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经典读后感有感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经典读后感有感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是一本由中国人权基金会和谐家庭基金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读后感(一):心理学的现场表达

开始没对这本书抱多大的希望,所以就带看带不看的翻翻,一翻就觉得这本实际上比《做懂孩子的父母》更好一些,绝对不是因为后者有一位采访对象行事深为我所厌恶,那我还喜欢金韵蓉老师喜欢的不得了哪,确确实实,科班出身的人对于事理研究的透彻明了,也能像精研教学多年的数学老师一样把干巴巴的定理讲的晓畅明了。看似没啥大不了切实就像少林寺那位扫地僧,不管从职务还是回报上来说都属于要竖大拇指的干活

我们国家的教育界也好或者其他领域也罢,理工科向来看不起文科,因为理工科拿数据说话成了习惯,时间一长就会无视知识分子面临的残酷言论环境,认定知识分子喜欢满嘴跑火车给人民丢脸,本来文科还可以嘲笑下理工研究太尖端太深入最后没得诺贝尔奖也成了精神病,没事就解下裤腰带向梁间一系,结果等顾城和三毛出事以后连这点调侃也没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开始陷入到一种极端混乱的境地,想搞搞研究,不成,因为历史不愿意按照党性的原则发展,想搞搞文学,也不行,因为党认为你写的东西不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那就搞心理学和教育学喽,居然搞起来了,然后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就倒掉了……orz

我说这些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的话只是想说说在这里的知识分子生活的多惨烈,除了文人相轻(群众非要这样说就勉为其难的填上去)还有上级领导不给魅力只给压力,生活上灰头土脸,对于本行的研究就会慢慢懈怠,这当然不值得一提,但确实是人性。所以如此的状况下,民间还有几位心理学家老老实实、诚诚恳恳的研究实属难得,因为他们不是官方啊,其中几位我还读过他们的专著,针对特定年龄段的孩子的某部分表征进行分析,除了出版社要求的一点花哨外,写的都很中肯。为此也要鼓掌致敬。

总的来说,这本书好在专业性在书中的流露,评析中肯,现场访谈嘉宾的反应也有可圈可点处,比起姊妹篇《做懂孩子的父母》提出的几个论点像“不要对孩子侈谈道德,要说利害”等还要更到点上,譬如“有自我的人才是完整的人”~为此郑重推荐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读后感(二):恰到好处的爱——读《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说的都是一个尺度,无论对人对事,把握好一个合适的尺度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

从中国的家庭教育来说,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护各有千秋,有宠爱的,有溺爱的,有严厉的,有温情的,也有恰到好处的,如今的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护都只会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所以难免会有各种无法把握的爱护体现在孩子身上。比如说,孩子的需求最大化满足,也有父母自己省吃俭用而对孩子的开销用度却一应大方,这样就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而是一种保护,一种溺爱。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这本书,便是将十多位教育专家的切身经验收录其中,为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提供一份参考。书中这十多位专家并不只是纸上谈兵式地为读者讲解家庭教育,而是以他们自己的亲子家庭教育为依据,以此来解读他们眼中的各种恰如其分的亲子教育。

其实每个孩子在来到世上之时,都不具备完整而又健全的心里结构,他们的心里状态受到后天接触的环境和各种事物的影响才会慢慢形成,而这个影响首先来自于父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榜样,在面对孩子的各种情况下怎么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这是一门需要家长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书中,十多位专家们通过他们自身的亲子教育经历,从沟通,教育,角色扮演等方面来为读者揭示他们生活中和眼中的亲子教育。就像如今普遍比较纠结的70后一代,80后一代,90后一代和00后一代这几代人的差异化。在这70后已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80后展露光芒的年代,90后和00后正逐渐成长的时期,各种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冲突,不同社会理念和人文观点的碰撞,在整个社会投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如今新兴的父母,大多是70后一代和80后一代,这两代人的价值观差异决定了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强调教育之余,各种年龄段的家长也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吸取或是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把握合适的尺度,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爱是所有家长需要懂得并且学习的课程。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读后感(三):真专家 真有用

坦率地说,这本书超过了我的预期,比我料想的好。这本书是李子勋等10位知名心理专家谈为人父母之道。

它就是10个人的合集。每一个专家各占一部分,我担心会不伦不类,我怕的是一些伪专家在书上胡说一气,未必有什么确凿的理论的支撑或者有踏实的研究,仅仅是经验之谈,不具有普遍性,甚至专家之间观点打架,我等读了,更加茫然。

读完了,感到真专家的知识,是真的有用。

这本书谈到的问题比较大,是一些基础性的,在亲子关系中有比较重大影响的一些话题。不是细枝末节的精致小细节。如果读者接受了这本书中心理专家的核心观点,那么,运用到亲子关系去,会产生巨大的作用。比如,亲子关系中的非语言沟通,比如,家庭教育的核心。

这本书中有几篇似乎是现场演讲的记录稿。比如蔡敏丽用萨提亚模式来演绎家庭沟通。现场观众的演绎,就像发生在我们的家庭里一样,因为大人沟通不畅,相互指责,就影响到了孩子。看到这里的例子,我估计每一个读者都会反思一下,自己的家庭里是不是发生过类似的争吵。

