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嘉莉妹妹读后感1000字

嘉莉妹妹读后感1000字

《嘉莉妹妹》是一本由(美) 德莱赛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8,页数:5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嘉莉妹妹》读后感(一):无止追求

这个学期要上美国文学了,自己对美国文学知之甚少。上课时老师问知道哪几个美国文学作家自己连一个都想不起。我希望能借这堂课督促自己看一点书。以前逛书店就经常看到这本书,由于没被推荐过就没动想看的念头。一看《嘉莉妹妹》就觉得是一本成熟的长篇小说。看到简介就知道这是我喜欢的类型。有人说德莱塞已经过时,海明威他们才是优秀的作家。可能是自己接触的文学作品不多,艺术修养不够,我总喜欢看一些有情节的故事。看了几本海明威的书却不知所云。自己接触的东西应该多一些的。

嘉莉妹妹是一个从农村出来到芝加哥谋生的漂亮小姑娘,我的身世和她也很像。不想囿于一局,期望自己能有一片天。刚出去什么都是新鲜的,想什么都触碰一下。姐姐的家庭本是拮据不堪,再来一个人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姐姐对她并没有很热心。在火车上遇到销售员杜洛埃,自己困顿时希望他能他解救出去。在一开始求职的时候的心态和我自己找兼职真是一模一样。自己的心态和别人息息相关。别人稍息和我多说一句话就会有很大的勇气,觉得世界很美好,找工作很简单。但是要是别人稍微不理自己,就会很沮丧,不想尝试,很自卑。终究是自己缺乏自信,没有足够的社交经验。杜洛埃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但是他总把嘉莉当成一个宠物一样。觉得你所有的一切都是恩赐于你的,你应该服从与我。这对嘉莉来说是伤自尊的。但是嘉莉又坦然的接受他的资助,和他住在一起宛若夫妻。后来遇到了赫斯特渥特,两人陷进了爱情的漩涡。想和赫斯特渥特一起私奔,知道他结婚后又心如刀绞,决定不和他来往。在这里我觉得嘉莉没有没什么道德观念,她已经和杜洛埃像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了,她的生活来源都是杜洛埃的,从来没有想过分担一点,自己出去找一个工作。爱上赫斯特渥特后就只想着怎么抛弃杜洛埃,离开芝加哥,去一个新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在赫斯特渥特没有工作她有工作时想的是我不能一个人负担家里的开始,他必须出一份力。可能那时的男子主义还是什么,为什么赫斯特渥特养家她就心安理得,她养家就满心牢骚。

嘉莉由于自己的姣好的外貌和演戏的天分,迅速地在纽约得到一席之地。在一派华美光辉的境界里行走,所有人对她毕恭毕敬,各种商业机会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她不在要为钱发愁,精打细算。可她却不幸福。心里怅然若失,年轻男子的求爱在她看来是幼稚无聊的,宁愿一人呆在家也不愿出去社交。既然人世总是走它自己的路,无暇顾及那芸芸众生是否也干过一份傻事,她如今发现自己还是如此的寂寞孤单。

《嘉莉妹妹》读后感(二):风中的竖琴

《嘉丽妹妹》读后感 之 风中的竖琴

近期,我终于把《嘉丽妹妹》这本书读完了,每读完一本书都能勾起我对作者的崇敬之情。《嘉丽妹妹》出自19世纪末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赛之手,细腻的笔触与对人性的深刻了解非常完美地向我们呈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嘉丽”这个人物为主线,向四周扩散,勾画了一群人一代人的生活图景。

嘉丽,从一个穷困的女孩到成为一个著名演员,听到这样的成就,大家最最想知道的是她如何脱贫致富,是她如何实现身份的转换,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会觉得她一定是朝着这个梦想去努力,不断去练习饰演各种角色,但看了这本书会明白,嘉丽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练习,而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很窘迫,在急需要生活资料的情况下去剧院打杂工跑龙套赚一点钱而走上了当演员这条路,她丝毫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是生活,生活逼迫她前行,使得她不可停下来。按图索骥向前走,其中太多的无意和偶然。一条路走到哪里我们并不知道,只有不放弃,勇敢向前,必会有出乎意料的美好终点等待着我们。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未卜先知,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在尝试、无奈、和失败的铺路石上走过来的,他们并不预先知道自己能做得这么出色。

在嘉丽只身来到芝加哥时,姐姐和姐夫的冷漠恰恰衬托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冷漠,嘉丽必须定时上交房租才能在姐姐家居住,终于,最后在姐夫和姐姐的排挤之下,嘉丽搬了出去,此后,嘉丽就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之路。后来嘉丽先后遇到两任男友,杜洛埃和赫斯特沃特,他们都对嘉丽产生了影响,本以为找到另一半嘉丽就能够衣食无忧,然而生活不会这么简单地放过我们的女主人公,随着赫斯特沃特的破产和穷困,嘉丽只有自己去找工作,也就是在她的靠山一个一个倒下去之后,才让读者明白嘉丽只有自己站起来,谁都不能真正给谁安全感,安全感只有自己给自己,一路上,嘉丽也遇到了很多人,这些人鼓励她,给予她好的建议,一个一个因素拼在一起,终于看到嘉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了不可一世的女明星。

