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华尔街的肉》读后感1000字

《华尔街的肉》读后感1000字

《华尔街的肉》是一本由(美) 凯斯勒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尔街的肉》读后感(一):我只是股市绞肉机里一块肉

1985年,安迪•凯斯勒以一名AT&T的软件工程师的身份阴差阳错地进入证券市场,此后他的身份和思想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分析师到策略师,再到投资人。在互联网的泡沫鼎盛之时,预感不详的安迪.凯斯勒抽身离去——尽管此时他的不少老朋友还是继续留在华尔街,为网络股上市摇旗呐喊。但后来的状况证明了安迪选择的正确——当互联网泡沫破灭之时,安迪已经成为美国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而他的老朋友如奎特隆、格鲁伯曼却潦倒不堪,甚至面临牢狱之灾。

安迪•凯斯勒在这本书里展示了在他入行的二十年间,在华尔街这个庞大的名利场中,投资银行尤其是分析师们的生存状态。他对科技股大起大落的见证,引发了他对整个分析师行业的反思:众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人云亦云,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分析师丧失了本应秉持的客观中立的立场,沦为投资银行上市等业务的吹鼓手。而在凯斯勒看来,2000年的那场互联网泡沫,只不过是分析师这一行业所蕴藏的危机的一种表现,这也并非单单是人性的盲点或是自私在作祟,更多是源于分析师这一行业的 “娱乐性”——投资银行不但用那些未曾灵验过的模型和分析工具来增强说辞的可信度,而且还要包装、推销、炒作自己,这些手法与娱乐行业无异。

刊于《东方企业家》2011年1月刊,转载请注明出处

《华尔街的肉》读后感(二):《华尔街的肉》

这本书看的还是很快的,大概看了3天吧,不到,就看完了。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东西。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不怎么样,讲的是关于分析师在顶尖投行做的事情。当然了,作者对投行的价值观的转化做了批判。这点在看了几本书后读者们应该都已经意识到了吧。可笑了些。投行终归是企业,企业或者公司的根本目的是利润。投行将目光长远的为客户服务转变为只顾眼前利益而牺牲客户的利益,最终,投行怎样都是为了利益的,只是价值观的暂时转变,这就像分析师注重基本面分析还是注重短期的技术分析一样,但无论如何,根本目的不都是为了给客户盈利吗?算了,我说错了,应该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可是投行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难道是从图的吗??长远来看,客户的利益就是投行的利益;短期来看,客户的利益和投行的利益是冲突的。所以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大多数选择了短视,于是一场金融危机杀死了无数投行。可是我还是不明白。就像如果改革开放短期和长期的利益不一致,即短期使中国人富裕起来,长期不行,那么我们还改革开放干什么呢,不是浪费时间吗??所以,既然一味短视的牺牲客户利益,而不顾客户的长期利益,最终得不偿失,投行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唉,我不理解,真是纠结。反正08年的金融危机杀死了很多的投行,12年了,4年了,存活下来的投行寥寥数家,但是,现在这几家投行,又是怎么做事的呢?真的很好奇啊。其实,终归是人性吧,巨大的金钱利益与客户的利益在天平两端时,其实这本来就不对吧,他们本该在一边的不是吗?

算了。

1,这本书看完了,我基本了解了投行分析师的工作,恩。我觉得不是很感兴趣。但是我至少了解了一点,基本面分析很重要,虽然太长远了很多人没耐心,但是,本杰明.格雷厄姆作为巴菲特的老师,他的教诲还是非常的深入人心的。

2,这本书没有太大的价值,也许我只看了一遍,没有看仔细吧。不过我也没啥耐心再看第二遍了。是的,确实是《说谎者的扑克牌》的作者迈克尔.刘易斯给这本书写了推荐序,所以我才有耐心看第一页,第二页。。。但是没耐心看第二遍第三遍。当然了,《说谎者的扑克牌》在看第三遍。这本书不仅有趣、可笑,而且设计了一些交易操作我没看懂,以及关于次级贷款的东西啥的需要在理解。反正,还是迈克尔.刘易斯的书好看一些。也许是因为粗俗吧。

怎么说呢?这本书我明天再翻一下,就要换回去了,耶,终于可以还回去了。

我知道了在投行有分析师这个职位,恩,不是我感兴趣的职位,原因是,分析是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被交易员和投行部的人操纵,拜倒在金钱下,短视的分析师走红,真正地分析师被迫离开。没什么意思。不是我想要的职位。但是CFA还是很重要的呢,该考的还是要考的。特许金融分析师。

华尔街除了分析师、经纪人、交易师、投行部做并购的人员、 管理者、行政人员。恩,还有什么呢???我很好奇,未来我想做什么呢?当然了,首先是我能做什么,先有资格过了人家的门槛才行,连门槛都进不了,就开始挑三拣四也太厚脸皮了些。恩。

终究还是希望,我热爱的是一份好的职业,一份好的事业,一份值得的使命。然后所有的付出才是值得的。无论如何,付出总会对的吧。还有酒店不是吗?

