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女子宿舍》影评摘抄

《女子宿舍》影评摘抄

《女子宿舍》是一部由戚小光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子宿舍》影评(一):城市进不来,农村回不去,她们只有女子宿舍。

女子宿舍,离繁华其实只有一步之遥,步行去火车站、医院等地方只要几分钟。却把她们拦在外面,从未真正走进她们曾经幻想的城市天堂。

住宿费一晚两元,阴暗逼仄的小房子里挤着十来张上下铺。孙二娘开的这家女子宿舍其实是家旅馆,但是那些被家暴、被抛弃的女人们,似乎觉得这里比家更像家。

看凤凰卫视的回访片里,记者对孙二娘说的那句话,你其实和他们一样,对,扣扣搜搜的孙二娘,手机充电都要收五毛的孙二娘,天天喊着收房费的孙二娘,不过是和其他人一样的女人罢了。她们自卑、自尊、自强,话说绝了,泪哭干了,依然挣扎着,活着。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原片,有兴趣的大家一定记得就看豆瓣简介。

《女子宿舍》影评(二):《活着这件事,是随流,不是对抗》

这是一部只放了预告片就被封杀的纪录片,也许是它太直接、赤裸的展示了这个社会,也许是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调相背,也许是导演感到压力,到现在也没有放出原片,总之,我们观众大概是看不到原片了,找了许久,看了卫视版的《女子宿舍》,作为大众媒体去报道这个社会的一小众社会现状,足可证明这是一个有担当的新闻媒体,然而,它却不够直接,这些被迫住在这个2元一天的女子宿舍的人,每一个都有原因,都有一段往事和经历,都有窘迫和不堪,“一天吃一块的花卷” “看个病要花三四百,我看不起…” 他们的生活是用计算的,而且是百以内很简单的计算题。这些很残酷的底层社会,电视台剖切得不够,能看出来,他们有很努力的把基调往“希望”这个词语靠近,可越是这样做,越觉得那些麻木和无奈都沸腾得似要溢出来一样,这些生活的“拾荒者”,他们哪里有希望呢,光是活着这件事,就已经要用完全部力气了,和谈其他呢?

这是一小部分人的生活,也是一小众的社会现状,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底层世界的如此不堪,我们才要把它摆在面前,他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不去否认它,这是一个时代的剪影!

《女子宿舍》影评(三):无家可归的女人,都犯了什么错?

一、曾将希望寄托在原生家庭上 认为父母爱你,会为你遮风挡雨,或提供长久避身之所。结果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只感受到了冰冷的言语,道德绑架式的指责与攻击。可能在娘家曾投入过很多金钱,很多真情,但没有被珍惜。出嫁后,只感到自己是个“外人”,所以不得不在丈夫家庭寻求安全。

二、曾将希望寄托在丈夫家庭上 青年时期,或与男性相恋,或被父母卖至夫家,步入婚姻。为男人做家务,生儿育女,后遭到精神冷暴力,或家暴,或出轨,最后被抛弃。在婚姻里,付出了劳动,付出了金钱,但没有被珍惜。

三、曾将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 没有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透支自己的劳动为儿子购置房子,偿还负债,甚至60岁高龄还作为儿子、儿媳的保姆,被赶出家门,流浪街头,这都是因为将希望寄托在了错误的东西上,白白浪费了自己所有的心力、金钱。

四、人最可靠的是自己 不管你是何种出身,何种学历,现处于何种阶级,将生活重心放在“他人“身上,总可能面临“无家可归“的被动局面。我是来自广东省的,本科毕业的,嫁给了富二代的女人,我错误地为丈夫辞去工作,主持家务,同时得不到原生家庭的支持,最终遭受冷暴力与出轨后,我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局面,我跟那些女子宿舍的女民工们没有区别。我总结了规避无家可归风险的3个要领: 1 人格独立: 尽早摆脱对原生家庭父母、夫家父母、丈夫的期望&依赖,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得到来自“家庭”的无条件支持与爱。早些放弃对“完美家庭”的想象,早日摆脱自怜自艾,早日放弃质问父母、丈夫为什么不关心你、爱护你。早日让自己人格独立、强大,自己独立自主,而不是依附父母、丈夫。 2 财务独立 尽早停止对父母的啃老,停止对丈夫经济上的依赖,停止满足父母的虚荣,停止对婚后家庭无限制的金钱付出。建立自己的小金库,有钱保障自己最基本的居住权利,有钱保障自己的一日三餐,有钱给自己吃药治病,有钱让自己感到安全,感到值得被爱。 3 尊严的独立 爱情不是慈善,不是牺牲自我去满足他人。 你是一个独立的女人,你不是父母的傀儡,你不是丈夫的奴隶,你不是孩子的保姆。 女性追寻自我的路上,并不是为了逃避原生家庭/婚姻/生育,你就不去做什么。而是想明白自己到底要成为怎样的一个女人,然后去跟社会、父母、职场对抗去形成一个强大的、有尊严的自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