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莫扎特效应经典读后感有感

莫扎特效应经典读后感有感

《莫扎特效应》是一本由唐·坎贝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61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扎特效应》读后感(一):特别是莫扎特的音乐

《莫扎特效应:用音乐唤醒孩子的头脑、健康和创造力》详细介绍了如何用古典音乐,特别是莫扎特的音乐

音乐能影响大脑,但是好像“特别是莫扎特的音乐” 这个观点现在科学证实好像不是很对,所有的音乐都同样的效果

《莫扎特效应》读后感(二):用音乐的力量帮助孩子成长

不是超群的智力,不是想象力,也不是两者的结合造就了天才。爱,爱,爱,这才是天才的灵魂精髓。----莫扎特 音乐,是孩子凭直觉就懂得的语言。 从胎儿到10岁,用音乐的力量帮助孩子成长! 为什么是音乐,因为音乐可以唤醒孩子的头脑、健康和创造力!翻阅美国作者唐-坎贝儿的《莫扎特效应》我有一种立刻找来莫扎特的音乐一边阅读,一边欣赏音乐的冲动。

早年还是学生时代就喜欢莫扎特的音乐,那时第一次接触莫扎特,就被他的欢快节奏打动。如今的莫扎特效应已不再只是谈论莫扎特的音乐,更是莫扎特音乐引发的一系列不可预期的和潜移默化的变化。音乐有多神奇,音乐的力量究竟怎样的惊人,这些是属于科学家们的事,而我们只需要相信音乐可以让我们更愉悦,更聪明,更协调,更有才华,更富创造力,更好的发挥情感、智力、精神的潜能因素,就蛮好了。

音乐,即便是不带任何功利地欣赏,或者仅仅只是为了快乐和美感,那时的音乐也让人抚慰和陶醉。而当当音乐用于各种治疗、救助或者教育领域时,音乐的力量依然让人括目相看。了解音乐的价值,了解如何利用韵律和音调促进孩子的发展,如何刺激大脑和感觉器官。这些知识不能不了解,而《莫扎特效应》一书将满足我们的需求。

从理论上讲,音乐能增加孩子大脑神经连接的数量,能刺激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能教会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阅读、理解数字概念的能力,并帮助孩子轻松记忆事实性的知识。音乐的作用,影响一生,而所接触的音乐也会成为人生积极的最有力的支持。

本书依据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各个阶段分时段地安排相应的莫扎特音乐。

比如,怀孕五个月时,就可以选择一些活泼的俏皮可爱的,轻柔的,清新的乐曲,比如《C大调长笛四重奏》等。如果是出生6个月时,可以选用一些摇篮曲、小小儿歌以安抚爱哭的宝宝,让宝宝们在音乐中安眠。到了3-4岁是创造力萌芽时期,则可以从各种音乐的想象中滋养心灵。而4岁到6岁的黄金时期则可以一起开口唱。在音乐中成长,在音乐中探索自我,在音乐中深入了解整个人生。这样的莫扎特效应不能不说,音乐将成就一个丰富和圆满的人生。

2013-05-11 11:08:00

《莫扎特效应》读后感(三):《莫扎特效应》音乐启蒙力无穷

这个世界因为有着音乐的存在而展现着一种独特的美。美妙的音乐,洗涤人们烦躁的身心,更带来那无穷无尽的潜能开发。胎教,早教之中穿插入音乐的启蒙意识早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准父母心中扎根深入。从小接受良好的音乐熏陶,哪怕并不是真正地学音乐,只是欣赏音乐,同样可以为孩子们开启早教开发的前期平台。也正因为如此,家长们很是值得重视用音乐唤醒孩子的头脑、健康和创造力。

但是我们家长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音乐的内行者。何时选取音乐,如何使用音乐,如何可以通过音乐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很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深入。一本家教方法的书册《莫扎特效应》很是别出心裁地带给了我们相当深刻和透彻的关于音乐与孩子成长的影响。以音乐家的名字作为定语,以音乐乐章的效应作为手段,让我们从中一睹莫扎特音乐等给予孩子们的重要影响吧!虽然音乐在很多的方面对外行人而言相当高深,但是本书却并不是仅仅基于音乐而谈音乐的目标。事实上,书中的内容更是在讲述音乐和育儿的相互关联。毫无疑问的是书中便是全面揭开了关于音乐是如何对从胎儿至10岁左右儿童的大脑、身体、情感、社会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影响。因为有影响,所以我们值得使用和利用。通过这种潜在的轻松形式,帮助我们的孩子借助音乐的神奇魔力来提高学习能力,情感能力和社交水平。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注意事宜。

跟随着专家的指点,我们领略着音乐的奇妙所在。全书内容由于并不是纠结于专业的音乐内容而显现得并不枯燥。全书的内容更是由此及彼的推陈和衍生。懂得声音,了解音乐的影响缘由,对应不同阶段育儿的音乐需求,逐步深入地揭开着关于音乐和育儿的紧密和巧妙关联。这便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和主要看点。

在以前,我的确知道音乐育儿的重要成因和影响。但是我并不知道真正该如何操作和处置。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很随意地选择有关音乐进行胎教。孩子呱呱落地便终止了音乐熏陶。但是,读过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当时的育儿方式其实存在着多么大的漏洞。音乐效应其实随时随地都可以普及。小儿的音乐熏陶更是需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有了这本书的指点,相信更多的爸爸妈妈们可以从《莫扎特效应》中领略到音乐启蒙力无穷的魅力所在,更可以知道该如何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着手音乐的教学和育儿了。

