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事创作大师班(国际卷)》读后感1000字

《故事创作大师班(国际卷)》读后感1000字

《故事创作大师班(国际卷)》是一本由刘大鹏 编 / 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 监制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事创作大师班(国际卷)》读后感(一):《故事创作大师班》:如果你想当编剧,就千万不要错过它

用文字谋生的职业,编剧一定是其中之一。 我看了很多国产爱情电影、电视剧,我对编剧这个职业升腾起一种强烈的好奇和倾佩之情,他们是怎样把故事写得这么难看,还能让导演拍出来不尴尬,演员演出来不笑场,宣发还能一本正经尬吹的? 他们不会脸红吗?不会对自己写的故事没有一点逻辑,为了男女主相爱而生搬硬套,为了故事情节发展强行给人物降智,为了造成戏剧冲突而各种洒狗血,没有合乎常理,没有基本常识,甚至可以没有三观…… 我真的很推荐他们看一看这本《故事创作大师班》,哪怕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我也想能在大荧幕上、小电视上、智能手机里,看到可以正常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恋爱的文艺作品,而不是被人强行喂“屎”,花钱买罪受。 本书一共分九个章节,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呈现,汇总了八位国际一线编剧的实操经验和亲身经历,涉及包括但不限于类型创作、IP改编、超英科幻等剧作方法,对症行业痛点,畅谈职业辛酸与成长,解答影视行业新人的真实困惑。 我看国产剧,总觉得人物非常脸谱化,扁平化,好人就是单纯的好人,坏人就是彻底的坏人,可是世界上哪里有非黑即白的人,人之所以是人,就注定有他的两面性,可以好可以坏,可以现在好,也可以过一会变坏,围绕着人物身份,我们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然后导致了不同的剧情走向和结局。 而我所看到的故事,编剧只要给人物设定了身份,围绕着他或她发生的故事都非常僵硬而刻板,而如何创造更深入立体的人物? 本书给出了完美答案,由史蒂文·加里·班克斯的演讲稿构成的第四讲,现在开讲。 常听人说,编剧就是带着镣铐跳舞的一群人,法律法规上的各种限制,制片公司、导演、制片人,甚至是演员的各种要求,再就是预算,上映时间,拍摄地点等等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让他们的创作都不自由。 可史蒂文·加里·班克斯说,你要记得你自己写作的初心,把那些奇形怪状的创意缩小,小到能放进甲方的盒子,但是千万不要减少故事的层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要想干好编剧工作真心不容易。 在限制下狂开的脑洞,创造完成后可能还要面临拍不了的烦恼,不过在创作的过程中,总有收获,比如你的能力会被打磨得越来越好,才华也会被更多的人看见。 现在进入重头戏,怎样打造人物的维度与层次,作者总结了几点,供大家学习: 善用原型,但别刻板;有缺点的人物更招人喜欢;规定情景的人物设定练习和故事创作练习。 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渲染,都是他编剧工作中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哪怕不是为了在未来当个编剧,也可以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更能评价出一部电影的好坏,并能够提供自己的理论基础,更有理有据,而不是空洞得说出,好看,或者,好难看。 End。

《故事创作大师班(国际卷)》读后感(二):编剧,难的不是能力,而是获得信任!

编剧是个苦逼的行业,我认识的编剧,不是忙得赶稿子,就是已经养不活自己从而转行了,就好比中国体育,现在顶端上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炮灰。 一个成功的编剧的秘诀是什么,这个话题很玄幻。有人说剧本写的好,可写得好同时导演拍得也好,票房未必成功,倒是很多烂片迷之大卖,让人感叹编剧似乎是个轻松的活。 所以我觉得,编剧好不好,只能从艺术角度去评价,毕竟艺术水准高的电影,就算票房失利,至少还能得到行内认可。 《故事创作大师班》是后浪出的一本新书,和很多编剧类的书类似,像是一本知名导演编剧的访谈。乍一看觉得文集仿佛比较好编纂,但列出主题,把这些导演编剧们的绝活给“榨”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你能在其中感受到最新的影像创作规律和技巧,把握观众(或市场)的心态,从这个角度说,编剧类的书籍可以无限出版,理念的更迭,也可以看作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 任何手法用多了,都会感到审美疲劳,当编剧都觉得乏味时,受众接受度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一定得突破。韩国导演吴胜郁谈到《八月照相馆》时,首先会介绍一些场景常用的桥段,比如男女恋爱,女生突然打了一下男生,说“来追我呀”,于是两人追逐打闹,但他觉得一定得加入一些全新元素,例如,男生给女生讲鬼故事…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这个例子有点老套,但创新这两个字是不过时的,编剧想展现一个情节,要做到“出乎预料又在情理之中”,显得不落俗套又有说服力,给观众以感悟。例如以我刚看完的去年十佳国产影片之一的《雄狮少年》,主人公阿娟是被一位同龄女孩所鼓励才勇于学习舞狮的,你以为这是浪漫的情感,实际上两人再遇见,展现了两个阶层的残酷现实,你会感到意外,更会感到感慨与无奈:咸鱼可以在某一方面证明自己,但精神和生存,或许大多数情况下,是两个层面。 我觉得这就是好片的核心灵魂:导演和编剧,对人生的残酷有着强烈的认知,心中有千言,下笔才如有神。 认知从哪里来呢,阅历!翻看《故事创作大师班》,很多人在自我介绍时,并不避讳自己曾做过多种职业,甚至并不高大上。我想,正是由于这些宝贵的社会阅历,让他们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并在作品中进行了合理不突兀的表现,从而抓住了人心。像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我能想到的,比如《怒火重案》中的大反派谢霆锋,《人民的名义》中的李达康,都让人恨不起来。编剧实在是太毒辣了,精准地掌控住了观众的内心。 能力的下一个阶段是信任,编剧的水平有高低,导演和投资人的眼光可以参差不齐,可导演和编剧之间的信任乃至展现出来的佳话,是稀缺的。比如陈凯歌和芦苇,《霸王别姬》很经典,但导演心高气傲了,一部《无极》展现了靠谱的编剧有多重要,同样是芦苇,曾经给吴宇森的《赤壁》做编剧,但吴宇森几乎没采用,以我对芦苇的了解,吴宇森如果采用了,恐怕《赤壁》的口碑会好那么一丢丢。 因而在我看来,某某某是某某某的御用编剧,这句话其实是对编剧的褒奖与赞赏,因为这代表着编剧的水平被圈内肯定,并且有着稳定的输出与收入。 所以我觉得,编剧的文笔重要,但信任更为重要,你是对方的菜,编剧才能成功,怎样成为菜,还是得研究“土壤”,如果有困境,《故事创作大师班》或许能给予一些启发!

