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摘抄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摘抄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本由【哥伦比亚】加西亚 马尔克斯著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一):这才是婚姻和爱情的真相吧...

婚姻是:我说我爱你,可我希望你爱我比我多,你会记得我全部的喜好,你会为我着想更多。等到有一天你回忆其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么长那么长的日子,连你自己也惊讶于那么多的不快之中我们还是走了这么久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所谓好的婚姻。

爱情是:我一直固执的相信着我爱你,可是我可以和不是你的人做爱,我可以在没有你的日子里继续生活,等到有一天我们终于相遇,我依然相信我爱你并且要你也相信这些,然后我就伟大了。

谁没了谁都可以声色犬马,以爱之名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二):他说,这是霍乱时期的爱情。

马尔克斯编织了一个梦,一个烟雨弥漫,伸手看不见五指,堕落在迷雾中的色情梦。而这并不是爱情。这里面没有爱情。但他说,这是,霍乱时期的爱情。

好似肉体与精神独自存活在两个躯体,肉体压着叠起床垫般高度的女人,精神却自顾自地认为,我为我的“爱情”守身如玉。在无数次寻欢作乐中,脑海里浮现的是“精神的面孔”,这是想当然的赎罪,想当然的自我解脱。

我们看到的是一场肉体的狂欢,一场美色的交易,一场虚假的浪漫,它误解了彼此,它并不是一段姗姗来迟的等待与收成,而是一种报复,一种彻头彻尾,向自己下战书的苦战。

霍乱时期的爱情,不,是财富旗帜下的婚姻买卖与胆怯者的自我惩罚。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三):守着窗儿

他说这玫瑰就像当年的山茶花,她小心翼翼的躲开了试探,却在船上的总统套间里终于大胆地抓住了他的手。她说,别在这,我们要像大人一样做,到床上脱光后立马用床单遮住已然干瘪的身体。不靠岸了,上岸就死了。

学生认同希特勒,理想就是只剩一人的社会,资源也无限了。那就没花了,更没山茶花了。

现在明白,看书懂了的又有多少。而且关于爱情,看懂了书又能如何?想说的话千言万语,又不可能是交流学术心得,说出一句叹一口气那,要把那七月洒满梨花。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至少书里的结局让人欣慰,就算再如何孤独,人也要那个结局,而且合乎情理。

书里道,人都有秘密、阴谋等的欲望,当然,书里特指偷情。想来我这方面似乎走了不同的路数。那就这样吧,爱情上说不得太多,慢慢见证。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四):爱在孤独的尽头

前些天,在拥挤、喧嚣的火车上读完了这本关于爱情的不朽之作。当时,在漫长的旅途之中体味一场更为漫长的人生之旅,只觉的沧海桑田,其中细味,还未来得及深深咀嚼。

只是昨天的某些瞬间,走在这平常城市的街道之上,看到油漆门窗的小店门口,一片神秘的红色烟雾弥漫;看到婴儿趴在行走的妈妈怀中睡觉,像一只贴着墙壁的小壁虎;看到公车上手持蒲扇的老人望向窗外的目光,仿佛从喧嚣话语之中寻得一片澄明的虚空之境。这些场景突然有了一种魔幻的魅力,使我心中一颤,从情感体验上明白了伊斯坦布尔之于帕慕克、哥伦比亚之于马尔克斯的意义。

如同《惶然录》的作者费尔南多在内省的道路上不断写下一本永不完结的书篇,在对外观察的道路上,我们也可以走上永无尽头的分叉小径。而马尔克斯文章之中弥漫的孤独之感、面对生命、死亡的哀伤与宁静气息,以及对于哥伦比亚神秘之处永恒的书写,正是来自于一种感同身受的悲悯情怀,一种体察万事的宏伟气魄。

在欣赏他作品的曼妙旅程中,即使是面对偷偷约会偶然飞来小鸟的偷情者,我们也不会有强烈的愤怒,即使是面对曾制造过诡异杀人事件的独裁者(《族长的没落》之中那孤独而古怪的族长)也不会有深深地畏惧。在马尔克斯为我们带来的一趟趟旅程之中,我们一面在诗般的语言中着迷于神秘而多情的哥伦比亚风景,一面为人物永远无法排遣的孤独境界唏嘘不已。

