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玛丽·安托瓦内特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有感

《玛丽·安托瓦内特 第一季》经典观后感有感

《玛丽·安托瓦内特 第一季》是一部由皮特·特拉维斯 / 杰弗里·恩索文执导,艾米利亚·舒勒 / 罗珊妮·杜兰 / 佳思敏·布莱克波洛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丽·安托瓦内特 第一季》观后感(一):TVB风迷你剧,但是我喜欢

1. “历史是什么?不过是用来挂我小说的钉子”。考据派观剧者大可不必观看,免惹尊气。

2. 如今作兴的,夸服化道多么多么考究也是夸剧,可是那跟赞人书法曰“纸真好、墨真黑”有多大分别?服化道只宜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人物贫薄的剧靠服化道能救起来吗?《火舞黄沙》、《金枝欲孽》不讲究服化道,并不妨碍成就一代经典。

3. 对,此剧确有tvb风。迷你剧,低成本,小场面,几张熟脸儿晃来晃去,代表整个法国贵族界。情节急行军,不惜夸大渲染(比如第一集极度夸张,以表现法国宫廷的刻薄冷漠,传达小女主的惶恐无依),但是,故事说圆了!男女主乃至重要配角有工整的表现(反面对比是第一炉香),小女主第六集跳的那几小步,可爱死了!小男主又美又甜,“敏感知节制,聪慧而有情”。恶毒女配反制恶毒男配的戏,十分精彩!我心甘情愿打出一个四分。

《玛丽·安托瓦内特 第一季》观后感(二):脸谱化的宠儿

一直对玛丽·安托瓦内特这个历史人物特别感兴趣,她毕竟是法国的皇后,所以应该法国团队拍最好,但后来听说这个剧是英法合拍,女主角是德国演员,但玛丽·安托瓦内特出嫁前本来就是奥地利人,这个选角也算是恰到好处了。历史上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1755年11月2日~1793年10月16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妻子,死于法国大革命,原奥地利女大公,生于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与皇后兼奥地利大公、波西米亚及匈牙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娅的第十五个孩子。作为历史题材剧,最难的是在已知结局和进程的情况下去吸引观众,表达出独特的内容。看这个剧的时候,我还是带着一点疑问的,我想看看这个剧是想把安托瓦内特的婚姻演绎成和亲还是联姻?还想知道安托瓦内特到底是特蕾西娅女王的木偶,还是凡尔赛宫的宠儿?Barry夫人在路易·斐迪南第四集死了之后就离开了宫殿。可是历史上的路易·斐迪南(Louis Ferdinand1729年9月4日-1765年12月20日)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与他的波兰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被册封为“法王之子”。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路易成为了法国的王太子,然而他在继承王位前就已英年早逝。安托瓦内特任命朗巴尔公主为她的皇室管家。

《玛丽·安托瓦内特 第一季》观后感(三):“惨绝人寰”?我看是有些“历史爱好者”的历史水平惨绝人寰吧

本来只想给这个剧三星,两星都是因为无端抹黑杜巴莉等人扣的。不过觉得还是为数不多的相对贴近历史的关于安托瓦内特的作品,所以给了及格线之上。结果一看,瓣友们不懂装懂、叶公好龙地吐槽这剧“不合历史”,不好意思,那我还真得把这星加回来了。

你们“吐槽”的这些“不符历史”的部分反而大多数是这个剧符合历史的地方:

1.特蕾西亚女皇的装扮。(我就先不吐槽有人把“神罗女皇”写成“神罗皇后”这种基础错误了)女皇装扮朴素,身着黑衣,是因为她在丧期,她在她丈夫死后长期穿着黑衣(你们自己也可以去找那个时期的画像),玛丽-安托瓦内特后来在狱中,路易十六身殁后,她也说她会“效仿我的母亲”“余生不会再穿着黑色之外的色彩”,在狱中一直穿着朴素的黑衣;至于整牙这个部分,我不知道他们吐槽的是整牙这个行为还是整牙时的氛围,如果是后者我不清楚,如果是前者我可以明确说她去法前是整了牙的,路易十五要求的;

