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游河读后感精选

游河读后感精选

《游河》是一本由大吴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河》读后感(一):人间散步

我小时候,有一天捡到一个看起来像古董一样的碗。我便想象,地下可能埋有一片古董,但是从来没有人发现。这个想法持续了很多年。

还有一次,我看到大人在门前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挖到一个山药,它很大很大,不知道在地下生长了多少年——在完全挖出来之前,谁也不确定它到底有多大,引来人们的惊叹和围观。

上小学时,我和哥哥住在教工宿舍。有一次,大人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没能送我们回学校,最后由我姐带我们走路去。我们走了很久,穿过一片树林,到了一个四周没有人烟的地方——丘陵和丘陵之间是一片黑压压的香蕉林,而前面的山丘上是一大片墓地。已经黑了。

我哥哥突然指着一个地方说:“看,那里好像有一个人。”我姐也表示看到了,但人影却一动不动,很难确定那是不是人。我们停止了说话,加快脚步离开那里。

第二天,哥哥的同学问他,昨晚是不是经过那片蕉林了?原来,因为有盗贼偷香蕉,他陪他的爸爸在蕉林里守夜。他认出了我们,想打声招呼,但相隔很远,他爸爸怕吓到我们。最后只好静静地看我们走远。

“散步三部曲”的主人公正是童年的自己和我哥哥。

《散步》是在正午。兄弟俩像寻常一样出门散步,越走越远。他们觉得生活的这个地方太普通、太无趣了,于是弟弟便忍不住猜想:地下有××吗……但每一次都被阅历更丰富的哥哥否定了。最后他们想:要是生活在别的地方该多好啊!但那些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真的不存在吗?

《游河》是在清晨。兄弟俩来到河边才发现雾太大了。他们把草丛错认成水鸟,枯树错认成小鹿……当他们从惊险中回过神来,还以为是自己的力量化解了这场惊险……也许将来,他们会骄傲地反复说起这次的非凡经历,但事情的全部,他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了。

事情的真相,真的如我们亲眼所见的那样吗?

《露营》是在夜晚。兄弟俩早早搭好了帐篷,等待天黑之后去露营。夜晚的世界和白天会有所不同吗?弟弟的期待似乎又要落空了:没有奇迹,没有新奇事物……但后来奇迹发生了,他们从梦中醒来……平凡生活里,曾有过多少大大小小的冒险,我们自己却浑然不觉?

当他们飞向太空时,连我也激动不已——一个小小的帐篷,在神秘的、浩瀚的太空中流浪,充满孤独,又充满倔强。如同孤独的人类正在坠入神秘的宇宙;如同古老的文明正在撞向未知的文明……我为之惊讶,也为之感动。

事实上,“散步”对我而言有着更深的意味。

我的童年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一个很大的果场里,常年与草木鸟兽相伴。我们离开后,那里的一切也在消失。

时代巨轮滚滚向前。

这曾使我困惑很久。近年来越来越频繁地听到一个词:“自然缺失症”,即城市儿童与自然的彻底割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甚至已经从儿童扩展到了成人。

人们对自然的渴望,深深地刻在我们远古的基因里。想想看吧:我们的祖先终日游荡在大地之上……漫长岁月之后,他们的后代日复一日穿梭在水泥钢筋之中,仍时不时地感受到自然的呼唤:“啊,好久没有出去了”“想爬山”“想去看看海”……

我想把这几个故事献给生活在不同地方的所有的孩子们:永远不要停止探索平凡生活中的趣味和诗意,即使有一天你成为了大人。

愿你热爱你生活过的每一个地方,愿你过着满怀期待的人生。

很多年前的一个傍晚,我和哥哥跟着爸爸在果场里巡逻,哥哥突然说:“一只猫头鹰!”我们停住了脚步。

猫头鹰!在我们那里,之前从来没有人见过猫头鹰,之后也没有。而那一刻,它就在我们的果场里,在我们面前几米远的地方。

猫头鹰停在一截枯木上,伪装成枯木的样子。我们三人也停在原地,静静地等待,直到它飞走。

回去的路上我们还沉默着,谁也没有说话。

但我分明感受到心中的丰盈和平静。天色渐渐暗下,树影将我们重重包围……那时的我渐渐想到,无论将来发生什么,我们沉默走过的这个傍晚,都将永不消失。

《游河》读后感(二):雾中风景:关于惊奇、快乐与哲思的航行

黯蓝的雾气中,剪影般显现出一丘河岸、两名行人,两人一舟,荡桨入流。恰如美国作家梭罗和其兄长在家乡附近河上旅行时所言,河流“总是引诱人们背井离乡去开拓、冒险”,引导旅行者穿越最富风情的风景。两位驾船者也将带领我们深入神秘的草泽、水上森林和浅礁暗滩,在悬念丛生、惊喜交替的戏剧化航行中,发现奇趣的风景,获得人生的哲思。

