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鸟和雕像读后感1000字

小鸟和雕像读后感1000字

《小鸟和雕像》是一本由大吴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鸟和雕像》读后感(一):确定和不确定性的融合

第一眼感觉就想到《快乐王子》和小鸟的故事。当时读的时候,打动的内心。

而这本《小鸟和雕像》虽说不会让你流泪,但确实很疗愈,因为有一只鸟不离不弃的守候着你,会融化坚硬的石头,变成一只真实的鸟。

在不确定的时代,确实要提供一种确定感:确定的情感、确定的陪伴、确定的接纳。

虽说追求确定感是弱者的表现,也是阶层固化的原因,但这是大人的想法。

小孩应该从小给他一种安全的、,确定的感觉,这样成人后在不确定的世界有一种定海神针的信念,对小孩的人生成长是很好的。

小孩需要艺术幻镜。

《小鸟和雕像》读后感(二):我和小鸟和雕像

故事的灵感最早来自我的小鸟,它总是时时刻刻站在人的肩膀上。

这个故事和《树王》几乎是同时写完,在2017年。但当时总觉得差点什么。

后来贾樟柯的《江湖儿女》上映,我很喜欢(尤其是三峡部分),去影院看了两遍。又过了很久,突然想:小鸟和雕像的故事,不正是那样的故事吗?!一种身份的反转,一种觉醒和成长。

于是赶紧翻出这个故事,在文字上稍微改动了一下(整体故事情节几乎不变),故事就这样完成了。效果简直如同画龙点睛。

分镜

正稿

2019年开始画正稿,先画了难度最大的几张,有幸入围了北京书展2019年菠萝圈儿国际插画展,还得了奖。

北京往事

这本书原计划应在去年出版的。但正如大家所知的那样,2020年一切都放慢了脚步。而出版本身又是一件流程非常繁琐,过程非常漫长的事情——自从出了一本书之后,深感时间过得飞快:以前,时间可能是一周一周地过的,或一个月一个月、一学期一学期为单位,而现在则是一年一年……

分镜

正稿

2020年,因为几乎哪里也没去(成)……所以相当高产。但是,这一年最大的收获竟然是……第一次感受到年龄的增加所带来的平静和踏实……这简直是以前无法想象的。

回到这本书。 这个故事相对于一般的绘本而言比较“壮阔”,跨越了很大的时间和空间,一场“漫长跋涉”。

现实中,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在自己的成长体验中,我对那种漂泊感和未来的不确定充满了困惑,这种感受大概也不知不觉渗透到故事中。

感谢阿甲老师,在付印前提了一个宝贵的建议

成书后,其他人的解读远超我的预期,甚至扩大了自己的认知。孩子有孩子的阅读感受,和父母的阅读感受极为不同!而年轻人阅读的侧重点又在另一些层面……最重要的是,那些感受都非常准确和贴合,比如很多细微的情绪,在书的描绘中传达得并不那么清晰,但就是有人感受到并精准地描述出来——这一次,仿佛是阅读者在画龙点睛。

人和人在故事中相遇、对话,是再美好不过的事了。

又想起好几年前,我非常喜欢一首歌,叫《安徒生的事》。直到现在每次听都感动不已:

笔下的这本新书

明天会流浪到哪家出版社

合眼丹麦的冬天就快要过去了

掌声后

我想我们也各有所得

……

我幻想自己就是那个写故事的人。故事中的角色在故事的世界中跋涉,前行。故事完成后,一本书在书的世界中跋涉,前行。

而此时此刻,我也在我的世界中继续跋涉,前行。

end

彩蛋

彩蛋

《小鸟和雕像》读后感(三):在爱与陪伴中,发现生命的意义。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陪伴的故事,却又不仅仅是爱与陪伴,意义的多重性也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最初看到《小鸟和雕像》的书名和封面时,我立马想到了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当然,这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故事,但是隐隐觉得还是有着某种关联。

