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经典读后感有感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经典读后感有感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是一本由孙瑞敏著作,28.00元出版的2011-10图书,本书定价:228,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一):了解孩子的敏感期

书中描写了孩子0-6岁孩子会经历的敏感期,让父母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成长并提供合适的帮助和支持。并且里面提供了一些帮助孩子的方法,和孩子一些玩的游戏。本书是根据孩子的年龄为提纲,各个年龄断会有什么不同的敏感期。值得阅读和学习。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二):狼孩的故事

狼孩的故事

法国大革命开始后的第三天,三个猎人捕获了一个小男孩,他赤裸着身体,正在寻找橡果和树根充饥,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狼孩”。

尽管他也长大到十几岁,但由于离开了人类所需的学习环境,他丧失了许多人类基本特性:他看不懂绘画,对最刺耳的响声和最动听的音乐毫不理会;他不会说话,只会咕咕哝哝;他闻不出香水的香味,也嗅不出由于他极不卫生的生活习惯而造成的生活环境的恶臭;他不会开门,更不会站到椅子上去拿东西……虽然人们对他进行了反复训练,但他最终智力还不如一个三岁的孩子。

其实,狼孩的悲剧就在于他错过了幼儿成长与学习的“敏感期”。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三):六岁决定孩子一生

说实话一直对育儿类书籍没有多大的兴趣。即使当时万众瞩目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我看来也是那样的索然无味。这里我倒是不要标榜自己有多么的曲高和寡,只是我一直以来都坚信对孩子的教育归根到底都是人性的教育。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多看一些心灵和哲学类的书籍反而更加有用,只有做父母的把自己修炼到了一定的境界,教育孩子那还是件事情吗?

其实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孩子真的是需要我们这些自以为事的家长来“教育”吗?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其实我们真正要做的知识一个观察者而已。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他们有足够的灵性来教育好自己!我们就引导好了。好了,言归正传,说下我最近看了一本让我奉若神灵的育儿书籍——就是这本《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这本书我真心的推荐给我身边正在做妈妈和那些即将做妈妈的妹子们?推荐他三点:第一:事例简单,里面所有的例子可能就是你昨天生活中的一个场景;第二:浅显易懂的理论依据,这本书不像《蒙台梭利》那本育儿书那么深奥,但是这些浅显的道理足以深深地把你征服;第三:告诉你该怎么办?这是最最最重要的,有些育儿书籍仅仅是道理的堆砌,不具备实用性。其实第三点也是最值得推崇的一点。

这本书很棒,因为他让我明白了其实当你用心的陪伴孩子度过他的这些敏感期,孩子的性格、人格、价值观其实就已经形成。剩下的时间不过是我们在添砖加瓦罢了。所以我一定要做个有耐心的妈妈,陪伴孩子度过他人生中最最最关键的6年!

一切都靠边,嘟嘟摆中间!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四):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妈妈们看的,因为书中多次默认地把读者视角设定为妈妈。阴错阳差,我这个大老爷们反而把它拿来看完了,还好这些内容对爸爸们也有帮助,呵呵。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写0~6岁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敏感期,譬如语言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作者通过向读者介绍这些敏感期,分享这些敏感期的教育方式,来帮助新科爸妈更好地处理子女教育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教育小孩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耐心、宽容、正面的引导。

耐心指的是做父母的当谨记成长需要时间,不要急于求成。这个世界如此庞杂,孩子需要时间去了解,去学习,去适应,也需要家长们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它们,支持他们;同时,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敏感期会自然而然地交替出现,过于着急去促进它反而是拔苗助长,会破坏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

宽容指的是做父母的当谨记这样一个事实:人类获得经验的方式就是通过不断地尝试、犯错和再次尝试。对于孩子来说,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它所未曾经历过的,所以很多事物它都需要去尝试,这个过程中也会犯很多错误,然后才会慢慢成长起来。所以我们要给足孩子尝试和犯错的空间,不要过于限制他们的行为,不要对他们的错误过于严厉,尤其是尽量不要以强制的方式去纠正。

正面的引导指的是做父母的凡事都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恰当言语和行为作为孩子的榜样。对于孩子的疑问,主要从正面的角度回答,给予正面的回应;对于孩子的不当语言和行为,也应当以引导为主,从建立正面例子的角度来纠正。反之,对不当行为的苛责、反应过于强烈、以及强制措施,难以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都会孩子加强孩子这方面的兴趣。

希望分享的这一点点心得,能对各位爸妈们有用。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读后感(五):真的是孩子淘气任性吗?——读《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日常生活中,时常能看到有一些家长不让婴儿吃手,看到孩子乱扔玩具而被贴上调皮的标签,看到一些孩子因为空间敏感到处插钥匙玩而被责备,看到3岁多的孩子因为秩序敏感不让奶奶坐在爸爸的椅子上而被责骂成任性,看到一些家长就是一定要孩子依着自己,到底是家长任性还是孩子任性?