关于爱情,这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人们永远的难解之谜,早已在叙述与话语之中既风头尽出、又伤痕累累了。我们好奇,马尔克斯这部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会散发出怎样独特的芬芳。其实,在他的每部作品中,爱情都常见,伟大而包容、又有动人心扉的力量,只是全都负担着两个人的孤独。

《百年孤独》之中布恩迪亚和乌苏拉虽害怕生出带有带有猪尾巴的孩子但也依然结婚,只是一生中一个人漂浮于天上神秘的幻想,一个人执着于脚下坚实的大地;《爱情及其他魔鬼》之中神甫爱上了可怜的小姑娘西埃尔瓦,却依旧难以逃脱宗教、世俗的魔鬼加在人们身上的沉重枷锁。

虽然对于这部爱情史诗,马尔克斯自称‘不过是写一种老式的爱情’罢了。但我们依旧能感受到生命深处细微的触动、强烈的力量以及永远无法抹去的孤独色彩。

说是写爱情,其实仍旧是孤独之境。对于本书的女主人公费尔米娜,刚一看上去,似乎总有些令人疑惑不解的神秘之处。她骄傲、矜持、像母鹿一样坚定有力的走路。然而最为重要的还是孤独,她是感觉世界的漫游者。少年时代,阿尔萨日以继日地追寻与守候,那些岁月仿佛是一首朦胧美妙的抒情诗。然而花藤下读书的身影,夜晚小提琴忧伤的回旋,疯狂传送的甜蜜话语,以及备受煎熬的相思之苦,到头来只是令人诧异的诀别。费尔米娜给出的原因,恰恰只是感觉,“他那忧郁的像鬼一样的面容”。原来美丽少女只是在爱着爱情本身:神秘朦胧、焦灼的期待、脉脉含羞的温情,想象中的曼妙不过是一场美丽的错误罢了。

而后乌尔比诺医生的出现并不是另一次怦然心动,只是一种仿佛必然如此的决定。其实,纵观费尔米娜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她长久的茫然、即使日后疯狂地喜欢收集各种工艺品,那也只是一种恍然若失的占有欲望;即使是经常会想起少年时代得美妙场景,那也只是一种随年华而伤逝的回忆而已。 直到老年阿尔萨那些以迟暮之感书写的信件翩翩飞达之时,那些有关生命的感悟才真正打开了她心中的大门。

而对于阿尔萨来说,他在强烈的单恋之情中孤独大半生。在漫长的守候岁月之中,虽然他多次被魅惑迷幻的女性力量所俘虏,也多次渴求爱情温暖的栖息地,然而依旧要坚持最初的梦想。无论是生活中拼命改变命运,还是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就,他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为这姗姗来迟的爱情做准备,在一种无法企及的幻想之中独自品味孤独。

对另一位主人公乌尔比诺医生而言,他面容英俊、体面富有,年轻时代的爱情更像是一种征服的欲望。甚至费尔米娜自己也知道,他并不是真的那么爱她。虽在婚姻之外,医生经历了一次紧张刺激、美妙、悲伤的体验,但最终还是踏上了生活原有的轨道。

这部所谓写尽了人世间各种爱情的“爱情大全”,其实也在表现着各种情境之下人们内心的孤独。而马尔克斯之所以以颇为美好、又有浪漫幻想意味的结局收场,可能也是起源于内心深处的同情,渴望理想意义上的真正爱情能带给人天堂般的感受,从而最终逃脱孤独的包围。

马尔克斯一向擅于书写死亡,面对年老、死亡的恐惧、焦虑与哀伤、宁静,总是散发出独特的神秘气息。从开头的叙述之中,乌尔比诺医生面对那间平常的房间,曾不止一次地在没有先兆的情况下想过,“那里真不是应上帝的恩召而离开人间的合适场所”。生与死的关系,和爱情一样永恒而令人迷惑。据说马尔克斯是看到一则老夫妻死在旅行船上的新闻之后写了这篇关于爱情的故事。老年乌尔比诺医生的死亡也颇具神秘气息,在爬梯子捕捉飞上树枝的黄鹂鸟时不幸摔下;而同样暮年的费尔米娜和阿里萨却要在真正爱情的召唤之下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旅行,直到死亡为止。

