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末代大亨的情缘》经典读后感有感

《末代大亨的情缘》经典读后感有感

《末代大亨的情缘》是一本由(美) 菲茨杰拉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1.00元,页数:2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末代大亨的情缘》读后感(一):末代大亨的情缘内容

好莱坞最高执行人施尔塔的工作,妻子明娜死了,在一场制片厂突发洪水中遇到了长得比明娜还明娜的凯瑟琳,塞西莉亚是施尔塔工作拍档的女儿,迷恋大她十来岁的施尔塔。施尔塔派人找到了凯瑟琳当天的同伴,发现认错了人,送她回家在家门口碰到了凯瑟琳,并追凯瑟琳,两人约会并发生了关系。但是凯瑟琳和博学的pua前夫离了婚准备和一个救了她的美国人结婚、并写了一封信给施尔塔。后来施尔塔和我结婚了故事到此为止中断了。后面杰拉德是想写因为商业纠纷施尔塔想去报复下我的父亲,想飞机降落后终止计划,没料到飞机失事了,三个人的遗体遗物被当地小孩都偷走了,报复计划也照旧了。

感觉写的其实是杰拉德生命末期在好莱坞的生活,当时格尔达住在精神病院期间。杰拉德爱上了好莱坞制片希拉的故事。说希拉长得像以前的格尔达,给她写情书,最后也死在了希拉在好莱坞的公寓里心脏病突发,年仅44岁。后面的事有很多都是希拉在处理回忆。格尔达在精神病院里还给杰拉德画肖像写信说思念……最后格尔达在医院一场大火中丧生。

杰拉德书中和现实中的大人物、总是活的风生水起很轰动,但死的都很意外都很无足轻重。这可能就是菲兹杰拉德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末代大亨的情缘》读后感(二):菲氏的浪漫爱情中总有一个被毁掉的男人

相比较了不起的盖茨比,阅读这部作品中少了那种处处可以采撷到芝兰需要小心翼翼看完每一行字的快感与折磨。但,这里依然有着菲茨杰拉德信手捏来的比喻,这些比喻往往不期而至,突然的好像劈开了云雾的闪电,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会有莫名的心惊,那种你不清楚作者究竟是如何想到如此绝妙比喻而产生的莫可名状的微妙感受。

寻常事物在菲氏笔下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路灯、草地、一滴清晨从窗户滑落的水滴,桌子上的一张纸,主人公抬头不经意扫过的路人,都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事物让故事本身显得更真实,也更贴近生活,把我们轻易的带回到了30年代偏安一隅傲视天下的美国。

在那个人人向往的,权力、金钱、美色、经典与垃圾、名留青史与遗臭万年,道德与罪恶共同构成的艺术与商业的殿堂中,所有爱情都带着讽刺的意味,你总是能发现那其中的隐藏的交易。可是,浪漫至上的菲茨杰拉德还是在这个大染缸里找到了他的爱情信仰。他让一个好莱坞皇帝爱上默默无闻的贫女。而且,这段爱情还延续了皇帝之前的梦,贫女长的酷似他死去的妻子。这像不像甄环传?这也是一个有着种种算计的痴情皇帝,他因为门第之见,为了事业错失了这段爱情,等他想要寻回的时候,却被死神抓到了地狱或天堂。

与盖茨比和迪夫不同,施塔尔的死亡与爱情本身无关,他也从来不曾堕落。可是,在他种种人生挫折中,前妻的死亡与凯瑟琳的离开给他带去的痛苦依然是最大的。

即便泽尔达疯了,菲茨杰拉德依然相信爱情才是人生最大的救赎可能。也许,这和他人生最后三年寻找到了另一段爱情有关。

希拉陪菲茨杰拉德走过了人生中最后也是最困顿的三年,她就像过去的泽尔达,也许这就是凯瑟琳像明娜的原因。关于希拉和菲茨杰拉德的爱情,以及泽尔达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我还并不清楚。只是知道,在菲茨杰拉德去世8年后不幸于一场火灾中逝世的泽尔达与丈夫合葬一处。

