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描写京剧国粹的作文

描写京剧国粹的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描写京剧国粹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说起中国“非遗”,我最喜欢的要数我们中国的国之瑰宝——京剧。

一开始,我并不了解京剧,以为京剧不过只是“咿咿呀呀”地叫两声,字句模糊。偶尔听清几句话,却又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开始关注京剧,了解京剧。

爷爷一打开电视,首先跳出来的频道便是“经典文化”。“咚咚咚……”“哟!正在播京剧呢!“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我头不觉跟着音乐摇晃起来,心里猛地奔出个曲名:《说唱脸谱》!由于情不自禁,一段五音不全的歌词从我嘴里冒出来,却把爷爷逗得开怀大笑。我甚是不服气,“噔噔”三步并两步上了楼。

我拿出摇控机,打开京剧所在的频道,眼望四下无人,便大声学起了《说唱脸谱》。我总是发音不准,有时遇上个高调就走了音。但好强的我哪肯罢休?赌气般暂停歌曲后,便继续下去。谁知,我那固执的爷爷在楼下听得一清二楚,但这次爷爷并没有嘲笑我,只是带着欣慰的笑容点头道:“这孩子,怎么突然对京剧一见钟情?不过,京剧要的的确是这般精神。”

从此,我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尽管我从没有展示过——甚至没有提起过,但我仍然默默地支持着京剧。

当家人都出门时,我会蹑手蹑脚地打开电视,把音量调低——免得被邻居或路过的熟人听见,然后先坐着慢慢地咀嚼着音乐,随后再倒回去,重听一篇,细细地学着轻哼两句。最后……回忆起来也真是好笑,我竟张牙舞爪地学着他们跳了起来!

现在我快小学毕业了,日子也渐渐繁忙起来,还有无尽的知识等我去探索,也好久没有听京剧了。但从别人家路过,我仍会控制不住自己,随着京剧音乐哼上几句——因为我永不会忘记祖国历史悠久的国粹——京剧。

第二篇

咿咿呀呀的戏腔又在耳边响起,三弦的声音婉转动听,铿锵的锣鼓声中,一出好戏就此开演……陡然一惊,我又回想起那次的京剧表演。

那是一个火树银花的晚上,一盏盏纸灯笼晕染了夜,小吃摊点的烟火氤氲了大街。我和社团的其他同学一起去观赏戏院的京剧表演。长街上的人真多啊,摩肩接踵,人流都朝戏院涌去。

人头攒动的戏台,红布虚掩着。“听说这次表演会出演一些著名的京剧。”一名金发碧眼的外国男子操着还不太熟练的中文,却盛满了他的激动。几位老人一看就知是老戏骨了,什么“西皮二板”,“四大徽班”,谈到这些,他们红光满面,精神抖擞,每一条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

“锣鼓一响,好戏要开演!”不知是谁,吆喝了一句念白,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三弦声和着鼓点,胡琴声声悠长,流向远方。《玉堂春》的主人公王景龙登场了,“奉圣命出京来巡查州郡,拥千军催骏马好不威严......”声声苦闷,三弦凄婉,倾诉着平生不得志。几许,主人公苏三出场了,“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那唱腔,那动作,那身段,声起时如雨燕凌空,粒粒珍珠落玉盘,声落时如流瀑飞泻,一落千丈。那眼神,那表情,那神态,将苏三含怨的痛苦、怨愤、无奈表演地淋漓尽致。我被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水袖轻甩,绸扇轻摇,京剧国粹在方圆小小地舞台深处绽放。

《拾玉镯》的小姑娘,纳着鞋底,轻哼着江南小词。谁家的公子摇着折扇,打趣着少女。清脆的玉手镯清脆声响,戏曲嘎然而止。台上的玉镯折射出晶透的光,京剧国粹在闲情中发光。

《水漫金山》的演出开始了,戏台前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白娘子、小青等经典人物陆续登场,无论是那英威俊美的亮相,还是眼花缭乱的花枪,还有一连串的毽子小翻,尤其是那白娘子力战群敌风雨不透的枪法还是踢枪绝技,都获得了满堂彩。

一方小窗外又传来熟悉的戏词,将我的思绪拉回现实。京剧,国粹,我回望窗外,是啊,我们要传承发扬我们的京剧国粹。我会心一笑,掩上了书本……

第三篇

我和哥哥最近一起读了本关于中国陶瓷演变而来的书,名叫《中国陶瓷》。

瓷器是由陶器脱胎而来。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着辉煌、独特的成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瓷器碎片。其中有许多的已不仅仅是生活的日用品,而是具有明显艺术倾向的物品,成为了陶制艺术品,如代表制陶业突出成就的彩陶和陶塑。

