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游记》漫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游记》漫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游记》漫话》是一本由林庚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1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游记》漫话》读后感(一):林庚《唐诗综论》《<西游记>漫话》读后

李北源

初识林庚先生,是高中课本的《说“木叶”》。林先生引经据典,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以“袅袅系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入题,谈“木叶”、“落木”“树叶”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诗歌中艺术形象的表达却各有擅场。甫读此文,大开眼界,不由感慨古代诗歌的一字难易,无怪乎郑谷有一字师的佳话,贾岛苦心于“推敲”,王安石“春风又绿”,亦佩服林先生对中国诗歌的广见博识,游刃有余。

之后,偶然发现商务印书馆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系列中有林先生的《唐诗综论》,欣喜拜读,却未免失望。原因在于林先生后期的诗论作品,有两大特色:一是感情过于充沛。梁任公先生说写评论文字笔端要常带感情,方能感动读者。但学术文字却不能激情四射。林先生的《盛唐气象》《诗人李白》两大论文名篇,在业内颇受推崇,甚至有格局一新的评价。于后进读来,却热情太盛,荷尔蒙太多,作者似乎陷入了唐代磅礴大气的诗歌创作黄金年代,融入了诗人李白浪漫不羁的一生,这种写法使我这种冷淡的读者,觉得文章的中立性不够,不太客观,得出的结论也不那么信服。二是阶级学说盛行,过度拔高。马克思老前辈的阶级斗争学说,用在史学领域,我尚能接受,用在文学分析,则是敬谢不敏。古代的诗歌创作当然有受到民间的影响,但本质上还是文人士族的私人创作,个人烙印强烈,即使有为民呐喊的,也只是部分作品。更多的体恤民情之作,也是诗人强赋新词,恰如闺怨词一般。所以,李绅《悯农》诗传诵千古,自己却穷尽极欲,朱门酒肉臭。用阶级斗争学说分析古代诗歌,具体篇章还好,一旦全面铺开,就不忍卒读了。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古风>春种一粒粟》等作时,不免有别扭之感。

《唐诗综论》中倒是一些篇幅较小的诗论文章读起来饶有趣味,如前文所述的《说“木叶”》及《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谈孟浩然<过故人庄>》等。这些诗论大多就诗论诗,着力于分析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思想,读起来清新怡人,自然流畅。不出意外,这些短篇谈诗散文大都是先生早年的作品。不由感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界的荼毒实是遗祸无穷。想起陈寅恪先生当年答应任职中科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提出的两个条件:一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是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陈先生认为“不能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何其有先见之明。时期,林先生加入了“梁效”这一江青的御用写作班子,大肆批林批孔,成为四人帮在文艺界的金牌打手,污名伴随终身,又是何其可叹。

回到《<西游记>漫话》,这本“大家小书”令人耳目一新,击节赞赏。第一篇文章《关于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于1956年政治气候风云变幻,“反胡风”运动轰轰烈烈之际,就当政者主推的大闹天宫是反映农民起义的”主流“观点,扎扎实实从中外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否定的意见。这种研究,不仅卓识不凡,更是颇具胆色。

第二篇论文《《<西游记>漫话》,不仅有一得之见,更能抽丝剥茧,自圆其说。通过追溯明代市民小说,比较赵正和白玉堂两大话本人物,得出孙悟空的性格形象的生活基础来源于市民生活中的江湖好汉形象,而又凭借市民文学中“讲史类英雄传奇”的历史使命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超出了一般好汉而具备了英雄气质。通过对比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的发展,得出了孙悟空的喜剧性格来源于“市民戏曲中的喜剧传统”。最后,又通过论述《西游记》的童话精神——“这种童话精神产生于《西游记》已有的神话框架,并且与明代中后期李贽的‘童心说’所反映的寻求内心解放的社会思潮相一致”——解释了为何孙悟空“高度的英雄性格与高度的喜剧性格的统一”。

林先生对孙悟空性格形象的生活基础和精神内涵的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如他解释孙悟空在取经前后武力手段为何天差地远时,以童话性来说明:“儿童的想象常常只是相对于一个具体的情境而出现的,因此哪怕是对同一个人物的想象,也可能随着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出现前后不一致甚至完全矛盾的现象。这在童话中往往可见。”如此解说,虽别开生面,但细细思索,却是入情入理,恍然大悟。

