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残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老残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老残游记》是一本由(清)刘鹗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页数:1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残游记》读后感(一):《老残游记》里的《金刚经》

读完书,竟然对佛学产生了许多兴趣。

书中所引的《金刚经》内容,好似都能看懂,却又一句说不出来意思。

1.我相人相众生相

2.无人相无我相

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另外,书中所写到的几个姑娘的名字,真是好听:仲屿、伯璠、桑扈。

还有老残的花园名:海渡杯、银汉浮槎、秋梦轩

尼姑庵里几个脱俗的小尼姑,尤以逸云突出,谈吐不凡,对情爱的领悟也叫人称好。

喜欢上老残太容易了,害。

《老残游记》读后感(二):主动与被迫,我想看全本

清清爽爽不腻口的小本子,可惜了没有个结局。

风浪中,大船将覆。瓤子里也坏了,外头还有大风大浪摧残着。瓤子里有贪官,有恶极的清官,还有偏了主意的团体;外头,才刚闹过八国联军呢!看外编写了这书有六十卷呢,看到的一共不到三十回,写的都是瓤子坏了。我想看全本呢!实在可惜。

作者刘鹗挺有意思的,他逻辑特别好。就现在能看到的这部分内容里,他列了三种犯法:倚官犯法,倚众犯法,倚无赖犯法。对这三种人的评价是“大概天下的坏人无有越过这三种的。”原因?这三种人是主动犯法,犯了还洋洋得意,所犯之事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天良丧尽。余者被逼无奈或落草为寇,或偷盗抢夺,“常有怕人的心思”。“以犯法为非,尚可救药;以犯法为得意,便不可救了。”主动被迫的,还有“某甲之妻”和妓,贪官和清官。“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贪官之坏人人皆知,这清官为个名声能作弄死多少百姓谁又知道……讲环翠身世的那段真看得怒火中烧。

还有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

白妞不说了,要不是高中看过这个片段,现在也不会读这本书。

玙姑的房间是真美,璞璞拙拙的榻几架箱,配着草编的软毯,朦胧的“夜明珠”;还有不修边幅的书札,认识不认识的乐器,这差不多就是仙人洞了吧?而且这房间好像就是在洞里。玙姑弹了两次琴,一次是同曲不同音的琴瑟和鸣,可能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另一次就是有杀伐之声的箜篌交响了,也许这说的是局势动荡吧?

再有就是逸云了。女儿家情窦初开的辗转反侧,这得看原文。

然后吧,这本书正经的是本游记来着。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游过了人间,又游了地狱。续篇的末尾,地狱闻到了檀香,“顷刻你就要上西方极乐世界的”,所以老残马上就游天上了。我想看剩下的三十多回!

《老残游记》读后感(三):《老残游记》与“福尔摩斯”

《老残游记》第18回:“白公道:‘是了。未死的应该救,已死的不应该昭雪吗?你想,这种奇案,岂是寻常差人能办的事?不得已,才请教你这个福尔摩斯呢。’”

初时读到这句着实有些惊奇,清代的书中都已经提到了福尔摩斯。我不仅对福尔摩斯这个名词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产生了兴趣,由此在网上检索了一下。

第一次福尔摩斯探案的小说被翻译到中国是在1896年,连载于《时务报》,是《英包探勘盗密约案》,时间是9月27到10月27。此一阶段,福尔摩斯还不叫福尔摩斯,叫“歇洛克呵尔唔斯”。1901年黄鼎和张在新合译了六篇福尔摩斯的故事,作为《泰西说部丛书之一》,1902年此书更名为《议探案》出版,福尔摩斯被翻译成“休洛克福而摩司”。从“歇洛克呵尔唔斯”到“休洛克福而摩司”,可以看出译名已经在慢慢变得像“福尔摩斯”了。1903年初年文明书局出版的《续包探案》收录了七篇福尔摩斯探案的故事,而此时Holmes正式翻译成了“福尔摩斯”。此后的1903年同一年的7月到10月在《绣像小说》中连载的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则将Holmes翻译成“福而摩斯”。

