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欢乐一家亲 第一季》经典影评集

《欢乐一家亲 第一季》经典影评集

《欢乐一家亲 第一季》是一部由David Angell / Peter Casey / Dav执导,凯尔希·格兰莫 / 简·丽芙丝 / 大卫·海德·皮尔斯主演的一部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欢乐一家亲 第一季》影评(一):短评超字数了

这么多季,慢慢来。 Ep1 eddie是条狗 Ep2 不记得 Ep3 木工厂餐厅,Hugo boss领带的残躯,一点也不snob的两兄弟。原来episode还有闹情绪这种用法。 Ep4 达芙妮业务能力强又乐观有边界感,好孩子。frasier和derek的线上祖安。老爸的暖心举动。 Ep7 两兄弟两作精,哥俩好 Ep10,Roz,Bulldog,电台的人太有趣了 Ep12,10分钟内Eddie就拿下了演技最佳。圣诞快乐。 Ep13shake your money maker!...that is my new owner~ Ep18我们可怜的Seab陪跑小姐Roz Ep20.那么好的carrie你不要,you don't have to chase her, harass her,pay her,it is a miracle!

Ep21,房车里的eddie演技又封神了。oh, you have a badge! Ep22,有请大小仲马!两弟兄一起哼歌可真萌

《欢乐一家亲 第一季》影评(二):关于译名的一点思考

又是一个合家欢译名的海外剧,《欢乐一家亲》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我爱我家》,以为会是那种三代同堂有老有小,由此引出无限趣事的情景喜剧。但实际剧中称得上一家的只有crane父子和Eddie,主角们相亲相爱不是一家胜似一家也勉强说得过去吧,只能说中文片名是有一定误导性的。

而原片名Frasier,是剧中主角的名字。我又想起了之前引起我同样思考的一部《跳出我天地》,原片名也是主角的名字,当时我还想着以后要做个统计,看看有没有值得分析的文化差异。为什么很多外国作品是以主角命名,而到了中文世界就会被翻译成事件。这和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更注重集体是否有联系。

今天正好看到了古怪问题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其实之前想在我发现一个规律小组提的,我真是懒到家了。

小组那个帖子提到了《寻梦环游记》(原名CoCo),《她比烟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变身怪医》(JekyⅡ & Hyde),无一不是原名是角色,而译名是事件。

也有保留原名的《安娜卡列尼娜》《罗密欧与朱丽叶》《汉密尔顿》等等,似乎都是比较古典的作品,所以这个规律会不会还跟翻译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

《欢乐一家亲 第一季》影评(三):最爱的剧!!!

目前在看第四季,找的高清版,不然实在太不清了,随便截了几个段子,有太多比这个搞笑的段子了,frasier 各种小表情,这个剧就是让你真真正正感受到人生的剧,比老友记、老爸老妈浪漫史更能感受到人生的(当然这只是个人感官啊),后面两个剧讲的是年轻人,fraiser 更让你感觉到过了30、35、40之后想看的剧,它带着很多幽默、自嘲、低落中自我鼓励、得意时短暂地手舞足蹈、父母老去要与父母同住再度磨合,尽管fraiser的生活比我们普通人好太多了,但是剧里的可爱、搞笑、温馨依旧贴近我们的生活。

我曾经看完老友记,会失落,看完老爸老妈浪漫史难过得不得了,看完硅谷、看完很多剧都觉得结束了很郁闷,我一直想找一个能激励自己、陪伴自己、离自己不会很遥远、能给自己未来带去一些思考和指引的剧,我觉得frasier很适合自己,无论我30、40、50、60拿来看都合适,它也许少一些年轻人的气息,却多了很多自我反思、良知的叩问、智慧的抉择,frasier 就是一个善良的蠢蛋,却一定在很多方面、例如在善良与违心的选择之间、带着与我们一样的思考、像你我一样、站在人生很多问题面前。

剧里的装修、穿搭,放到现在依旧很时髦,时不时暂停好奇地打量一番,再默默截图、带着畅想、扔进了落灰的收藏夹里

《欢乐一家亲 第一季》影评(四):如何做一个有涵养和幽默的人

EP01接受生活发生的一切,不逃避和抗拒;

EP02去和解一段关系,需要时间,我们没法要求速成任何事,任何关系,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去寻找办法,方法总比问题多;

EP03兄弟自以为是来提高父亲的品味,在他们眼里,或许高级餐厅,说出高级的名词,代表高级,但是在老父亲这里,这是他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餐馆;父亲的话说的很对,你母亲虽然有高尚的品味,但不会让不如自己的人感到不舒服,一个人可以不接受一些东西,但是我们不能不让别人享用这些东西,尤其是这些东西没有伤害到任何人的时候,所谓的高级和复杂又是什么呢?我觉得真正的高级就是欣赏简单,学会减法,不是一味地堆叠自己便为高级。

EP03真正的涵养

《欢乐一家亲 第一季》影评(五):越沉越香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这部中文译名《欢乐一家亲》的美剧问世,自此一路留下很多印迹,多年来不但没有被遗忘,甚至始终难以超越。

我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也已是十几年前了,记忆中还留有很多温馨的情节和精彩的笑点。如今再次重看,倒是意识到了一些别的感受。

首先就是,注意到三十年前美国中产优越和舒适的生活方式。当然我们都知道影视剧里的表现是理想化和抽象化的,但依然可以从中看出那个时代美国人的精神和情绪状态。比如他们在生活细节上的精益求精,那显然是远高于生存阶段后的更高级需求。以及,试图从生活中探索自我和对人生深度意义的追求,这恐怕于我们现在的国人来说都还很奢侈。即便只是作为理想,能有着成熟的思想、稳定的情绪;能和他人之间进行有趣的谈话,探索更深入的情感关系;在生活中充分享受高品位的物质,同时还能保有丰盛的休闲时光,在三十年之后的中国,我们也还难望其项背。我们现在的时代情绪,依然是焦虑、困惑,难以轻松的。

再有就是,作为在20世纪末创作的电视剧,还是有一种“仰望精英”的视角,这和现在是很不同的。我认为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世界变平了很多,人心也祛魅了很多,这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的信息传递,使得人们的心智更快速的成熟起来。对比看这几年影视剧中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是普通人的、现实的生活,即便是那些在某方面的精英人士,比如让其得了诺奖的谢尔顿,我们看待他的视角也完全降为平视,甚至还带着理解和宽容他的态度。这与三十年前看待多上了几年学、多读了几本书的心理学医生Frasier的方式,明显不同。在我看来,这是这个世界的好的变化。

当年,这部围绕着一个步入中年的离异单身男性的家庭、事业、友谊和情感生活的情景喜剧,在11年间获得了37次艾美奖(美国电视界的最高奖项)。多年后再次回顾,还是能带来很多欢笑,并唤醒一些感触。这几年据说主创有意再拍续作,要知道主演们现在都已是七十岁上下的白发老人了,不过我对此倒是很期待的,比起青春年少时的,花枝招展的《欲望都市》,我相信老年了的Frasier,可能才会越沉越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