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失乐园读后感1000字

失乐园读后感1000字

《失乐园》是一本由[英] 约翰·弥尔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5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乐园》读后感(一):已经变成了魔王的闭眼吹

我觉得诗人对于魔王这一形象很矛盾,前面高度赞扬撒旦的叛逆自由一句宁可地狱为王不在天堂为奴简直字字有力气势磅礴,仿佛下一秒那个高傲优雅自信的魔王就要从书中漫步而出,但是后面对于撒旦丑化的描写我现在依旧不能肯定是作者的先扬后抑崇尚所谓的天堂还是另一种反讽,自己水平有限理解不足。不过魔王前期的形象真的是太迷人,高傲优雅自信理智,崇尚自由充满叛逆精神,他会思考,为什么自己必须向毫无功建单单顶着神之子称号的耶稣朝拜,他会反抗,这是不公的若是众生平等何来跪拜一说,他举兵反抗,哪怕坠入地狱,依旧对光明充满渴望却不曾为追求自由与平等封印火湖而后悔,那一瞬间,连魔王的傲慢和强装镇定都是可爱的,比起提线木偶般的一众天使以及精致华美却如假人的亚当,魔王的形象丰满立体有血有肉,哪怕他是邪恶的,然而他是真诚的,他可以很真诚的向你展露出他的傲慢他的妒忌他的野心,哪怕去诱骗夏娃的时候他也是说出了事实而已,动心的是夏娃。神在书中的形象是崇高的伟大的不可诋毁的,后期更是通过天堂和天使的美好而更加烘托出魔王的自私丑恶。然而对于一个魔王sama的闭眼吹来说,这些没用,在魔王勇于在质疑神之子的地位,公开反抗神的那一刻,他光芒耀眼不输于最明亮的星辉,哪怕人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千百年来自始至终都是笑话,他追求自由与叛逆的思想,无疑是愚昧民众心灵上的一记重锤,振聋发聩。

《失乐园》读后感(二):第一本看下去的史诗级书(看完一遍)

开头“亢长的”铺垫,也许是史诗级的标配。(其实是难以理解入手)

中后期,了解故事,开始深入理解,品味到了史诗级的美味!

一本好书的基本属性必须是 诱发(像禁果)人的思考欲望!

从第九卷开始,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吸引我,认真阅读,迫切的渴望知道后面的内容,最终的结局、

之前,或是没看懂(各种希腊、罗马、埃及神话,和各位大神、座天使、萨拉佛的名字和执掌管辖区 看的头痛)

亦或,只是自我沉醉在史诗的梦境中,看着那么远这么近的神话故事。

撒旦化身为蛇,引诱夏娃吃下禁果。第九卷开始,我才完全投入到书本内容中。

以及,各种以小见大,引发思考的各种隐喻。这就是史诗级书籍的真正价值吧!

就像,智慧树,能辨善恶,却让亚当夏娃失去纯真,引发人性的淫欲。

不过,我好像看到了男权的观点,男人管辖女人,亚当不该溺爱夏娃。等等,粗略的理解。

还有“为什么要生我?”这个问题也有提到。

总之,以后有机会可以尝试再次阅读别的版本。

或者直接从撒旦引诱夏娃吃禁果看起。

p465哎,预见的景象,不详的灾难!最好我活着的时候对未来一无所知。战争给人类带来死亡,和平呢?和平之后的骄奢淫欲,带来的是灭顶之灾。

诺亚的忠告无人为意。

《失乐园》读后感(三):自由,自由

失乐园 失乐园在现代的角度上很难说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由于时代的限制,它更像一本儿童读物,但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本爱做梦的大人的书,因为它能阐发人的种种幻想,如果我有孩子,我想我是愿意把它作为我的孩子的睡前故事的。 首先之所以说它不成功,是因为它把大手笔放在了形容环境的优秀和场面的宏大上,过于浮夸的希腊式引用又用的太多,以至于它失去了作为小说简洁的要素,但和艾凡赫一致,有着游吟传说的时代特色。 故事的内容对于他的时代却及其超前,他的主题是自由。单就这本小说的措词,他似乎是一个天主教的狂信徒,但是就中心内容来讲。我认为他是同情撒旦的。就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耶和华在他的诗歌中是一个冷漠无情虚伪造作的君主形象,凭着过人的勇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因为一己之私提拔了自己刚刚出生的儿子,而排斥了自己的得力手下路西法。对于人,他不去解释自己的行为,单凭人的求知欲望去给人判罪。很难让人不想到麦克白与宋代的杯酒释兵权。路西法,光明之子想要的不只是政权,不只是一点点权力,而是不被别人呼来喝去的自由,如果就今天的价值观来说,他不是叛逆,是一个企图革命却失败的英雄,而耶稣更是一个虚伪的形象,耶和华因为天使的不可再生造了人类,但是人类与路西法别无不同,同样愿意为了自由摈弃永生。愤怒的耶和华的怒气由儿子所谓的牺牲平息,人类必须感恩而屈从,于是天堂的得到人口得到赞颂,皆大欢喜。 然而对于今天来讲这个自由的母题则更具意义。天使的自由都不能成功获得,而为人自由饿努力是否还有实现的可能?为了解放人类而发明的机器,为了思维自由而发明的政体,而自由的本质就是不自由,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被种种规则所制。当人的能力达到了全职全能,人真的会自由还是更差?为保护弱者所定的规则,必然会损害强者,而不自由即差距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因为我们之所以为我们就是肉体和心灵上的与人不同,我们才会有自我的认知。如果科技达到了万能的地步,人人相同,人人完美,。他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我们也就不再是我们,我们不再是人,就只是一条流水线上的产品。 这让我感到悲哀和心碎,由于肉体和精神有限的限制,人永不自由。

