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嘉莉妹妹》的读后感大全

《嘉莉妹妹》的读后感大全

《嘉莉妹妹》是一本由[美]西奥多•德莱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5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嘉莉妹妹》读后感(一):进展太慢,后面才好看

太难啃了!前三十章看了两个月,进展太慢了,后二十章只用了两天,从嘉莉与赫斯渥私奔以后才渐入佳境。其实不太喜欢嘉莉,没主见,爱慕虚荣,随波逐流,但不得不承认她也很聪明,很会利用自己外貌上优势,自力更生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谁能否认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呢?赫斯渥自从酒馆倒闭以后再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位,屡次受挫令他自暴自弃,嘉莉也看不起他了,回想他当年是何等阔绰风光,而今落的如此下场也是触目惊心,可见一个人遭遇挫折洗尽铅华以后最真实的本性暴露无遗。

《嘉莉妹妹》读后感(二):如浮萍无依

如浮萍无依

——评《嘉莉妹妹》

嘉莉妹妹是个俊俏的农村姑娘,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Chicago谋生。

作为一个外来者,嘉莉妹妹尝尽了这座大都市冰冷的抗拒:寄居在姐姐家,姐夫是个吝啬鬼,为了生存,他们选择了一种几乎最保守的方式——剔除所有娱乐、紧衣缩食、锱铢必较,用尽全力去“生”,再没有余力和兴味去“活”。他们毫无选择地将自身置于社会金字塔的最底端。

而身为一个面容姣好的女子,嘉莉妹妹又收获了对她外貌的最高奖赏:爱情。在开往Chicago的列车上,从前的岁月呼啸而过,她一生的篇章也就此开启:结识了年轻的推销员德鲁埃,而后者则深深地为其外表倾倒。依靠他的帮助,她顺利地从姐姐破旧狭小的阁楼,搬进了一间明亮整洁的大公寓。他们顺理成章地同居了。

凭借一张精致的脸,再加上未经世俗漂洗的天性,以及对上流社会娴熟的模仿,嘉莉妹妹对每一个接近她的男人都有着不可抵抗的诱惑力。而她也绝不是一个本分的少女,一早徘徊在她姐姐楼下时,她就为自己心中对爱情的期许摇晃不已。与德鲁埃在一起是她在绝境之下做出的选择,大多处于感激和盲目,经过数月的相处,她摸清了眼前人的底细,加之种种欲望驱使,她没有理由不答应酒吧经理赫斯特伍德的求爱。

起初,赫斯特伍德并没有下定娶嘉莉妹妹的决心,但随着恋情被拆穿,舆论、妻室等方面的形势一步步紧逼,他被迫携嘉莉妹妹私奔。在纽约,他们勉强维持着从前的排场,几年之后,赫斯特伍德破产,失业在家,适逢美国罢工潮,贫困于是时包围了这对命运多舛的夫妇。

揭开金钱这块巨大的遮羞布,他们关系中的种种裂痕旋即暴露。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我常怀疑,人们削尖了脑袋赚钱,目的之一是不是借此掩盖情感上的失败、心灵上的“贫贱”?你说就算摔一跤吧,要是有了钱,起码能绊倒在波斯地毯上;就算读书不多,好歹可以承包一座图书馆。

在书里,德莱赛没有给依然年轻的嘉莉妹妹一个悲惨的结尾,事实上,除了赫斯特伍德最终被嘉莉妹妹抛弃,惨死于收容所,几乎所有人都圆满收场:赫斯特伍德前妻为女儿挑选了满意的夫婿,德鲁诺自称成了高管(不管真实与否,他又过上了那种肆意调情享乐的生活),在生命的尾声,出于高度的自尊心,赫斯特伍德也没有再去纠缠嘉莉妹妹,避免了一出狗血伦理剧的上演。可是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对二十世纪美国生活最好的讽刺:虚伪、丑恶的人都爬上了山丘;每一段爱情都掺杂了不同程度的功利与企图心;家庭的温情全有财富维系,金钱的火一灭,爱就立时比死亡更冰冷。至于嘉莉妹妹,她在百老汇混得风生水起,名噪一时的她正在专心致志地研读《高老头》,以期与心上人的下一次愉快的交谈。

嘉莉妹妹有过许多头衔,而我总觉得,不管是“嘉莉妹妹”、“德鲁埃太太”、“惠勒太太”,还是最终显赫的美兰登,又或是未来可能成为的xx太太,她自始至终,如浮萍无依。除了开头,全书极少提及她的父母、家乡,也许她根本没有牵挂。纵观她的生活轨迹,这个无根的人要么为其美貌支配,要么被男人和情欲支配,因为在那个一日千里的年代,真爱和自由是如此奢侈,而一文不名。