到明清时期就呈现出辉煌的景象,各类陶瓷艺术品璀璨生辉。以青花瓷为代表的彩瓷兴盛了起来:五彩、斗彩、素三彩、釉下三彩、珐琅彩、粉彩等。明清时期的制瓷业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对今日中国瓷业有着重大贡献。

第四篇

外公很爱好京剧,只要京剧的开头鼓一响,他就会坐下来听。刚开始我不明白外公为什么那么喜欢京剧,后来我也跟着外公坐下来看,发现京剧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说脸谱就及其丰富多彩,不同的脸谱代表了不同角色的性格。

脸谱分很多类型,例如:整脸,是以一种色调为主色, 以夸张大胆的色彩,画出眉毛、眼睛、 鼻子、 嘴巴,再仔细的勾画出细致的面部肌肉和细纹;还有三块瓦脸,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夸张眉、眼和鼻的条文, 用夸大的线条勾画出两条眉毛,和鼻窝,所以被人们称作“三块瓦脸”。其中还有十字门脸、六分脸、元宝脸、象形脸、神仙脸、丑角脸、歪脸、太监脸、英雄脸等等

一幅幅有趣的脸谱,代表了人的形象。这些脸谱画的很复杂,也有很多装饰,五彩缤纷的头饰,金光闪闪,容易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杂乱无章,但是仔细看起来却井然有序,互不相同,但是归纳起来也只有十多种,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形象,但是每个脸谱都是按照人物性格特征来勾画,这么多色彩斑斓的线条,一开始看起来会眼花,让人产生神秘感,但是这些脸谱绝不雷同。

京剧脸谱的颜色是多样化的,但是主色调并不多,大家可以用脸谱的主色调来辨认、分辨人物的角色。

红色:在脸谱中是最“忠”的颜色,在剧中它往往用来表现忠义之士,如我们所熟知的关羽脸谱,大红的底色上勾画卧蚕眉和丹凤眼。当然也有例外,有时红色仅仅表现红色肤色的人,比如说刘谨是个奸臣宦官,在《法门寺》中却是红色脸谱。

白色:是脸谱中最“邪”的颜色,只有大奸之人才可以享受到这一级“待遇”。《击鼓骂曹》中的曹操《风波亭》中的秦桧,其它董卓、伊立、赵高无不是白色的脸谱。

黑色:一般表现的之最“正”角色,大家都知道我们熟悉的李逵、张飞、姚刚、包拯……都是这一类。

金色和银色:通常是神仙鬼怪,有时也用在番邦的大将的脸上。前者如《宝莲灯》二郎神、《八仙过海》铁拐李等。

以上所说,只是一个大概的分类,有许多象形脸不在此例,也有一些与肤与有关的也不在此例中。前者如《闹天宫》中青狮是绿脸,白象是白脸都是属于象形脸;后者如尉迟恭虽是黑色老脸却是性格沉稳。

脸谱上画的东西代表了人类的性格,比如说:包拯黑额头有一白月牙,表示清正廉洁。;孟良额头有一红葫芦,示意此人爱好喝酒。;闻仲,杨戬画有三眼,来源于古典传说。;巨灵,煞神,金钱豹有多张脸,突出其神鬼妖特色。;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龙天子……

人物的主要性格只要看一下脸谱就知道了,可是,他们的戏服也是别有特色。很多金属片,响当当的,还没出场就知道了,还有那一双后底靴,虽然跟很高,但是他们的脚步很轻,几乎没有一点声音。

我认为最奢侈的装饰物是头饰,在头上镶嵌了许许多多的各种颜色的珠子和金属片,还有一对孔雀翎,这一个头饰真是硕大无比,让人看起来就觉得沉甸甸的,真的不知到戴起来有多重。

京剧不愧是中国的国粹,它是很多人都热爱的一种戏曲文化,京剧的主要角色分五大类,有生、旦、净、末、丑,各具特色,形成了完整的京剧艺术。从敲打的锣鼓声中,就知道是哪一种角色要出场了,京剧的唱腔字正韵圆。在我们国家提倡弘扬国粹艺术的影响下,不但使我国人民热爱京剧艺术,而且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除了京剧之外,我们国家的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戏曲文化比如说:豫剧,黄梅戏,昆剧,评剧,越剧,粤剧,川剧,秦腔,楚剧……这些戏剧真是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第五篇

