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再见仍是朋友》观后感摘抄

《再见仍是朋友》观后感摘抄

《再见仍是朋友》是一部由戈兰·拉多万诺维奇执导,米莱娜·杰克赛斯 / 米奥德拉格·克里沃卡帕奇 / 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仍是朋友》观后感(一):再见仍是朋友

在科索沃地区的一个小地方,只有十岁的Nenad和他的父亲、爷爷,还有东正教的牧师和30岁的教师几个人在这里生活,Nenad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每天都由维和部队的车辆把他从父亲的农场送到学校,Nenad渴望有同龄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一天,他从装机车的缝隙看到了两个与他同龄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其中十三岁的牧羊人Bashkim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因而他痛恨塞尔维亚人...

《再见仍是朋友》观后感(二):种族冲突中的普通人,就像穿着大人衣服的小孩

主角小朋友Nenad遗失了自己的裤子,只能穿上大人的裤子;失去爸爸的Bashkim在哥哥的婚礼上穿起大人的皮鞋。可孩子穿上大人的裤子,怎么都显拖沓;穿上大人的鞋子,总会时不时掉下。民族矛盾之于孩子,就像穿上了大人的衣物,很不舒服却又无法脱下。 “贝尔格莱德有多少人”“不知道,一百万?一百五十五万?”仇恨被强加给了孩子,又何不是被强加给了大人? 爸爸Vojislav知道为何要搬去贝尔格莱德,姑姑Milica也知道因何被赶下公交车,可从来不曾主动选择的他们,真的明白为什么吗?

《再见仍是朋友》观后感(三):战争

战争的代价和残酷,历史上有太多发人深省的前车之鉴,最近的一次就是叙利亚的内战,导致数以万计的难民不惜舍身犯险远走他乡,欧洲高度文明的民主思想和圣母情结,怀有人道主义无常无私的接纳,所做出的人品高尚的决策和判断,却难掩因彼此文化习俗的差异所带来的偏见和矛盾逐渐激化的势头,引发了一系列尖锐严峻的社会问题,当然,因为人性的光辉,每个人都会很单纯的希望,人类之间能克服各种身份、种族、宗教的隔阂,团结、友爱、和谐的生活在一起,但从日趋严重的现实状况来看,这并非是一个能轻松实现的愿望,甚至会让人有点悲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