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伍迪·艾伦谈话录》读后感100字

《伍迪·艾伦谈话录》读后感100字

《伍迪·艾伦谈话录》是一本由[美] 埃里克·拉克斯著作,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伍迪·艾伦谈话录》读后感(一):翻译

44页,她是个美妙的、快活的孩子,是个很棒的演员,我得仰着头看她。

She was a wonderful, cheerful kid and a terrific actress. Towered over me.

Towered over me。远超于我?

40页

我对中断的那场戏印象很深,我知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Then when I looked at the dailies I realized I had never worked with such a great photographer before, and I was impressed with the take where we broke up, and I knew that was the one we’d be using.

我知道我们就会用这一段?

《伍迪·艾伦谈话录》读后感(二):对比两本伍迪·艾伦访谈录

①六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与读《我心深处》时最大的不同是如今已经看过了伍迪·艾伦所有电影,读起来更加顺畅,不像那时看完一部老头儿的电影对应再去看关于那部电影的谈话。

②那本是按照作品以时间顺序排列,这本则是通过构思、写作、拍摄等几个方面分别来谈,跳跃性极大,感受不到过多的创作过程的改变。毫无疑问,这一本的条理性不如《我心深处》。

③同样是谈话录,《我心深处》重在“谈”,这本重在“说”,这与作者是分不开的:史提格知道如何挖掘出更多精彩的东西,他的提问更具有启发性;而本书作者埃里克完全不需要将他问的问题发出来。换言之,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伍迪·艾伦的自传,他所问的问题太过于无聊和无趣。

④看一个导演的两部谈话录的弊端在于可能有太多重复的内容,不过这两本书选取的角度差别不小:《我心深处》重在谈作品,剖析剧本的同时延展到对于演员、导演、剪辑的探讨;这本则将伍迪·艾伦的生活、家庭、爱好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与作者与伍迪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后者采访伍迪·艾伦近40年,所谈到的东西自然是更私人的。

《伍迪·艾伦谈话录》读后感(三):《伍迪·艾伦谈话录》——听一位老爷子讲一下他的生涯如何牛逼

这本书不是我的菜。首先来说,我对这个人就比较陌生,也懒得去百度他的精彩人生。其次,这种访谈对话的文字记录着实无趣,看视频更好一些。 看完之后,也真的是想不到有什么影响深刻的东西。就只记得他拍了好多电影,写了好多剧本。虽然老爷子一直在书中强调他导演就是随着自己的喜欢,想怎么导就怎么导。但是,莫名其妙得了好多大奖,这……尴尬了。天赋这种东西,还真的是实力carry。 写作,演戏,编剧,导演,拍摄,剪辑,配乐。还真的有那么点启发电影入门的意思。说到电影,伍迪艾伦老爷子有一点我还是很欣赏的,就是不在意人们的评价。他自己都承认他拍的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有不可饶恕的瑕疵。很多时候大家对于电影到底好不好看总是喜欢借鉴豆瓣,时光等一系列的评分网站。要是事先看一下评分决定要不要看还是可以的,但总有一些人,看完之后还是豆瓣上的一些说辞,没一点自己新的看法,一味批评或表扬,更有甚者,事先不看,事后去抄用一些评语。 回到这本书,看了五百多页感觉有些印象不深,也许不适合我这种乡野村夫。其实我也是被某个“几乎每页都妙趣横生”的评语给坑了[捂脸][捂脸]。 说不定,有喜欢伍迪艾伦的影迷在呢?对他们而言还是了解偶像挺好的一本书。至于想趁此入门电影的,还是另择好书吧。

《伍迪·艾伦谈话录》读后感(四):一位勤劳电影工作者的剖白

这个时代的影迷,应该几乎没有没看过伍迪艾伦的人。勤劳,是能够给woody最低限度的credit。一年至少一部作品,经年累月下来,就成了不容小觑的数量。在这些数量庞大的作品中,woody的风格都如此一致,话痨、焦虑、中产、存在主义。有些时候,他成功了,大卖之余也口碑极佳,有时候,他也一败涂地,连最资深的woody粉也许都受不了那般自恋式的乏味。

在太多看过就忘了伍迪艾伦的片子中,总有那么一两部,是被人所珍藏的。而这大概也正是woody的初衷。对于他而言,拍电影并非什么神圣而伟大的事,它只是一份工作,而他所作的,也只是尽力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这项工作做好。

这样的出发点,让woody对待电影、对待人生的态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疏离与中立,使人耳目一新。

1. 人生无意义,工作只是对这无意义人生的一种抵抗。

在这本谈话录中,woody反复提起的,是他对人生虚无的认识。面对本质上的无意义,不寄希望于afterlife的奖赏,而出于尊严和本心做出选择,是更高贵的行为,而在这场无意义的时光游戏里,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治愈。就像推石头的西西弗斯,结果并没有意义,但就在推石头的过程中,体现的就是生而为人的尊严和全部价值。

2. 专注创作和工作,而非他人的评价和其所带来的名利。

工作过程中的乐趣是工作唯一能够带来的东西,你专注于自己越少,专注于所作的事情越多,你就会做的越好。只有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3. 认识到自己能力和优先级的边界。

这点其实对于现在的职场新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个时代,似乎领导们都爱用“梦想”“追求”忽悠人,搞得好像你没有追求卓越、宏大的志向就低人一等似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伟大,是有代价的,它需要不惜一切的毅力和决心,高纯度的投入和牺牲,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如果你的生活里,你像woody一样,需要家庭和孩子、需要自娱自乐的小乐趣、需要舒适自在的生活,那你最好认识清楚,你能付出给工作的空间和精力到底有多少。能够在你所能承担的范围内,认真、负责地完成你的工作,就已经非常出色了。契约精神才是职场核心,其他一切忽悠都可以不予理会。

《伍迪·艾伦谈话录》读后感(五):而停顿处,就是文本编码的开始

「故事」更易传递思考,但是「故事」也天然容易简化思维,这是一个两难题。 大众传播的天花板,可能同时也是它的优势之处。——真正的高手,应该都在努力平衡「故事」与「深度」的关系,直到把表达的边界融合为思路的边界,浑然一体。 从形式上看,纯文本仿佛天然容易输给音乐。 打动人的音乐,特别是纯音乐,比文字厉害,因为文字是需要解码训练的,不懂英文就算摆一部莎士比亚原著在眼前也毫无意义,而音乐解码就简单了,带只耳朵就行,“听懂”反而是一个很次要的概念了。 民谣,或者说伍迪·艾伦的电影,在我看来,都该不是一种新的表达形式,还是语言文本的延伸,旋律和影像,更像是佐料而不是主角。 从这个角度上讲,伍迪·艾伦应该知道自己有所牺牲,所以他要靠堆量来强化某种对失落的敏感捕捉:高密度的语言——永远不会缺席的曼哈顿与爵士乐——视听语法降低到毫无旁敲侧击。不断重复的故事核,不断切换的幽默视角。 幽默里全是悲凉。 话痨里藏着贪生怕死,藏着对「存在」的迷惑不解,踟蹰不前。——而停顿处,就是文本编码的开始,这是影像和音乐给不了的时间与空间。 于是,从影像、音乐,来到文本,仿佛是走进「伍迪·艾伦」之辈的必经之路。

伍迪·艾伦谈话录

8.2

[美] 埃里克·拉克斯 / 2016 / 河南大学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