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跳舞女郎》读后感1000字

《跳舞女郎》读后感1000字

《跳舞女郎》是一本由[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7,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跳舞女郎》读后感(一):《跳舞女郎》和《爱乐之城》:无果的花在记忆里肆意怒放

多读消化不了,每天一篇的速度,非常慢地将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说集《跳舞女郎》读完了。即便这样,实话实说,其中的一些篇章读得我云里雾里,请允许我挑选自认为读懂的几篇回味一下。

《发饰》:“我”正在大学读研究生,同时深陷对一个男人“你”的爱恋。恋爱中的女人总是希望展现最好的自己给对方,所以,“我”总是在时装折扣连锁店菲林地下室里淘一些距离“我”的尺寸就差一点点的时装,从外套到内衣。为了得到“你”的爱,“我”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学业……然而,青春终有戛然而止的时候,“我”不想总是只能到菲林地下室为自己买衣服,就离开了“你”,认真读书进入了学术界,并小有成就。同时,也结婚生子有了一个中产阶级稳定幸福的家庭。很多年以后,“我”与“你”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不期而遇,“你”惊诧地看着“我出自美发沙龙的发型,修身的红色连衣裙,时髦的靴子”,而“我”回到家里,“你却还没有离开……”到这里,阿特伍德已经将《发饰》写到了结尾处。两个有理想的年轻人,因为相爱希望能够携手到老,又因为想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不得不分手。人到中年一对曾经的恋人邂逅,看到对方都以最好的状态生活着,我以为故事也就这样了,但是,阿特伍德的结尾呀,读完让我忍不住写了一句话发到微信上:神结尾,读着真让人绝望——还让想成为写作者的人怎么写下去?“你一定不会想要回去的吧?那种潦倒,那排渐次破败的房子,那份迷人的绝望和空虚,那份恐惧?你一定不会愿意被永远地困在波士顿泥泞的街道上。你本该再小心一点的。我试着告诉你我们的结局一定会很不如意,我们的过去并非你所记得的那样,你是在欺骗自己,可你拒绝了我的好意。再见,我对你说,静待你的回眸,忧戚的、惆怅的。你应该转身走远,经过那几只大行李箱,拐过角落,走进洗衣房,消失在双筒的洗衣烘干机后面;可是你却一动不动。”《发饰》结束,请注意这一句:“你应该转身走远,经过那几只大行李箱,拐过角落,走进洗衣房,消失在双筒的洗衣烘干机后面;可是你却一动不动。”它像粘合剂一样黏在我的记忆里,纵然是忙乱的工作状态,都会蓦然想到“我”和“你”:“我”会不会听从“你”的呼唤,从贴满“你”的影子的家里逃离出去追随你而去?

《跳舞女郎》读后感(二):那些贝蒂的故事

之前读了一本阿特伍德的《跳舞女郎》(Dancing Girls),读完的时候没有特别的感觉,但是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我”和“贝蒂”却一直久久地在脑海里。

其实故事好简单,主人公“我”是个小女孩,有一个漂亮聪明的姐姐,爸爸是冷静理性的,而妈妈热情好客。“我们”一家从加拿大搬到美国五大湖附近,那一段景色的描写真的是非常棒。“我们”有一户邻居,女主人叫贝蒂,胖胖的,很善良也很温和。但是我和姐姐甚至我们全家都更喜欢他的丈夫弗雷德,聪明有趣。有一次,弗雷德叫贝蒂是Betty Grable。“其实贝蒂长得并不像贝蒂·葛莱宝,后者金发碧眼,也不像我们的贝蒂那么丰满。不过,她们两个都很漂亮,我自忖。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明白,那句话其实非常残忍;因为葛莱宝是以她的两条长腿出名的,可是我们的贝蒂,她的腿从腰部开始一路向下,没有曲线,没有停顿,一直插到脚面上。”(p.35)于是你会直到弗雷德可能并不那么爱贝蒂吧,而贝蒂却仍然总是笑。是吧,贝蒂没有什么幽默感。于是就连“我”,这个一直向往着可以变成像姐姐那样聪明漂亮,知道如何和男孩子打成一片,吸引他们的目光那样的女孩,也不喜欢贝蒂而更喜欢弗雷德。而终于有一天,我在贝蒂家,看到她“面色苍白,表情困惑”,弗雷德跟一个城里女孩私奔了。弗雷德是贝蒂生活的全部,她一直呆在屋里,除了母亲没有人靠近她。后来,我们搬家了。我十二岁的时候,又一次见到贝蒂,她已经办成一个办公室秘书,妈妈安排她与好多未婚男士见面但都没有下文。从母亲的口中,我才知道,原来弗雷德的哥哥也有出轨并且谋杀妻子的前科。贝蒂在那一场失败的婚姻中又似乎成了一个幸存者。大概一年以后,贝蒂大骂母亲而与母亲失去联系,几个月后知道贝蒂因为脑部肿瘤而过世了。