2.十六拿着兔子出来。这个见面仪式写得很杂糅,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上那次在贡比涅森林的会面,历史上见面是很正式的,但这里戏剧处理得没有问题,看得出来这里是想写路易十六放浪形骸,喜欢打猎两个特点(路易很爱干净,但不修边幅,头发乱糟糟打猎回来是很符合他状态的,甚至有人说他有时打猎都不会穿骑装),历史上玛丽也当面吐槽他“放浪形骸”,指责他应该注意自己形象(后续就是某只玛丽说完之后就收到了某只路易的一个可爱熊抱);

3.法国宫廷饭桌吃相。不好意思呢,那个时候法国宫廷那样吃还真是更符合礼仪,小资瓣友们所幻想的文质彬彬、带个方领巾,小心翼翼拿刀叉割的现代西餐饮食礼仪发轫于19世纪,是伴随着分时段上菜的“俄式服务”兴起的,然而剧中的时代,叶卡捷琳娜大帝治下的Russia那时在文化上还在精法呢(事实上那之后也是);

4.向朗巴尔亲王夫人行礼。OMG~我居然能看到说朗巴尔“她是你的侍女”这种仙论。Excuse me?朗巴尔亲王夫人!亲王夫人!Une Princesse!在玛丽成为正式王储妃之前和她也不过是平级,给她行礼没有任何问题,倒是豆瓣小资们一口一个侍女的,不知道玛丽知不知道别人这么说她最好的朋友之一呢?不好意思,她有时在“王后起身仪式”里给玛丽递衣服是因为那时递衣服的就是大贵族;

5.路易十六的演员。这个版本演员选角上,我觉得除了太帅之外,没有太大的问题,反而是最符合十六年轻时的形象的一版——路易十六年轻时是非常瘦的,一是因为从他已经死了的大哥那里染上过肺结核,二是长期消化不太好,所以年轻时很“瘦弱”(“mince”)。其他版本,要么太胖(他是大概二十五岁左右开始体重坐飞机的),要么又矮又胖,11年法国版《路易十六》里的倒也还行,就是太整洁了,不像这个一样自然散漫,更符合他年轻时。

6.“普罗旺斯不能原谅他哥哥夺走了他的王位。”拜托这个太明显了,不就是暗示后来普罗旺斯在瓦伦事件中逃出法国后各种煽风点火搞事把国内的哥嫂逼入绝境吗,这么正常的影视手法很明显啊,这都看不出来吗?还是说打算给普罗旺斯这个玛丽口中的“该隐”、法革和复辟时期都拿哥嫂的死疯狂吸血的真小人洗地啊?

7.莫名其妙杜巴莉和普罗旺斯躺一起了确实离谱,不过我说你们吐槽这个剧不合历史都不知道吐槽这个剧最离谱的地方吗——无底线抹黑杜巴莉,但我看似乎没有人说,怎么,这最大的问题居然看不出吗?还是说根本不知道呢,吐槽的很多都是符合历史的,真正不符的反而不吐槽了?还是说自命高贵的有些小布玛粉真的从心底踩低拜高、只崇拜高贵的地位呢?

8.两个公主捏脚。路易十五时期很不注重子女教育不是秘密,他女儿不爱礼仪也很出名(十五本人就很厌恶宫廷礼仪),而且那个时代贵族的礼仪和现在人想象的不一样。我真好奇小资瓣友们要是知道那个年代的贵族还会在巴黎的街道追赶野猪,会不会吓得嘤嘤嘤啊?