林先生的《<西游记>漫话》成书于八十年代末期,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已接近落幕,《西游记》又是先生偏爱的文学作品。天时人和皆具,本书可谓是真性情的产物,因而读起来如行云流水,引人入胜,不时涌现的生花妙笔,惊人洞见更带人以知识的享受,值得读者“细细德阅读慢慢地体味”。

唐诗综论

林庚

商务印书馆

2011年11月第1版

《西游记》漫话

林庚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北京出版社

2011年2月第2版

《《西游记》漫话》读后感(二):重新了解西游记

林庚先生的这本书篇幅不长,其内容却十分深刻,说来惭愧,尽管对西游记里面的一些故事很熟悉,但多从电视剧、小人书或者动画片了解《西游记》这部小说的,真正的原著我并没有看过。林庚先生的书实际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关于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二是《西游记漫话》,都对《西游记》里面的人物故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于大闹天宫,孙悟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他只是凭借他的一身本领单干。二是起因很简单,只是因为玉帝轻视了他。三是玉皇大帝并不是作威作福的帝王。四是尽管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的时候曾说过:“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但孙悟空并没有打算做玉帝。最后,大闹天宫是由于孙悟空的轻敌大意而被压在五行山下不得出来,之后遇到了认为是英雄的事业,就欣然走向了新的事业。所谓的大闹天宫,无非就是孙悟空以其高超的偷盗手段接连作案罢了,既没有丝毫动摇天宫的统治,也没有任何政治目的,或什么安排与计划,这和反应农民起义是一点关联都没有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形象原是以市民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为生活依据的,这在整个《西游记》故事中无不体现出来。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本不过是全书的一个序幕和前奏曲,它被安排在前七回,乃是为孙悟空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出场和出色的亮相,这种安排是为了将孙悟空推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而成为无可争辩的主角。也全面展示了孙悟空神偷变化的手段、非凡的武功以及经得起失败考验与痛苦折磨的硬骨头的品格。这也便是他此后西天之行的一个凭藉和缘由,也是他好汉生涯的开始。

西天之行的危险行程其实是闯荡江湖的集中与变形。江湖上既然多风险,自然也就需要有人保护,这正是江湖上英雄好汉们之所以大显身手了。《西游记》中唐僧一行所遇到的种种危险与劫难,大致说来分成两类:一类是碰上了各路妖魔的打劫。这构成了西行中的主要内容;另一类则是孙悟空见义勇为,主动去擒拿和降服妖魔,这些与取经并无直接关系,却正是江湖好汉的本色当行。这些不过是市民小说中常见的江湖风波的翻版,比如鲁智深大闹桃花村与孙悟空高老庄降伏猪八戒就何其相似。不过,孙悟空的性格形象却是从市民文学中获得了升华与超越的力量,他所拥有的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使孙悟空成为不同寻常的英雄,而都市流氓无产者的弱点几乎淹没了那些行侠仗义的英雄品格,他们缺少一种更崇高的人生使命的呼唤和精神追求。而英雄总是要经受考验的,西天之行就是一个经受考验的历程,而孙悟空诙谐俏皮的游戏态度与随机应变的聪敏的天性,使他似乎对一切都满不在乎,总是可以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将一切严重的考验应付得轻松自如。《西游记》的特殊之处又在于孙悟空最终是一个胜利者。

不过西行路上,孙悟空皈依佛教不过是他西天之行的一个缘由而已,并不曾真正受制于佛家的信仰与戒律。此外,对于佛门的家风,孙悟空也多有嘲弄,对佛门的尊者也没有什么敬意,他不是一个佛教徒。而孙悟空的西天之行也不是出于被迫,紧箍咒在西行途中没有起到强迫孙悟空西行的作用,而是维护唐僧的尊严和权威,紧箍咒赋予了唐僧一个神秘的力量。师徒四人中被迫西行的是猪八戒,他之所以还能够坚持下来,多半倒是因为孙悟空对他的束缚力以及孙悟空化险为夷,绝处逢生的非凡力量。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时,他所渴望的便是有机会再显身手,而唐僧的到来正是使他获得了这样一次机会。

《西游记》中许多最富于喜剧性的故事情节常常是发生在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的,如果说孙悟空是主角,则猪八戒就是他的重要的配角。猪八戒的原型是来自农村的,而孙悟空的原型则是来自市井的,市民的文艺里也常常拿乡下佬打趣,其实二人之间本无根本性的冲突,孙悟空至多也只是拿猪八戒开开心,搞些恶作剧而已。

