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摘抄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摘抄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本由骆昆鸿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80,页数:1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一):生活里的小美好

一个音乐老师,一群在大家眼中行为偏差的孩子,在一所不怎么起眼的抚育院,一个温情的故事。行为迥异,个性鲜明,故事简单却不平凡,小小的行为感动你我,小小的举动可以获得我们的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抛开固有的偏见,用心去听孩子们的内心,单纯又美好……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二):薇讀書——《放牛班的春天》

同名电影也是轰动一时,作为2005中法文化年拉开序幕的作品,小成本的电影拍摄小手笔的故事,却造成了世界性的轰动。喜欢这个小清新式的故事,充满亲情,友情,师生情义,也稍稍加入了少许爱情的元素。故事的结局很感人。这是一个能给孩子们和成年人都带来慰藉的好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三):看《放牛班的春天》

看了,有一些感动,更多的是感悟和平静。

片子描述了1949年法国一所管教学校的音乐教育,没有大冲突,没有大场面。

美丽的田野中,一所管制过头的学校,一群被人鄙视的孩子。一个找不到理想找不到成功的破落音乐家,来这所学校代课,却意外发现了人生的意义,他用音乐当然不止音乐打动和教育了这些孩子,也教育了自己。他竟然找到了爱情,但没有结果,却获得了他的儿子。

片子里,有真情的表演,有美丽的风景,有美好的感情,有动人的音乐,有可爱的孩子。尤其是贯穿始终的童声合唱,安静中听来如天籁,其中独唱部分配合这个孩子的表情,不懂音乐的人也该懂了。

也许有点缺点,比如情节不算紧凑。但你千万不要怀着猎奇的心情看这片子,只要泡杯茶,放下窗帘,放开耳朵就好。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四):以音乐之名诠释爱的教育

黑格尔说:“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反映出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出内在的自我,按照它最深刻的主体性和观念性的灵魂进行自运动的方式。”所以我想说,音乐是性情的产物,是本能的产物,音乐是生活的源头,是纯真与爱的源头。

我感动于莫翰奇的那双眼睛,贝比诺的等待,孩子的一个简单发问“老师,这是乐谱吗?”还有教室里集体拍桌子所带来的节奏感。如果你问我:生命是有节奏的吗?我不会立刻回答你,就让我们先从孩子来思考吧!

《放牛班的春天》创作灵感来源于《关夜莺的笼子》,2004年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法国票房冠军。一位评论家为该片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感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没有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像一段心灵鸡汤,但这鸡汤却煲的恰到好处。这部作品之所以会让人感动,与其中的音乐元素是分不开的。将音乐如此完美的柔和到作品中,是其最为成功之处。

一个音乐老师,一群在大家眼中行为偏差的孩子,在一所不怎么起眼的抚育院,一个温情的故事。行为迥异,个性鲜明,故事简单却不平凡,小小的行为感动你我,小小的举动可以获得我们的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抛开固有的偏见,用心去听孩子们的内心,单纯又美好。

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那些所谓的调皮孩子大都是些聪明孩子。一个调皮的孩子只要和别的孩子一样认真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好,甚至在那些平时调皮的孩子中还蕴藏着更大的能量,他们往往能做出一般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做不出来的成绩。

其实,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有旋律的,穿林而过的风声,滴答落下的雨声,鸟儿扑扇翅膀的声音,鱼儿吐露旗袍的声音,生命是有旋律的。书中有一个情节:马修老师的乐谱被孩子拿走了,孩子们在宿舍拿着乐谱高唱“亮秃头,光头,你完蛋,你完蛋,这里不是你当王”马修老师站在身后,孩子们不知所措,没想到马修老师只是指责他跑调了,仅此而已,没有惩罚。

晚上马修老师在日记中记录的那样:“这曲调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他们唱的不好却有非常的爱唱,我甚至注意到几个不错的嗓音,难道他们的真的无药可救了。我曾发誓永远不再作曲,永远别说永远,凡事都有可能。”孩子们的这个曲调激起了马修老师的重拾音乐的念想,孩子是最有灵性的,对音乐的灵性,对旋律的灵性 。

聪明的马修老师在开始他的音乐教育时并没有教授给孩子们那些伟大的乐曲,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生活为他们谱曲填词。孩子的第一首歌的歌词是;盖贺克被罚每餐只吃干面包,我们是池塘畔底铺育院的菁英,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令人伤透脑筋。

孩子们一遍一遍的唱着,他们是如此的快活。正如马修老师所说,这不算伟大的艺术却能吸引孩子。接着就是他们的第二首第三首歌……或许,最美的音乐也不过如此,最美的音乐属于孩子们,而不属于我们,最初的音乐教育就该如此。不是我们成人拟定好的陈词滥调,而是从孩子们最纯粹的生活中孕育出来的。

接下来,读到这里,该是具有音乐天赋的莫翰奇出场了。当然这不是他的第一次出场,但却是他以音乐天才这个角色的首次出场。莫翰奇的出场是唱的是法国当代作曲家圣·布来尤思乐曲《天使之声协奏曲》。初听这首歌就把莫翰奇带入了一种无法言语的美之中。即使是只有文字在叙述,也让你不得不承认他真的是一个音乐天才。马修老师对莫翰奇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在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马修老师不仅仅是在教莫翰奇曲调,而是让他透过音乐去体会人的情感。如马修老师说:在莫翰奇准专注的眼神里,我突然领会到了很多东西,有着骄傲,和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的感受,人们对他的感受。当然这里的莫翰奇我认为是这群孩子们的代表,莫翰奇的转变代表了里面孩子们。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刚开始的问题-——少年时期的孩子们在演奏时真的可以摒弃外在的功利,而达到内在德行的提升吗?答案不言而知。

本书的最后,马修老师的离开,孩子们的纸飞机,贝比诺的等待,在此我们已无需多言。翻过最后一页,留给我们的问题却值得深思。音乐见之于儿童教育,是在于德行的培养还是心灵的培育呢?关于音乐,我们要给孩子带来的,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旋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