《华尔街的肉》读后感(三):这座名利场的实录

10月工作之余,阅读过《华尔街的肉》一书,这是行业研究员现身说法,对神秘的华尔街的揭密之作:回顾自己曾担任投资分析师的20年生涯,安迪•凯斯勒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将读者带入一个光怪陆离的华尔街世界,领略到华尔街的稀奇古怪、百态尽出。虽说投资顾问与行业研究员供职于不同的部门,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投资大众,而研究员服务于基金买方,同时向投资者提供书面的研究报告,即便是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华尔街,他们每个月也有通话数量、拜访客户的要求,在看到他们也要通过美国证券法细枝末节的考试的时候,我忍不住会心一笑,原来他们也是要被死记硬背折腾的呀。

在华尔街这个庞大的名利场中,安迪•凯斯勒对整个分析师行业的反思:众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人云亦云,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分析师丧失了本应秉持的客观中立的立场,沦为投资银行上市等业务的吹鼓手。而在凯斯勒看来,2000年的那场互联网泡沫,只不过是分析师这一行业所蕴藏的危机的一种表现,这也并非单单是人性的盲点或是自私在作祟,更多是源于分析师这一行业的 “娱乐性”——投资银行不但用那些未曾灵验过的模型和分析工具来增强说辞的可信度,而且还要包装、推销、炒作自己,这些手法与娱乐行业无异。

这原本也是一本充满喧闹、生动描述的书,那么还是用原文来引述作者的客观描述吧。

1、关于当分析师的条件:“那么,当分析师需要什么条件呢?首先,分析师职务根本没有任何资格条件,我总认为,猴子也能做这个工作,而且,确实有许多分析师就是猴子……大多数分析师都是误打误撞进入这行的……通过以下三种途径:1.告诉面试官,他们真的很聪明,并用一流商学院MBA学位证书来证明;2.现任分析师的助理;3.对所负责的行业有实际经验”(P26)

2、在股市一言九鼎——这也是很多股评人士的“功力” :“格鲁伯曼是个爱自夸的家伙,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是分析师的营销能力之一,你要让投资人相信你预测准确……”(P28)

3、经常被宰的散户:“个人投资者总是等到股票价格上涨时才会开始追高买进,然后又抱怨股价下跌;或是紧抱着行情好的股票不卖,任务一定还会再涨,等到价格下跌时,又来责怪……”(P40)

4、对摩根士丹利研究部的评价: “结果,我发现,摩根士丹利的研究部门真烂。我在潘恩韦伯时的纪律——做出正确的买进或卖出建议、整年向客户进行营销工作、每个月打至少100通电话等,在这里根本不存在。……该公司之所以能在“I.I排名”中维持还可以的成绩,是因为毕格斯在十多年前组成的“一流研究团队”还有一些老本。不过,整体来说,非常薄弱物理。毕格斯后来离开研究部门,把公司资产管理部发展得有声有色。但是,没有了毕格斯,摩根士丹利的研究部素质便一落千丈了。”(P73-74) ——这些情形在国内某些研究所是否也非常眼熟?

5、市场转变往往来的又快又猛,你若能尽早看出转变点,就能掌握机会。 (P85)

6、优秀的分析师怎么做:“分析师研究报告的窍门在于向投资者解释他们所不知道的东西,陈述他人的看法,说明为何你对这家公司的展望和别人不同,不论是较好或较坏。你是否看出其他人没看出的东西?” (P108)“当分析师的窍门是永远保持怀疑态度,不要随便相信任何人的话,要查证” (P114)这段也体现我本人对研报的期待和态度。

7、不迷信目标价:“我非常讨厌所谓的‘目标价’,因为全都是在骗人,当你没什么好说的,就说这个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P149)咨询我目标价的亲们,请参照这段引用。

8、摩根士丹利的政治手法:“你也许会觉得这很好笑,不过,你要是知道摩根士丹利从不解雇任何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员工,你就不会笑了。他们只会用个性问题来敷衍搪塞,要是有人很麻烦,就把他们调到别的部门。另一办法是调到东京分公司,你要是发现自己被‘晋升’至东京分公司的某个重要职位,就代表有人在打压你,你或许可以考虑辞职了,因为被调去东京,要再翻身,恐怕很难。”(P115)这个应该任何职场都通用吧。

9、超级明星分析师的失败: “总的来说,格鲁伯曼、米克,和布洛杰特都做到了‘51%的时候作出正确预测’,他们的问题处在他们持续正确了两年或六个月,但接下来却持续错了两年或六个月。这不行!你必须把对错、错对混合起来。长期持续的‘正确’,使他们成为超级明星;长期持续的‘错误’毁掉了他们。”

翻阅本书,就像与凯斯勒一道经历华尔街惊心动魄的资本之旅。这一旅程揭示了在华尔街的生存之道:假如不能为“斧头”,也应该避免成为“华尔街的肉”。 在经历了娱乐与“肉”的一番挣扎后,作者毅然决定离开,回头看可谓全身而退,这也似乎是一种幸运。因为作者又赶上了另一波浪潮——那就是作者的另一本书《操纵金钱》中所透露的——主要写安迪.凯斯勒的私募生涯。怎么开始筹钱、如何投资高科技行业,如何在互联网泡沫之前顶住贪婪全身而退的故事,这个就是我们的后话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