这部爱情专著却有一个别样的名字《霍乱时期的爱情》,虽然关于霍乱的描写在书中并未占用太多篇幅,虽然读到最后明白轮船可以以霍乱为借口实现永不停泊的海上漂流,但是,霍乱依旧仍是哥伦比亚历史之中的孤独境地,是曾经的悲凉写照。

虽然我们在这里没有看到死去的灵魂、裹着床单飘飞的姑娘,但脱离了魔幻风格的马尔克斯,依旧再书写着哥伦比亚。那在河边张着嘴等待捕捉蝴蝶的鳄鱼,那长着硕大乳房,像女人一样哺育小海牛的母海牛,曾经像符号般在人们心中激起一股深沉的迷幻之感的事物,如今都要消失不见了。正如刚刚看到的新闻,马尔克斯患上了老年痴呆,记忆被魔鬼带走了,仿佛一有个永远处在消逝之中的年代,虽然孤独哀伤,但令人难以怀望。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五):似乎与爱情无关

2021年五月三十日,广东佛山,新冠疫情似乎又有一点起势,我一直想去旁边那条街的公交车站牌后面新开的牛杂店吃牛杂,现在也不知道那家店还有没有开着。

前天在公司无所事事,从摩鸠上搜到了这本书的pdf版,假装在看资料,实际上看着它度过了那整个无所事事的下午。曾经我也有一本纸质版的,版本是搜书名蹦出来一列中的第一个,但只翻了几页,没看完,书也弄丢了。

在我想象中这个是应该要讲两个人类,一个年轻的姑娘,和一个年轻的男孩,讲他们在霍乱时期的爱情,外面没日没夜地死着人,尸体多的连墓场都装不下了,闷热的美洲,死水潭里泡着木头和蚊子的幼虫,男孩和女孩在充满着死人味道的小镇里小心翼翼地约定着余生,顶着阶级的压力,顶着霍乱弧菌感染的威胁,最后可能是happy ending, 也可能是凄惨的结尾。

但实际看完之后,我发现我既不懂马尔克斯,也不懂所谓的“爱情”。

这故事讲的和我想的不一样,但又不是完全不一样。

有死人,有霍乱,有潮湿的沼泽和蚊虫,闷热的气候和腐烂的木头。但他们组合起来成为了别的在我想象之外的故事。

我认为的爱情是什么呢?或许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那句“非如此不可”。

说实话,《霍乱里的爱情》这本书从我头看到尾,什么都看到了,但唯独看不太到所谓的“爱情”。

人类的感情很奇怪,对我来说。曾经我一度在思考爱情是什么,虽然时至今日也没思考出个什么所以然,虽然时至今日也没亲身体会过“爱情”的感觉,但我知道,书中描写的那些情节,绝不是我对爱情的定义,我不认识这种“爱情”。

其实我也不觉得有“爱情”这种感情,有的不过是一时产生的激素,让人误以为那一瞬间的冲动是所谓的“爱情”,但冲动的时间通常很短,而一辈子却相对看来很长。所以我觉得每当有所抉择的时候,比如阿里萨在闷热的船上被不认识的女人拉着那一刻,又或者是乌尔比诺医生对林奇忽然怦然心动的那一刻,选择“非如此不可”的拒绝,或许那才是所谓的“爱情”。

啊昨儿睡得比较早,现在是20210531,上午八点零四分,又一次早早地到了公司,说起来还在楼下磨蹭了一个多小时才上来。依旧没什么事情做,说起来这份工作也是蛮神奇的,闲的时候闲的一批,忙的时候能把人忙死。继续写点什么吧。

说起来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就依稀记得初中的某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不能清晰地想起昨天晚上梦到了什么,在那之前,每个梦都能清楚地回忆起每一个细节,如今只能大概地想起一个模糊的轮廓。