作者以“我”在文章的小说的最后写道:

不过,人是会变的,尤其是在他们去世之后。等我过了大悲大喜的年纪,我开始意识到,如果我不想成为贝蒂,那我就必须成为一个其他人。而且,我和贝蒂已经很不一样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赦免了我,她做出的选择已然如此彻底,我因而不必去面对那些强加而来的选项。大家不再用友善来评价我,他们开始说我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我便喜欢上了这种称呼。而贝蒂,在十五年前那道转瞬即逝的阳光里烤着燕麦曲奇的贝蒂,又渐渐变得真实起来。她是一个平凡的女性, 不幸罹患绝症而过早去世。真的是这样吗,真的只有这样而已吗?

时不时地,我会想要再见到贝蒂,就算只是谈上一个小时也好。我希望她能原谅我没有收下她的安哥拉羊毛手套,原谅我内心对她偷偷地背叛,原谅我的年少轻狂。我想把我讲的这个关于她的故事拿给她看,问问她,故事里说的对不对。但是那些渴望问她的问题,我却想不出应该怎样表达,才能让她愿意去理解。她只会露出那个包容又迷茫的笑脸,然后拿点什么东西给我,一块巧克力布朗尼,或是一个绒线团。

而另一方面,弗雷德已经不再让我好奇。这个世上众多的弗雷德们做出的行为和选择已把他们的本性暴露无遗。贝蒂们才是神秘难解的谜。

这一段结尾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再一次地赋予了这个人物以新的一层意义,这个意义不是对于贝蒂这样一个女人,而是我心中的那个贝蒂,贝蒂于我的生命与成长的意义。她虽然早已离开人世,但是我却因为我的歉疚而将贝蒂永远埋藏在了心中。其实我所埋藏的或者说我所呼唤的也正是自己内心之中属于贝蒂的那一部分。笨的也是善良的,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但是却对于这个世界有强大的包容与善意,也许她不是“有趣”的,但她是可以被无尽地探索的。写贝蒂,也写了“我”的成长,"我"在诸多可能性中寻找自我的过程。而之所以被结尾那句震撼,正正是因为作为读者的我,从前(或者说一直以来)不也一直迷恋那些“弗雷德们”吗?

《跳舞女郎》读后感(三):不是所有女性视角都只是女权主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跳舞女郎》

和朋友偶然谈到当代的一些女性作家,发现她们作品的推荐标语总是写着“女权主义”“两性关系”诸如此类的词语。好像只要动笔的人是个女性,写的是现实题材,就能和这两个词仅仅挂钩。而她们的作品只能被这两个词涵盖。说实话,我并不是什么极端的女权主义者,对豆瓣给文学单独开一个名为“女性”的分类也没什么意见(我暂时没看到过阅读分析里有“男性文学”一说),但许多女性作家在作品中试图探讨的,或许远远并不只是这些。

阿特伍德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是陌生的名字,她的反乌托邦小说《使女的故事》改编成的美剧在豆瓣的评分高达九分。我相信很多中国朋友也熟悉这个故事。阿特伍德写过很多关于未来的小说,包括《洪水之年》在内的未来三部曲。但比起反乌托邦题材,她所创作的现实题材也并没有逊色,甚至在名誉上能和爱丽丝·门罗比肩。今天我要谈的是《跳舞女郎》,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说集,一共收录十四个短篇。前几天读完之后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便来推荐一下。

在动笔之前翻看了豆瓣评分,却发现评价寥寥无几。其中很多评论似乎都觉得这本小说没那么好,该说的没说清楚。其实我多少有些不以为然,我的观点截然不同。实际上,那些缥缈深远结局算是阿特伍德小说结局的一种特色,我相信每个人在翻阅完跳舞女郎后都会有所察觉。但我觉得作者的主旨和立意已经在文字里表达的很清楚了,如果写的再多,就是繁琐和累赘,甚至会变得唠叨。我个人最喜欢的两篇是《训练》和《两极》,这也是我所主要谈论的。而这两篇故事的主要叙述者,都是男性。阿特伍德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里明确说过,自己对两个性别的视角都不是非常在意——不同的视角只代表看到的东西不同罢了。坦白来说,这只是一种写作方式。

《两极》的主角莫里森从美国移居到加拿大当大学讲师,在这里他同样结识了异乡人露易丝,两人同样孤独不被环境接受,对东部国家的想象也幻灭掉。但比起莫里森,露易丝显然更有激情更有规划性。一段时间后,露易丝显露出神经质的状态——她试图把城市分成两极,并试图用一个孩子把这些圆圈合拢。莫里森在几个本地人的建议下把露易丝送进了精神病院,虽然他觉得自己这么做背叛了露易丝。而在露易丝进入精神病院后,莫里森却爱上了露易丝。

