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片》读后感摘抄

《生活片》读后感摘抄

《生活片》是一本由曹寇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片》读后感(一):无题

评论点啥呢?

在书里看到了不少曹老师小说里用到过的情节、桥段,甚至是比喻。

比如:小区门口的水饺摊;

在外宿醉,清晨回家,路遇精神焕发的晨练老人,恍惚间好像看到他们指责自己“面黄肌瘦好逸恶劳”,甚至害怕他们抽出宝剑把自己正法;

还有对于在盛夏的午后睡午觉的比喻:“被汗水泡得越来越大的梦境”

《生活片》读后感(二):往事杂谈

“乡村生活”篇章里,是对往昔的记忆温情,事实虽是隔着遥远的时空,琐碎不堪已被记忆过滤美化,剩下的都是想念,怀旧,但我依然被感动了,惆怅万千,但是是美好的惆怅万千。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写于很早前的,虽觉稚嫩,行文落笔确无之后的老辣,但也诚如作者所言,都是些“披肝沥胆”、“挖心挖肺”的东西,作者始觉珍爱,读者始觉珍贵。因这早期的作品,看见了部分一直隐藏在文字后面的作者,透露了作者实则层次丰富的内心,原来作者也不是一下就到了几百岁的。

“乡村生活”里,那些在乡下中略带“传奇”色彩的人物,作者有着细致入微的体会,这是后来的作品中极少提及的,以后多为众生更普遍的困惑无解,“传奇”人物总归更具不一样的魂,更易打动少不更事的心。在这个篇章中,作者在造句上还有着文话的影子,虽流畅,但没有后来的现代用语来的凶猛,痛快。《人民的体育运动就是挑大粪》真是黑色幽默,在这提一下。

《生活片》读后感(三):有意思有意思

这书发现,作者可太有意思啦,书是盲选的,之前对作者并无了解,夹在一堆书里跟着快递回来,前两天才给拆开。 看看这书皮,随笔集没毛病,很快,序言里就感觉出不是位温声细语的主儿了,毕竟不是谁都会在书的开头明文禁止读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类。 时常感到写字的人脾气爆,有种大V的气势,经常转发挂人对骂的那种,但也不是没有春风化雨的时候,就是出现的太突然,很快又转了脸色,难免感到恍惚。我想说他是故意的,但是从“人设”来看不应如此,更应该是“避免故意的讨好卖弄”“又必须没有痕迹”“也不能太矫情”之类综合起来的效果。 不仅脾气爆,有时显得言语有些刻薄(没想到后面居然自己承认了),甚至薄情寡恩,热爱女性的肉体,所以并不“十分正确”。看到一半的时候,脑子里刻画了一个有点性格路子野的人物,打开我们可爱的搜索引擎,百科里挂的照片显示,我的想象力底子或许过于温和了。 百科里描述他小说的语言“粗野而不失优雅”,好在这仅是一隅的随笔里,粗野的面积不甚广,冷不丁露出的情绪真实又带点黑色幽默,因此观感是立体的,感受是鲜活的,无论他的话你认不认同,印象倒绝不至平淡,有人说“如果曹寇不做屌丝协会主席,那么无人能担此任”,

《生活片》读后感(四):曹寇与生活片

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与曹寇老师都在南京,初夏时节便与朋友约着去看望他。这是我跟他第二次见面,由于早前得知他也看秦晖老师的文章,这次便拿了秦老师几本签名书以作投其所好之用。 午后的南京城已经开始燥热了,而长江八卦洲上河汊交错的农村却尚有些清凉。他生于斯长于斯,毕业后也曾回家乡任过教,如今为了减少防控对生活的打扰又从市区回到这里。他显然不是「在最热的午后去搞龙虾的年华」,以至于喝多了倒头就睡而错过我们的电话。我们在外面唤名无人应,扰了一街狗的平静午后,才等到他家人来开门。 我来前本想同他聊聊南京文坛趣事,或者瞎侃两句政治大势,并期待从痞痞的他的嘴里听到一些难以得知的八卦。但是烂醉如泥的他酒劲还在上头,一个问题重复问,比如你是哪个大学什么专业毕业的,老家哪里的,他听后就忘,过一会儿又问一遍。他在喝了好几杯浓茶之后,终于清醒了些,谈话才得以更进一步,听他讲一些人的好话与坏话。我本来在人少又陌生的环境中说话容易尴尬,他发扬了勇于提问的精神,我才能接着话茬话赶话。 我读曹寇老师的作品只此一本《生活片》,是他的生活随笔,写人也写牲畜。若在南京有过生活体验,对书中的故事相信不会陌生,事实上这些随笔的感情色彩不专属于某个地域。对本土生活有感触的作品,我今年还读过郑在欢的。这厮是我同乡,要年长我几岁,他初中没毕业就外出务工,之后北漂去了。出于对他的「关心」,我偷偷买了他的书,还翻阅了他的微博。我们老家这片盐碱地出作家,上一个还是一千多年前写怪力乱神的干宝。

《生活片》读后感(五):关于《生活片》的四个基本问题

关于《生活片》的四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要出这么一本随笔集?

某种意义上确实不该出,在我看来,此类东西都不能算“作品”。散文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个笑话,我确实无法忍受这个世界上还有“写散文的”或者“散文家”这个物种。好在我的这本书不是散文,我称之为“随笔”,貌似一回事,其实完全是两个立场。之所以出版,往大了吹,我就是要和散文和散文家过过招,往真了说,我可以挣两万块钱。

2、你为什么如此忌讳甚至痛恨“散文”?

在中文系混过的人都知道,散文是针对骈文而言的,并非文体,仅是语言方式。也就是说,所有不要求对仗押韵的文字都是散文,小说也是。散文从来就不是文体,它们存在于史书、政论、游记、信札等等之中。唐宋人除了诗词,也写了不少文章,大多是讲道理的,比如韩愈、苏东坡这种人,一代大儒,是要对国家政治乃至宇宙万物发表见解的。因为文章写得好,才有八大家。明清还出现了不讲道理的一拨人,比如归有光,比如张宗子,比如李渔,比如公安三袁,他们极尽描摹叙述之能事,谓之“小品文”。小品对民国作家影响巨大,也正是民国才出现了一批“散文家”。但现在我们知道,恰恰是周作人这样尊重传统沉醉学问的家伙才能写出好文章,靠“散文”混世的梁实秋等人,写的跟屎一样,还“雅舍”呢,真是昏聩。好在梁实秋主业不是干这个的,有一堆莎士比亚译著放在那儿,老好能交代过去。就好比大散文的余秋雨老好还是个戏剧教授,写过点戏剧研究。这年头散文家不知羞耻,就是没法交代。鲁迅从来就不将自己的杂文算作什么玩意儿,说的“空头文学家”基本可以理解为就是指那些散文家。

3、外国不也有散文家吗?

没有。比如蒙田、乔叟、黑塞这些人吧,怎么是散文家呢,和中国古代文人和周氏兄弟一样,人家都是大学者,大思想家,BIG MAN,最不济也是个诗人吧,写两篇小文章是免不了的,散文仅是鼻屎耳屎之类的小屎,大屎是学问、小说、诗歌、戏剧或别的。

4、怎么理解“与小说构成互文性”这句话?

我的随笔不是散文,所以它不存在我们通常对散文的要求。比如里面就不存在真人真事的“散文伦理”。换言之,我的随笔仍然充斥着虚构、想象和各种不靠谱。如果你一定要当个什么文体看,当小说看也完全可以,但我还是希望你就把它当它本身来看,就是这么一些东西而已。注意了,谁说我写的是散文,我就骂他的妈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