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校园规则》观后感精选

《校园规则》观后感精选

《校园规则》是一部由米凯尔·哈弗斯特罗姆执导,安德鲁斯·威尔森 / Henrik Lundström / 古斯塔·斯卡斯加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运动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校园规则》观后感(一):校园恶霸被霸凌记

第一遍看后,应该是只有男主自己有了改变,而其他的人都没有变化或者说是看不到变化。另外,也不能说是男主害的,他的朋友甚至和他正常交谈的人都被羞辱,也没见有做什么,从结果上来看受伤的总是身边的人,从这个层面上讲,男主败的很彻底,这个片子也失败的很彻底。不是很懂,我一个校园恶霸转学之后突然变成好好学生要被人欺凌,不敢反抗,怕退学。那请问你之前为啥要霸凌同学,为啥不知道后果。

打架厉害,学习好又长得帅还是游泳天才,不畏强权,具有正义感。我总感觉故事和人物放一起很违和,并且这也不是普通人的设定,直接就是战斗力拉满了。我感觉最离谱的就是游泳,这样的人才,教练直接就上交国家好了,奥运会拿奖牌了。

这个故事里有很多对周末人周末环境的描写,很多都是讽刺和批判,或者还有很多隐喻。我看了一遍,很多可能还没看透,但从目前我没有感觉有多nb。我有一些理解是,男主朋友代表了文化人士或者说是“文化”,男主是“暴力”,学生会和老师等等是强权。我的理解可能,就感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枪杆子在手里才能有话语权。

另外,最后男主继父的场景,我觉得是早晚的事,和男主转校的经历没有太多关系。一般讲,我都打架那么厉害了也长大了,只要看到了老妈被打,想通了不能再忍,我不打死那个王八蛋。这和我那个学校和整个故事有关系么,我不是很理解,我变强了我肯定谁打我我干谁。

《校园规则》观后感(二):男主其实有更好的办法!!!

擒贼先擒王,男主有几次好机会都浪费了,其实偷偷泼粪老大后主动找打还不躲闪,已经让那个老大对他有忌惮了,他应该一鼓作气趁老大独自溜马的时候去找老大,而不是等到最后都快被退学了才去。。。。

方法有3种

1、和谈,老大溜马的时候找到他,和老大谈我以后不找你麻烦你也别找我和室友麻烦,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老大因为心中知道这是个硬茬,应该也会算了,大家相互退一步给个面子就行了,老大应该会接受。

2、来狠的,还是溜马的时候,就像最后剧情那样吓破老大的胆,然后再和他说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接下来,我在学校我不会给你难看,你也好自为之。这个方法是从心底摧毁老大的霸气。

3、来绝的,在那次全校对决中,他打趴下二个跟班的人后,老大其实已经慌了,而且群众已经开始站在他一边了,他不应该只是指一下就走的,而应该一鼓作气在所有人面前把老大也打趴下,老大在所有人面前败了,没脸了,然后男主顺理成章自己当老大!当时就直接夺权!

《校园规则》观后感(三):男主其实有更好的办法!!!擒贼先擒王,男主有几次好机会都浪费了。

擒贼先擒王,男主有几次好机会都浪费了,其实偷偷泼粪老大后主动找打还不躲闪,已经让那个老大对他有忌惮了,他应该一鼓作气趁老大独自溜马的时候去找老大,而不是等到最后都快被退学了才去。。。。

方法有3种

1、和谈,老大溜马的时候找到他,和老大谈我以后不找你麻烦你也别找我和室友麻烦,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老大因为心中知道这是个硬茬,应该也会算了,大家相互退一步给个面子就行了,老大应该会接受。

2、来狠的,还是溜马的时候,就像最后剧情那样吓破老大的胆,然后再和他说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接下来,我在学校我不会给你难看,你也好自为之。这个方法是从心底摧毁老大的霸气。

3、来绝的,在那次全校对决中,他打趴下二个跟班的人后,老大其实已经慌了,而且群众已经开始站在他一边了,他不应该只是指一下就走的,而应该一鼓作气在所有人面前把老大也打趴下,老大在所有人面前败了,没脸了,然后男主顺理成章自己当老大!当时就直接夺权!

《校园规则》观后感(四):8.1,这个高中生单挑一群人

埃里克从没想到自己作为一个曾经的校园霸凌者,会在一所新的学校遭到别人的霸凌。当然,这也不难想象,出来霸凌总是要还的。不过这个故事的发展模式并没有朝着我们所理解的方向进军,埃里克是一个霸凌者,但更是一个头脑缜密,心思细腻的人,他最终用自己的方式破坏了新学校的“霸凌体系”。他完成了学业,同时也给曾经欺辱他的人予以教训。当然,曾经被他欺辱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校园规则》说的是一个霸凌者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的角度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弱者视角,而是一个强者更强,弱者被拆穿的视角。埃里克顽劣不堪,因为家庭的缘故,他血液中流淌着躁动不安的基因,且崇尚暴力。因为暴力,埃里克不得不从公立学校退学转而到一所私立学校上高三。这所学校属于贵族学校,但同时也有属于自己的规则,埃里克需要遵从这些规则才能在这所学校生存下去,然而习惯了自己一套规则的埃里克却在一开始并没有展现出来适应的基因。

室友皮埃尔是整个学校最“懦弱”的人,但与此同时,他又是学习最好的人,因为善于示弱,皮埃尔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欺辱,但是埃里克初来乍到且不懂得对于本校中的霸凌者予以应有的“尊重”,于是,埃里克成为了被针对的对象。