《失乐园》读后感(四):史诗的风格

史诗,也就是叙事长诗,往往记述英雄的传奇故事,从最早起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吉尔伽美什》,到印度的梵语经典史诗《摩柯婆罗多》,再到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史诗以其冗长做作的语言、特殊的格律、宏大的叙事以及磅礴的气势成为文学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失乐园》源自《圣经》旧约和新约,撒旦背叛上帝,失败,怀恨在心,试图毁灭上帝的得意创造-人类-以此来反抗上帝,亚当和夏娃被撒旦诱惑从而吃下知识树的禁果,被上帝降罪,逐出伊甸园,撒旦及其部众被变成蛇。

并不是英雄的传奇故事,但魔王撒旦的形象足够鲜明,给人以心灵震撼,撒旦是邪恶的象征,但野心勃勃,在天庭不服从上帝指派的继承人-耶稣,起兵反叛,并拥有天才般的演讲能力和蛊惑人心的本事,在被上帝击落到地狱,饱受烈火焚身之苦,部下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时,他依然能振奋起众人的精神,重新燃起希望,并坐稳王座。他不畏艰险,独自一人到上帝新创造的世界去实施自己的阴谋,并且审时度势,找到两人中更加感性、更易受蛊惑的夏娃进行游说,化身为蛇,说服对方吃下了禁果,从而犯下原罪,惹得上帝雷霆震怒,降罪给人。

与之相对,耶稣的形象苍白无力,作为上帝之子,唯一的继承人,似乎所做的全都是上帝的授意,击败撒旦也是承袭了上帝的雷霆之力。唯一的闪光点是在上帝得知人类违反他的禁令大发雷霆要处死人类时,自愿为人类承担罪责,请求所有罪孽归于自己身上。

父权的思想在《圣经》中有非常明显的表现,从夏娃的诞生方式-抽取亚当的一根多余肋骨而成-到亚当与夏娃的谈话-处处体现着夏娃的附庸和亚当的威权-都表明男性在世界中处于根深蒂固的主导地位。但讽刺的是,正是由于夏娃的存在,才使人类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园。都说女性感情用事,易被诱惑,但上帝造人时为何要创作女性这一角色,其实并不为繁殖,因为书中明确写出上帝可以用其他任何方式让人类繁衍后代。创造出一种脆弱的个体,从而把一切罪孽归于这个脆弱的个体,这就是号称无所不能的上帝做出的事情?如此弱智,不合逻辑。

《失乐园》的语言极其冗长做作,所有的话的语气和风格仿佛出自一人之口,非常相似。在说话之前,必然加上奉承得让人起鸡皮疙瘩的称呼,如此长的句子和段落可能是为韵律服务,如此做作的句子混杂在一起,反而并不让人反感或者难读,相反,很易读,把握住句子与句子间的节奏和韵律,就会发现一种奇特美感。语言有很强的逻辑性,讲理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

《失乐园》是一部气势宏大的作品,全篇读完,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最大的那两个字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磅礴。

也许,这就是史诗的魅力。

如此看来,《圣经》必然是一部更加磅礴伟大的作品。

《失乐园》读后感(五):再见吧,希望!

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诡辩来,说如何证明上帝不是万能的,那就让上帝创造一块他自己也不能搬得起的石头,如果他能够创造,那么他搬不起这块石头,他就不是万能的;如果他不能,那么也证明了他不是万能的。

这只是一个轻松的脑筋急转弯,把这个放在书评最前面说似乎显得不太严谨,然而我想从这道轻松的证明题里,我们可以延伸的是,既然上帝不是万能的,那么人类,或者说世间万物的命运,不该一定是被上帝玩弄,命运也可以由自己来创造——弥尔顿《失乐园》里的撒旦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他是个敢和上帝叫嚣的悲剧英雄,而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虽未像撒旦那样与上帝硬碰硬,然而他们最终以一种平和的方式摆脱了上帝父权的统治,最终将命运重新收回到人类自己的手里——关于人类到底有没有获得自由,虽然书上说自由被上帝剥夺了,然而我认为人类获得的是另一种逍遥自由。关于这点内容很多,我后面再分析。

