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京华忆往》读后感1000字

《京华忆往》读后感1000字

《京华忆往》是一本由王世襄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3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华忆往》读后感(一):八旗子弟

婴儿的奶粉快喝完了,鸽子吃的玉米也要吃完了,但是所剩的钱只够买一样,王世襄先生选择了给鸽子买玉米,并非他不爱他的孩子,因为讨要奶粉钱的话,孩子的爷爷是不会拒绝的。

这类的书不会有人再能写出来了,那些玩意儿即使专长一项也很难,更何况还要生动地表述出来。太神奇了,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应该好好学学王先生什么才是玩:蝈蝈和蟋蟀的罐子如何区分知道么?怎么挑选和训练獾狗?你能把百灵训练得能模仿猫叫么?还有烹饪,熬鹰,明清家具,铜炉••••••太有意思了,当然,肯定有人会同样程度地讨厌这本书的。

《京华忆往》读后感(二):不冤不乐

里面所著的东西无一不是“奇技淫巧”,在今天看来都无一不是那些八旗子弟,纨绔子弟,官宦文人商贾玩物丧志之所在,但是我却也读的津津有味。书里反复出现的“不冤不喜”这句老北京话,像个大锤子一样击中了我。在这些偏执,变态,专注的追求中,确是“怡情养性”的实质,如果不是真的非常投入这些“雕虫小技”并得到快乐,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反之如果不是过程或是枯燥或是艰难,这个乐趣也不会长久。也许人生中的总总不如意,都在专注一见小物,一个小爱好中慢慢释怀了~当然这一切还是来自于一个基础~那就是不太差的经济基础~

《京华忆往》读后感(三):老北京的大玩家

说起王世襄,大概是以明清家具的专家著名,以前看马未都的书,有过对他的介绍,似乎非常佩服。

后来在都汪曾祺的散文时,说到一个典故,有一次帮人准备各自做一道菜,进行品评,结果王世襄用大葱做菜把其他人的菜都压下去了。汪曾祺是会做菜的,想来王世襄更是此道高手。

这次看《京华忆往》,吃惊的发现,原来王世襄先生原来是福建人,却对八旗子弟的各种玩法样样精通,玩云雀,玩蛐蛐,玩冬虫,玩鸽子,玩獾狗,玩大鹰,我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老北京玩的东西,他都玩得麻溜。相比起来,汪曾祺先生虽然也写了些玩云雀训鹰的文章,但毕竟没有亲身体验,没有王世襄先生说得清楚深入,但汪先生的文字我更喜欢。

《京华忆往》读后感(四):民俗文玩界的“极客”

读完整本书,要感叹文字的魅力:为读者留住了旧时京华风貌,一种流失掉的,独具历史感的过往。王世襄老先生可谓集玩之大成者,他的学术研究专著,因专业和题材的限制让人却步,但这本谈老北京民俗、风貌、地理故事的书,却显得十分友好。

当然,鉴于他时不时沉湎于自己的专业不可自拔,不知不觉中有些篇章还是深了些,比如讲到养蛐蛐的容器,就让人明显感觉脑容量不够……古人在器形和工艺技术上的追求上可谓永无止境,穷奢极侈啊;说到鸽哨,老先生干脆给你惟妙惟肖地奉上多幅手绘透视图,他的时代还没有AutoCAD吧?那透视和比例,厉害极了!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老先生写到自己捉蛐蛐养蛐蛐斗蛐蛐,以及围绕这项活动发生的一系列故人旧事的交集时,你一边被他的文字打动,神往不已,一边又清醒地感受到,那种时代的不可复制性所带来的点点怅然。按当下对人类的戏谑与分类,老先生大概可以被称作民俗文玩界的“极客”吧,总之这种好玩和执着的感觉,可能真是富养出来的气质——所谓富养,是物质和精神双重意义的,和他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学者中,或多或少能见到一些熟悉的身影,如钱钟书,如更早的丰子恺等。

《京华忆往》读后感(五):一框息肩的窗棂

一框息肩的窗棂

——读王世襄《京华忆往》

因了曾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日子,再加上每次往返学校都要在北京延搁几日,所以对北京也不时会生出莫名的仿似“乡愁”的感觉,而此一感觉之寄托与稀释,便端赖记京华之文字了。

