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旺达》经典观后感有感

《旺达》经典观后感有感

《旺达》是一部由芭芭拉·洛登执导,芭芭拉·洛登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旺达》观后感(一):她什么都没有,手上拿着一只白色的手提包。

钱包丢了也没关系,因为里边什么都没有。

芭芭拉是超前的,70年代写出了Z世代潜意识里的虚无和混乱。

最开始以为讨论的是秩序——男人和女人;中间二人在车上追溯过往我想是在讲价值,二人的价值追寻;然后在想是不是在讲表面normal man潜意识里的crazy和看似脱离社会规训的女人的规训;中间有一段我以为是在讲一种批判的畸爱,有种古怪的美感。后来我想,管他呢,也许在上价值也许是个伪纪录的叙述,反正在旺达身上我看到了每一个我自己。

《旺达》观后感(二):长短评

一种状态,就像是一堆在风中飘散的蒲公英,somehow,for some reason,试探着去控制自己的方向。

在意识到我们所有人都是被塑造、并且会一直处于被塑造的状态这一事实后,再去谈论主体性实际上是一件复杂而又纠结的事情。因为之前所有看起来理所应当的“wants”都被放进了怀疑区,你再也无法确定你所想要的究竟是“你”真正想要的,还是环境强加给你的信念,两者之间的界限从未如此模糊。正如芭芭拉洛登在衣品橱窗前的留恋,亦如外观与服装焦虑,是源自于对自身个性的追求,还是更倾向于一种社会性的(甚至是具有性别角色意义的)观念迎合?

“wants”在观念上变得模糊后,伴随而来的是一种更加纠结的“选择困难症”,你不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又如何才能做出真正忠于“自己”的选择呢?

洛登所做的不是阐释或论证自己对于上述问题的观点,而更像是记录或者捕捉我们处于这种随风飘散但是却尝试控制自身方向的状态。它是开场穿着白色衣服的芭芭拉行走在黑色煤矿中全景镜头(她缩小到只剩下基本的线条),它也是结尾从士兵和自己中挣脱跑向绿色树丛的芭芭拉的背影,它同时也存在于“摄影机”勇敢面向的每一个人的面孔与眼神中(洛登把摄影机朝向人脸的时候,竟然有种伯格曼的感觉)…

《旺达》观后感(三):“反抗”?

【4.5】在阐释的帮助下才略微得以窥见wanda形象的内在轮廓。与其说是对“雌雄大盗”概念的女性主义视角揭露,更多是一名无力/无能/无奈的游戏主义者在迷惘时代的流浪,因对“爱”甚至更低层次的“生活”不抱有期望因而失去所有欲畏惧厌恶愤怒反抗的情感,故满足于由简单的身体欲望主导由“一个成年女人”的最低价值(作为成人的陪伴、作为女性可以提供的性)为成本,面包、香烟、啤酒、住所为收益的交易。wanda对于这一切都是无所谓有无的养生态度。环境推动其向前走,勾勒出“被动的主角”,Wanda对于活着的追求为银行大盗所不齿,但她并不在乎:“then i'm dead”,失去生之欲,“却比所有人都顽强地活”。她不反抗“父权”的压迫,被打,强迫换衣服等等,她的反抗是无所谓的态度:何样的压迫都不会造成伤痕,是否又是一种坚韧?后来她哭了:你可以欺辱我,但你不能强迫我主动做任何事;你无法威胁我,因为我没有不能忍受的后果。但她不久仍然妥协,这是转变。在浴室的门口男人第一次叫她的名字(不确定)。结尾的定格,音乐流动中画面静止,旺达认识新的伙伴,这段旅程对她来说,也不过是无所谓有无的故事罢了。这样的顺从,甚至拒绝思考,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反抗?未必。但这一定不是屈服。

《旺达》观后感(四):没用的人

旺达有句话让人有百感交集的感触。

抢劫犯男友询问她关于丈夫孩子的事,问孩子怎样,旺达就说孩子跟丈夫比较好,因为她是没用的人。

她的表情神态,怎么说,不是很坦然,也许有点羞愧,但是真的也有勇气说出来。

这么一个干活效率太低给工厂辞去,寄居姐姐家给人嫌弃,在家带孩子带不好给人嫌弃的女人,脑袋不好使,身材瘦小脸庞迷惘无助,穿一身白衣从一片黑乎乎广阔的矿山走出来,似乎有点孤魂野鬼的意味。

这么一个孤魂野鬼,依靠着还有一点姿色,所以总能找到男人来过渡生活的彷徨,有饭吃有酒喝,当然凡事有代价,是肉体的付出,是尊严的丧失。

这么一个自暴自弃没用的人,没用的女人,导演自己出演,自导自演把这么一个女性形象拍摄出来,让人看后可以久久沉默,真是了不起的功力。

世界上那么多人,优秀能干帅气美丽的,善良正义勇敢坚强的,邪恶狡猾变态可怕的,这些人更能引人注目吧。那么,默默无闻的毫无用处的随波逐流的人呢?是不值得给人知道给人记住吧?

但是导演给了我们“旺达”这么一个女性形象,那么久过去了,还一直有人可以看到。导演的《旺达》就是唯一的,但在生活中,旺达肯定不是唯一的旺达,有不少这么没有存在感的人啊。

没用的人,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也许存在本身就是意义,也许就是没有意义,只是呼吸着的身躯。

无助的眼神啊,为何如此让人心疼?也许无助很多时候就是命运的必然。

《旺达》观后感(五):一个到今天都非常罕见的荧幕女性形象

这是一个在1970年和今天都罕见的荧幕形象。

一个十分不靠谱不负责任抛弃丈夫孩子的傻女废柴,惟有几分姿色,随意勾搭男人。却意外得好脾气,烟酒毒不沾,原来是缘其无欲无求,也不知自己要什么。

她以浑浑噩噩的态度逃离了传统价值对女性的压迫,另一方面又浑浑噩噩地迷失了自己,毫无主见。

本片提出的问题不是男人怎样看待女人,而是女人怎样看待自己。你是要做家庭的从属者,还是完全独立的人?你是要浑浑噩噩,还是要富有主见?能做出这些选择的自由是不是更重要?

还有,社会是否容纳这样”无害又无用“的人,犹如她独自走过煤矿的超长镜头。

有意思的是,我对这样一个本该令人厌恶的角色产生了共情。这是这部电影神奇的地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