彼时,嘉莉妹妹的故事仍在继续,结局或未可知;而此时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个可怜又显达的“嘉莉妹妹”?一如许知远在《喧哗与失语》中说道,“德莱塞当年写《嘉莉妹妹》的时候就是描绘了一个年轻的姑娘,前往芝加哥这样的大城市,在城市里感觉到茫然无措,她面对这个巨大的新秩序时的崩溃的过程,我想你们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感受。因为中国正处在一个‘嘉莉妹妹’的时代。如果你们此刻穿入北京的地铁,面对着CCTV的大楼,那种高度的无力感,我想会抓住每个人的心。在这一刻,你怎么样确认自己寻找到自己呢?”

《嘉莉妹妹》读后感(三):不忘初心,才会让你真正活成一束光

时光匆匆游走,往事如烟散去,有时候一个人静处的时候,心中也会感慨万千。

这一路走来,跨过山和大海,遇到过很多事,接触过很多人,只是走着走着就散了。

哪怕现在有微信联系,却也仅仅是好友一栏里的一个头像,朋友圈里看看就过的动态,偶尔点个赞,哪怕曾经真的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只要是一段时间没联系了,尤其是双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有时候几个月都不曾说一句话,逢年过节的大概能收到一些群发的祝福,但那也不过是代表你们还没有删除彼此,仅此而已。

坐在摇椅上,望着窗外,看街上的人行色匆匆,他们一定是赶着去上班或者见客户,你这样想。看到有恋人在手挽着手逛街,他们肯定好甜蜜,你想着。有三三两两的女孩说说笑笑逛街,她们看上去无忧无虑....当你看到一个衣衫褴褛,佝偻着背,卑躬屈膝地伸出手上的破碗,对行人说:行行好,我已经好几天没吃饭了,给我点钱吧。。。

你会想到这个有可能是你曾经仰慕的,或许爱过的那位温文尔雅,举止潇洒,每天穿着精美衣服的酒店经理吗,嘉莉?

是的,我想要讲的就是《嘉莉妹妹》。作者西奥多·德莱塞,是一名倾向社会主义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曾经是一名记者和编辑,因为也曾长期在社会底层劳动挣扎,所以,他的好几部作品在描写穷人潦倒生活的时候,细节描写很到位,让人非常有代入感。

而这部 《嘉莉妹妹》是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后还出版过姊妹篇《珍妮姑娘》真实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场景,其中《美国悲剧》被认为是其成就最高的作品,清晰地反应了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对世人影响深远。

年仅18岁的嘉莉因想要摆脱在哥伦比亚贫困的生活,独自一人乘火车去芝加哥投奔姐姐,那时候她心中对那个神秘却又冷酷的城市充满了期待和幻想。

在火车上,嘉莉被一个叫杜洛埃的推销员搭讪,本来嘉莉是不愿意搭理陌生人的,但看到推销员鼓囊囊的钱夹,考究的服饰时,她对他产生了好感和信任,并把自己在芝加哥姐姐的住址给了他。

到了芝加哥,她发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姐姐一家,即便是起早摸黑,勤劳地工作,得到的报酬也不过是够勉强维持生计,所以,她第二天就开始找工作了,家里不可能有吃闲饭的人。

她在鞋厂找到了一份工作,但这工作令她很反感,恶劣的工作环境,沉闷枯燥的工作以及素质低下的同事,她一点也不喜欢这里。

后来一场感冒,她丢了工作,走投无路之际,遇见了推销员杜洛埃。见她的落魄样,这位还算好心的推销员带她吃了饭,还给钱给她买衣服,不管是乘人之危还是处于真心,至少在嘉莉需要的时候他出现了,并伸出了援手。

两人不久就顺理成章地同居了,在杜洛埃的介绍下,嘉莉认识了赫斯渥,那位风度翩翩,沉稳持重,生活富足,气质高贵的酒店经理。第一次见面,嘉莉就为之倾倒,而赫斯渥也对嘉莉萌生好感。

一来二往,两人慢慢熟悉了之后,也渐渐地了解了彼此的情意,对于赫斯渥来讲,嘉莉是他干涸了多年,几乎完全荒芜的感情土壤开出的一朵鲜花,热烈娇艳。

而对于嘉莉而言,赫斯渥的高情商和殷勤礼貌却又聪明机智也在嘉莉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撩拨她心的种子。