这本书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嘉丽就像风中的竖琴,飘摇在那个时代里,经过挫折的洗礼,明白唯有自己强大才有用,不能试图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

嘉丽就是影子,总能折射出一群人的无奈,反之,也折射出了一群人的潜力。要孜孜不倦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意料之外的美好在等待着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

《嘉莉妹妹》读后感(三):阅读《嘉莉妹妹》的心理活动

在豆瓣短评上看到有人说,《珍妮姑娘》写得很烂,《嘉莉妹妹》更烂。我在心里犹豫要不要读这本书。德莱赛是伟大的作家,书上是这么说的,官方说法都是这样的。那么就相信吧。我就是想看一个农村姑娘成功的故事,我就是想看一个追逐欲望和利益的女性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万中无一。

在读的过程中,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一开始,我以为它是一个农村姑娘到城市闯荡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她依靠一些男人获得了成功。或许有点像《约翰克利斯朵夫》里那个凭借出卖色相得到上台机会,最终取得受人尊敬的成就的女演员。此时,我对嘉莉的态度是那种自以为理性中立客观的态度,我不评判她,也不赞美她,等着看她接下来怎么做。

接着,我忽然间发现,嘉莉只是一个被命运推着往前走的人,她是被动的,顺从的,既顺从命运,也顺从自己的欲望。她被动地接受杜洛埃的帮助,被动地和赫斯特渥特私奔到纽约,被动地过上一个主妇的生活,被动地走上舞台。但同时,她又是主动的,主动满足自己吃饱穿暖的欲望,主动满足自己对漂亮衣服、大旅馆、富丽堂皇的生活的向往,在演员这一行大获成功后继续探索,希望成为阿姆斯所说的“代表了世界的渴望”的那种人。嘉莉身上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一种只要条件合适就会不断滋生的对更高层次的生活的向往,这难道不是人类的本性吗?这难道不是安娜卡列尼娜想要通过与伏伦斯基的婚外情而得到的吗?这难道不是爱玛包法利因无法得到它而陷入精神空虚最终毁掉自己的那种东西吗?这难道不是拉斯蒂涅在埋葬了高老头之后终于从自己身上唤醒的东西吗?从这个角度来说,嘉莉的的确确代表了世界的渴望。

随后,在全书的倒数第二章里,阿姆斯对嘉莉说的话揭示了她的独特性,她成功的秘诀,她那独一无二的气质。“你脸上的表情是在不同的场合都流露出来的东西。在一支悲怆的歌里,或者在叫你深深感动的任何一张画面里,你都有这同样的东西。这是全世界喜欢见到的东西,因为这是世界的渴望的自然流露。”嘉莉看似被动的性格里实则潜藏着主动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小说里主要表现为对物质的渴望,对成功的追逐,但它也会演变为对事业的向往,对戏剧的热爱。这一点,虽然在小说中还没有明确地表现出来,但它已经初露端倪,嘉莉对阿姆斯的朦胧的向往,那种说不清楚的吸引力,正表明嘉莉内心深处的精神向往。毫无疑问,嘉莉是整部小说中最出彩的人物,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哪部小说里的女性角色足以与她媲美。美丽、聪明、生机勃勃而又不为家庭与爱情所拖累,她仅有的烦恼来自孤独,来自更高的向往,这样的故事怎么可能庸俗?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失去光彩?

读到这里,我已经无法克制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个想法:嘉莉就是德莱赛,她体现了他的渴望、他的梦想。因为嘉莉身上所谓“世界的渴望的自然流露”不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吗?而后者,正是文学理论中对美的定义。德莱赛是把嘉莉当作美来塑造的,嘉莉是美的象征。嘉莉在戏剧上的成功也源于此。德莱赛不忍心破坏美,他不像狠心的哈代或是托尔斯泰,他的女主角没有以悲剧收尾,这也是我对他格外感激的地方。

在书的最后,附有一份德莱赛的生平记录,原本只是随手翻一下,没想到又引发了新的感触。我本以为德莱赛只在嘉莉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却发现,赫斯特渥特的经历中也有几分德莱赛自己的影子,因饥肠辘辘而企图自杀,在家徒四壁、衣不蔽体、艰难困苦中成长,因愤怒而要通过写作来控诉,两次提出加入美共,在贫富两极之间摇摆。他的性格中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嘉莉妹妹,另一方面是赫斯特渥特,一方面是对世界的渴望,另一方面是对世界的愤怒与控诉,一方面渴望被世界认可,另一方面渴望永远厌弃这个世界,永远与它对峙下去。所以在写嘉莉的成功的同时,他也会写赫斯特渥特的堕落,在写百老汇和豪华大旅馆的同时,他也会写罢工、写那个代替流浪汉讨过夜钱的上尉、写赫斯特渥特的自杀、写免费面包、写看门人对他的冷嘲热讽。他渴望成功,渴望实现自我,但他无法放弃对成功的批判,对仅仅属于个人的成功的冷静注视。他想成为嘉莉妹妹,但也想成为那个在黑夜中带领流浪汉们的上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