看到新华网发的这尊老子金像,我激动万分!因为我从三岁起就背诵《老子道德经》了。如今我对这本书还是情有独钟、爱不释手。

我一个小小的女孩儿,为什么喜欢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经呢?因为背经诵典,就可以“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还因为“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两千五百年前,他写下了道德经。这本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无论是什么人,都可以学习,都可以受益。连鲁迅和爱因斯坦都喜欢道德经呢!这本书里有许多经典名句,经常萦绕在我的耳边,激励我不断前进。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考试,我一看卷子,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哈哈!太简单了,我准能得一百分!于是,我急急忙忙地答完,也不检查,就得意洋洋地交了卷子。还暗暗地嘲笑同学像蜗牛一样慢。第二天老师说:“大家考得很好,刘恺溪100分……”我伸着长长的脖子,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着急地盼着喊我的名字……徐嘉88分!我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儿,吓得目瞪口呆!我蒙了!这时,我感到老子爷爷贴着我的耳朵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顿时明白了:要从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

从那以后,我刻苦地学好每一门功课,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三年多下来,我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年年都被评为校、区三好学生,在学校、区、市和全国共得了四十多个奖项和证书,其中有作文全国一等和二等奖,英语青岛市金奖,DV市一等奖,钢琴市银奖并考出了八级……我打心眼儿里感谢老子爷爷!感谢《老子道德经》!是他老人家领着我,是道德经抚育着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使我变得知书达理,心胸开阔,聪慧坚强!

我多么想天天拉着老子爷爷的手,骑着青牛,背诵着他的经典著作,和亿万个“国学热”们一直走啊走,攀啊攀,登上光辉的顶点……

第六篇

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创造了无数璀璨的发明,留下了多少悠远的文化!

让我们梦回唐朝,王维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他还说:“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再让我们来到宋朝,赵师秀说:“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陆游说:”春风开一树,山人画一枝”……

没错,说的就是我们的国粹-琴棋书画。

我爱的琴,如春天,一定要万仞绝避、有孤峰、有竹林,山下有一川春水蜿蜒,空谷幽林中“弹琴复长啸”,四周“阳春不德泽,万物生光辉。”一曲高山流水,峨峨乎泰山、洋洋乎江河,伯牙子期引为千古知己,后子期仙逝,伯牙再奏此曲,曲终仰天而哭:“知己不在,吾鼓琴为谁?”隧琴击祭台、琴破弦绝,千古名音终成绝响,遥想先人风范,妙镜造化不可言传。

我喜的棋,是夏天,一群老人在树荫下乘凉,或执蒲扇、或握茶壶,三五人一围,奕奕手谈,胜固可喜、败亦欣然。不论是郭德纲相声里描述的场景:”友人对弈,焚馨香一炉,净手静心,沉思良久,手指缓缓滑过棋盒,拈一子,轻轻落入棋盘:啪,军长”。掉下一地眼镜。还是爸爸忘了打酱油,于路边棋摊驻足凝神观棋,一会便忘记了观棋不语真君子的谏言,大呼支招,直接上手挪子,甚至人多够不到了站起来用脚挪子,收获我的无数白眼依旧浑然不觉。都是我眼里真真切切的人,实实在在的生活,棋如夏的火热、夏如棋的真实。

我恋的书,是秋天,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李清照,是“家徒四壁、为读书只有凿壁借光”的匡衡,(说到匡衡我最近看到奇趣里很好玩的匡衡漫画,号称猜到结局算作者输,大家可以去涉猎一下),是猫腻大大《将夜》中的那份鸡汤帖:“桑桑,少爷今天不回来了你把厨房那碗鸡汤喝了”对啦,人间是烟火人间。书就像秋天,结满了累累的果实,等着我们放下王者荣耀去用心采拮。

我迷的画,是凛冽的冬。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样童年家乡的回忆,冬天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总会让我们的冬天充满阳光,让我们的故事更加精彩。还记得我小时候睡过的一张床上有柳宗元的《江雪》一模一样的画,奶奶给我唱儿歌,哼曲子,摇晃着我入睡……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国粹这样的文化都已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应该把这些文化传承下去,今后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不要让它丢失。因为,我是中国人。

第七篇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吃饭离不开筷子,因为简单,所以人们不会将它与“国粹”这个词相连。

国粹,是中国文化最精致的一部分,每一种国粹都存在着文化,有其根源。实物国粹,或多或少都有复杂的工序。诸如瓷器,从选土开始,历经塑形、煅烧、着彩等20余道工序,培烧几旬方能制成;茶叶,从采摘到成品也十分讲究。

随意挑选一段木料和竹片,截取两段,打磨光滑,略一冲洗,就成了一双筷子。简单的构造,随意丢弃的地位,与国粹如何相衬呢?

