代人的时间。我们的要务是使新加坡人看清这点。

其实,这些年来,越来越多新加坡公司已走出国门。 1990年,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约为 170亿元,这个累计总额在 2000年达到 980亿元, 2010年约达 4,260亿元。这显示新加坡公司已环球化,并为新加坡创造了一个大型的海外经济。

李光耀在 2011年 5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 30周年纪念晚宴上说,GIC必须保持核心价值观,才能应付未来的挑战。(图片提供:新加坡通讯与新闻部)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 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名中,

新加坡位居第二,仅次于瑞士。即使在金融危机乌云笼罩的 2011年,

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仍达到 3,268亿新元(按平均汇率计折合 2,600

亿美元),高于香港。

政联公司另一大支柱

新加坡经济的另一大支柱是政联公司,与跨国公司一样,在我国经济产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说到政联公司,不能不提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 GIC)与淡马锡控股公司。这两个主权财富基金,在世界上分别名列第 7与第 11位。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是于 1981年由李光耀的副手吴庆瑞创办的,李光耀亲自担任董事会主席。他在 2011年 5月卸任后,担任公司高级顾问。

GIC管理我国超过 1,000亿美元的储备,是一个财雄势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有研究机构曾估计, GIC资产达 2,475亿美元,它的投资遍布全球 40多个国家。

李光耀在 2011年 5月出席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 30周年纪念晚宴时说,政府投资公司必须保持核心价值观,才能应付未来的挑战。这些价值观包括吸引和留住最佳人才,以及确保公司维持良好的信誉。

他指出,由于我国经济较容易受环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管理国家储备金的政府投资公司,对我国至关重要。当我国在 2009年面对经济危机时,国家储备金就协助我国渡过难关。

他说,我国利用国家储备金,推出雇用补贴计划,协助国人保住工作。如果国家资产维持零负债,投资者就会更有信心,同时有助于维持新元汇率的稳定。此外,来自储备金的收入也能使政府增加收入。

他也说,要维持我国不断增加储备金的政策,就必须有像政府投资公司一样的基金管理机构,来进行长期和高回报的投资。

李光耀认为,未来的经济和投资环境相当不明朗,因此公司必须继续维持应变能力。随着投资公司不断发展,可能会趋向采用传统的做法,而作出平庸的决定。他指出,公司必须深思熟虑,有远见,并勇于做出正确的决定,即使这些决定是异乎寻常的。

在 2012年 3月底截止的财政年,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取得了

3.9%的 20年平均(年率化)实际投资回报率,这个回报率和前一年一样。

至于淡马锡控股公司成立于 1974年,是新加坡政府全资拥有的一家投资公司。它在国内拥有极大的影响力,是新电信、新航、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港务集团、海皇轮船及吉宝集团等大企业的“大老板”。它也在国外市场进行投资与收购,目前在中国就参股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并参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城的建设。截至 2012年 3月 31日,淡马锡拥有总值 1980亿新元的投资组合,主要集中在新加坡、亚洲和增长中市场。

较高风险与稳扎稳打

李光耀在 2007年 4月接受路透社专访时就清楚指出,淡马锡控股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是两个投资策略不同的机构,前者进行可承担较高风险的投资,后者则进行稳扎稳打的投资,以争取稳定的报酬。

他说:“淡马锡会承担较高的风险,以争取更高的回报,而政府投资公司的作用比较像是养老金,而我们也准备放弃赚取更高回报率的机会,这是因为我们不想进行高风险的投资。 ”

李光耀说,政府投资公司采取类似美国大学基金管理模式,他研究了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学府及挪威的基金管理方式,大家都面对类似的局限,在相互比较和观摩时,也让政府投资公司吸取一些经验并学习一些新知识。

他指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是要向环球各主要城市看齐,因此也采纳了它们的一些优点来“充实”自己,使新加坡成为一个蓬勃活跃的区域金融中心。

