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马尔科姆与玛丽》经典观后感有感

《马尔科姆与玛丽》经典观后感有感

《马尔科姆与玛丽》是一部由萨姆·莱文森执导,赞达亚 / 约翰·大卫·华盛顿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尔科姆与玛丽》观后感(一):婚姻故个头啊

哦!我想起来了因为婚姻故事里的两位也是搞艺术的艺术家。也不是没有道理。看到搞艺术的吵架就觉得都是一回事。婚姻故事里的吵架是夫妻间的矛盾跟他们搞文艺的身份没有关系。唯一有关系的就是过于矫情。这部电影的重点是婚姻,他们两个人的结局是虽然分开但是是一种融合的关系。而这一部不同,它透过艺术创作者的身份深层探讨的是人性,就算同床共枕是不能融合的关系。我知道,说了你也不懂。

这部作品骂了电影人骂了影评人骂了电影行业唯独没有骂影迷,我来补上(:

《马尔科姆与玛丽》观后感(二):获奖感言少了感谢老婆的后果

今年以来第二次为一部爱情片(婚姻片)些影评,前一部是《婚姻故事》。刚开始认为剧情内容的素材很稀少才决定下载观影。看了第一幕(可以看做是一部话剧)就被吸引,傻傻坐在银幕前看两口子吵架吵了一个多小时——获奖感言少了感谢老婆的后果,哈哈。一攻一守,反攻反杀,我们国人夫妻基本上是不会上演如此好戏的,暂且不去评论西方演艺圈混乱的生活(都差不多),就看他们沟通的方式和角度,足以惊诧和感慨。一部好戏,黑白片又衬托了一种不现实感和纯粹感,最后显示名字:malcolm and marie,我理解为男人和女人,同样M开头,极具男女特征。

《马尔科姆与玛丽》观后感(三):若爱了就好好守护,不爱了就及时放手。

《马尔科姆与玛丽》观后感(四):一些补充

3.5没有过亲身经历很难把吵架的台词写的那么真实。很多时候看爱情片是主观把自己带入,这一部是把我带入。二人的关系和我现在很像,包括一些人物上的设定也都觉得是自己和女朋友的一面镜子,看到一半非常想去探求答案可惜导演给出的结果丢失了反思性(主观情绪感染,缺少吵架戏份时视角的平衡)。结局设计感太强没出来感情也没有留白的韵味。黑白挺必要的,环境没有什么作用,导演的视听给的也很直接,全景切特写,室外切室内……开头第一场来回横移的长镜头能看出演员有即兴的空间。华盛顿特别好,他的情绪爆发是小孩子气的,但是小表情又是诡异的,这完全符合赞达雅视角中的他。吵架也是有层次的,从最直接到调动经验到轻微调动音乐(他喜欢的音乐)再到调动电影(这部电影探讨的艺术本体),因电影而起又落回电影,结构相对完整,台词也很棒。

补充,在揭示电影内容的时候如果能和吵架的情绪做互文或许更有趣。

《马尔科姆与玛丽》观后感(五):不是奇遇也不是甜蜜的生活

黑白胶片所带来的影像张力十足,一部充满不安与焦虑的当代爱情故事,影片完全采用室内场景拍摄因此选择牺牲场景而所用演员紧密的台词语言填充,同戏剧式的方式将人物矛盾依次排列,像是在做环环相扣的数学题。

男人女人过多烦絮的对话与克制的镜头运用使得影片保持着与观者适当的距离同舞台剧一般,情感上以递进式的建筑方式将愤怒在堆砌也同时将所谓的爱情在消磨殆尽。影片中可以看到费里尼的影子(《甜蜜的生活》)也有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的道路(《奇遇》《夜》《蚀》)。

记得片尾,那是回到了费里尼的时刻,喷泉边、接吻前、天亮了,一切变得不一样了。见证着二人争吵的摄像机与我们观者一同被留在室内,同摇动的摄影机一起将目光投向窗外逐渐靠近的二人,既近在咫尺,也间隔天涯。这也回到了安东尼奥尼的时刻,这是1960年《奇遇》。我爱你还是我还爱你还是我爱你但无法靠近你,在此刻这都无从回答。

好在,我们现在站在一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