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前有座森林》影评精选

《从前有座森林》影评精选

《从前有座森林》是一部由吕克·雅盖执导,Francis Hallé / Michel Papineschi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前有座森林》精选点评:

●-“我爱森林的黎明,胜过一切。” -片中的动画元素,虽然与拍摄的自然不经雕琢的画面稍有违和(个人感觉),但是大概只是为了更直观的讲述吧,不错啦。

●很近很远,很大很小,当不尖儿,中

●老头莫名其妙就飞到树顶上了 真是老年版卧虎藏龙

●动物主宰空间,植物统治时间。这满屏的绿啊,是得墨忒尔的长筒靴,紧紧抓住地面。只是呢,特效为啥总重样还没质感,我虽见识少,也觉得这样不好!

●一场自然的朝圣之旅。只是当右后方有两小丫头和妈一直叽叽喳喳,右后方某人搞什么屏射,前排某人半途在座位上电话,仿佛几只恶心苍蝇在耳边嗡嗡。每当精彩处,前排的前排,有个长发姑娘必定举起她那显眼的大屏来吸引我的目光。干(爆句粗口),真想把帽子扔她脸上(你晃一次,就打断我一段视线)

●感动

●其实还不错,但花三十块钱在电影院里看就没必要了

●动物统治空间,植物统治时间。

●看看

●在法国纪录片中不算特别出众,很多特效挺山寨的。。。但即使种种,热泪盈眶地看完之后不打个满分实在觉得对不起良心。。。这部片子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痛心疾首地说要保护生态啊爱护地球啊,而是缓缓地,优美地讲述森林诞生,成长与繁茂地故事,当你融入这个故事中,热爱自然的感情也就融入了你心中。

《从前有座森林》影评(一):森林

这是一个有点奇特的纪录片。

它讲述了一个森林的毁灭,毁灭后的复原。

需要无数个人类的一生,一生,又一生。

而人类毁掉一个森林所需要的时间,未免又有些太过快了。

人站在树的角度去看待一切,确实过于让人头晕目眩。从目眩中抬起头,重新看向窗外的树木,实在过于惊奇。

这真的是一部非常非常有意思的纪录片,虽然它的动画制作着实有些童真,但想一想,这其实挺有意思的。

全片唯一的人物,讲述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画板。

他注视着森林,用尽了人类的一生,画板上呈现了一生的森林。

人类对于树,生命实在是太过短暂了。我们不可能真实的记录一片森林的诞生。

于是就去用一个有些荒诞可笑的手法去演示吧。

你要是说一棵树的成长,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若是说一片森林的成长,那就有些似懂非懂了。

大部分纪录片所展示的基本都是一片成熟的森林或者一片快要凋零的森林。

雨林之间的争夺,阳光的稀缺。

但我是真的不知道,一片森林的开始,是先锋植物;森林越发成熟后,地上的植物就会消失;会有从天上来的猎杀者争夺生存的空间;树木也会散发信息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表态。

我只感觉,树木是要比人类高端太多的存在。

百香果和幼蝶之间的生存演变,实实在在的震撼到了我。

短短几十年间,百香果能演化出150多个品种,它可以改变自身的形态,可以让自己充满毒素甚至可以去迷惑幼蝶。

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躲避自己的捕食者!

幼蝶同样也是,为了生存,一遍遍去看破百香果演变的把戏。

这是绝大部分人类所做不到的。

绝对做不到的。

我由衷的感到佩服。

《从前有座森林》影评(二):万物同宗,人生的问题可从植物世界中寻找答案

“当其他树还在昏暗的阳光下,苟延残喘,年复一年,这些种子已经俯视众生,它们在最高的枝头上发芽,夺取最多的阳光,新生的树将根部送入土中,根,这些锁链一旦相互接触,就立即焊连在一起,这种斗争将持续数十年,直到宿主油尽灯枯,向林下植被陨落,其他的得利者也在树叶落地之前,争取分一杯羹。这场斗争终于有了结果,绞杀植物吞食了它的被害者,取代了其在森林中的位置,它将宿主的残枝分解,为自己的枝条腾出位置,它逐渐成形,被征服者只剩下在巨大树干中,一副千疮百孔的空壳。”