孩子很小的时候,一些就可能留下了心理烙印。而这些烙印可能会再他们长大的某个时刻爆发。心理专家的看法还是能够让人信服的。3岁看下,7岁看老,小孩子的心理更需要小心呵护。

这本书纠正了我一些错误或者模糊不清的观点。关于母乳的喂养,我以为1岁左右就该隔了。我家妞妞是9个月隔的。小巫的就告诉我们母乳有多么好,奶粉跟母乳的差距在哪里。孩子可以吃母乳吃到什么时候。我相信,小巫的无利益关联的立场,一定比奶粉公司为了赚钱的立场要可靠得多。对孩子过早教育好不好的问题,我总是疑惑。孩子的大脑开发有一个次序,过早开发并不好。李子勋说得很客观,说也不一定坏。这就希望加强研究,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比较好。最有益的一个认识在与学习好就是真的好吗?我们很多人有这样的误区,现在不少书籍也以北大清华为卖点。是不是考上了北大清华就一定是成功的教育?如何看待狼爸等教育现象,是不是孩子没考好就要操起笤帚,看了这本书一定有一个坦然的心态了。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读后感(四):做更好的父母

让人感到欣喜的,中国越来越重视亲子教育领域了,我们的父母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早期教育的行列中,我们的育儿观念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百花齐放过,越来越多的专家与父母加入到这样的讨论中,也给了新的家长们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一书中邀请了十位当前知名的心理专家来谈为人父母之道,从各个领域与方向谈到了父母与孩子间教育的一些问题。在这本书中,有几位专家的发言尤其精彩。

首先说到李子勋老师,我看过他的育儿书籍,讲到孩子与大自然的关系,说成长就像是建筑物,一定要打好最坚实的基础,否则上层建筑只是一句空话,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灵,被加速成长的孩子们最后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时看了就觉得特别喜欢,所以每次看到他的名字,都有一种内心的认同感,也正是在看了他的书籍后,我坚信自己平时带孩子多玩耍的观念是正确的,带孩子变成越来越快乐的事情。这本书中的专访,主要是从社会角度,人文角度提到了当代的青年父母他们的成长困境,首先他觉得由于社会原因,80后的父母们其实是没有享受到更多的社会待遇的一代人,但是他们却正在以自己独特的自我努力成长,所以李子勋老师提出了三个坚持自我的观点,希望他们得到幸福,因为他们这一代幸福了,才有成为更好的父母。是的,每个人独善其身,我想才能够兼济天下,他们本身拥有了掌握幸福的能力,才能使孩子得到幸福,才能创造更和谐的社会。

杨凤池老师的对话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这本书中谈到了言语以外的沟通方式非常精彩,作为一个心理专家,应该说到底是细致入微。他讲到了平时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同样的一个词语,如果配合不同的表情与姿势,那么对方得到的就将是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很多父母尽管对孩子喋喋不休地说着我爱你,可是表情上却是一副冷暴力的真实,而这对于敏感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做父母的要发自内心地,要真诚的对待孩子。

其余几位老师的对话都是非常精彩的,主旨都是讲到现代化社会,我们在亲子沟通方面家庭教育具有多么重要的性质,虽然每个人讲解的入口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其实需要博采众长,承前启后,多多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了解社会,了解个体,才不失为一位智慧的母亲。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读后感(五):恰如其分不容易

恰如其分不容易

评《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

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恰到好处。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遵从一个适度的原则,做得不够不行,做得太够了也不行,古话说“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于是适度原则不仅仅是能力问题,也是一个艺术技巧的问题。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而且在现在这种越来越重视起跑线教育、独生子女普遍的中国家庭中,爱得过度的问题成为了主要问题。在这本《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中,10位专家从心理角度出发,谈论了关于如何恰如其分地给孩子爱的建议。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自然告诉我们要爱父母,不要去溺爱孩子;因为他知道我们给予父母的爱太少,而给予孩子的爱太多。可见在很久以前的先哲眼里,恰如其分地爱孩子已经是一个众多父母要思考的问题了。这本《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给出的很多建议,但目的只有一个:用一种正确的家庭教育,辅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成长的目标也归结为一个:使孩子成为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建议的中心也归纳成一个:完善自己的思维理念,在家庭生活中养成一个良好的亲自氛围,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

理论是枯燥的,但生活是具体的;我们的亲子理念、教育思维的形成,应该是来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在生活中的不断改善。10位心理专家从沟通、教育、母乳喂养等多个角度谈及父母如何确立正确的育儿观念,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的成长,亲子关系的建立和改善,等等。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孩子成长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当然要随时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让孩子得到教育,在成长中少走弯路。

对于学生来说,学是为了不学,通过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其中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而对于父母来说,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孩子的不是“鱼”(知识、生活所需的物品),而应该是“渔”(生存的技能,生存的法则)。孩子是生活在未来的,而父母们更多是拿着过去的教育理念来与孩子互动,这里面有多少的变化和不契合?在以爱的名义下强加给孩子的父母的意愿又有多少?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确定的是,父母们对孩子的爱,绝大多数是已经“过量”了,要做到恰如其分很不容易,需要我们从心理开始调整,从日常的行为开始改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