但故事往往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埃里克起初自然是想要息事宁人,他虽然反抗着,但却依旧遵守自已应有的惩罚,但这对于那些制定规则的人来说,反抗的苗头如果没有被压下去,一切就都是徒劳的。于是,埃里克被针对,皮埃尔也被针对。忍无可忍的埃里克最终选择挺身反抗,不过他用的是最聪明的一种方式。最后,即使是校领导也拿埃里克没办法了。埃里克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针对自己的方式。故事完。

《校园规则》讨论的是什么?如果我们以单方面去看待本片,那么校园霸凌自然是一个核心话题,然而当我们全方位看待本片的时候,就可以暂时去掉“校园”,这两个字,而专心致志地研究规则“对于片中的这些人的影响。

众所周知,规则的制订一定是少部分人为了约束大部分人的制度的框架,埃里克为什么来到新学校会被处处针对,原因就在于埃里克不遵守规则。而埃里克对于规则的意识是被转变了的,之前自己是规则的制定者,不过现在变成了规则之下的必须要遵守的人,这样的转变对于埃里克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与此同时,对于新学校制定规则的人来说,这也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埃里克属于系统破坏者。

原来制定规则的人希望的是新加入这个规则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严格遵守规则就意味着维护自己现有的统治地位。这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类似于埃里克的反抗可以被群体的力量压制下去,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这群乌合之众用群体的力量完成对于个体的碾压,规则自然就成了无可反抗的约束。一旦这个循环被打破,新的规则就会诞生,旧的规则就会消亡。

正因为明白这一点,那些制定规则的人总是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教会”埃里克选择服从,选择在他们面前低头的。但他们这一次却落空了,因为埃里克是埃里克,他曾经是一个规则的制定者,且不可能永远当作规则的顺从者。这就是本片中关于规则的定义。除此之外,本片针对暴力的产生还有一个话题,那就是外界诱因。

毫无疑问,埃里克的家庭就是一个暴力产生的源泉,父亲的严苛可以视之为一种“规则”,母亲的懦弱就如同皮埃尔一样,也可以视之为一种规则。就连新学校的那些制定规则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制定这种规则,原因很简单,就是要制造一种顺从的氛围,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听从,而不是反抗。

以暴制暴最终会被暴力所埋葬,暴力的更替不过是换了另一种暴力形式。不过埃里克的处理方式却很聪明,他并没有用暴力完全的制止暴力,而是用一种更加巧妙地方式来战胜这些所谓的规则,埃里克完成了蜕变与成长,这当然跟他的性格是有关联的,同时也跟身边的这些当他是朋友的人也有关联。皮埃尔以及女服务员都是埃里克的指路人。我们很高兴看到埃里克最终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但是那些曾经被他欺辱过的别的孩子,是不是也是这么好运。

暴力的源头如果不被根除,最终我们所面临的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地演替,改变规则并不一定是要制定新的规则,打破原有的框架容易,但限制新的框架的产生的方法,我们真的找到了吗?

……

你好,再见

《校园规则》观后感(五):校园内的恶行恶状:社会不公和制度性暴力的缩影——《邪恶》

这是2003年的一部瑞典剧情片,改编自一本同名半自传体小说。本片曾获第76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但在国内很少引起注意,是一部被人们忽视的上乘之作。

校园暴力是常见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少文艺作品(包括电影)的题材。而该片以一所私立寄宿学校内的制度性暴力作为外在主题,但显而易见,它所映射的是一个更具野心的内在性主题:所有发生在校园内的不公和暴力,只不过是社会(或国家)不公及制度性暴力的一个缩影。

20世纪50年代,15岁的少年埃里克在家里受到继父无端的暴力虐待。尽管埃里克在学校是个学习和体育都非常优秀的学生,但由于存在校园暴力而且受到家庭暴力影响,他经常以暴制暴,参与打架斗殴,以致被学校开除。

埃里克的母亲只好把他送进另一所供富家子弟上学的私立寄宿学校,希望他能改过自新。而埃里克自己也决心绝不再与暴力沾边,全心为升入高中做准备。

然而,根据这所寄宿学校校方特有的不成文教育理念,学生群体在校园内的课外生活拥有高度“自决性”,即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管理彼此的行为。这样在学生中自然形成了一个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独立王国:学生会骨干欺压普通学生、高年级学生霸凌低年级学生。各种以强凌弱的不公正事件和暴力行为层出不穷,而想要挑战这一制度的后果,轻则为一般性处罚,重则(如暴力反抗)将被学校勒令退学。

面对如此不公正的制度性暴力,埃里克面临两难抉择:为了升学而忍气吞声、承受欺压?还是为了尊严挺身而出、奋起反抗?影片剧情正是以此为焦点而展开。

影片传承了北欧电影惯有的冷峻、内敛风格,一些看似波澜不惊的镜头却照样能深深打动人心。影片结尾处,当埃里克与学校同室好友皮埃尔握手言别,之后骑自行车沿着街道离去。此时,背景音乐响起,主人公则迎面朝镜头缓缓骑行而来,一缕缕阳光打在少年平静而坚毅的脸上,最后,镜头定格。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瑞典电影《教室别恋》,同是在结尾处,同是主人公形象的定格镜头,同是少年的离别,只为同样一个含义:少年已经长大成人。

(本文为原创,选自作者本人微信公众号:不一般的电影,欢迎关注:》》》》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