如果菲茨杰拉德没有那么早去世,他和希拉、泽尔达的故事,会不会像凯瑟琳赫本和斯宾塞屈赛的故事一样呢?好莱坞的不了情永远都在上演。

《末代大亨的情缘》读后感(三):未完成的英雄哀歌

依照菲茨杰拉德的计划,这部小说只完成一半多一点(三十小节的十七小节)。但从情节上说,人物已塑造得非常完满,精雕细刻让人叹服——主角施塔尔留给读者强烈的印象,他身上任何神奇的色彩都能让人窥破出一些人性的奥妙。比如他精明而和善的微笑:“这种微笑,是由于他尚未老成就被推到较高的地位,因而以调换的方式发展过来的……最初是那种表示对长辈们的尊敬,后来随着自己的决策迅速取代长辈的决策,他就使用一种不易被他们觉察的微笑——最后发展成现在这样,这是一种慈祥的微笑,有时只是一掠而过,带着些许的敷衍……”。

菲茨杰拉德曾为小说写了一个非常详细的创作提纲(像短篇小说一样长)。海明威说这个创作提纲“异常宏大,既使假以天年也无法完成”。这似乎有点夸张了,菲茨杰拉德想将小说写成“英雄悲歌”。主角门罗•施塔尔的原型是原米高梅首席制片欧文•撒尔伯格(1899-1936),他少年老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像拿破仑一样擅长运筹,是菲茨杰拉德理想中的英雄,而且是最有诗意的悲剧英雄。

欧文•撒尔伯格二十出头就掌管非常庞大的电影产业,他的周围尽是从世界各地来好莱坞淘金——在严苛的优胜劣汰中留下来的人。他从中开创和完善了制片人和明星制度,并像“赶骡队”一样使用编剧(菲茨杰拉德也在他手下工作过),因而“成功地度过了从默片到有声片的困境以及大萧条时代”。这使他在影史上的地位可以和卢米埃尔兄弟、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卓别林那些人相比。

这本小说运用了撒尔伯格的大部分经历,唯独其妻诺尔玛•希勒(1902-1983)被排除在故事之外。主角门罗•施塔尔是一个丧偶者,并与一个很像他前妻的女人产生感情纠葛,这段感情虽然优美,但是带着忠于家庭的婚外恋者才有的现实主义色彩:既迟疑不决又忧伤冷静。菲茨杰拉德在好莱坞期间结识了女作家希拉•格雷厄姆,并说她很像年轻的泽尔达,泽尔达当时住在精神病院里。小说中那份感情的品质被菲茨杰拉德写在创作提纲里:

“塔莉亚是个贫困而不幸的人物,她的外表始终是中产阶级的,这一切与施塔尔期望的辉煌人生不太协调。当她意识到这一点时,她暂时离开了他,她离开他并不是因为施塔尔没有意思娶她为合法的妻子,而是因为她在精神上受了伤害,那份虚荣,她原以为自己早已不再受它的束缚,可其实依然残留在她的心中。”

小说恰好在女主角离开,施塔尔刚刚开始为公司控制权而战斗的时候中断。这段战斗只需想像就知道有多么复杂,这也许就是海明威认为小说的规模非常宏大的原因——他为一个老人和一条大鱼几条鲨鱼的战斗就写了一个挺长的中篇——门罗•施塔尔处于四面受敌之中。但菲茨杰拉德看起来有自己的一套小说美学,他将决定作品品质的部分放在小说结尾,结尾是施塔尔的葬礼,这将是一场讽刺的盛宴,而且比古老的哀歌还要美。

菲茨杰拉德对海明威既敬佩又不服气,他在这本小说的札记里说:“我想写几个恐怖而难以模仿的场景,我不想写得让我的同代人感觉肤浅,像欧内斯特(海明威)那样,格特鲁德•斯泰因就说过,他是个适合放在博物馆里的作家,我敢说,如果我能保持身体健康,我一定会走得很远,取得一些小小的不朽的佳绩。”看来菲茨杰拉德对格特鲁德•斯泰因的话耿耿于怀,海明威曾把这件事讲述给《爸爸海明威》的作者A•E•霍契勒:

“吃过晚饭,斯科特谈起格特鲁德•斯泰因。有一件事他放不下心来。斯泰因有一次说过,斯科特的热情和我的热情不一样,斯科特非常不安,他肯定她的意思是说我的热情比他高。他刚一开头,我就对他说斯泰因谈的什么热情不热情全是瞎说,因为我们都是真正的作家,我们尽可能写出最好的作品,一直写到死才罢休。我们当中没有什么热情不热情或者别的事情的竞赛。然而他继续一遍又一遍地说个不停。”

但是这时命运没有倦顾这位天才,小说刚写过一半就因心脏病死于希拉•格雷厄姆的寓所。但是他的确做到了“尽可能写出最好的作品,一直写到死才罢休”。他在此书中所写的热情就是欧文·撒尔伯格带领电影业度过大萧条的那种热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