抛开《快乐王子》批判现实主义的主题,我们可以发现,燕子和王子之间的关系,与小鸟和雕像的关系,都有爱与陪伴、彼此成全的意义。

在《快乐王子》里,要去埃及过冬的燕子因为王子的请求,一次又一次地留了下来,让燕子留在王子身边的不仅仅是它的善良,还有燕子自身需求的满足。

在遇见王子之前,燕子看似有些高傲有些虚荣,其实最关键的,它是一只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的离群的燕子。它曾经爱过一根芦苇,最后不欢而散。无论是在燕群中,还是在与芦苇的关系中,燕子都是一只没有存在感的燕子。

遇到王子后,它才有了被需要的感觉,“被需要”是存在感里的一部分,也是爱里非常重要的内容。帮助王子做“好事”的过程,也是燕子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燕子曾经主动追求过爱,而直到和王子一起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它才真正理解了爱。

同样,如果没有燕子,王子只是一座外表优雅内心痛苦的雕像,是燕子帮助它实现了愿望。最后,当王子变得丑陋不堪,遭人唾弃的时候,是留在身边的燕子维护了王子最后的尊严。

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死亡也是一种新生。王子和燕子,它们彼此成全,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拥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回到《小鸟和雕像》。

小鸟对雕像最初的喜欢里,是夹杂着虚荣心的,可是这份虚荣心里还暗藏着自尊。

在遇到雕像之前,小鸟是一只时常遭排挤的不起眼的小鸟,可是雕像接纳了它,在雕像面前,小鸟第一次找到了自我,有了存在感和归属感,雕像对小鸟的接纳是小鸟对雕像长久陪伴的开始。

在雕像身边,小鸟也并非单纯地依附和“借着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它还有“给予”的部分。天黑了,所有人都离去,雕像的身边只剩下小鸟,这个时候,是小鸟证明了雕像的存在,或者说,雕像的存在感是小鸟赋予的。因此,不仅仅是小鸟需要雕像,在雕像身边,小鸟觉得自己也是被需要的。

后来,在颠沛流离的漫长旅途中,无论雕像遭遇什么,变成什么,小鸟一直都陪在雕像身边,它一直证明着雕像的存在和意义,小心维护着雕像的价值和尊严。

如果没有雕像,小鸟只是一只黯淡无光,没有存在感的小鸟,如果没有小鸟,雕像只是一座日渐破败,被人遗忘的雕像。小鸟和雕像不仅仅是简单的陪伴,还有彼此成全,赋予对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因你而有意义”,这也是爱的积极意义。

广场立起新雕像,原来的雕像被废弃,小鸟没有站在新雕像身上继续供人瞻仰,而是选择跟随旧雕像。小鸟的选择或许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是,我想更多的还是因为雕像在小鸟心中已是无可替代的存在。

雕像是最初接纳它,让它有存在感的人,同时,一起陪伴的那些日夜,也足以让小鸟卸下了虚荣心,让爱变得更纯粹。而日后的经历,更加固了他们之间的联结。

在几米《向左走向右走》的故事前面,摘译了辛波斯卡“Love at First Sight”的一段话:

他们彼此深信

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

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

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一个故事的开始,只需一次偶然的相遇,相遇是美好的,但是还不够的,还需遇见后对未知的经历,是那些经历成就了现在的你。

因此,在所有的成长故事里,主人公都必须经历一系列的冒险和磨练,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找到生命中那些重要而美好的东西。

比如,在《爱德华的奇妙之旅》里,瓷兔子爱德华一开始就拥有着爱,但是命运变幻无常,它开始颠沛流离,一路上遇见了不同的的人,遭遇了不同的事,它失去爱,又重新找到爱,最后,漫长的旅程让它终于懂得了真正的爱,这是经过历练和升华后的爱。

小鸟和雕像相伴的过程,跨越了非常宏大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共同经受了命运的跌宕起伏,而正是那些变幻无常的经历,改变了彼此,让爱更为坚定和可贵,让生命更为深刻而厚重,最后,走向一个美好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命运变幻的岁月里,小鸟一直为雕像做着一件事——唱歌。