《老残游记》1903年八月在《绣像小说》上进行连载。刘鹗连载《老残游记》的同时,译介的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也在《绣像小说》上连载,可是刘鹗在书中却引用的是“福尔摩斯”,而非同一时间在《绣像小说》上使用的“福而摩斯”。由此可见,刘鹗是看过1903年文明书局出版的《续包探案》这本书,因此采用了这本书中的译法。

清代是个包罗万象的时代,1903年距离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距离八国联军侵华也过去了三年。国耻家恨交织于胸,眼界宽阔的世人将目光投入西方,西学东渐。在这时间的文人写的书中,感受到西方的文学和东方文学的交汇,似乎得以窥见当时社会和生活的一个角落。

PS:第三段的资料引用自《福尔摩斯在中国(1896-2006)翻译和接受的历史》,作者:ellry

链接: http://tieba.baidu.com/p/256954543

《老残游记》读后感(四):为官行善皆无用,摇铃走方是补残

该篇影评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廿三伏特加”。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9XvENRnKNbl0TYlKzQuFw

1

大约是出于阅读习惯的不同,一本薄薄不到200页的《老残游记》,我竟愣是看了一个星期。

正如中华书局编辑部的编辑大佬在正文开始之前所提到的那样,很明显,相比于其他的职业小说家而言,刘鹗的这本《老残游记》只能算是客串。

小说的文本形式依旧是说书先生般的话本模式,叙事也是单线加分支,在故事的讲述中往往只能顾及一头——术语有云: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对于这本书在小说结构上的讨论也就无甚可说的了。

真正值得一讲的,是作者刘鹗想要借此书表达的一些东西。

2

众所周知,《老残游记》是一部晚清官场谴责小说,但其所阐述的角度却又和一般的谴责小说大不相同。

它从清官入手:对于百姓而言,贪官尚有法,酷吏尤可憎。

老残原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号补残,而“老”则是他人出于对其所表契重之意的尊称。老残极其有才,却不愿为官。为此,其一官场友人对其感叹道:“无才者抵死要做官,有才者抵死不做官,此正是天地间第一憾事!”

然而老残却说道:

此处,虽说老残将“做官”二字偷换了概念,使得自己所言之“做官”与朋友口中的“做官”含义大不相同,但其想要表达的观点却依旧准确犀利。

3

所有人都知道,为官者作为人民公仆,其存在意义其实应该是为一方百姓造福。

但由于受到中华大地上几千年皇权集中制的“家天下”文化影响,导致无数在位官员们总有一种自己只是在为皇帝打工,而不是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想法,以致于真的把公职当成了一份职业在做。

把公职做成职业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首先,在职业规划的道路上,第一个会想到的就绝不会是把事情做好,而是如何才能晋升。想要晋升,就需要拼业绩,而业绩是需要让上司看到的。

于是,一切的工作内容就容易变成面子工程。而为了这些面子工程的顺利开展,他们无所不用其极——毕竟,上面只看结果就行了,至于过程,他们哪有空顾得过来。

而老残之所以不愿为官的原因,从以上大抵也可窥探一二。

大凡像铁公他们这般本身有所抱负之人,起先也是想要为官好为百姓为社会做出一番贡献的。

只是,步入仕途宦海,要是一心只关注民生,那么很有可能会如苏轼等一般,虽广受百姓爱戴,却在官场上屡屡受挫,非但难以晋升,反而还要受到同僚们的排挤和打压。并且,倘若不在高位,也更无法去谈有何作为。

然而,想要获得晋升,则又不得不冲击官场“业绩”。这种方式,首先对于铁公之流而言自是鄙夷不屑;其次,哪怕是他们为了先获其位而忍辱负重,有些信念立场不坚定的意气青年很可能也会在晋升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逐渐迷失。

这游戏,太难。于是,干脆不玩。

与其在高位上身不由己地做一些本不该做的事情,倒不如干脆脱离整个系统。做不到兼济天下,也至少做到独善其身。

4

然而,在系统之外,其实另外还有一个大环境——你所在土地上的文化属性。

在《老残游记》里,有几个章节对小说的整个故事来说实际上是可有可无的。不过,在关于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方面话题上的讨论却实在值得令人深思。

