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经典影评1000字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经典影评1000字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是一部由西蒙·柯蒂斯执导,多姆纳尔·格里森 / 玛格特·罗比 / 威尔·蒂尔斯顿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家庭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影评(一):童年到底重要吗

一直听说“幸运的人一直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辈子治愈童年”。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对这句话产生了一些质疑。小主人公的童年是很幸福的被许许多多同龄人羡慕 以至于在他去了军校之后会被别人欺负 他却把这些的不幸的遭遇归因于他的父亲 是他的父亲把本只属于他的快乐告诉了所有人 但当他走到战场 所有人都被战争的残酷包围 战士们唱起了他父亲写的那首歌 那首在他童年时期关于他的歌 使人们在面对冰冷炮火失望绝望的时候 还有一首歌能给人们带来温暖 他才突然醒悟 其实我的童年很快乐“痛苦的只是成长期” 是的 成长本就意味着你要面对一些伤害 付出一些代价 它使你的幻想破灭 但是成长又是一个不断治愈自己过程 你期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未来的快乐 也是你可以带给你自己的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影评(二):《Goodbye,Christopher Robin》

私心很喜欢这部片子,不太明白为什么评论都觉得有点失望hh。画面明快,轻松,洒满阳光和薄雾的森林和木屋。这是一个略带忧伤的故事。主角一家人都有着英国人特有的内敛,绅士,温和地疏离着,不近不远地关心着彼此。虽然好像总是奶妈在照顾Robin的衣食起居,可是妈妈会用玩偶演绘声绘色的情景剧,父亲会带他做鸡圈,在森林中散步,玩略显幼稚的战争模仿游戏,赞美他是最出色的昆虫学家,让玩偶们一起吃早餐。Robin幼年时的扮演者会在笑起来时露出颊边的小窝。 可是这样快活而略带英式刻板的童年生活的底色是无情而无穷的战争。“战争就像星期三,如果你不喜欢他,你可以在床上躺着;可你无法阻止星期三的到来。”统治阶级永远不会于利益的攫取争夺中满足,人类间的互相屠戮也因此永无止境。父亲因战争患上ptsd,对一切类似枪声,炮声与战机螺旋桨声的音波反射性的感到恐惧。他在战后抒写着欢快的剧目为人们提供欢笑,而他的良心却在看到街边依旧如一地挨饿受苦的底层民众时受到无限的煎熬与拷问——不是说这场战争能够结束一切吗?为什么饥饿,贫穷,寒冷,分离,卑贱之苦依旧在鞭打着无辜的民众?千千万万民众用血肉之躯垒成的胜利之碑,为何底下依旧是走投无路的孤苦百姓跪拜祈祷,而他们的心愿仅仅是一个容身之所,一个平静的生活?父亲再也无法捂住自己的双眼,为高高在上的名流们提供溢价的笑料。

而多年以后,事实又再一次无情地击倒了他。那场给他留下终身阴影的战争,它没能完成拯救人间的幻想使命,它没能终结世间生灵的无限痛嚎啼哭,它没能在战后万物凋零的焦土上绽放出丛丛生机与希望——它甚至没能阻止下一场战争的到来。而他的儿子,他唯一的儿子,甚至觉得成为一位战死无名氏也比这样的生活更有意义。他的妻子不得不又一次地经受爱人生死不明的煎熬。他知道这一切都是他的责任,是他将本独属于他们一家的美丽回忆“卖了出去”,是他毁掉了儿子的童年,是他忽略他的感受而让他一遍遍地配合成人世界作秀…当他收到那封信时,愧疚和悔恨事实上一瞬间吞噬了他。

可是那是怎样的一位天使啊!他感激自己的父亲为人们带来振奋与希望,即使代价是自己饱受欺凌与委屈的成长。他告诉父亲人们因此被鼓舞和激励,他告诉他那份属于他们对快乐时光被复制了出去,组成了千千万读过维尼故事的孩子们的童年。他说他的童年是“wonderful.”,“It's just growing up that is hard.”

喜欢剧中Domhnall考究的西装套装,羊毛马甲,闪着光泽的亚麻外套;喜欢剧中人物急促而克制的台词表演,节制,而童趣,优雅,典型英式的用词也让人如沐春风。没有过分外露的情感表达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这份亲情的重量与动人。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影评(三):是名声,那不是我

这个小孩,我只想做自己。不想成为别人,名声中的那个人。

而我,想做别人,不想做自己。大概,自己还是有问题的,太依赖别人了,还没能自立 。

但是,我觉得,知道这世上,还有人因为不想活在人设之中,也挺好的。不想成为那个人,而是成为自己。

但是,我什么时候,才能真的不依赖别人,成为一个真正的我。需要时间,珍惜时间吧,时间不多且宝贵,希望自己活明白,至少尽力去活着。

《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影评(四):每个儿童都不必成为工具,不必成为别人的克里斯托弗﹒罗宾,他们与父母游戏,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百亩林和温尼熊,拥有自己的童年。

讲述了"小熊维尼"系列童书的创作者米尔恩和儿子克里斯托弗·罗宾之间的情感纠葛。

艾伦·米尔恩是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服役过的军官。战争结束后,他放下了枪,拿起了笔,做回他战前的老本行——剧作家。艾伦在战后患有严重的创伤后压力症(PTSD),时常会胡言乱语,过度警觉和易受惊吓,经常在一些公开场合思绪跳转,沉浸在战争的痛苦中,虽然他过着上流社会的华丽生活,却不能真正融入正常的生活。