“从流飘荡”的航行为我们带来了故事,故事的讲述也如同流水一般,百折千回、跌宕多姿。“流动”的故事从二人同舟入河,疑虑雾太大“什么也看不见”发源,“上游”的故事于是都围绕“看见”与“看错”展开,在“是-不是”的反复肯定与否定中,以两拍子结构呈现着节奏恒定舒缓的律动。一次次错觉与实像的交替、悬念和真相的起伏,仿佛山溪出涧,在故事流动的河床上跌宕出一层层梯级小瀑布。

直到庞然黑影出现,雾中风景的猜疑与想象从现实跃迁到非现实,进入到幻想世界。顺从之前的阅读惯性,读者当然会同意“你想多了吧”的判断,可“上游”画面左下角频频出现的真相和面前隐隐翘起的“礁石尾巴”又让这种判断变得犹疑不定。小船在画面中迟滞不前,故事也仿佛进入洄旋的河湾,出现了片刻的停顿与凝滞。

一声“是鳄鱼”的惊叫,一具雾中突显的巨大头颅,仿佛被一个浪头猛推了一把,故事的流动变幻了水形水势,从“上游”转入“下游”。轻舟渡川、顺势而下,大浪推涌,一泻千里。返程路上鹿群腾跃、众鸟集翔,雾气消散、霞光满天,一扫之前的晦暗压抑,故事进入到“开阔的水域”,这是历经百折千回后终将汇入大海的畅快与开阔,既让人有壮阔的兴奋,也有完满后的舒展。似乎意犹未尽,作者最后以神秘怪兽的尾巴挑逗眼睛,给读者以余兴回澜。整部作品纯以跨页构成,充分展示着河流形态和航行动线,随着书页的翻动,读者的视线游动在水脉航线上,于是我们也置身于舟上,随同少年们一起纸上游河、雾中探险。

雾可能是仅次于雪最吸引孩子的天象,它轻柔神秘,能轻易改变刻板乏味的日常表象,给孩子以惊喜;掩藏万物却又不夺取,召唤孩子们来玩躲藏与寻找的游戏。这天然的游戏性被作者善加利用,将“风景”隐藏在雾中,配合画面色彩、明暗及故事进程变化,有效调动儿童读者情绪和专注,将自我代入故事,深切体验到充满悬念、惊奇、反转和快乐的游戏感。

雾还限制了故事人物的视角,使得他们在游河中总是“雾”判,导致大多数情况下文字叙述与画面景象错位,而读者所见所知显然更多更全面,这就造成了类似《母鸡萝丝去散步》那样人物不知其所以然,而读者知其所以然却无法干预的紧张感和滑稽感,从另一层面增强了故事的游戏性,为孩子们提供了阅读乐趣。

“真刺激,原来雾中有这么多东西!”孩子们在读罢掩卷时应该会和人物一样发出感叹吧。但也许雾中不止有这么多“东西”,“正如一条水量充沛的河流,一位旅行家用它的水湿润嘴唇,一支军队用它的水装满自己所有的水桶。”梭罗说,高质量的作品总会提供给我们能装满水桶的充沛水量。

于是,在经历了游河冒险,体验了游戏的快乐与发现的惊奇后,孩子们还会从更深层汲取哲思的启迪,来装满自己的“水桶”:

他们会从船行水上的旅程感受到独立自由、梦想冒险的意义。水与船总是包含着这样的象征意义,并被不止一次地呈现在文学中:从古希腊英雄的荣光到康提基号的冒险,从早发白帝的兴奋到雪夜访戴的洒脱,从黎明踏浪号的神奇到密西西比河筏子的自由……正如哈克所言:“到哪儿也比不上木筏这个家,……人在筏子上自由自在,轻松愉快。”那是哈克的精神归宿,也是童年精神的象征,乘船探险正宣示着这种精神。对孩子们来说,登船既是旅程的开始,也是旅程的终点,那是他们获得自由、快乐和创造力的梦幻家园。

他们还会获得一双勘破表层真实的眼睛。梦想、希望和勇气造就了这双眼睛,让黄衣少年在航行中被否定的猜想一一实现,让他比只看到表层真实的白衣少年看得更深入、更广阔、更真实。“肉眼可以为手而不是为头脑看见事物”,我们必须拥有这样内在的慧眼,去发现外在肉眼所无法看到的内在真实,以指引我们勘破人生河流上假象的干扰,突破迷雾的限制。有趣的是结尾两位少年的视域发生了反转,白衣少年怀疑“说不定还有什么藏起来了”,黄衣少年却坚定认为“就这些啦”。一方被影响突破了自我的牢笼,另一方却止步于想象的边界,“还能有什么?”的追问也就抛给了读者。让我们怀着追问,秉持慧眼,以真正的梦想、勇气和希望继续航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航线和人生风景。

