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喜盈门》的影评大全

《喜盈门》的影评大全

《喜盈门》是一部由赵焕章执导,王书勤 / 温玉娟 / 王玉梅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喜盈门》影评(一):简明易操作的矛盾转移指导

和母亲一起看的,她小时候在露天场看了多次,回忆起来也很喜欢。

一部情节角色都设计得十分符合当时群众期待的电影:一群正能量的好人,一个脸谱化恶人,一番贴近生活的家庭矛盾接爽快情节,最终恶人悔过。

或许可以概括为千古不变的:占据道德高地,结党伐异。而无需动脑的讨伐过程与欢喜结局是否引诱人模仿这方法?

仅就影片而论,大嫂成为恶人似乎理所应当:丈夫常年离家,外嫁后成为家中唯一的外人直到水莲过门。显然,大部分人是无法在这种环境中融入的,何况斤斤计较的大嫂。十年寄人篱下,是否因此才会在拉拢水莲未果后感到愤怒?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大嫂说自己过门后拉扯大小姑小叔伺候老人,小姑立马反驳是你被老人养。然而影片中大嫂从洗衣做饭到喂猪耕地,每次出场都在忙碌,这个指控显然不成立。这家人对大嫂是否接纳可见一斑。

比起解决家庭矛盾,将矛盾转移在一个人身上,让其成为家中唯一制造矛盾的人,然后解决一个人岂不是更简单?

比起解决社会问题,将问题转移到一个群体的问题然后激烈宣传,转移视线与真正的矛盾,然后任群体决出胜负岂非良策?

短评中有许多人表示“掐死,踹死,抽死,打死这泼妇”,想必都是男性。并非只有男性吃这一套,大部分人不具备看破把戏的条件——只是不具备条件而非能力——而是只有男性会在男权社会的鼓励下张扬地炫耀暴力(特指低级的肉体暴力。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暴力几乎可以做各个能量理解)。

法律或许制止了其中八成的实施,但社会鼓励他们以此规训女人。影片中即:家长的权威和耳光,以及不平等的约定俗成社会风气,规训女人成为水莲式圣母角色。

感触最深的一段是丈夫大喊妻子不给他爸吃饺子是虐待老人,妻子的母亲却只能哭着任孩子离去。即便其中说教意味浓重而特意处理的接近样板也很有感触,因为母亲看到这段拉着我的手说:不要远嫁,妈妈怕顾不了你。

“把丈夫的父母当做自己的父母”第一次看到是《爱经》,这荒谬的不可能的要求啊。

《喜盈门》影评(二):短评写不下......

眼镜破碎的镜头,强英噩梦伊始的飞蚊症效果,各种景深镜头地安排,一想到是四十年前的中国电影,还有点惊讶。至于剧情其实并没有太多好说道的,妯娌矛盾而后合家欢的结局,虽然人物有些许脸谱化,但仍是好看的。

于我而言关于电影的讨论却是更值得玩味。相当一部分观众认为强英无疑是个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的泼妇,以至于仁文一巴掌扇过去的时候弹幕都连连叫好。更有甚者认为她本性难移,这次的挫折只会让她暂时改过,迟早还要露出狐狸尾巴。也有人为她辩解,她确实遇到了不那么公平的情况,有怨气在所难免。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我认为的在点子上的评论。

问题在于影片中主要人物都是好人,或者说朴实善良的人。强英拿了点心不给老人吃,自己却也是舍不得吃,只叫丈夫和孩子吃。在队上干活挣工分的同时还操持家务,还主动揽活到家里做,做了噩梦回家第一件事是看看她的猪还是否活着,只看这一面,这不是一个活脱脱的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么;然而另一面,她对于自己选定的家人以外的人又是刻薄的,在分家后继而她到达一定的权利中心后尤甚。导演给出了他的解释:强势不甚讲理的母亲和耙耳朵的父亲。在此我不得不跳出影片本身,我也厌倦了庸俗的复杂人性论,给出我不太成熟的思考:这是一个女性面对家庭的压迫剥削后无处反抗的结果。她自己大概也无意识于此,想到自己任劳任怨为整个家庭的付出,看着弟妹的大衣橱,妹妹的新裤料,只觉不公,需拿回那些亏欠她的,不料竟一步步到了这般田地。那么谁在剥削她呢?没有人,也可能是所有人。常年在外工作,离了她根本没办法照顾好两个孩子的丈夫,体弱的婆婆,刚结婚时才十五六岁弟弟妹妹(妹妹叫她做裤子就像叫自己的妈似的),甚至是那个为了顾全大局将自己新婚的大衣橱给她的大好人弟妹。那么强英们和水莲们该怎么办呢?