作者在第九回《一客吟诗负手面壁,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中,假借人物之口将自己对儒释道三家哲学观点,以及儒释道三教意识形态的看法进行了阐述:

的确,事实上各家哲学流派的内容本质上都是在表达他们对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他们认为自己——或者是我们——应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几乎每一家流派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然而,在拉拢信徒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许多教条式的规诫,以致于受众们只是一味信奉而不再思考——既然相信即能解脱(无论以哪种方式),又何苦去费那些脑子呢?

于是,儒家成了儒教,道家成了道教,释家成了释教。这些的美好哲思,尽皆变成了制人的意识形态工具。

而作者,也在第十一回《疫鼠传殃成害马,痸犬流灾化毒龙》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极具普世性的讨论。

总而言之,相比于大环境而言,作为个体而存在的我们,终究还是太渺小了。

那么,身处在这大环境之中,渺小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5

《老残游记续集》有一段话,出自书中一位身居泰山斗姥宫的小姑子之口:

且先不问这斗姥宫里的姑子都是做什么的,也别管逸云此后是否离开了其所在的姑子系统——这些内容,有兴趣的话都请自行去书里找就行——我们只看逸云在现下里是如何做的:

凡是应做的事,皆是不可不做的。既是不可不做的,就只有暂且去做。但切记,要保有自己的底线。而在此之外,在自己所拥有的私人时间或空间里——哪怕再不济,自己脑子里的思想也还是自己的——你也还是可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逸云和老残不同,老残是压根儿没有进入官宦系统,而逸云则是自小在姑子系统里长大,目前尚走不脱。但尽管如此,二者所处的整个大环境却是一样的,而同样超凡脱俗的俩人面对大环境的方式也同样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有人说,这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尽管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但我们,是否又真的是向现实低头了呢?

6

的确,有一句话几乎已经被很多人当作他们的消极人生信条:我们无法改变社会,那么就只有去适应社会。

前半句没有丝毫问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己之力,无异于螳臂当车。而让很多人出现理解偏差的,是后半句——适应,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

适应,是要你去认识自己所在的这个环境,是要你去了解所在环境中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然后,在坚持自己底线的同时,伺机而动——或改变,或逃离。

这,就是逸云师兄所在做的事。

想知道结果吗?那就自己去看吧。

完。

标记一下,第二篇读后感终于来啦!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谢谢各位捧场先~

长按二维码,一起搞事情

《老残游记》读后感(五):山水一生

今日在等待牙医的时候把这本平日信手拿来消遣的书读完了。在此不得不承认我大部分读这本书的状态:如我看肥皂剧的时候一样,就这样安安静静地,让情节在我眼前一点一点流过,倘若记着不好点,都不清楚在讲什么。其实我觉得这也是文学的享受之处中的一种。我记得我曾惭愧自己记外文小说里头人名记不好,近半年来算是有了长进,可是更让我惭愧的是我记古人名字记不好!现在若是问我,记得的大多是续集里头的了。其实也许这也是作者的特点之一,人物名字都平平常常读过便不太记得吧。读书时欣赏清代作家的文字,感受当时的社会气息确实很享受。前二十卷总让我感觉如神探狄仁杰,什么事儿发生大概是记得,却又觉得书中主角太好玩,办事的时候作者又加入了街上路上一系列风景和人物对话,使我把人儿为什么去哪里办事都不知晓了,但,我喜欢这种感觉. 可能是后来发现我这么消遣着读都到续集了,才认真起来.而续集读了之后感想甚多,可以说与作者共鸣之处有许多.如下为摘,附上个人评论.

