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电影书写札记》读后感1000字

《电影书写札记》读后感1000字

《电影书写札记》是一本由罗贝尔·布列松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书写札记》读后感(一):《电影书写札记》读后感

读完了导演罗伯特·布列松写的《电影书写札记》,感触颇深。“电影书写”其实是罗伯特·布列松始终都在探讨并加以实践的理论,在这部札记里他也进行了相关阐述。 他认为,有两种影片(films),一种是使用戏剧手法(演员、场面调度等)和摄影机进行【复制】的影片;使用电影书写手法和摄影机进行【创造】的影片。所谓“电影书写”是通过剪辑(剪辑是僵死画面向鲜活画面的过渡,一切经由剪辑都将再次鲜花绽放)而造就的由运动画面和声音所构成的艺术作品,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方法】(因此也是感觉的新方法)。而普通的影片就像拍照的戏剧,是摄影复制品,它并不能创造原作。 关于“电影书写理论”的主要归纳:1、不要演员,不要角色,不要表演;要用模特(非职业演员),取自生活的模特,以其人(模特)代其表(演员)。因为模特具有自外向内的运动的品质,他们能够展现更为重要的隐藏之物。模特通过机械的重复就会驯服动作(就是表面意思),从而不需要精神的参与就能找到真正本质所固有的转变和赞歌,这就是找到真实生活自动性的方式。2、采用镜头推移拍摄法,摄像机主要聚集在动作和运动上。3、强调画面与声音的对等性,画面与声音不应该相互倾力支持,而要以接力方式轮流工作,激发更多的艺术要素。 极简所蕴含着的内在含义是真实,留白所具有的深层的体认是感受。通过摄影机机械般地运动重复,不是去寻找,而是等待让真实自己出现。虽不华丽,但是足够纯粹。而个人感受力的存在使影片更加经久耐看。 罗伯特 ·布列松的这篇札记就像他的电影一般极简,充满了留白,但是结合他的作品其实并不难理解,也会对电影的认知达到另一层境界。我们能够看出,作为一名导演,罗伯特·布列松仿佛不在是用摄影机拍电影,而是在用摄影机写作电影。他对于电影艺术的探索,值得我们钦佩。

《电影书写札记》读后感(二):电影与电影书写

3.5分。

这本书正如开篇所说的“这是创作的另一个侧面,其活跃的能量来自这个奔腾不息的影像流。”不知道是不是译文的缘故,大致阅读前二十页已经感觉后面内容几乎都是相似。字数虽少,反而显得冗长了些。

附上自己的笔记:

一、全书重点明确布列松发明并应用了他的“电影书写理论”。

电影(cinema)和电影书写(cinematographe)。他认为电影不过是拍照的戏剧。

电影书写:通过剪辑造就了一种由动态画面和声音构成的艺术作品。

其主要思想归结:

1.使用模特拍摄电影,即使用从未参加过表演的非职业演员。“尊重人的天性,不要刻意让天性变虚为实”。

2.强调画面和声音的对等性,通过画面和声音激发场外的艺术要素

3.多方位取景以获得绝对效果,揭示模特的隐秘效果

4.不作镜头扫描,而采用镜头推移拍摄法,摄影机主要聚集在动作和运动上。

二、关于真实与虚假

“真实无法模仿,虚假无法转变”对布列松而言,艺术是对抗无能之苦的唯一依托。然而艺术还远不止这些。

创造是在原样存在的人和物之间建立新的关系。

三、关于表达手法

表达手法,既不分析也不解释。它在重新构建。

四、关于细节

眼睛的喷射力量。剪辑一部电影,就是通过目光将人物和人物、人物和物品连接起来。

让观众习惯于猜测那个只给出部分的整体。让人们猜测。给他们这种欲望

五、其他积累

布列松说:“扫除日积的错误,摈弃月累的虚假。明白自身之能耐,胸怀手法之成竹。”这应用于电影,应用于学习,也应用于生活。

《电影书写札记》读后感(三):摘抄

电影书写是一种用运动和声音构成的写作。

并不缺乏自然味,但缺乏自然。

尊重人的天性,不要刻意让天性变虚为实。

在电影书写中,表达手法通过画面和声音的关系获得,而不是通过手势模仿、体态和嗓音声调获得。表达手法既不分析也不解释,它在重新构造。

再电影书写影片中,画面犹如词典中的词汇。只有通过各自所处的位置和相互关联才能获得其能力与价值。

剪辑一部电影,就是通过目光将人物和人物,人物和物品连接起来。

创造不是歪曲活人,不是捏造物品。而是在确实存在的人和物之间。在原样存在的人和物之间建立新的关系。

你的想象并不针对时间,而是针对感情,尽管你想让感情尽量具有资料性。

戏剧艺术之立体,电影书写之平滑,泾渭分明。

越是伟大的成功,越是与失败擦肩而过。

要确定自己竭尽所能,挖掘出静止和沉默所传达的东西。

在舞台上,表演衬托着真实在场,强化着真实的人。在影片中,表演则取消真实在场的外表,扼杀摄影所创造的感觉。

是思想,就是要隐藏起来,但还得让人能够发现它。最重要的思想就是隐藏最深的思想。

事物变得更为清晰,并不是通过更多的光线,而是通过我观察它们崭新的视角。

就美术而言,不存在任何竞争。

画面和声音不应该相互倾力支持,而以接力的方式轮流工作。

模特。他们在拍片中失去表面。特征,会在银幕上赢得更多的深度和真实。正是那些最为平淡乏味之物,最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要让画面和声音相互保持时远时近的距离。没有独立的画面就没有独立的声音。