《故事创作大师班(国际卷)》读后感(三):《故事创作大师班》:如何做编剧&如何写好剧本

《故事创作大师班》应该是写给有志于成为编剧或者已经是一名编剧的读者,当然,对于编剧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一读。书名容易让人联想到那著名的罗伯特·麦基《故事》,这本据说是世界编剧必读书。

当然,此处的“故事”指向的是剧本之“故事”,这是对于编剧来说的,但其实对于有志于写小说的读者也是有助益的,因为剧本同样要关注结构、人物、场景、对话、主题、情绪等等。而在这本书中,各个“大师”的讲座或是发言,或多或少都涉及到这些内容,需要读者从中提炼。

此书的来历是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搭设了公益服务平台和青年电影人才培育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开设了“大师之光”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基金会每年力邀享誉国际的知名编剧大师从不同主题和角度给培训班的同学带来编剧课程,借此来提升中国电影新生力量的影响力。

本书收录了第一届到第三届来自法、美、日、韩的国外导师课程讲稿,有韩国编剧兼导演吴胜郁、著名编剧崔石焕,日本著名编剧荒井晴彦,法国著名导演、编剧弗雷德里克·奥比坦等等,一共八位,总共九讲。形式基本是上课的,阅读文本似乎是请来的大师的录音文字稿,整理、分有好几个小节,做到了层次分明。例如,吴胜郁第一讲《编剧是一个需要忍耐的职业》有一级标题“人行之初”“ 〈八月照相馆〉:榨干你每一滴才华的许秦豪”等等,而在一级标题下,如后者,就有“导演的信任”、“把情绪描绘出来”等等。

在讲课后还有“讨论答疑”模块,我认为这是很有意思的一部分,在这一模块,学员会问这些大师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有些是很有趣的。比如问吴胜郁这几年的韩国电影多有批判现实的作品,“非常深刻,一直说政府坏话”,是如何转变的。

除讲课的形式外,还有访谈形式的。例如第三讲,荒井晴彦《以作者思维改编IP》就是,此篇主要讨论四部电影,《W的悲剧》、《红发女郎》、《神赐给的孩子》和《日本的天空下》。

除去在课堂有老师讲和同学问,还有“练习”环节,比如第七讲史蒂文·加里·班克斯的《如何创造更深入立体的人物?》就有“规定情景的人物设定练习”和“规定情景的故事创作练习”,学员阐述作业,史蒂文进行点评。

此书的容量是丰富的,每个大师从不同的角度来谈编剧这个职业,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作为一名编剧要如何,在剧本上要如何创作,剧本写好后和导演、演员、制片人又如何打交道,等等。当然,本书除了“如何写好故事”方面的建议和经验,更有趣的是每位的大师的个人经历,以及所谈论的一些电影的背后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已经成名的编剧(或兼导演)曾经也有过艰难,也有过机遇,但即便已经出名,在剧本保留自己喜欢的内容以及拍摄电影这些方面,也很难不受阻挠。

《故事创作大师班(国际卷)》读后感(四):《流浪地球》创作者受益匪浅的故事创作大师班

《故事创作大师班》。 第一次知道吴天明,是在电影选修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他执导的《人生》,并且和我们聊起吴天明,老师说,吴天明最突出的贡献,还不是做导演,是做一个让大家共同提高的电影人。当时老师还给我们放了一些知名编导和演员的访谈录,具体的已经记不很清楚了,但是还记得那些人一说起来吴厂长(吴天明担任过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厂长)的时候,个个眼睛放光,说如果不是吴厂长,他们就做不成什么什么,吴厂长在当时是的确开风气之先。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在他担任厂长期间,大胆改革,勇于进取,不怕挫折,给了电影人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所以张艺谋、顾长卫等都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不由得赞叹。