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曾经被搬上舞台。金院本有《唐三藏》、元初吴昌龄有《唐三藏西天取经》、元末明初的杨景贤又有《西游记杂剧》流传至今。这些戏曲的某些成分因此也就可能在《西游记》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影响并留下痕迹。举例来说,《西游记》中的每次劫难,都自成局面,并且有高潮有始末,单抽出来都可以顺理成章地改编成一出戏曲。

《西游记》所展示的是一些动物世界中所发生的故事,其中所写的神魔除去尸魔以外,几乎都是由动物精而变成的,这仿佛是动物园的猴山、狮子山、水族馆和昆虫馆,因而也便自然成为儿童锁喜爱的乐园。在《西游记》中,这些动物形象往往都保留着它们自身的特征和习性,表现出儿童对于动物世界的浓厚的兴趣,细致的观察和活泼的想象。所以把大家也带入了天真烂漫的童话世界,孙悟空作为主角,其好动不安的特征也正合乎儿童的天性,以猴子为主角,正好满足了儿童的这种好动的心理。《西游记》也是一部深得儿童喜爱的小说,其中正包含着丰富的童话因素。

说实话,由于对原著没有很深入的了解,林先生的书也不过是浅尝辄止,我并没有深入领略到其中的深层意味,不过从中了解到了不少知识已经让我很满意了。继续观看大家小书的书籍。

《《西游记》漫话》读后感(三):大闹江湖

诸位看官,有道是: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这一句话,就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东土大唐,来看这么一段故事: 孕慧根顽石出灵猴, 闹江湖大圣逞英豪。

好了,书说不下去了,只能言归正传,来正经的。

常言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就是要告诉我们,随时随刻都可以读西游——没毛病吧。事实上,《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我读的次数不算少,但都是当做趣味故事读,连品味的地步都没有达到,更别说研究了。近期利用假期潜心读了几部大学问家研究西游的成果,收获颇丰,感觉自己略有精进,十分欢喜。下面就简单说说我的思考。

《西游记》究竟要表达什么主题思想,是宣扬道教要修炼金丹,是信仰如来要弘扬佛法,还是讽刺社会黑暗处处牛鬼神蛇,又或者只是降妖除魔的少年童话?要是知道了《西游记》的来龙去脉,我们就会发现,这本书很难有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因为作者吴承恩也是在众多原生故事之上进行创作,而且成书后也许有很多其他作者出于某些目的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最终成了我们看到的世德堂本这个样子。

所以我们不去分析《西游记》的中心思想,也不去管为什么孙大圣为什么大闹天宫那么厉害到了西游路上却常常无计可施(这个我下篇书评准备讲),我们就单单看看其中人物。

第一个当然是主角孙悟空了。

大圣是一个英雄,一个江湖英雄,一个最后以喜剧大团圆结尾的江湖英雄。为什么是江湖?大圣刚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时候,还是天真未凿的,去菩提祖师那里学艺,自己说自己是“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罢了。一生无性。”果然是小孩子心性,只是后来,在菩提祖师这里变得江湖了。

菩提祖师别看是大神仙,仔细一品味,浑身上下洋溢着满满的江湖市井味道。此话怎讲?打一开始,就问猴子要学什么,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占卜打卦,我这都会,任君选择。看看看看,这都是市井里的谋生手段,连最后给的筋斗云,和《水浒传》中戴宗的神行术,也相似的不得了。戴宗是干啥的,押牢节级——妥妥的社会人。最后悟空顽皮,祖师爷将他逐出门去,附上一番不要卖弄的告诫,也是江湖上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点醒与防身的手段。

猴王学成出师,在天上人间闯荡,从大闹天宫到降妖除魔,我们发现,他所处的世界,其实就是江湖。天上的仙人有尊卑秩序,那是官府系统,各路妖怪拦路打劫,占地为王,这是绿林,还有的妖怪有神仙撑腰,没错,这是官匪勾结。吃人肉的、下蒙汗药的、强抢民女的,全是江湖险恶风波。我们还发现,大圣在江湖闯荡,他这一身武艺用的少,最多的反而是“偷、迷、扮、骗”等江湖手段。