大抵写北京的文字,追怀的味道多些,而缘于今日北漂的蹉跎与无奈,行之文字或也更让人不胜唏嘘,所以记今日之北京的也就少了些。

德云社的徐德亮写过一段追怀旧日京华人的共同心声:

没有什么比旧京的风情更让人思念——那是冻在什刹海冰下的童年记忆,是写在西单牌楼上的旧日繁华,是庙会上风车哒哒转动中吹来的风,是大年夜烟花纷然变色时悄落的雪,是天棚下石榴旁边鱼缸影里的四合院,是角楼边夕阳落处鸽哨声中的一派悠闲。

对于什刹海、西单牌楼、庙会,我都熟悉,然今日之热闹真的无法媲美当日之繁华,热闹的背后是虚浮的社会与不安定的人心,而繁华的另一层意思却是人人自得、心畅神悦,以及对那个时代的满足。过去的岁月,总是让人莫名的愁枨,好像曾经的清汤白菜,比今日之山珍海味还要香甜。这种假想中的错觉,却是多少个美梦成真后的失落的证明。

于是,若想如梦一般穿越回旧日风光,文字——是我们最好的归宿;而对于亲历的人来说,行诸文字,则是最好的陶醉。

曾一口气看完了北岛的《城门开》,也曾断断续续的看完了王世襄的《京华忆往》。

王先生算得一个深具明清性灵、或者魏晋六朝风度的人。读他的文字,就如读《东坡志林》、《浮生六记》、《小窗幽记》、《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等等,或如读王子猷夜访戴安道,一股闲适,一袭轻灵,总让人浮躁的心安静下来,心尘为之涤荡至尽,如饮了观自在的一滴清露,顿时便得了阿弥陀佛。

《京华忆往》是三联书店从王先生的《锦灰堆》、《锦灰二堆》、《锦灰三堆》、《锦灰不成堆》等书里选出来编在一起的。董桥先生说过一句话:“短文章向来比长文章难写,那是因为文章不可言之无物;又要短又要有物,当然格外费神。”(《不皱眉头的哲学家》)真是为文者的经验之谈。王先生这本《忆往》里的文字,有长有短,但都不失为一大世界;虽谓“锦灰”,我们当然知道这是自谦,因为这些真道得金针三昧。

生活之于人的感受不一,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究是累多于乐;但若会生活、懂得生活,那生活也便乐多于累了。

我常羡慕那些行遍千山万水的人,也羡慕那些多识草木鸟兽虫鱼的人,也许我没有这种情趣,或者不够,所以,眼界所到,总是显得那么狭小。所以,我就更欣赏王先生这样的“看似饾饤”、实是大哲的文字了。

王先生对于京华的记忆:紫禁城里的蝈蝈,东四牌楼的蛐蛐,护国寺的青鹰,制作工巧的鸽哨,琳琅满目的小吃……如数家珍,玩物中得大自在。

我最喜他《燕园景物略》中《鱼池》一篇,小巧玲珑,气象百般,活脱自然,较之柳河东之《小池潭记》轩轾难分。

“纷繁的红尘一扇隔心的门扉,如寄的人生一框息肩的窗棂;风雨浊酒的激扬过后,露桥闻笛的微茫歇尽,那个宁静的思维空间恰是疏烟淡日的孤馆,没有无垠的牵挂,没有徒然的缰锁,没有飘渺的顾盼。蓬莱旧事的扞格,缘物芳草的萦系,那个又陌生又熟悉的细雨院落,竟是涤荡肝物的净地,日夜绕梁的是随缘岁尽的叮咛,叮咛背负满筐世味的过客拎起来跟放下去一样自在。”(董桥《故事》)对于心里翘望的那处庭院,始终是人生的一处寄托,如家般,总盘旋着那股温馨;而这纷繁的红尘隔着我们的心扉,能够息肩的窗棂,恰好还有文字。

旧日的京华,如无限美好的夕阳,所以总让人留恋,让人销魂。

七彩虹霓下的今日北京,总让人不知所措,感到有种距离,可越是想拉近它,却越觉得离它越远。大城市的没有归属感与小地方的自以为满足,搅得我们的心永不得明净——“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汪峰《北京,北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