这段日子,艾伦和达芙妮的孩子比利诞生了,他们聘请了保姆照顾孩子,两夫妻便时常离开孩子享受二人世界。 比利被丢给了保姆照顾。

一次新剧的首映,艾伦上台致辞,看见聚光灯对着自己,就像看到战争里炸弹爆炸时的火花突然发病,最后尴尬狼狈地逃下舞台。离开剧院的艾伦独自走在大街上,他发现这个世界似乎还是那个样子,一切都没如何改变过,他惊恐的意识到还有可能还会发生战争。

为了养病也是想要逃离城市,艾伦带着家人来到了乡下。艾伦和比利这对距离陌生的父子才有机会走得更近了一些。艾伦打算写一部反战的书,这个主意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

搬家时,妈妈送给比利一只布偶小熊,小老虎,小猪以及一只驴。这也就有了小熊维尼中大家常见的几只动物,比利沉浸在大自然和动物们之间,在没有父母爱的环境下成长着。

在艾伦写作陷入困境时,妻子也因为他固执的要写作态度赌气回到伦敦。以至于达芙妮离开这个乡间的家,直到作为作家的艾伦能够写出书为止。 保姆因为照顾母亲短暂离开,艾伦被迫与儿子单独相处。

比利竖起刀叉不想吃早餐,父亲告诉他,不能竖起刀叉,因为如果有人从上面掉下来,会被刀叉伤到,血会流到早餐盘里,那样就没有早餐吃了;比利问天鹅应该叫什么名字,父亲说“噗”,因为如果天鹅不理你,你就可以假装自己只是在说“噗”;父亲和他一起吹了很多气球想飞到蜂巢去,结果所有的气球都飞不起来,他们大笑着踩爆了气球,并说下次吹气球要记得先刷牙……

他们一起去森林,打板球,和小动物们玩耍,做手工,影片也毫不吝啬的让每一帧精致画面、时间、配乐赋予这段时光,仿佛人间天堂的小森林。

与比利共度的时光渐渐带着艾伦走出了战争的的阴影,有一次,Billy问他的父亲,你会为我写一本书吗?

艾伦也从比利和它的玩具熊身上找到了创作灵感,打算以儿子为原型,再加上达芙妮经常买来给儿子的动物毛绒玩具写一些故事,并邀请了画家一起来参与创作。

不出所料,《小熊维尼》一经问世就销售一空,盛名与利益接踵而至。然而成功是大人的,伤害是孩子的。艾伦夫妻坠入了名利场中不可自拔,完全没有理解比利这个小男孩的感受。

为了宣传作品,已经各方的利益诱惑,小比利被母亲轻易推出去做各种访问,陪议员吃饭,摄影留念,参加发布会。比利被迫一一遵从,但他始终不能接受的是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盗版”的小熊维尼。

幸好,比利的童年有着保姆从生活到心理无微不至的照顾,保姆始终关心着比利的成长,当那满满的日程表写在本子上,她会为了比利而心疼;她看到《泰晤士报》想要采访拍摄小比利的时候是保护地拒绝了这个本也可以趁机成名的机会,而比利的父母却为这个消息而感到兴奋。 记者闯入森林,各色人物争相拜访比利,这扰乱了比利自由自在的生活。

年少成名让比利倍感压力和恐惧,父亲艾伦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放弃小熊维尼,再也不动笔撰写有关小熊维尼的故事。但小熊维尼已经家喻户晓,父亲的醒悟并未让比利的生活归于平静。

直到保姆与恋人相爱,离开了比利家,达芙妮把小比利送到了学校,比利这么一个自小就生活在温室的孩子被狠狠地推倒,从楼梯上摔下来,一瞬间就被摔成了大人。

比利在学校遭遇各种欺凌,在愤恨中逐渐长大。当战争再次来临时,比利果断决定去参军。只为摆脱“克里斯托弗·罗宾”这个名字带给他的伤害。

体检不及格的比利要求他的父亲艾伦动用他的关系让他顺利参军。于是乎,老艾伦在车站无力地目送倔强的年轻人上了那辆开往战争的火车,就连那句“别走”也是差点就说不出口。车远了,老艾伦真的老了,拿着那颗板球悄悄地离开。

邮差骑着自行车在林间穿行;修剪花枝的达芙妮;坐在屋内看着满屋玩具,已悄生华鬓的白衬衫艾伦;一张黑白的合照藏在毛绒玩具之间,拿起板球的艾伦在窗前陷入了回忆,两张脸依次递现,稚嫩与青涩。

当邮差把一封信递给到这名艾伦手里的时候,这艾伦轻声地呼喊了一句达芙妮,起初还心情愉悦的达芙妮看到那封被颤抖的双手拿着的信封那刻,达芙妮哀求艾伦不要去拆开那个信封,只要这封信没被打开,那么他们可以继续等待消息。可艾伦还是拆开了信,背对着妻子看着信页的那一行字,转回来的时候只剩下无助的身躯和心灵。

艾伦把比利的死讯告诉了达芙妮,告诉了保姆,当下那个世界,所有人都像一具具行尸走肉,浑噩地舔着各自的伤口。直到一个夜里,在屋外独坐的比利模糊地看到了一个向他走来的身影……

当父子俩坐在那颗大石头上,俯瞰着大地与远方,经受战火洗礼重生的比利终于有资格对克里斯托弗·罗宾说声再见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