弥尔顿这本书以清教徒文学对抗封建的政治,早年他也发表过泼辣沉雄的《论出版自由》、《为英国人民申辩》等文章,晚年在双目失明时完成了《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三部史诗。他是想复兴荷马史诗那份悲壮的力量,同时作为一个被身体的疾病限制的人,他也以这份惊人的力量表达了自己对本能的超越。然而抛开历史对文本的束缚,我们把这本书放在全人类的历史上来考察,可以从里面找到更惊人的力量。

1.撒旦

这本书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形象就是撒旦,尽管他的反抗最终以悲剧收尾,然而我们仍会被他敢于与权威的势力一搏的勇气所感动。撒旦提到了很多可能,与上帝和解,或者忏悔,或者认命安心待在地狱,但这都不是他愿意的选择。因为他不是无名小卒,因为他曾是大天使,肩负沉重的使命,所以他注定要用自己献祭悲壮与惨烈。

“再见吧,希望!再见吧,与希望相随的恐惧,再见吧,怜悯!对我而言,所有的善德一去不返,我的善德就是你,罪恶:有你,我就有与天王划分的帝国,有你,我统治的空间将会超过一半;不久之后,人和这个新世界都会知道。”

这段告别,它不是狂妄自大,当撒旦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就明了自己的悲剧收尾,也明了后半生必将背负嘲笑和恶毒的攻击,然而这是他的选择!“再见了,希望!”

享乐主义时代总是告诫人们,你们去爱吧,去爱自己,去享受生活,去看到美好的一面,于是罪恶就在阴暗的角落吸血滋生。生存还是毁灭,是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还是在断头台上勇敢喊一声:我——不——相——信!死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但问题是此刻我们还活着,汩汩流淌的鲜血是为了生产抗争的力量而不是生产下跪的膝盖!有的人生来就是要举剑与世界一战,甚至与自己一战的。如果生命注定下沉,总有人像火星一样痛苦地往上飞。

2.创世

圣经故事里,可以说有四位圣人至关重要,他们分别是《旧约》里的亚当、诺亚和摩西,还有《新约》里的耶稣。这四位圣人在《失乐园》里也都有提及,当然主角还是人类的始祖亚当,其他三位只是略有提及。诺亚与亚当的职责是类似的,诺亚面对的是被洪水毁灭后的世界,亚当与夏娃面对的是被赶出伊甸园后的世界,他俩要面对的都是如何在一片废墟之上再造一个废墟。摩西是至善的牧羊人,他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虽然上帝在不断指引他,然而人类的本性就是怀疑的,所以上帝几番惩罚人类,摩西都愿意站出来为人类担当罪责,甚至以自己不能进流奶与蜜的迦南地为代价。他为人类鞠躬尽瘁,最后无知的人类享福时,他却死而后已。耶稣也是来这人世显神迹、替人类赎罪的。可以说耶稣与摩西所代表的,是基督教的奉献精神,一种苦行僧的精神。

前面提到亚当与夏娃到底弄丢了人类的自由还是为人类争得了自由,我觉得是后者。伊甸园的美好幻象是上帝自己说的,对于人类来说,当上帝虔诚的儿子是否幸福快乐?无知真的快乐吗?拥有智慧、知道羞耻真的是一种惩罚吗?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当然可以大声地说“不”了。然而在弥尔顿的年代,在他去世前牛顿的三大运动律还未发表,伽利略对天文学的革新才刚过去不久,达尔文还远等不到他的登场,所以对于世界内部因果律,人们还存在着普遍疑惑,而这份疑惑的答案只能请上帝负责保留。

在英语里father还有“神父、祖先、创始人”的意思,所以弗洛伊德指出的父权,不光是在父亲与儿子之间,还在上帝与人类之间。弗洛伊德说每个男孩在长大后都有取代父亲执行父权的欲望,可以说,弥尔顿在这部作品里也表达了这层意思——如果从现象学而不是从福柯的角度出发,及这部作品的外在世界就是我们的意识内容的话。亚当与夏娃被上帝放逐,从另一种层面来说,他们也摆脱了上帝的父权,现在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可以自己掌握的世界,那么该如何主掌这个世界的纪律?最开始亚当是迷茫甚至是悔恨的,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利用手里的权力,也不知道该如何创造一个被上帝放逐的世界,他急于将这份权力重新交还给上帝,因为他知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就像撒旦几次三番说的,“飞得多高,就势必跌得多深。”他已经跌落过一次,害怕再从高处跌落,所以害怕承担责任。但当天使米迦勒把人类未来摆在他们的面前时,亚当不再迷茫了,他知道自己摆脱了那位父亲,成为了无数人类的父亲,他开始感到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了——所以说,亚当弄丢的,是上帝定义的自由,但他为人类争得的,是属于人类自己的自由。

这也是弥尔顿对人类寄予的厚望。表面上这是一部清教徒文学,然而我们只是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弥尔顿从未寄希望于上帝,他真正相信的,还是具有无限潜能、能够开创一切的人类自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