(拖拉机女神太美了,永远团结!)

《喜盈门》影评(三):随想而已

好女人旺三代 恶女人毁三代 毁着毁着就没了 男女都要有真正的主见 生活需要不同的责任和担当来共同撑起

虽然不绝对,但是坏的母亲很难教出真正好的女儿。

人性之恶以及强势本身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关键在于它的性质、实际、场合是否合适 是否为良性是否有必要性,而不能成为一个主要的人生哲学和观念,以及主要的行为指导……

《喜盈门》影评(四):矛盾的经典——是批判恶媳妇?还是批判对于媳妇的剥削?

《喜盈门》是一部经典老戏,看了很多遍了。有一点很特别:随着年龄长大,真的是越看越不是滋味。

总是怀疑编导主创在里面埋了很多深意。

这是一部视角不同,看完感受就完全不同的电影。

如果按照传统的父权男性视角看,女主角强英嫁到夫家,她一边在生产队里干活,一边操持家务。随着小叔子和小姑子长大成人,也开始干活,家里的日子日渐宽裕起来,可是强英却成天念叨她在这个家里吃苦受累支撑家里十年的辛苦,并且对于小叔子娶妻家里给他们小夫妻置办大衣橱等高级家具表示妒忌,没少讲刻薄的酸话、无理取闹,强英实在是个讨人厌的恶媳妇。

可是如果代入父权婚姻里从夫居儿媳妇的视角,强英确实就是在这个家里当牛做马。她嫁进来的时候是这个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家徒四壁,上有丈夫的爷爷和母亲,下有未成年的小叔子小姑子。这个十年里,她和丈夫是两个壮劳力要养家里两老两小;等到小叔子小姑子成人,家里是四个壮劳力(小叔子娶妻后是五个壮劳力)养两老两小,那经济当然宽裕多了——可是这个家里对她的态度是什么呢?是用完就扔,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还嫌弃马儿叫,是用她参与打下的家庭经济基础给小叔子娶妻置办大衣橱却对她一碗水端不平。

电影里陈家三兄妹基本上除了生产队的农活以外就不用干什么了,可是媳妇除了生产队的农活以外,回家还要洗衣、做饭、清洁打扫、照顾老人、养育孩子、喂牲口和做副业的加工活——算算经济账,怎么看媳妇都是被附加了额外的重负,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强英看似“无理取闹”的各种行为,其实是受到剥削后的反抗,甚至连反抗都不算只能算“叫苦”,可她居然连“叫苦”的权利都没有?过去有社会心理学家在我国河北、山东等较为“典型”的农村地区调查发现,当地二三十岁年轻媳妇的自杀率远远高于同龄的男性,看了这部电影,我算是对于这些媳妇面临的处境有了些了解。

但是这部电影的编导主创的态度就更加微妙。首先从很多前卫的蒙太奇镜头运用(比如从大衣柜的镜面、兽医站长碎裂的眼镜映出的事物)来看,此片的主创绝对不是思想保守之人。但这片看起来题材又是很“保守”的,比如给强英安排如藏饺子等脸谱化的丑化剧情,而且最后也谈不上解决了强英的剥削处境(只是增加了一位“大善人”二儿媳妇和她作对比,并分担她的受剥削处境)。然而各种人物塑造细节上,我们又能看出女主对于丈夫和孩子是多么无私关爱(核桃酥都留给他们,自己舍不得吃),她对于“自己选定的家人”是非常慷慨无私的,而不耐烦的都是选择丈夫后“拖油瓶”来的婆家亲戚(她确实不耐烦这些人,但是也还是和丈夫辛苦干活养了他们)。

这种非常矛盾的态度。使我真的非常怀疑,编导主创的态度里是有对于强英这种不讨人喜欢但确实倍受剥削的媳妇的同情的,但是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事实上还是十分保守,所以这些故事不得不还是以保守的姿态结尾。但是各种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一边反对地主资本家剥削、一边对于拿新布料回家剥削大嫂劳动力让她做衣服毫无障碍的小姑子,还有见过很多家的媳妇因为家务耽误生产队干活、却对此毫无反思只知呵斥的小叔子),依然给不同时代的观众留下了足够思考的空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