续集第三回:“从此,有两三夜也没睡好觉,可没有前儿夜里快活,因为前儿夜里只想好的一面。这两夜,却是想到好的时候,就上了火焰山;想到不好的时候。就下了北冰洋:一霎热,一霎凉,仿佛发连环疟子似的。一天两天还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还没有信呢?俗语说的好,真是七窍里冒火,五脏里生烟;又想他一定是慢慢的制买物件,同作衣裳去了。心里埋怨他:‘你买东西忙什么呢?先来给我送个信儿多不是好,叫人家盼望的不死不活的干么呢?’到了第四天,一会儿到大门上去看看,没有人来;再一会儿又到大门口着看,还没有人来!腿已跑酸啦,眼也望穿啦。到得三点多钟,只见大南边老远的一肩山轿来了,其实还隔着五六里地呢,不知道我眼怎么那么尖,一见就认准了一点也不错,这一喜欢可就不要说了!可是这四五里外的轿子,走到不是还得一会子吗?忽然想起来,他说倘若老太太允许,他自己不来,先托个朋友来跟师父说妥他再来。今儿他自己来,一定事情有变!这一想,可就是仿佛看见阎罗王的勾死鬼似的,两只脚立刻就发软,头就发昏,万站不住,飞跑进了自己屋子,捂上脸就哭。哭了一小会,只听外边打粗的小姑子喊道:‘华云,三爷来啦!快去罢!’二位太太,您知道为什么叫华云呢,团为这逸云是近年改的,当年我本叫华云。我听打粗的姑子喊,赶忙起来,擦擦眼,匀匀粉,自己怪自己:这不是疯了吗?谁对你说不成呢?自言自语的,又笑起来了!脸还没匀完,谁知三爷已经走到我屋子门口,揭起门帘说:‘你干什么呢?’我说:‘风吹砂子迷了眼啦!我洗脸的。’

原来清代的女子和现在也没什么大不同一边爱着一边埋怨着对方让自己等了这么久。

续集第五回: 到了十四五岁,初开知识,就知道喜欢男人了;却是喜欢的美男子。怎样叫美男子呢?像那天津捏的泥人子,或者戏子唱小旦的,觉得他实在是好。到了十六七岁,就觉得这一种人真是泥捏的绢糊的,外面好看,内里一点儿没有;必须有点斯文气,或者有点英武气,才算个人,这就是同任三爷要好的时候了。再到十六八岁,就变做专爱才子英雄,看那报馆里做论的人,下笔千言,天下事没有一件不知道的,真是才子!又看那出洋学生,或者看人两国打仗要去观战,或者自己请赴前敌,或者借个题目自己投海而死,或者一洋枪把人打死,再一洋枪把自己打死,真是英雄!后来细细察看,知道那发议论的,大都知一不知二,为私不为公,不能算个才子。

记得初中数学老师孙老师说有一句话很好: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这句话其实许多地方都适用. 怎么说呢,人长大了确实眼光会有所改变,对待自己的喜欢也越来越理智. 我不清楚爱使怎么一回事,但是总觉得不能建立在为了生计而去爱的基础上. 记得同桌郑同学说过一句话:男人爱女人,那是欲望;女人爱男人,那是因为钱. 他这么说该是开玩笑的吧?审美观的提高我赞成,那是人心智成熟了,好事.然而为了金钱才有了的爱情,我还是觉得大打折扣了.

续集第五回: 逸云道:“不然。爱心怎能没有?只是不分男女,却分轻重。譬如见了一个才子,美人,英雄,高士,却是从钦敬上生出来的爱心;见了寻常人却与我亲近的,便是从交感上生出来的爱心;见了些下等愚蠢的人,又从悲悯上生出爱心来。总之,无不爱之人,只是不管他是男是女。”…逸云道:“只是一个变字。《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天下没有个不变会通的人。”

这段话我太喜欢了,这世间可以充满爱啊!至少在人身没有危险的时候.身边的人,确实可以分为这三类,为什么要有恨呢? 把讨厌的人归在第三类,就不存在讨厌了! 所以说这是神圣的目标,我没有出家,可是我觉得这么样的心境确实难得.