这本书是致敬吴天明的一项杰作,是吴天明电影精神的直接继承者。

中国电影基金会下设的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搭建的服务于青年电影人才的平台,精挑细选了国际知名的编剧大师们,为致力于电影工作的青年电影人们开课,为他们传授真功夫,和他们交流,在中国电影人才的培养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书是把当年开课的讲稿、讨论答疑、小组互动、学员练习,集合在了一起,让我们这些无缘亲自去聆听大师讲课的人,可以借助于书本,穿越回当年的课堂,静静聆听大师们的真知灼见。

当年在课堂上提问的一些人,现在也已经成为电影界的中坚力量,我们也可以借此看到他们的稚嫩时期和他们的努力。

比如在美国著名科幻制片人、编剧扎克·施坦茨(《闪电侠》、《雷神》)的课堂上,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学员,虽然书中并没有注明学员是谁,但是我们知道这是未来《流浪地球》的参与者。他当时的疑惑就是首先剧本里面琐碎的小场面很多,看不到动人心魄的大场面和复杂的感情关系。其次他觉得里面的科幻元素显得非常的假,他就向扎克提问应该怎样去做,扎克就给他指出了一条明路,要他在里面一定要表达一种重大的牺牲,要把这个重点放在这个重大牺牲上面。至于这次指点有用没有用,我们看看我们现在已知的《流浪地球》的完成程度就知道了。当《流浪地球》最终主题定在了选择了全球人民带球跑上之后,一种远承于中国神话的女娲补天精神,就成了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即使天塌下来,想到的不是逃而是补,这个切入点震撼人心。

这仅仅是里面的一次师生交流而已, 在书中才只是不到一页的篇幅。 你难道不想通看全书,享受饕餮盛宴吗?

《故事创作大师班(国际卷)》读后感(五):做编剧,不如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如果仅怀揣热诚从零开始进军影视行业,你会选择哪个工种?

导演专业门槛摆着

摄像技术要求太高

制片更需要运筹帷幄

编剧……编剧是不是只要会讲故事就可以上手了?

也许圈外人多少都有这样的幻想,毕竟撇开经验值积累不谈,非科班出身的著名编剧比例更高,也不乏编剧出身转战导演最后大获成功的案例。

在知乎上,“非影视科班出身,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编剧/导演?“类似的问题关注度也尤其高涨。

在自学这条道路上,理论+实践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学习逻辑,故事创作剧本写作书籍可以说相当丰富。和50年前不同,如今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工业化规模之产品,高度市场化的需求让电影兼具“艺术/娱乐/生意“属性,故事性和表达力是基本面,市场化和团队商业运作同样决定了一个电影作品是否成功,经验实操就变得无比重要。

想要深入一个行业,最怕万马齐喑,过来人尤其是已有成功案例的前辈的真知灼见就变得异常珍贵。

作为广告从业者,也算影视产业同类工作者,略有经验之谈,除了吸收理论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当下工作者的真实处境和行业动向,那么去参加实操性相关的讲座,听优秀的同行口述,再去片场真实观察感受,算是一种快速学习成长的方式。

由于生活在上海,上海电影节算是近水楼台,电影节之际总有很多名导和编剧来到上海参加各式讲座活动,每次我都会积极寻求途径参加,上一届电影节亲自参加了电影节大师班,一口气听了叶锦添,特效大师肖恩·蒂琳,著名剪辑师张琪的讲座,参与者们的提问也直接犀利,这三天的信息量抵得上半年的慢慢摸索总结。

说了这么多看似题外话,就是为了佐证为何推荐这本《故事创作大师班》。

《故事创作大师班》(国际卷)是一本以课堂实录形式呈现的编剧教程,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片的知名编剧以课堂交流的形式将自己的经历经验倾囊而出。

内容兼具宏观创作思考和细分创作技巧,你可以看到一个编剧从默默无闻到国际知名的心路历程,也能学习到一个类型片编剧细数建立在不同类型片基础上如何改编IP,叙事结构分析或如何创建更深入立体的人物,还有近五年风靡全球的超英片科幻片如何构建世界的实战逻辑。

输出的内容没有教条式的美化,只有经验积累下的真实。

充满诚意的实录,将让你的创作尽量远离弯路。

此书难得兼具了电影爱好者和编剧从业者的需求,你可以了解到作为编剧在如今亚太市场上是如何的“西西弗斯“,但也提供给了你最终成为导演最好的征战伴侣厄倪俄的可能。

由于讲座者来自不同国家,在内容中也可以窥见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市场和以韩国类型为翘首的亚太电影市场之间的运作区别。

全书重点推荐第二讲崔石焕的“类型片如何讲好故事“,第五讲约翰·C·理查兹的”构建故事,从深挖任务的需求开始“,以及第八讲迈克尔·威斯“以人物关系为驱动的剧作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