《游河》读后感(三):《游河》入选博洛尼亚童书榜!再谈“散步”三部曲

去年10月下旬,我跟编辑表示,希望“散步”三部曲可以投一下博洛尼亚童书奖。因为合作的书比较多,担心寄送成本太高,又不好意思地表示我自己可以承担运费。编辑说,放心吧,不用担心运费的问题。

之所以确认这个,是因为之前看到博洛尼亚插画展可以线上投稿了,我吆喝了其他小伙伴一起试试——然而,就在准备投稿的时候,发现已经错过了截止日期……所以指望我的书能投一投。是的,重在参与。年后,博洛尼亚最佳童书奖公布了,当然是没有中奖。

不过,在二月下旬的一天,编辑突然传来喜讯——《游河》入选了博洛尼亚童书展的特展单元THE BRAW AMAZING BOOKSHELF,还附上了奖章。

真是这个春天的惊喜!

这是“散步”三部曲获得的第12个奖项。

其实在“散步”三部曲出版之前,我们所有人都对得奖不抱什么希望(可能因为是套装书?),所以在选择开本、纸张等制作层面都是按利用率最高的方式来选择,甚至为了节省导读页的纸,删去了创作手记——我还暗暗惋惜许久,觉得这是我写得最好的一篇了。 不过删就删了吧,我当时也只有一个朴实无华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卖得好一些,赚多点版税。后来样书打印出来,编辑发来照片和感叹说,真漂亮。语气中流露出的意思是:实体书比预期好很多!再后来,书上架后陆续收到了好评,大家认为这是惊喜之作……我们才反应过来,哦,原来真的还不错呢!在这之前,我们觉得这只是3个有点重复的搞笑小故事而已……

其中有几位成年读者的反馈是"很感动"……这是这几本幽默小书收到的最高评价。

书的创作最早开始于5年前。

在2018年春天,准确来说是3月份,我把《散步》潦草的分镜发给了编辑,大家讨论后认为故事整体比较平淡,完成度还不够,建议先放一放。他们说得很在理,不过我当时的创作欲望实在强烈,冲动之下,就一口气把故事完整地画了下来,大概用了两三个月。

我还清楚记得画完它的那一天,既感到尽兴,又感到茫然。独自去郊外无所事事地逛了一下午。《散步》后来作为赠刊收录在蒲蒲兰的《萌》杂志上。编辑说,将来也会正式出版的。

——是的,为了确保它能早日正式出版,我又画了续集《游河》和《露营》,我想三个故事加起来的分量会更大,出版概率也更高吧?

很久以后才渐渐意识到,大概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探索某种独立创作的可能性——在图画书创作中这是不太科学的,因为年轻创作者普遍欠缺儿童性,专家们更是把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创作方式作为反例……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不过我依然在探索最佳的创作和合作方式。

可能正是因为无知带来的自信,也可能是本身作为一名业余创作者,我不曾真正忌讳过什么,因为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不出版,而“出版”和“创作”本来又是两码事。我至今不认为“能出版”的作品就是好的,“不能出版”就是不好的。也不认为一个稿子通过修改就一定能变得越来越好——顶多只能说越来越接近出版的标准。

创作大部分时候都是孤独的。在此必须感谢编辑们长久的鼓励和支持,使得探索得以持续。如果创作可以是一种独立的行为,那成书一定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正是因为这样的探索,即便过去几年常常处于兵荒马乱,至少在创作上做到了步履不停:越是创作,越明白自身的欠缺。越是创作,越意识到世界之大。

(图为“散步、游河、露营”之后的新故事,预计今年出版。已输出葡萄牙语)

图画书在世界上发展了100多年,真正在大陆发展大约20年。作为一种形式相对特殊的体裁,又有特定的受众群体,关于它的讨论特别多(甚至名称和叫法都不一样),其背后是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观念……很难想象还有哪种形式的创作会像图画书这般微妙——既是儿童的,又是成人的;既是作者的,又是编辑的;既是专家的,又是读者的;既是家长的,又是出版人的……似乎每个人都能在一本小小的书上加以自己的观点和话语权……

值得思考和警惕的当然还有很多,希望这些主观的幕后创作记录可以为同行或童书爱好者补充一些不同的声音和视角。最后由衷地祝福中国原创图画书能越走越远。

“过满怀期待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