续集第七回: 老残以为他一定乐从,所以说得十分兴高采烈。看他连连摇头,心里发急道:“你这个人真正糊涂!生前被几两银子压的气也喘不得一口,焦思极虑的盘算,我劝了你多回决不肯听;今日死了,半个钱也带不来,好容易案子已了,还不应该快活快活吗?难道你还去想小九九的算盘吗?”只见那梁海舟也发了急,绘着眉头瞪着眼睛说道:“你才直下糊涂呢。你知道银子是带不来的,你可知道罪孽是带得来的罢!银子留下给别人用,罪孽自己带来消受。我才说是这一案欠命的案定了,还有别的案子呢!我知道哪一天是了期?像你这快活老儿,吃了灯草灰,放轻巧屁哩!”老残见他十分着急,知他心中有无数的懊恼,又看他面色惨白,心里也替他难受,就不便说下去

看开的人和没有看开的人,当说不通的时候,谁比谁糊涂都没有个理.世间那么多人,那么多钟人生态度.

续集第七回:只见阎罗天子启口问道:“你是铁英吗?”老残答道:“是。”阎罗又问:“你在阳间犯的何罪过?”老残说:“不知道犯何罪过。”阎罗说:“岂有个自己犯罪自己不知道呢?”老残道:“我自己见到是有罪过的事,自然不做,凡所做的皆自以为无罪的事。况且阳间有阳间律例,陰间有陰同的律例。阳间的律例,颁行天下,但凡稍知自爱的,皆要读过一两遍,所以干犯国法的事没有做过。至于陰间的律例,世上既没有颁行的专书,所以人也无丛趋避,只好凭着良心做去。但觉得无损于人,也就听他去了。所以陛下问我有何罪过,自己不能知道,请按律定罪便了。”阎罗道:“陰律虽无颁行专书,然大概与阳律仿佛。其比阳律加密之处,大概佛经上已经三令五申的了。”老残道:“若照佛家戒经科罪,某某之罪恐怕擢发难数了。”阎罗天子道:“也不见得,我且问你,犯杀律吗?”老残道:“犯。既非和尚,自然茹荤。虽未擅宰牛羊,然鸡鸭鱼虾,总计一生所杀,不计其数。”阎罗颔之。又问:“犯盗律否?”答日:“犯。一生罪业,惟盗戒最轻。然登山摘果,涉水采莲,为物虽微,究竟有主之物,不得谓非盗。”又问:“犯滢律否?”答日:“犯。长年作客,未免无聊,舞榭歌台,眠花宿柳,阅人亦多。”阎罗又问口、意等业,一一对答已毕。每问一事,那老者即举簿呈阅一次。

实在是喜欢老残对答的话.一来自己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二来把命运交给了不可控制的对方手里. 所谓的问心无愧来于一,顺其自然来于二. 底气多么足!

续集第九回:“因其恶口咒骂所致。凡阳间咒骂人何事者,来生必命自受。如好咒骂人短命早死等,来世必天折一度,或一岁而死,或两三岁而死。阳间妓女,本系前生犯罪之人,判令投生妓女,受辱受气,更受鞭扑等类种种苦楚。将苦楚受尽,也有即身享福的,也有来生享福的,惟罪重者,一生受苦,无有快乐时候。若良家妇女,自己丈夫眠花宿柳,自己不能以贤德感化,令丈夫回心,却极口咒骂妓女,并咒骂丈夫;在被骂的一边,却消了许多罪,减去受苦的年限。如应该受十年苦的,被人咒骂得多,就减作九年或八年不等。而咒骂人的,一面咒骂得多了,陰律应判其来生投生妓女,一度亦受种种苦恼,以消其极口咒骂之罪。惟犯此过的大多,北方尚少,南方几至无人不犯,故菩萨慈悲,将其犯之轻者,以他别样口头功德抵销。若犯得重者,罚令在陰间充官妓若干年,满限以后往生他方,总看他咒骂的数目,定他充妓的年限。”

看来古时候大家对妓的看法有很大不同.其实这个例子我以为不只只是讲一个女人的操守,还有口所带来的祸,说到被骂的那一边消罪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 确实一人获得,另一人就失去. 要守持住非易事,但是很重要.口头功德这一点很对.