谈到新加坡发展经济的策略,李光耀说,新加坡并非只观察和吸取某个特定国家的发展经验,而是向伦敦、纽约、瑞士甚至卢森堡这些欧美大城市和国家学习,采纳它们的策略、模式及行事原则,使新加坡发展成为东南亚一个生机勃勃的金融中心,而新加坡过去几年确已分别从南亚和海湾地区吸收到大笔的资金,今后也会朝回教银行业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自我改变及调整,以把握所涌现的新商机。”他举例说,中国企业涌向香港挂牌上市,使它成为最大的受惠者,但是新加坡现在也吸引了不少有意到东南亚地区筹集资金的中国企业前来上市,因此新加坡是可以在这方面扮演一定的角色。

他也说,新加坡作为许多国际金融机构的集中地,拥有为数众多的基金经理,而各大管理基金的金融机构,都在新加坡设立了它们的区域办事处或亚洲区域总部。“金融管理局研究了伦敦、纽约、卢森堡及瑞士的发展情况,我们也向这些金融中心学习,并且从它们那里吸引了一些人前来。 ”

受金融风暴屹立不倒

李光耀指出,政治稳定与安全、政府的诚信以及官方条例始终贯彻如一,都是新加坡增长的要素,也是促使新加坡在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仍能屹立不倒并且继续取得增长的原因。

他提到区域金融危机在 1997年爆发之前,亚洲地区原已开始出现一些有可能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大城市,比如吉隆坡和曼谷是其中两个例子,然而在经历了这场危机之后,投资者的看法已经改变。

他说:“这是因为他们看到我们安然渡过了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任何的条规,还是根据伦敦和纽约的条规办事。不管我们的货币、我们的股票市场,还是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所遭到的冲击有多大。当我们在承受这些代价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么做是为了长远的将来作打算。 ”

2008年 2月在丹戎巴葛集选区新春联欢晚会上,李光耀谈到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控股的投资方式时就说,无论好年头还是坏年头,只要能审时度势稳扎稳打进行盘算,就可在投资上争取稳定的回报。

他指出,这些年来,两大投资机构就是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投资,在好景时不过度扩张、累积足够的资金,并在低潮期时持守,才能不断地使其资产稳健升值。

不过,他提醒人们认清经济是有周期性的,千万不可以为手中所握有的资产产值将只升不跌。因此,新加坡也必须维持一定的国家储备,以便在经济陷入低潮时才有能力应对出现的经济问题。

他指出,同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有先天性不足的劣势,没有广大的腹地作靠山,即使得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世界银行借贷以渡过经济难关时,也缺乏可作为后盾的天然资源。

所以,李光耀说:“要自力更生,就得运用智谋,部署全球投资策略。当经济衰退时,我们按兵不动;当市场沸腾时,我们见好就收。只要我们未雨绸缪,就能在不断波动的国际投资活动中坐收渔利。 ”

其实,在《李光耀回忆录》下册第 5章“金融中心的故事”中,他透露,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开始只管理政府的金融储备。到了 1987年,才有能力管理新加坡货币局的储备金,同时兼顾金融管理局的长期资产。

他指出,它最重大的责任是把新加坡投资在证券(公债和股票)、债券(主要是发达国家派发的债券)和现金之间,做出妥善的分配。 “1997年至 1998年间,世事瞬息万变,日元兑美元狂跌,或德国马克对美元激升,就足以使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一下子亏或者赚好几十亿元。 ”

李光耀说:“投资是高风险的活动。我的基本目标是为国人的积蓄保值,使资产得到应有的回报,不是要获取最高的回报。从 1985年至今,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 15年来的表现,一直在环球投资相关基准之上,所做到的已经远超过保持我们的资产价值了。 ”

有财政盈余还富于民

就因为政府投资得法,每有财政盈余,都会还富于民。这些年来,定期与国民分享财政盈余已成新加坡政府的惯例。就以 2011财政年度来说,政府宣布与民分享总值高达 66亿元的财政盈余,包括总值 32亿元的一次性“增长共享”配套,其中成年国人都能分获介于 100元至 900元的“红包”(即增长分红),另外的 34亿元则作为较长期的社会保障投资。

