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红与黑》读后感锦集

《红与黑》读后感锦集

《红与黑》是一本由司汤达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5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与黑》读后感(一):自尊、野心与愤怒

《红与黑》表面上是一个屌丝与两个白富美之间的故事,实则是对拿破仑覆灭后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的“道德社会”写照。一个平民怀着对名声和权力的野心,在进入上流社会的过程中他所经受的全部侮辱、蔑视一步步摧残着他看得比生命还重的自尊心。

《红与黑》读后感(二):反抗、斗争

拖拉了两年半,终于耐着性子把这本书看完了。第一次看的时候,才看了书的四分之一,就妄下结论,把于连看成是一个龌龊卑鄙的青年。这次把整本书看完,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一本描写英雄末路的小说,自小贫穷却骄傲敏感充满野心,脑海里构建的又一个辉煌的拿破仑帝国与人们只崇拜金钱、马车、马的现实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注定生活在其中的英雄要经历剧烈的斗争。在贵族的客厅里,思想与行动的反差时时困扰着于连,本性孤高但要在众人面前虚与委蛇。

在被判刑后,于连的反思,既是从更高的地方看透了现实的种种现象本质,也是认识到真正的英雄无出路的感慨。在书的末尾,在孤独中,于连回顾自己的一生,所有那些发生在自己和身边以及自己做过的事以更清晰的面貌重现在脑海里,坦然面对死亡吧,像一位拿破仑时代的骑士那样,死亡是勇敢的人的行为。

《红与黑》读后感(三):零碎的想法

总体故事还算喜欢,我看到了一个年轻人,自卑、敏感又自傲,和原生阶级格格不入,而又不能完全被上流社会所接受,为了阶级苦苦挣扎。 真正的牺牲,不是“陶醉在自己的牺牲会获得的别人的赞叹和自我满足”,而是“我为我将做的事感到羞耻和无法被宽恕,但我依然这样做,甚至来不及想到愧疚”。这就是在我心里对两个女主的看法。如果用现在常说的爱情观来表述,一个人是感动了自己,另一个才是真的爱对方。这也是最在判决后,明明两人目标一致,都希望男主上诉,却得到了男主不同的对待的原因。 但我不是很接受这版的翻译,很多话读起来很拗口,觉得过于啰嗦了。 似乎找到了在每一章节开头写题词的先例,学文学的舍友告诉我,这个时代开始,作者会想到哪写到哪,比较发散。 我认为对于西方历史的匮乏,对《圣经》的陌生和对莎士比亚的不了解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

《红与黑》读后感(四):部份个人的真实阅读体验

该版本的翻译并不好。至少不太像考虑过读者阅读流畅度的样子。不过,在假设“心静”的前提下(我常常浮躁),通过“上下文细读+句子重读”,其中的困难基本可以克服。意想不到的是,这于我个人而言并不是令人心浮气躁的火药,倒是增进了我对小说的理解,更加明了其中的细腻……当初“娇惯”地悔恨翻译的时候,是一定程度上的塞翁失马了。 小说的书写主要关注的不是行动与情节,而是以心理活动构成了一个个行动的原因和结果。情节和场景、物件描写是弱化的,这些时常作为描写社会生活图景和时代风尚的重要手段。作品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具体、丰富、细腻、迂回/反复达成了同样的目的和不同的效果。这与之前读的《巴黎圣母院》非常不一样,和陀氏的小说有倒是有些相似。

《红与黑》读后感(五):2019.5.6

读完后再读作者的解读稿件和开篇郝运的译者序对理解本书有很大的帮助,于连有反抗命运,奋斗向上的一面,但绝不能看不到他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从一开始的理想主义到一步步融入厌恶的贵族中,思想上也认同这群人的做法。如果只读网络的评论,你会以为这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形象,存在唯一正确解读单一层面的理解,但这本书塑造的形象是那么的丰富,同样也必须要考虑到它呈现的社会形势。读完本书我有一个感慨就是网络上的意见,还是业余读者居多,多读书吧。

读了会儿,导言顺畅的读下来主要在知人论世,但是正文部分总觉得行文逻辑有些怪,也可能是因为长篇小说可以使用复杂的句子来叙述,读起来总觉得刚开始写景就目的性的转向要讲的事或人身上,节奏感很难把握,说不清是自己太久没看长篇的缘故还是翻译的问题亦或是文风如此。但自己阅读的过程中时时走神想些烦恼的问题,一页竟然倒回去数次才看明白。 2019.4.16 于连出身贫寒渴望出人头地而过分功利投机,另一方面此人成长过程有幸得神父军医教导得以研习熟记拉丁文圣经,这在当时可说是得到了伸父职位的希望,有利于一步步往上爬,另一方面此人阅读量小接触的思想单一,这就不可能不偏激,作为地方农村的识字群体,他自认思想高人一等,贫穷令他过分敏感,作者对他出身和思想,学术的描述中他的局限性显而易见,现实却不是这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