《莫扎特效应》读后感(四):用音乐关爱孩子

看了这本《莫扎特效应用音乐唤醒孩子的头脑、健康和创造力》,我也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我很喜欢音乐,但是自己的音乐素养不高,连谱也不识,就更不要说更高的要求了。看完这本《莫扎特效应用音乐唤醒孩子的头脑、健康和创造力》,尤其是书中的有关三至四岁儿童的部分,我才觉得自己以前对音乐的认知是错误的。

照我所想,一个三岁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是没有什么理解能力的。这点很正常,因为按照我以前的生活轨迹,我在三岁的时候的确是对音律一窍不通的。可是这本《莫扎特效应用音乐唤醒孩子的头脑、健康和创造力》中讲述的孩子却完全不是这样。按照书上的认知,三岁的孩子竟然可以作曲。天哪,作曲是什么样的级别啊!那是我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对于我这三十岁的人来讲,作词也许还行,作曲是根本不可能的。那无异于让我一百米跑出五秒的成绩。也许这个比喻并不恰当,但这恰恰能说明作曲在我心中的难度。让一个三岁的孩子去作曲,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是不是天方夜谭,并不是我说了算的,在我读过这本《莫扎特效应用音乐唤醒孩子的头脑、健康和创造力》之后,我觉得真的是有此可能。三四岁的孩子,神经元系统已经连接起来并开始运转,而且神经网络经过扩张之后得到了修剪。随着大脑中各个区域之间连接的继续髓鞘化和不断增强,它们开始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运作。在这段期间,小家伙的心智能力也会经历一个完善和增强的过程。他已经能够并且将会判断一个行为是“好”还是“坏”,他能对一个生气的字眼以自己的几种方式作出回应,并且能在听莫扎特的音乐时,以自编舞蹈来表达音乐让他感到多么喜悦。对于《莫扎特效应用音乐唤醒孩子的头脑、健康和创造力》中讲述的这点,我觉得是太过神奇了。不过既然有这样的可能,我自然是要拿自己的宝贝女儿一试的。女儿的音乐天赋很一般,也许是遗传我的原因,不过在听了几首莫扎特的音乐之后,倒还真的是有所提高。我家的妮还真的是能够创造一个声音。当然,这已经是极限了,要让她作曲,恐怕目前是不太可能。不过我相信,按照书中的方法训练一到两年,待到俺家妮儿四五岁的时候,也许还真有这个可能。

这本《莫扎特效应用音乐唤醒孩子的头脑、健康和创造力》带给我最大的感触还有一点,那就是对孩子的关爱。其实你只要关爱你的子女,你的子女自然就会比别的孩子发育得更好,变得更强壮,更健康,更聪明。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多少金钱,多少玩具,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

《莫扎特效应》读后感(五):家教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评《莫扎特效应》

家教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评《莫扎特效应》

文/龙敏飞

作为一名新婚之人,对家教的话题,是关注的;对家教之事,也是热心的。不为别的,只为对自己未来的孩子好点,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或者说,好让孩子充分地利用光阴,这才是负责任父母应有的的态度。

《莫扎特效应》的推荐语是“用音乐唤醒孩子的头脑、健康和创造力”,同时,这本书的标签还有“从胎儿到10岁,用音乐的力量帮助孩子成长!”这些标语,固然不可全信,但还是直达每个准父母的内心深处,你说?谁愿意自己的孩子傻不拉几呢?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呢?这样不用大脑思考就明白的道理,自然是不用重复说的。

客观来说,《莫扎特效应》是一本不错的家教书,其中对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需要听莫扎特什么样的音乐,不仅分章节描叙得清清楚楚了,更有附表,将这些音乐罗列得更加明确。这样的家教教材,是很省时省力的,你可以不用很认真,也能搜到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适合什么莫扎特的什么音乐,因为你只要一翻开书,就能很快捷地找到,因为这本书的附表,就是一个搜索引擎表。这样人性化的书,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也是值得推崇的。

而在《莫扎特效应》这一书中,更吸引人的还是“知其所以然”。一般而言,任何的家教书也好,胎教书也好,大多只告诉你要这样做,反正你这样做就对了,最多从心理学上阐释一番,但《莫扎特效应》一书则不然,这本书不仅从心理学上来阐释,更从生物学上来阐释,孩子对音乐为什么敏感,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音乐,这本书从生物学上,也进行了严格的阐释。这才是真正的“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写作方法与写作伎俩,必然是最深入人心的。

无论是从写作手法,还是从内容的丰满度来说,《莫扎特效应》都是一本不错的家教教材,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的东西,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是值得借鉴的。

之所以说“借鉴”,则是因为我看完此书后,又上网找了一个相关资料,也有人说完全推崇莫扎特效应,其实一开始只是一种推销手段,只是一种炒作,从其分析来看,也是很有道理的,这便又让我想起一句话——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这个角度来说,《莫扎特效应》固然不错,但也不能全信,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

自然,这不是否认《莫扎特效应》的效力,而是在尽可能的程度上,我们应该有更多的选择,这样的态度,不仅是为孩子好,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对孩子的教育。毕竟,陷入任何的偏执,都是不妥当的,我们必须海纳百川,才能更好地做好“家教工作”,也才能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