偷仙桃盗金丹,五庄观里偷吃人生果等等等等,数不胜数。所以八戒在祭赛国的金光寺就和别人夸口,说我师兄是个“开锁的积年”,东方朔在帝君处见到悟空,就喊老贼:“老贼,你来着怎的?我师父乜有仙丹你偷吃。”更别提辛苦炼丹心有余悸的太上老君了。而偷时常备的瞌睡虫,弄翻了造酒的仙官、盘槽的力士、看门的童儿,更是大圣的得意手段,仔细一想,那可不就是蒙汗药和迷香么,江湖上下三滥的手段。最过分的是大圣尖嘴猴腮一个猴子,活脱脱的一个小偷形象。还有扮和骗,也是大圣的拿手好戏:和二郎神大战变鸟兽虫鱼,在火焰山变牛魔王骗走芭蕉扇,扮作红孩儿奶奶救师傅,甚至连巡山的钻风,我们的美猴王也会去扮一扮——学会的七十二般变化,全变得是江湖市井的人物还有儿童喜爱的动物王国!

江湖的大圣,是怎么变成英雄的呢?是成为孙行者,保唐三藏去西天取经之后。一路上除尽了魑魅魍魉——有主动送上门来想吃唐僧肉的,也有莫名其妙但是架不住大圣手痒见义勇为的。主动送上门的不说,避无可避,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是见义勇为拔刀相助。而见义勇为之下莫名其妙的第一个受害者要数猪八戒了。话说行者来到高老庄,听闻有妖怪,顿时大喜,说道:“因是借宿,顺便拿几个妖怪儿耍耍的。动问府上有多少妖怪? ”我们注意到几个关键词,顺便和耍耍,就知道大圣有怎样的英雄气概和一点点的童心未眠。

至于大圣爱护自己的江湖名声,喜欢显示手段——“让你瞧瞧俺老孙的手段”,这些浓浓的江湖习气,我就不展开说了。

本身有英雄气概,又做了英雄的事业,最后取得了大圆满的结局,加上本身江湖好汉无所畏惧、善于战斗勇于战斗的精神,还有稚气未脱的真性情和亲民的江湖习气,我们的大圣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喜剧英雄,平民版的,简直完美。后来我才想明白,《西游记》是民间来的,主人公寄托了人民的希望,人民希望有一个惩奸除恶的英雄人物出现,就算路途艰险九死一生,但这个英雄不退缩不厌倦不绝望不徘徊不犹豫,而且自信乐观,绝处逢生中举重若轻,他一现身就有希望。包含这样的希冀,完美不是正常的么。

接下来说说猪八戒。实际上,八戒是第二个主角,是衬托悟空的。这两人在性格行为方面的种种差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猴哥是个英雄,八戒总不能变成狗熊了吧。那八戒是什么,八戒代表着老实巴交的农民形象。

很容易看出来,八戒从高老庄出来的,原来就在高老庄种地,肯干活,就是吃的有点多。更为明显的是,八戒的武器,钉耙,不用多说了吧。大家最熟悉的桥段,就是八戒动不动就要散伙回高老庄,这也是农民恋家的体现,眷恋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与之对比的孙悟空,有个宫殿般的花果山水帘洞,也没见大圣嚷嚷着回家享受。

在这样的人物设定中,市民与农民就是悟空与八戒,八戒在耳朵中藏私房钱惨遭猴头骗走,猴哥常常打趣八戒,称之为“呆子”,老实憨厚可见一斑。八戒偶有反击,撺掇师傅念紧箍咒就是经典事例。然而毕竟两人是师兄弟,共同对敌时也是齐心协力。因为就市民本身来看,尽管嘲笑农民土里土气,但自身也是由农民变化而来,本来就兄弟,只是进城早晚而已。

至于唐三藏和沙和尚,我觉得代表的是还没有当上官员的秀才和普通的士兵武夫。唐僧拜佛求经为的是心中的大道和一个体制内的位置,自身手无缚鸡之力,面对江湖社会的险恶风波常常懵懂无知,生活在书中的理想世界。沙和尚一介武夫,憨厚无欲无求,大概也就是这样的社会阶层。

读完本书,更多的是感觉到不一样的读书方法。是一种品读、咀嚼人物的境界。林老先生作为一个诗人,对于《西游记》的理解如此深入,其实也是平时积累的高出我们普通人太多,我心里是有数的,但在这么高的境界中,林老先生在客观深刻中还保留着足够的童心,着实让我大大的佩服。就像他老人家九十华诞时,有人向他请教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

多吃点胡萝卜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