9.正前方站着杜巴莉。不好意思,那个年代法国“官方情.妇”地位真不低,玛丽来法国之前,后位空缺的法国宫廷里她还真是第一的女人。“上不得台面”,要我说,许多小资玛粉对杜巴莉这个十几岁就不得不变成暗伎、后来又变成国王情.人的孤苦女子两百多年来毫无底线的造谣和dang.fu羞辱才真的是上不得台面呢。

10.十六被侍从欺负。路易十六在成为王储之前,被宫廷无视或者有意无意欺负不是秘密,甚至有历史学家觉得这种童年创伤影响了他性格的形成。成了王储之后要好点了,即使这样玛丽嫁过来之后也很为他打抱不平。当然也不全是欺负,有时候他和侍从之间也会互相挠痒痒或者互相摁到水里开玩笑。那一段还有一点,暗示十六一直很抗拒宫廷里的穿衣仪式,历史上他直到即位后都是这样。咱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就说是编剧乱写吧?

11.卧.底男扮作女子。“找不到一个女卧.底吗”,不好意思,那个年代还真的找不到呢,因为那个年代很鄙视女性参与politique活动,连骑士迪昂宣布自己从此后作为女性来生活,都不得不把所有机密上交给路易十六并且从此再也不许参与相关活动。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就说剧假吧?

12.听墙根。十六结婚的时候我不清楚。路易十五和波兰公主结婚时是有人听墙根的。不能因为觉得剧情不太符合现在的情况就说历史上没有这种情况存在吧?

你们通篇下来也就路易玛丽圆房时应该穿衣服、结婚时没有掉落戒指等是对的(不知道为什么影视作品里老喜欢写十六结婚时紧张出丑,这里可能是为了写他拘谨,但历史上既没有掉戒指也亲了玛丽的——这部还好点,被许多所谓玛粉夸上天的那部ooc得没边儿的美国上世纪黑白电影版《安托瓦内特》才叫黑路易十六黑得没底线)。

咱就是说,不能因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觉得是“不合历史”吧?

结果这个剧真正不合历史的部分,比如无限抹黑杜巴莉等人、有些称呼不对(比如除了玛丽外,大多数人应该称呼此时的王储路易十六Monseigneur而不是Monsieur,普遍把王储叫Monsieur的习惯恰恰是路易十六即位后才有的)反而无人吐槽了?怎么不吐槽了,是因为不懂吗?可前面不懂装懂的时候不是挺侃侃而谈的吗?

半灌水响叮当,看了些杂书电影就觉得自己无比懂历史,可以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了,然后把真正符合历史的部分大肆批评,把充满刻板印象、只以华丽为表的“良心剧”捧上天,这大概是互联网某些叶公好龙的“历史爱好者”现状了。真是劣币驱逐良币,只让人觉得可笑可悲。

以上评论呢,是基于第一集的内容评论的(请不要指责我,有些高谈阔论的人不同样只看了一集吗)。后面的内容我看到过梗概,看完之后我会继续更新。虽然让我很不爽的是看梗概这版《玛丽-安托瓦内特》打算延续所有安托瓦内特衍生作品的惯例,继续写所谓的费森情事,实际上历史上没有玛丽和费森是恋人的实锤,具体的我以后会在wb和lof上写,写一下这个谣言是如何以讹传讹、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传记作者”(比如毫无历史素养和对历史的丝毫尊重的茨威格那本臆想式《断头王后》)牵强附会地考证,以至于传了一百五十多年的,会在wb和lof的专栏上写,那个考证起来内容很多,这里空间不够,所以我不会在这里写,不用问了,如果想延伸了解为什么我说这个恋情没有任何实锤又不想等我以后写,就去wb和lof我的专栏里翻一下以前写的一篇《相呴以湿,相濡以沫》,里面有提过一点。

还有一个很担心的点就是法国人搞zzzq强行搞gl或者bl(法国人这几年真的很爱在历史剧里强行把历史上直男直女写成同,我不是说不尊重性向,只是说这样不顾事实写真的无聊且无语),当然毕竟还没看完,看完后再说吧。

聊远了点。放点截图。

(修改过一次,因为提到的11年法版的《路易十六》在第一次写的时候太急,误写成09年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