昨天晚上的梦梦到了她,八年前我曾经“喜欢”过的一个女孩子。一些八年前没发生过的日常,在明朗的教室里,课间,嘈杂的人,五彩缤纷的阳光。关于那个梦的一切大概是这样。

每每看到与爱情有关的东西我都会想起她。

我经常会思考对她我抱着怎样的感情。是年轻的时候荷尔蒙给予的悸动,还是所谓的“爱情”,我没思考出个所以然来。

我觉得我像阿里萨,为了年少时的“爱情”坚守“忠贞”;又觉得不是,八年期间我也遇到过那么些姑娘,在可能发生点什么之前我就退却了。

脑子里忽然蹦出了《情人》的开场白,大概就是一句对白,对白的大概意思是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说比起她年轻的模样他更喜欢她现在倍经风霜的样子。

可能对于我来说天然先入为主地把“性”和“爱”捆绑在了一起吧。

所以我不能理解,不理解书里面那些所谓的“爱情”。对于我来说硬是要定义一下书里写的感情的话,相比起“爱情”,我觉得“寂寞”可能更为合适。

现在我很寂寞,打开什么软件都是铺天盖地的有目的的批判,揭露,制造焦虑,制造对立。各种消息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但看着那些文字我却感觉很陌生。人类为什么要这样?

最近又重新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对自己的要求是两本虚幻类作品一本非虚幻类作品这种顺序去无差别地阅读,看这本书的同时还在看《红楼梦》,但不知道为什么红楼梦的阅读进度是真的慢。

我想在经过沉淀的文字里找到点什么,但却似乎什么也没找到。我想从书里面获得精神上的交流,但却似乎更加寂寞了。

然后在这种情绪的加持下,我看什么都觉得什么充满了寂寞感。《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是这样,这本书被喻为“爱情百科全书”,但我却没看到过多的爱情,入目满是寂寞与凄凉。

我在想,结了婚的人的感情是一时激情的无奈延续,还是真的每一天都仿佛如临时起意的那一刻一般充满了悸动与期待呢 ?我觉得老乌他挺惨的,尽管如愿地娶到了一时起兴喜欢上的姑娘,但随着激情的消退婚姻变成了将就。我在想阿里萨其实挺幸运的,心里有着一个念念不忘的寄托,然后又不像我这么别扭,跟不止六百多个妹子产生了一段段尽管自己不承认,但却实实在在是一时起意的“爱情”。

表面上幸福美满的人内地里窝实不太幸福,表面上失意可怜的人实际上只是自己认为自己不幸。

书里面还有很多人物,费尔米娜的表姐妹,她爹,,阿里萨的母亲,老乌的母亲。各式各样,想嫁给爱情最后嫁给了别人;想娶爱情备受阻挠,但却最终成功了;早早的过世没有什么特别地描写;丈夫过世后没有沾花惹草的忠贞。

嘶,这么看来似乎“爱情”的确蛮多的,但都在笔墨之外,想了一想,这些留白把主线的费尔米娜,乌尔比诺,和阿里萨三个人之间的感情衬托得更加寂寞了。

对于我来说,我总是认为喜欢是一时的激素驱动,而爱情是长久的主观强制自觉。

说起来觉得蛮可笑的,一边觉得自己可笑:清一色的书评里全是对爱情的赞扬,感慨“年轻时爱却不能在一起,年老时才得以疯狂”,看着爱情爱情爱情爱情通篇的爱情仿佛不认识这俩字了,内心里一边重新认识所谓的“爱情”一边嘲笑自己的观念偏离;一边觉得《霍乱时期的爱情》可笑:明明是一本描写爱情的小说,但通篇下来浓墨重彩的主线却让我体会不到丝毫的“爱情感”;

年轻的时候总是会轻易地许下一辈子的承诺,又或者是被激素支配的脑子总是思考不了太多东西。

我仍认为种种描写与爱情无关,有的只是在激素的催动下动物式的交配,有的只是通过幻想的爱情排解寂寞,我渴望真的东西,我渴望别人告诉我我能接受的真的东西。可能以后随着年龄的累积我的观念也会改变,但此时此刻,我能轻易的说出,通篇的爱情都不是爱情,整本书不过是另一本《百年孤独》,寂寞和孤独披着甜蜜、承诺、坚守的外衣,假装自己是所谓的爱情,外衣之下,空洞冰冷。如果给这个想法加个期限的话,那么

“直到永远”。

20210531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