新加坡经济腾飞,这一路走来不容易。李光耀在回忆录的序言中这么写道:“这一册阐述了我们在没有马来西亚作为腹地的情况下,尝试以各种方式维持独立地位和生存下去的漫长艰苦的路程。我们越过一道道看起来不能逾越的障碍,在 30年内把新加坡从一个贫困的小岛发展成富强的国家。 ”

他说, 1965年后的日子非常忙乱也充满了焦虑。我们还在寻找立足点。英国在 1971年从新加坡撤军时,市场上已有足够的就业机会,使我们避过了严重的失业问题,让我们松了口气。直到我们在 1973年安然渡过全球石油危机,从容应付了油价上涨三倍的问题时,我们才对自己管理一个独立国家充满信心。之后,我们努力工作、策划和随机应变,把新加坡建设成一个能通过贸易和投资,跟主要工业国联系起来而生存的国家,同时作为一个在本区域成功转口货物、提

供服务和传播信息的枢纽。

1968年至 1971年,英军开支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 20%左右,

而且直接提供了 3万多份工作,也间接在支援服务领域提供另外 4万

份工作。换句话说,这关系到经济求存的大挑战,一旦受挫,经济蒙

受极大损失,会有 7万人失业。

为了解决接踵而来的失业问题,新加坡为外资大开方便之门。在《回忆录》第 4章“绝处求生”中,就有详尽的叙述。李光耀说,最能干的常任秘书韩瑞生(后来成为财政部长)提出了一份英军资产可以改为民事用途的清单。我们成立了基地经济改用局,由韩瑞生主持。他的主要任务是重新培训和安置冗员,接管英军正在撤离的土地和其他资产。我们可说是相当幸运。当时世界经济繁

荣,世界贸易每年增长 8%到 10%,新加坡因此更能得心应手地把前

英军土地改为民用。

靠外资脱英撤军困境

因为我们成功从海外吸引投资商到新加坡设厂,给这些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我们不但没有因英军撤离而陷入困境,反而在 1968年到

1973年期间,取得颇高的经济增长,安然渡过危机,这不啻是一个

奇迹。 60年代初,新加坡的失业率一度高达 10%以上,而到 70年

代中期,失业率已降到 3%以下。

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扮演了重要角色,吴庆瑞选中了韩瑞

生担任经济发展局主席,并开发了裕廊工业区。在韩瑞生的领导下,他把经济发展局管理得如此成功,规模如此庞大,以致几个不同的部门不得不出来自立门户。工业区的部分成为裕廊镇管理局,金融发展的部分则出了一家新加坡发展银行,两者日后都成为各自领域中的翘楚。

经济发展局一直是负责吸引投资的主要机构,所招揽的投资项目

源源不断,增值性越来越高。 60年代的新加坡还在生产假发、蚊香,今天工厂里看到的已是心脏起搏器、微型晶片。新加坡的经济有今日的成就,让新加坡脱胎换骨的其中一大功臣,正是经济发展局。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新加坡目前正朝着经营信息科技、生命

科学和其他知识型经济迈进。制造业将继续是新加坡的经济支柱之一,在国际上值得称道的是:新加坡仍是世界的硬盘驱动器产地,负责全球三分之一的硬碟生产;也是世界第三大炼油和石化中心;拥有 13个晶片园;全球 10大药剂公司就有 6家在新加坡生产。李光耀说:“要我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为什么会成功的话,我会选择‘信心’。就是因为外来投资者对我们有信心,他们才会以新

加坡作为开设工厂和炼油厂的地点。 ”

在《回忆录》中,李光耀特别提到荷兰籍经济学家温斯敏博士,他当年是我国经济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引导人。从 1960年至 1984年之间,他以联合国工业调查团团长的身份前来新加坡,担任政府的经济顾问,协助草拟新加坡的第一个经济发展计划。他当时主张必须给予工人能反映他们市场价值的薪金,才能淘汰劳工密集的工业,促使新加坡转型到资本与技术密集的经济,提高员工和公司的生产力及国家整体的经济效率。这个建议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