“700年前,这颗参天大树还只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树是具现化的时间,树内部的这股力量,非常可观,树根吸收水分,导管将水推上70米的高空,树叶将其转换为汁液,再送回到枝条和树根中,树通过这种流动生存,直到它不能将水送至顶部,它变停止了生长,这是它生长的唯一限制。”

“树的终焉之时,一棵树便是一个世界,如同一座岛,它是数百种植物的家,也是数百种动物的家,当然也是无数更小的生物的家。”

“巨树的死亡,是森林成熟的最佳信号,大树回归地面,森林重新洗牌,倒下的身形表明了它曾有多么大的重量,它也为数个世纪未曾见到一缕阳光的林下空间,带来了光明。一棵树的倒下,意味着新循环的开始,当大树倒下,树顶的世界遇见了树底的世界,尽管上面的生物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它们却从未谋面。”

植物的世界折射出人类世界,对于人生的许多问题也可以在植物世界中找到答案,比如能限制树生长的是它停止了水分传送,而人却易被外界影响从而放弃了生长。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除了生存需求,还有更多的抽象需求,比如名、权、利,而植物相对于人类更加务实,它们需要的是阳光、水份、土壤等,需求不多,却能活上千年。

《从前有座森林》影评(三):可是树又很聪明

今天特意凑时间来看《从前有座森林》,感觉很久没有沉下心去看一部片子了,一个多小时没有倍速,没有吃东西,没有去看手机,更没有讲话,就安静的坐在书桌前,认真的看原始森林里树的另类生存。

为什么说是另类呢?

在影片开头就提了一嘴,大概意思是树是静止的、无法移动的。打个比方说,人类的竞争就比较好理解了,金钱,权利,教育,土地,地位,学识,这种竞争是运动的、争抢的、活跃的……

而树的竞争,因为不能动,树就像套了个紧箍咒,只能在限定的圈子里活动,树跟树的竞争是向上、向下,向着前后左右任何树枝跟树叶能伸够到的地方。树跟树之间,会想法设法,竭尽全力去竞争大自然只在此圈中限定的阳光、雨露、土壤、空间、养份等等。

纪录片里有一个画面,讲的大概就是一个种子落在一颗树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即便无声,但是新树的个头是撺绕着老树的,新树的枝干缠绕包裹剿杀着老树,直至最后一刻,老树的树干枝叶腐朽,最后落地,化为其他树木和土壤的养料。

其实看的时候心情是非常平静的,甚至都没思考,就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静静的围观者一场关于树的物竞天择。等这段过去好久,后知后觉的被惊吓到,原来,不只是人类生活的这么辛苦疲累,树不努力也会被淘汰。

可是树又很聪明,特别喜欢这部纪录片的一句话是:

动物掌握了空间,植物掌握了时间。

动物能走会跑,能到处移动。植物虽然被根给限制住,但是它能几百上千年的活。植物借着果实承载种子,动物被香甜的果实诱惑食之以果腹,动物移动、迁徙,带着植物种子,也就是植物的子孙后代,走到一个地方便随机播撒留下一些种子,种子落地,继续新一轮回的破土与成长。

《从前有座森林》影评(四):分享片尾的那段话~

这么多年,我在森林中花了身为人一生的时间用树的时间观去思考,让我头晕目眩当你能活这么久时,世界是怎样的我研究了许久 我学习了很多但我仅仅触碰到这些世界的谜团的大门在这里,我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创造 生命的狂想我欣赏着这超越了我理解的雄伟壮丽我无法接受这样美丽的世界消失我的故事到此为止我听见了原始民族在丛林下渐渐消失的低语带着人类来自森林的记忆一同消失曾经 我们都与树木平静地生活在一起我们的祖先像尊重神明一样尊重它们如今 我们被自己的力量所伤害再看看那片森林宁静之下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我们智慧的根源

《从前有座森林》影评(五):论卷王的养成

一座森林的演进史,就是一部社会发展史。

树木向下争夺水分、向上争夺阳光。

因为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彼之所得即是我之所失。

一旦在自然资源竞争中落败,那树木就会逐渐枯萎,继而死亡。

森林的演进,照见了社会的演进进程。

植物所能获取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发展机遇,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分波段存在的。