首先我们先提两极这个概念。在这篇文章里,两极并不仅仅指的是男女关系,更多的是个人和环境,甚至个人和城市。莫里森和露易丝最开始只是朋友,莫里森对露易丝的好感完全不在男女之情这一方面。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从来都没想碰她。他喜欢的女人不一定比他笨,却要比他懒。”而露易丝在小说初期表现出的形象是强势和极具规划性的,而莫里森明显比她弱一大截。这是莫里森作为一个男性所不能接受的状态。在一段关系中必定具有权利的高低,而通常意义上(就社会实际情况而言),男性的权利是高于女性的。“爱上一个人是一种打破自尊壁垒的经历”。很明显,莫里森不想打破这个壁垒。但当露易丝被送进精神病院,变得颓丧懒散,他却第一次对她产生了生理反应。并幻想着把露易丝带回家照顾她。其实仔细看这一段这的很好笑,一个男性对女性的好感是基于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基础上的。在莫里森眼里,露易丝已经“疯了”,所以是他站在一个施舍者的角度去怜悯和照顾这个女孩儿。很明显,这种幻想是他自尊心的体现。

我们再聊个人和环境,比起男女之间的两极,这个显然更有意思。我说这本书远不止男女关系那点儿事,也是因为这点。露易丝和莫里森在这个城市都属于一个局外人,承受着各种误解。莫里森明明已经过了上战场的年龄却还是被当地人认为是逃避兵役,极端者甚至可以在他面前肆无忌惮地讽刺美国人。他们都没什么朋友,呈现的是孤独的状态,原先对东部的幻想也全都破灭。露易丝的房间糅杂着别人房间里的特色,也是通过别人的眼光重塑自己。但显然,露易丝想讲两极整合成圆圈,是因为想融入这个群体——在保证自我完整的前提下。但在被送进精神病院后她似乎也明白了这是没有用的,自此,她自己就成为了那个圆圈。而莫里森却不同,他似乎做习惯了圈外人,也麻木地成为别人想让他成为的样子。在这个环境里,他放弃了一部分完整的自己,成为一个碎片化的角色。

在爱情中保持自我,不被环境所吞噬,都是将两极重新合成一个圆圈。

《训练》同样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这本书的两性关系基本上可以不谈,完全是阿特伍德的一次嘲笑和讽刺。故事讲述了医生世家出生的罗布,有两个优秀出色的哥哥,他们都很像自己的父亲,会成为很好的医生。但罗布不一样,他讨厌父亲和哥哥拿尸体开低俗恶心的玩笑,厌恶鲜血。所以他只能去一个残疾人照护中心当护工。罗布爱上了一个残疾人女孩儿乔丹,并在她身上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在一次晚会上,罗布看到那些残疾人在舞台上拙劣地表演舞蹈时,发出来无法克制的剧烈的笑声,而罗布却并不知道自己身后站着的穿着手术服拿着刀的医生是谁。

我们所谓的同理心,有时候只是笑话罢了。罗布觉得自己和对尸体冷漠的父亲哥哥不一样,在看见残疾人努力编排的舞蹈时还是会抑制不住的发笑。他自以为是地安排不能开口少女乔丹去触碰水流触碰青草,认为这是少女渴望的,却被乔丹当成了变态。最好笑的是,在得知以后不能照顾乔丹后他还把自己的纽扣给乔丹当做纪念。

“他笑了,感觉自己伟岸崇高,一个施予者,一个治愈者。”这大概是我们很多人所谓的同理心和同情。

罗布笑的时候被乔丹看在了眼里,他觉得自己背叛了乔丹,无法再面对这里的所有人。所以他逃命似的跑出去,直到意识到乔丹不会说话没人会意识到他做了什么以后才冷静下来。一直以来,他都觉得乔丹没什么感情,但直到那天晚上才知道乔丹想要的不过是健全的身体罢了。而他所施加的同情,只是自己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付出。

其实这个故事大概承担了我所有的笑点,阿特伍德刻薄起来真的蛮好笑的。健全者自以为施加在身体有残缺的人身上的好心其实是高高在上的怜悯,两者权利不对等根本就不是一类人。是,我们又一次提到了权利。某种意义上罗布和莫里森还有点相似。

《跳舞女郎》这本书,远比简介上介绍的丰富的许多,不仅仅是女性主义和两性关系,更多的是探讨一些存在的甚至无关性别的问题。性别不该完全对立,不同性别视角意味着看到的东西不同,而并不意味我们要把他完全分割开。这本书,有女权主义,有两性关系,但绝对不仅仅是这样。所谓是“宇宙意识”,权利的结构,甚至说民族问题……

你能在这本书里看到更多的东西,只要你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