小鸟为雕像唱歌的情节,让我想起王尔德《夜莺与玫瑰》里夜莺对爱情的歌唱,那些深情的歌唱有着特别的意义。

长久以来,小鸟对雕像的歌唱,都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但是那些歌都不是徒劳的,歌声是传递心声、心灵沟通的媒介,也是一种魔法,甚至有着金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意义,那些歌声正悄悄改变着雕像,也影响着故事的结局。

故事的最后,一位旅人听懂了小鸟的歌唱,把雕像变成鸟的形象,最后雕像拥有了灵魂。

让雕像拥有灵魂的是旅人,是小鸟的歌声,而归根结底是爱,就像《爱德华的奇妙之旅》里说的那样:如果没有爱,一个故事怎么会有幸福的结局。

这里,我想再特别说说那位旅人。

关于这位旅人,作者是这样写的:

春天来时,有人路过,被小鸟的歌声吸引住了。他看起来像一个诗人,一个旅行家,又像一个魔法师。

诗人、旅行家、魔法师,这样的人设很重要,能听懂小鸟歌声的,不可能是前面出现的商人、牧羊人和匠人,只能是诗人、旅行家和魔法师。诗人能够破解心灵的密码,魔法师可以创造不可能,而旅人总是在追寻生命的真相,就像故事里的智者,总是在路上。相信这位旅人一定也是经历过很多变幻无常,有过很多故事的人,因此得以敏感地觉察到小鸟的秘密。

(画中的旅人形象,让我想到陈志勇《抵岸》里的主人公,而旅人身边的这只生物,让我好奇,看它的体型,我首先想到了犀牛,因为犀牛被奉为灵兽,还有“心有灵犀”这样的词,和旅人形象比较搭,但是画中的生物根本没有犀牛角。有点像河马,又觉得没道理。或许这只是作者创造的超现实主义的一种生物,就像《抵岸》里的那只小生物一样。旅人坐在神兽前面的那个画面,也确实给人超现实主义的感觉。)

在解读李欧·李奥尼的《小蓝与小黄》时,我讲到,小蓝和小黄抱在一起,变成了绿色,之后它们把自己哭成了眼泪,最后又变回了自己,这个过程是一个自我解构和自我重塑的过程。在亲密关系里,两个人彼此相融又做回自己,而最后的自己是不同于从前的自己,是因了对方的影响而做出改变后的全新的自己。

在《小鸟和雕像》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种改变。

雕像一开始万众瞩目、高大伟岸,到最后日渐破败,形象越来越小。这种模式很容易让人想到《爷爷一定有办法》里,一块布料越变越小的情节。但是在雕像这里,它的形象的变小,更有一种象征意义。

最初,雕像高高在上,它是被爱的对象,而小鸟卑微渺小,它是付出爱的那一个。在爱的关系里,最初付出爱的那个人总是谦卑的。张爱玲曾在给胡兰成的一张相片后面,写过一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还是欢喜的,从尘埃中开出花来…

这句话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说,天才如张爱玲怎么会在一个男人面前变得如此卑微,而我想,或许正是天才如张爱玲,才懂得在真正的爱里,便可以放下所有的骄傲和清高,去感受简单卑微的喜悦,并心生一丝美好的希翼——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或许,小鸟在雕像面前也是这样的。

而雕像的形象越变越小的过程,正是雕像一层层剥离外在的身份、地位,放下骄傲和荣耀,开始懂得去爱的过程。当雕像变成鸟的那一刻,正是它展露赤诚之心,以“真我”面对小鸟的时刻。

而此时,小鸟在经过漫长的旅程之后,最初那只暗淡无光的小鸟已经变成一直活泼灵动的小鸟,小鸟一路成长,也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最终,它们以同样的形象,自由而平等地在一起,飞向自由而广阔的天空。

在陪伴中理解爱,在爱里找寻生命的价值。这是《小鸟和雕像》告诉我们的爱的密码。

《小鸟和雕像》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关于“爱”,不同的读者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比如爱情、友情,抑或亲子关系。

另外,大吴的图画还是蛮有辨识度的,一贯有之的画面中的情绪张力,隐约的超现实主义的感觉,在这本书里都能感受得到。

还有图文的关系、故事的节奏感都值得细细品读。以及,环衬里藏着很多故事,可能还有作者的秘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