森林中的大型机遇期一共有三波:

第一波机遇:灾难之后

竞争策略:快狠准

对于森林而言, 常见的灾难是森林大火,或者是砍伐。

非人为的毁灭性因素是森林火灾。

人为的毁灭性因素是砍伐。

在这之后,出现了空地。

空地,意味着机遇期的到来。

这时候,地面上先长出草本植物,再然后出现了“先锋植物”。

这是最先出现的植物。

这类植物,生命力顽强,生长迅速,能够快速抢占地盘。

但这类植物虽然能以最快的速度吃到发展红利,但并不能成为红利的主导物种。

因为,先锋植物,只是铺垫。

当先锋植物的枝叶伸向天空时,就引来食草生物的觊觎与破坏。

同时,因为先锋植物根系不发达,这导致先锋植物在面对后来物种的竞争时,处处受制。

几十年过后,这些先锋植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波机遇:对第一波的超越

竞争策略:一力降十会

森林所赐予的主要机遇,是在第二波。

这一波的发展机遇,完全是因为第一波先锋物种的缺陷引起的。

能够超越先锋植物的物种,将逐步占领森林的生存空间。

第二波机遇非常重要,赶上了就赶上了,赶不上以后就很难赶上了。

因为,第二波是卡位战。

在第二波竞争中胜出的物种,将长久地占领森林空间,除非自然死亡,否则这块空间就再也不会被腾出来。

第二波机遇是真正的卡位赛,刺刀见红、十分残酷。

因为自此之后,森林的进化将进入两极分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真正的栋梁之才开始成长。

开始长出了剧中所说的“毒子榄树”这样的巨兽。

随着树冠的持续伸展,天空逐渐被遮蔽,阳光逐渐被瓜分,机遇的窗口也渐次关闭。

对于林下地带而言,真正的灾难开始了。

林下地带,树木的种子不再发芽,即便发芽,也因为无法获取阳光而在幼苗期就枯萎死亡。

空荡荡的林间,是寄生型物种的天堂。

树木分割了领地,还能再既定领地上存活的,大多都是寄生型物种。

攀爬树干的喜林芋

被动物带到高处的兰花

食腐类的菌菇

但这是,林间已经很难再长出大树了。

唯一能长出的大树,是绞杀类植物。

这类植物,从天而降,被鸟类播撒,空降到大树树冠。

在林下生物为了一丝阳光苦苦挣扎时,这类空降绞杀类物种在大树树干上直接发芽、生根。

根系一直向下,接触到地面。

一旦接触到地面,绞杀便开始了。

绞杀类植物将围绕大树树干盘旋,一面借助自己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一面借助自己的根吸收营养,一面轻轻松松获取宿主的营养。

大约十年,宿主被绞杀,被榨干。

这类绞杀植物鸠占鹊巢,不声不响完成了生态卡位赛。

除此之外,很难再有新的植物长成苍天大树。

第三波机遇:大树的倒下

竞争策略:嗅觉灵敏

一株苍天大树,在森林里存在的时间越长,其躯干上寄生的物种就越多,它的负担也就越重。

终于有一天,大树难以抵御重力,在风、火或者其他什么因素的催化下,大树倒在了森林里。

巨树的倒下,是森林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株大树倒下了。

但对于就不见阳光的林下生物而言,新的机遇出现了。

一个生态位空了出来。

最先感受到阳光的植物开始发芽,新一轮的“先锋植物”开始攻占空间。

这批先锋植物最终会被第二批根系更发达的植物淘汰,

然后是新的轮回。

没踩中机遇:开辟新空间

竞争策略:勇就完了

在已经成熟的森林里,想要获得发展空间,难度是比较高的。

如果要采取“卷”的策略,就要能踩准机遇。

如果踩不准机遇,卷的难度就比较大。

但没踩中机遇,并不意味着没有活路。

这时候就有两个策略:要么耐心等待变革,要么远走他乡。

要么卷,要么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