值得指出的是,李光耀是一个务实的人,他主张实事求是。在《李光耀: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第 4章“延续经济奇迹”中写道:规模小是个大问题,至少对李光耀而言确实如此。新加坡和其他小国能取得成就受到了限制,他们必须清楚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新加坡人口少,不太可能孕育出国际制造业巨头或足够的私人企业总裁。

别妄想新加坡国内可以创建一个微软或新力,因为像新加坡这样的地方,要成功就必须依靠外面的世界。你告诉李光耀这听起来令人心灰意冷,但他却直言:“我没因此而心灰意冷,我很务实。依我说,我们拥有这样的能力,面对这样的竞争,以我们所具备的条件,只要我们采取务实的态度,我们还是可以过上好日子。 ”

为因应金融风暴后国际经济情势的变化, 2010年 2月,新加坡“经济策略委员会”推出大胆的新策略,要把新加坡经济带到增长更持久的道路,其中一项被政府采纳的核心建议是,在未来十年培育 1,000家年营业额在一亿元以上的中小型企业。虽然跨国企业会继续 作为新加坡不可或缺的支柱,但至少现在政府有意把中小型企业界壮大为新加坡经济的部分基础。

李光耀在回应《硬道理》时发表看法,他的评论并没排除发展中小型企业行业。“最终,它们当中有一些必须足以在全球竞争,成为新加坡跨国企业。”不过他进而指出,“跨国企业会持续充当新加坡的经济推动力,因为 1,000家中小型企业不太可能成为 1,000家跨国企业。 ”

跨国公司始终是主导

李光耀说,事实是新加坡制造业将始终受到外国跨国企业的主导。 新加坡向来是,并也将永远作为跨国企业的中间人。“我们提供优越的环境和优越的服务。没了这些,我们就完了。 ”

基于这个原因,新加坡选择积极投资于扮演支援角色的服务业,例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以及确保拥有一流的海空交通网和通讯。

正是这一套关于新加坡受限于国小人少的逻辑,使得李光耀认为政府仍需要通过其投资机构淡马锡控股,来监控新加坡的一些超大型企业。

李光耀说:“我们是在新加坡,飞行 6小时内就能到达拥有 20多亿人口的市场。我们是在一代人的时间内闯出一片天地。我们是怎样做到的?我们看了看外面的世界,然后说,这是我们该走的路,我们把优势发挥到极限,最终达到目标。该怎样更上一层楼?我们知道中国和印度会大举进军哪个领域,我们不去和他们竞争。我们的成功之道在于专攻自己的强项,掌握对手欠缺的条件,例如信誉、可靠性、知识产权、法治。他们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没法赶得上我们。 ”

未来十年内,他说:“我想我们会继续取得进展,你看市区重建局要落实的计划:滨海湾、新加坡河、哥烈码头、驳船码头、乌节路、一级方程式赛车、两个综合度假胜地,以及投资者对我们强有力的信心。埃克森美孚带了整个董事局来见总理和我。在当前衰退时期,他们决定继续在新加坡建造价值超过 40亿美元的蒸汽裂化综合厂。为什么呢?因为新加坡政府稳定,劳资关系良好。我们与全球各大城市都有联系。我们要吸引的不是低端工厂和低技术工业,我们无法在这些领域竞争。 ”

李光耀很有信心地说:“未来十年,也许甚至 20年,新加坡将可取得式的发展。 ”

是的,为赶上全球局势发展的脚步,继续确保新加坡保持竞争力,经济策略委员会已为新加坡设定了三个目标:高技术的人民、创新的经济体、独特的国际大都会。

这独特的国际大都会目标,就是把世界当作经济腹地的最具体的宣示。(节选自新加坡国家档案馆编《李光耀执政方略》一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