外编卷一: 残叹道:“此吾中国之所以日弱也!中国有四长,皆甲于全球:廿三行省全在温带,是天时第一;山川之孕蓄,田原之腴厚,各省皆然,是地理第一;野人之勤劳耐苦,君子之聪明颖异,是人质第一;文、周、孔、孟之书,圣祖、世宗之训,是政教第一;理应执全球的牛耳才是。然而国日以削,民日以困,——然将至于危者,其故安在?风俗为之也。外国人无论贤愚,总以不犯法为荣;中国人无论贤愚,总以犯法为荣。其实平常人也不敢犯法,所以犯法的,大概只三种人,都是有所倚仗,就犯法了。哪三种人呢?一种倚官犯法;一种倚众犯法;一种倚无赖犯法。倚官犯法的,并不是做了官就敢犯,他既做了官,必定怕丢官,到不敢犯法的。是他那些官亲或者亲信的朋友,以及亲信的家丁。这三样人里头,又以官家亲信的家丁犯法尤甚,那两样稍微差点,你想,前日巡警局那个撒尿的委员,不是倚仗着有个大军机的靠山吗?这都在倚官犯法部里。第二种就是倚众犯法。如当年科岁考的童生,乡试的考生,到了应考的时候,一定要有些人特意犯法的。第二便是今日各学堂的学生,你看那一省学堂里没有闹过事。究竟为了甚么大事么?不过觉得他们人势众了,可以任意妄为,随便找个题目暴动暴动,觉得有趣,其实落了单的时候,比老鼠还不中用。第三便是京城堂官宅子里的轿夫,在外横行霸道,屡次打戏园子等情,都老爷不敢过问,这都在倚众犯法部里。第三种便是倚无赖犯法,地方土棍、衙门口的差役等人,他就仗着屁股结实。今日犯法,捉到官里去打了板子。明日再犯法,再犯再打,再打再犯,官也无可如何了。这叫做倚无赖犯法。大概天下的坏人无有越过这三种的。”

其实到现在国内还是有很多这样的状态.不得不说读到这,我觉得老残是那个时代的鲁迅.

西园子道:“您这话我不佩服。倘若说这三种里有坏人则可,若要说天下坏人没有越过这三种的,未免太偏了。请教:强盗、盐枭等类也在这三种里吗?”老残道:“自然不在那里头。强盗似乎倚无赖犯法,盐枭似乎倚众犯法,其实皆不是的。”西园子道:“既是这么说,难道强盗、盐枭比这三种人还要好点吗?”老残道:“以人品论,是要好点。何以故呢?强盗虽然犯法,大半为饥寒所迫,虽做了强盗,常有怕人的心思。若有人说强盗时,他听了总要心惊胆怕的,可见天良未昧。若以上三种人犯了法,还要自鸣得意,觉得我做得到,别人做不到。闻说上海南洋公学闹学之后,有一个学生在名片上居然刻着‘南洋公学退学生’,竟当做一条官衔,必以为天下荣誉没有比这再好的。你想是不是天良丧尽呢?有一日,我在张家花园吃茶,听见隔座一个人对他朋友说:‘去年某学堂奴才提调不好,被我骂了一顿,退学去了。今年又在某处监督,被我骂了一顿。这些奴才好不好,都是要骂的,常骂几回,这些监督、教习等人就知道他们做奴才的应该怎样做法呢。可恨我那次要众人退学,众人不肯。这些人都是奴性,所以我不愿与之同居,我竟一人退学了。’”老残对西园子道:“您听一听这种议论,尚有一分廉耻吗?我所以说强盗人品还在他们之上,其要紧的关键,就在一个以犯法为非,一个以犯法为得意。以犯法为非,尚可救药;以犯法为得意,便不可救了。

十分有逻辑的话.老残您看过逻辑通辩吧!

妇人以失节为重,妓女失节,人犹娶之,为其失节出于不得已也。某甲之妻失节,人不敢要,为其以能失节为荣也。强盗、盐枭之犯法,皆出于饥寒所迫,若有贤长官,皆可化为良民,故人品实出于前三种有心犯法者之上。

传统的中国思想,我以为该大大推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