没有什么能阻挡两个陷入热恋中的人的联系,他们开始频繁通信,也经常约会。赫斯渥对嘉莉表达出了相思之苦之后,嘉莉想着能不能结婚。有妇之夫的赫斯渥隐瞒了自己已婚的身份,并同意了嘉莉的要求。

但终究纸包不住火,两人的私情被发现,同时嘉莉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现赫斯渥是有妇之夫,而另一边的赫斯渥,也被妻子发现了有出轨的迹象,傲慢冷酷,虚荣精明的赫斯渥夫人可不是那么好惹的,她用自己的手段步步紧逼赫斯渥,让其烦不胜烦。

一次偶然的机会,赫斯渥在值班的时候发现酒店的钱柜没有锁,而所有的人都已经下班,

在酒精和现状的不利条件驱使下,赫斯渥把酒店的钱据为己有。并用谎言欺骗嘉莉跟随

他一起开启了逃亡和私奔之旅。

到了纽约,维持生存是当务之急,赫斯渥与别人合伙开起了酒店,但收入依旧不能跟之前在芝加哥时候相比,日子过的去但有点紧巴,这样的状态维持了一段时间,没多久酒店也倒闭了。

生活愈加艰辛,嘉莉迫不得已又开始了找工作,这次她找的是一份伴舞的工作,没成想,一炮而红。

而这时候的赫斯渥,拖延成性,穷困潦倒却不思进取,两人的差距越来越大,终于嘉莉离开了赫斯渥,事业从此平步青云,而赫斯渥却走到了上街乞讨的地步,最终忍受不了生活的艰辛和心灵的折磨,在一家廉价旅馆开煤气自杀了,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有人说,嘉莉妹妹是成功的,她最后得到了她曾经梦想的一切,金钱,地位以及她钟爱的华美服饰,但也有人不这样认为,她最后追求到的不过就是一场浮华和虚无。

嘉莉妹妹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目标和欲望,不断向上攀爬,费尽心机,用权力的游戏里一句话来讲就是:唯有阶梯真实存在,攀爬才是生活的全部。

不肯甘愿平凡的生活,想要的越多,失去的也会越多,到最后只剩下满脸疲态和一手抓不住的风。

不知道当嘉莉一个人孤单地坐在摇椅上,眼光追随着外面街道上的人来人往,心按照美指引的路,一个劲地向前跋涉,在遇到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之前,其实在她的心里是答案的,但似乎并没有重视,以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因为她从不曾满意和知足过。

只有在这种时候,似乎拥有了一切,却依旧感觉疲惫,希望落空了,心才会痛苦。幸福似乎就在眼前,但它却像星星,伸手去抓,却怎么也抓不着。

有人说看到嘉莉妹妹,就想到了郭敬明,那个早年从小地方来到上海,孱弱瘦小,才华也还没有被世人完全认可和接受,那个时候他的状态可以说就是一个翻版的嘉莉妹妹来到芝加哥。

来到久负盛名的大城市,带着期待,带着一丝惶恐,还有一种想要证明自己的愿望。通过自己努力,也多时候也有运气成分,当然,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对财富敏感的嗅觉也是必要的。

从一本一本的小说被出版,再到成立工作室,导演电影,并获得“最佳新人导演”奖,名利双收,这也给不曾善待他的人和这个现实的世界一记响亮的耳光。我们看他曝光出来的豪宅,奢侈品以及古董名画,收藏量丝毫不逊于大多数真正有钱的明星。

而也正是这种刻意高调地用财富以及世人通用的成功标准来证明自己,想要通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来获取普通人没有的自由,却也是对现实既有价值体系的妥协与推崇,以至于最后顺利地与这个他曾经仇恨的世界形成同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任何人,看重钱和权,对名望和享乐充满迷恋,难道不是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内心的共鸣吗?如果非要说这是一条偏离正确的价值体系,但主流思想如此,其实正确与否已经不重要,没有人在意。

生活之旅,道阻且长,要尝遍各种心酸痛楚,迎挡八方大风大浪,最后淬炼出一颗钻石心。生活原本就不完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完美只存在于童话中。但这不应该是为了追寻自己的“美好”,而舍弃了为人们所崇拜的方式来获取这一切。

唯独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回想这一路走来,觉得自己是被自己爱的人所爱,被他们的爱包围,而非被金钱以及大房子和精美的衣服首饰困住,才有底气说自己是真的幸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