不要漂亮照片,不要漂亮画面,而只需必需的画面,只要必须的照片。

电影并不是从零开始,一切都应该受到质疑。

一位高手不是让我们听到写下的音乐,而是让我们听到他所感受的音乐。

《电影书写札记》读后感(四):淘宝不是万能的,人生才是。

这周五读完了布列松。

这几条摘抄,不适合在状态不好的时候读,读了也不奏效。

紧张、慌乱、烦躁的时候谁都有,这时候就得赶快找朋友聊天吃饭逛淘宝。如果这时候选择读书,那效果估计跟大哭时的Cindy状态一样:什么也听不进去。

在某些时刻,淘宝确实是万能的。

整理出了十二句:

■孟德斯鸠谈幽默:幽默的难度在于,让你在熟悉的事物中找到新的感觉。

■塞尚说:每一个笔触,我都如履薄冰。

■报纸消息:在伦敦,一个盗匪挖开珠宝店的保险柜,盗窃了其中的珍珠、戒指、金银和宝石。他们也在里面找到了隔壁珠宝店保险柜的钥匙,便将它席卷一空。结果这个珠宝店保险柜中,又有第三家珠宝店保险柜的钥匙。

(布列松在这则报纸新闻下方,写了一句短小的批注:首先要行动。)

■不要拒绝奇迹。要控制月亮,控制太阳,放开黎明和闪电。

■去制作一部影片需要很多元素,但只有一种元素能制作、销毁、并恢复原先的画面和声音:这就是“最初始的印象和感受”,别人无法理解的感受。正是这种感受让画面重生。

(读时想到贾樟柯,贾樟柯个人情怀很重,在他自己的情绪、记忆、判断中自圆其说,你很难反驳他的判断、也很难打败他的逻辑。)

■正是那些最为平淡乏味之物,具有最强大的生命力。

■过分无序或过分有序的事物会相互抵消,我们无法再区分它们,它们会奉献一种无差别的厌倦。

■数量、庞大和虚假会让位于简洁和精确。

■要当场挖掘,不要溜向别处。三心二意会混淆事物。

■我们的眼睛和我们的耳朵需要的并不是诚实的人,而是真实的人。

■阅读中所获得的思想,永远只是书本上的思想,要直接走向活人和物品。

■受智力控制的人,水平终究有限。你的第一感受是唯一有趣的真实。

嗯,最后一条是我瞎编的。剩下的都是布列松的原话。

凡事做到资深、极致,自能体会到其中的高级乐趣。布列松的乐趣确实很高级。想到还在坚持做片子的同学,这些灵感的小碎片对他们可能很有启发。

这几天在想,天天对着书或淘宝,会降低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判断力。总看捕鱼手册也不行,得真正撒网到大海中去。渔网空空不也怕,那就划着船,趁着黎明的光线,向更深处追溯。

这么说来,淘宝不是万能的,人生才是。

欲姑娘 2013.12.15

http://blog.sina.com.cn/missspurs

《电影书写札记》读后感(五):对罗伯特·布列松的札记

电影与电影书写

布列松提倡“电影书写”,终其一身都在反对“电影”。在他看来,(他之前的)“电影”都只是“拍照的戏剧”,是对戏剧的摄录,而戏剧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模仿。布列松跳转了以现实为模仿对象和考量对象的双重困境,直接将影像与现实分隔开来,让其通过运动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即剪辑,“写作”)来获得电影艺术自身的美学价值,布列松称此为“电影书写”。

自然与自然味

如果说自然是现实本身,那么戏剧通过模仿现实获得的便不是自然,而是自然味。戏剧清除了自然,并通过练习保留下了自然味,从而哄骗观众“这就是自然”。相同的道理,电影既然只是“拍照的戏剧”,那么对于现实本身的模仿也只是让它获得了自然味罢了,自然隐没不见。在布列松看来,电影书写逃脱了自然(现实)的评判,它自身便构成为一个体系:在画面与声音的关系中表达着自己的真实。

戏剧与电影

戏剧生搬硬套生活,其“自然味”是虚假的建构。电影作为“拍照的戏剧”,自然也是虚假的。“ 真掺假时真亦假”,这是说现实的真被转化为电影后,惨杂进了戏剧的假,因而“电影”看似真实,也是假的;“假到纯时假亦真”,即当戏剧不再被“拍照”形成为“电影”,戏剧的纯粹性便保持了它自身的真实。

演员与模特

当演员仍需不断地让自己像现实中的某个角色,模特只需是他自己。导演也不再是指导演员如何表演,而是告诉他需要讲出什么和做什么。不扮演任何角色的模特,其嗓音和动作说明一切;用独白代替了对话:他好像在自言自语。并且,模特通过重复动作变成了自动人,让动作服从习惯而不是意志,这是自然的法则。

真实与虚假

唯有“电影书写”真实地表现了生活的本质,它在影像的介质上重构了自然(真实):一种精神性的真实。“戏剧与电影书写若强行婚配,势必会两败俱伤”,这是虚假与真实的难以兼容。“在真实与虚假的混合中,真实突出了虚假,而虚假阻止人们相信真实。”电影书写只有它自身的真实,不容掺入半点虚假。“电影”则始终以似真(假象)的方式运作,但其偶尔不慎暴露出的虚假则让人窥见其本质:“电影”只不过是“拍照的戏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