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红楼新境读后感摘抄

红楼新境读后感摘抄

《红楼新境》是一本由周汝昌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新境》读后感(一):红楼新境

《红楼新境》是周汝昌先生继《红楼夺目红》后的又一部读《红》随笔集,计收入包括《引言》在内的五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均是作者最近两三年的口述新作, 在《红楼新境》中被归入红楼关键词、谁怜咏絮才、荣辱话曹家、源流证大观四个栏目。这些随笔的文字既是平和的,又是婉转如诗的,读来仿佛聆听一位有着六十余年研《红》经历,虽目盲耳聋却依然对《红楼梦》一往情深的耄耋老人的娓娓而谈。

《红楼新境》读后感(二):红楼新境

《红楼新境》是周汝昌先生继《红楼夺目红》后的又一部读《红》随笔集,计收入包括《引言》在内的五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均是作者最近两三年的口述新作, 在《红楼新境》中被归入红楼关键词、谁怜咏絮才、荣辱话曹家、源流证大观四个栏目。这些随笔的文字既是平和的,又是婉转如诗的,读来仿佛聆听一位有着六十余年研《红》经历,虽目盲耳聋却依然对《红楼梦》一往情深的耄耋老人的娓娓而谈。

《红楼新境》读后感(三):“无事找事”说红楼

第一次读周汝昌先生的红评,还是在大学的时候,读到他坐着火车前往苏联考证藏本中关于黛玉眉眼的描述,并且确定原稿应为“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其实此前包括我读过的版本,也是“笼烟眉”、“含情目”这样的用字,但是读到考证版本,深信是雪芹原稿,坚信他写钟爱的林妹妹绝不会用“含情目”这样直白粗俗的词。这是对周老先生的第一词深刻印象。

这些年也度过、听过好些红评,最懂作者情的莫过于蒋勋老师。最为核心的一点,蒋勋将红楼梦定位为“青春小说”,从年龄角度让这些主角们的各种有时想来近乎矫情的举动变得合情合理,变得真诚可爱。而最懂作者深意的可能还是周汝昌先生(总觉得胡适先生占了先机,却失了深度),老先生穷尽一生去做考证,说自己“我就是这么一个“无事找事”,喜欢“寻根究底”的人”。

这次读到的《红楼新境》出版于2012年,同年老先生逝世,在耳目俱损的情况下,历经3年艰难的口述付梓。书中通过小品似的短文去考证了一些有意思的话题,诸如为什么故事的主线发生地叫“大观园”、曹家的一些背景、黛玉的3首诗、雍正是否是按诏继位等等。很多有意思的话题都值得再一一的细读,如我这样囫囵吞枣的一气乱读也是不敬了。

《红楼新境》读后感(四):红学家的痴与疯

过年居家无事,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新境》,不过匆匆浏览,并无所得,但这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红学家的痴与狂。

周汝昌老先生作为一个学者文人,最大的功绩只怕就是对红学的研究了,甚至可以说,他用尽一生在研究红学,这也是很多红学家的写照。

这就是红学家的痴。正因为一个又一个红学家对《红楼梦》的研究,才让这本小说丰富起来,变得形形色色、蔚为大观,也形成了中国小说史乃至世界小说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现象。《红楼梦》能有今天的影响力,没了红学家的功劳可不行。

他们的痴,也很有成果。《红楼梦》的作者考证、曹雪芹的身世、脂砚斋的批语、八十回后的结局等等等等,都令人着迷。如果没了这些,《红楼梦》的趣味肯定少一半。

对此,我们要感谢红学家的痴。可以说,想要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这种痴都不可或缺。

可红学家已经由痴变疯。都说“过犹不及”,这种疯就有点让人觉得可怕。

比如这本书中说到一件事,周汝昌先生的儿子看到《春秋公羊传》中关于“春王正月,元年者何”的一段话,就认定元春的名字跟这段话大有联系,这种过分联想实在不是治学者应该做的,已经到了牵强附会的地步。他们随便从《红楼梦》中摘取只言片语,就说这大有来历,把曹雪芹当成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无一字不暗含玄机。

又比如刘心武的“人参白术云,苓属地归身”,不一而足。这些猜谜语一样的研究,根本不是科学,连最简单的逻辑也不讲了。不讲逻辑,离疯子就不远了。

研究到了这种地步,已近疯癫。

这种疯癫不可有。

《红楼新境》读后感(五):红楼新境

中国的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不知道要把它归类为什么样的题材。讲故事的小说,说他是爱情,说他是词话,说他是历史,说他是玄幻,都可以道出一大片文章。关于红楼梦,有着数不尽的话题,一个“钗“字,一个”芳“字,一个”冤“字,一个”奇“字;我看过类似的一些书,大体除了笔记以外,大都的红学家都喜欢考据,比如第一个读《红楼梦》的是谁,这里也有最早吟《葬花吟》的是谁。虽然我们并不关心到底是谁,但读来却别有一番感觉。其实考据学一直以来都很有意思。学中医的人平时都在背诵《伤寒杂病论》,可这本书却也有人考据。从最早的雏形,到张仲景写成,到不止一次的在历史上遗失,更有人视作珍宝得保存,种种过程看来都回味无穷。《伤寒杂病论》是本奇书,最终它公之于众,现在所有人都可以看见了。如果有人读了这本书的考据历史,那定然会更加珍惜和学习。《红楼梦》的故事更多,我们生活中处处其实都有他的影子存在。我觉得这本书是原来的书本和后人的评传议论并行发展的。有很多人研究《三国》,也有研究《水浒》、《西游》。但红学是最响亮的。我看西游记的研究比较多,但偶尔也看别的。然而,只有《红楼梦》里,感觉什么都可以拿来说一说。比如书上说道的,四大名著,人们一般都不用全名来称呼,习惯《三国》《水浒》《西游》《红楼》。为什么要把梦字给丢了?前面三个没什么好说的,演义、传记,都是定性书本类型的词,但“梦”却不是。研究“红楼”两字,作者有诗曰:说是红楼未必红,丹青彩画更须通。红楼本是闺房义,宋律唐音本字同。

红楼梦里有一联‘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这一联并非曹雪芹之新撰,但他写来却是运用了新的手法,曲折巧妙。英雄、名士不仅男子可用,女子当然亦可。书中派给葵官,湘云取了个别号“韦大英”。而早在可卿托梦凤姐时,有说“脂粉队内的英雄”。第五回太虚幻境中湘云的曲文开头就说:“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这里的“英豪”二字大约是被人改过的,最古老的一份抄本上原作“英雄阔大宽宏量”,只因读者、抄者没有明白雪芹本意正是以英雄的特色比拟女儿也有英气,于是认为英雄的“雄”字不通,便提笔改成了英豪——这原是一番好意,却不知如此一来,却把雪芹写湘云这位女儿英雄的本意给消灭尽净了。湘云与林、薛二位都不相同,独有特色。湘云心目中最喜欢的是一种天真,即赤子之心,不扭捏、不造作、不打扮、不粉饰……一任纯真,这才是这位少女最可爱之处。乾隆朝晚期的睿亲王淳颖在读《红楼梦》有感的诗中这样写道:“满纸喁喁语未休,英雄血泪几难收。”对我来说,别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这是书中记忆最深刻的一处,记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