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总体而言,科学育儿知识的学习真的是刻不容缓。

女儿2岁九个月时,一直说话流利清晰的孩子忽然说话有点“口吃”,想表达一件事时很急,说“我 我 我 ····”,我当时想,是不是因为外婆回家了换成爷爷照顾她一个月,所以不适应导致的?或者是父母忽然变得严格或者太严肃?或者是因为最近她看的某个动画片,模仿里面一个人紧张时口吃的说法方式?我一直在观察。

一周多的时间,一直忍着不说什么,假装自己没看到女儿的变化,后来有两三次,我终于忍不住,跟女儿说:“要说一个我,不要说我我我”,我知道我不应该这样做,但是还是忍不住,我内心知道短期内家长当作没发现所谓的口吃,或许是最好的办法。我这样说后女儿也没什么变化,着急时依旧我我我,你你你,有时候反而更紧张。

就在这时候,我读到了孙瑞敏的这本书《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里面恰好谈到孩子口吃的问题,书中举例的是一个4岁的孩子,突然变得有点口吃,作者提出——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出现的“口吃”现象并不是真正的口吃。随着他的成长,当他掌握的词汇量足以表达他的想法和思维时,“口吃”的现象就会消失。

后来我再也没有跟孩子提过孩子的我我我,你你你问题,偶尔孩子着急时,我微笑告诉孩子,我们慢慢说,跟着孩子一起慢慢说长句子。后来渐渐地,女儿的“口吃”现象就消失了。

读完这本书,也让我了解到了为什么两岁多的女儿总喜欢让我重复讲同一本绘本或事故事书,有时候,一本书要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重复讲二十遍。以前只了解过秩序敏感期,不知道孩子需要靠重复获得内在的秩序感。作者提出——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需要靠重复获得内在的秩序感。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快乐成长,就应该满足他重复的要求。

另外,空间敏感和秩序敏感的章节也让我了解了为什么女儿每次都一定要自己亲自插吸管喝牛奶,一定要自己拿吸管,如果换成别人拿,就要哭闹。许多表面看上去是任性的行为都可以用敏感期理论来解释。读完,我庆幸,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依着孩子,没有忤逆她的意愿,以让她顺利渡过敏感期,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和自我的养成。

同样也是两岁9个月,有一次,女儿用小被子“打”爸爸,因为爸爸把她的小兔子玩具放在另一个位置上了,大人越是说不可以打,她越是打。我们开始很惊讶,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打过孩子,为什么孩子忽然打人了?她的反应非常强烈,我马上想到了共情,等她稍微冷静一点时,问她:“是不是因为你想保护小兔子?”她说是,我说:“你不是故意打爸爸的对吗?”她不回答,我说:“以后不打爸爸了对吧?”她说要打。我知道她还在气头上。

关于孩子打人,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孩子打人,也是敏感期的一种正常表现。他打人,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也可能是自己太过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也可能是他想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比如爱或不满,还可能是他想与别的小朋友沟通、交流等等。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认为孩子有“暴力”倾向,更不要给孩子贴上暴力的标签,因为孩子并不是真的想打人。”

“ 如果孩子的“打人”动作被父母发现,父母就严加管教的话,孩子这种打人行为与父母给予的关注之间的因果联系很快就会被孩子觉察。 这时,孩子就会非常聪明地意识到,无论父母在干什么,只要他打人,父母就会关注他。所以,孩子就会把打人当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种方法。可见,父母对于孩子打人的行为不要太敏感,否则就会让孩子的打人行为转化成他的一种习惯,他以后可能就会真的打人了。” “父母应该注意观察孩子。如果是这样的情形,父母应该跟孩子说:“你是不是生气了?”“你是不是受委屈了?”“你想他走开,是吗?”等等。当父母帮孩子把他想表达的意思说出来时,他就会如释重负,就会感觉父母理解他了,也就不会再通过肢体语言——打人来表达自己了。”

二胎还有一个月就要出生了,庆幸自己读了这本书,对孩子从出生到5-6岁的敏感期知识又做了新的学习,诸如婴儿对声音对颜色的敏感,口腔敏感期,手的敏感期,等等。以前读过一些书也有一些了解,但是这本书更为全面和系统。

本书值得家长们都读一读。

Zkf 2018-2-1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