真正有品位的中国人,往往更注重于技艺本身,而非华贵的食器。于是人们专心研究厨艺,而非制作更精美的食器。他们将自身的一切才华精力注入厨艺里,他们追寻的是内敛的技艺本身的美,而非华贵的外在形式。简单的筷子却蕴藏着、承载着不为形式所惑,专心致志的复杂的工匠精神。

于是,在这辽阔的土地上有了各大菜系无数菜式的争奇斗艳。各式菜型代代翻新,各种新菜层出不穷,构成了中国的食文化。但筷子,却从未有过大的变动。纵使曾有人为筷子镶金佩玉,但也被淹没在历史中。至今素黄色或者黑色的没有花纹的筷子仍为主流,纵使时光流逝,筷子仍保持着最初的模样——与最初我们的祖先从神木上折下的那两支别无二致。它承载着的精神,跨过三千年,仍历久弥新。这,是中华文化的根。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当商纣王命人制作象牙箸时,箕子才会感到国运不久而忧心忡忡。

两只筷子,齐头并进,不分彼此,共同协作,才能将食物夹进口中。筷子所承载的不仅于此,随着文化的发展,筷子融入了更多的意义。

在汉朝以前,天仅仅是一种信仰。而自从汉武独尊儒术以来,“天”便成为了儒家的天,也就是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下,筷子也审时度势,收起了锋芒。先秦时期,筷子大都是尖头的,慢慢地,它被磨顿,变得圆润,正如儒生们将手收入加长的袖子里那样,失去了攻击性。于是在饭席之间,人们收拾了争斗之心,气氛变得和睦。人们将原来分开的各自的案拼接成桌,将原来分开存放的菜肴并成一大盘,仅留下了各自的碗和筷。

因为用着各自的筷子,却享用着同一份菜,无形之中,筷子串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因而在筷子连通的“礼”的背景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放下防备,展开谦和的交谈。

在这样融洽的气氛里,即使是萍水相逢的他乡之客,也可以像故人一样言笑晏晏。筷子与餐盘偶尔的敲击声,就是交谈甚欢的证明。在筷子的连通下,在筷子的敲击声中,天南海北的人相聚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分享快乐与悲伤。中华民族被中华文化的根紧紧联系着,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凝聚力。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筷子,无论在世上的哪个角落,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中国人都绝不会忘记筷子,也绝不会忘记筷子上承载的精神。因为这是中华三千年文化的根。文化的精髓,早已渗入了国人的骨髓和每一寸灵魂,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所谓“大道至简”。它简单的构造,正启示人们应该追求更本质、更纯真、更和谐的道理。

第八篇

我最喜欢的戏剧是京剧,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京剧更是我们中国的“国粹”。

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的戏剧情节是安和的,在平和清楚的叙事过程中展现优美,它不用紧张、激烈、刺激的剧情吸引观众;京剧的音乐伴奏是安稳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给人一种天衣无缝的安稳感觉;京剧的表演风格是安详的,既不过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叹,从不强调暴力和血腥。京剧在发展,在创新,在与时俱进,并没有安于现状,安常处顺;京剧在推陈出新,并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才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王座安然不动!

1960年,周总理曾在北京新街口总政排演场观看京剧《霸王别姬》。戏剧开始,刘邦发兵攻打项羽。群臣纷纷劝谏,项羽不听。总理说:“一人言堂。”项羽回到皇宫,虞姬又规劝,项羽还是不听。总理说:“一家之长。”当演到项羽孤军陷入设好的埋伏时,总理道:“一筹莫展。”当虞姬备酒安慰项羽时,总理说:“一曲挽歌。”四面楚歌,汉兵将至,虞姬拔剑自刎,全场剧终时,总理又说:“一败涂地。”总理仅用20个字就概括了项羽失败的全过程,堪称妙绝。

京剧是国粹,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遗憾的是现在许多青少年对此知之甚少。很多人都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看“超女”„„他们并不喜欢听戏剧,更不要说看我国的“国粹”——京剧了。很多人都认为京剧和无聊,很老土,不如现在的音乐那么有趣,那么流行。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听戏剧,而抛弃了我们的“国粹”,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京剧,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第九篇

今天中午爸爸开车接我回家的路上,我在爸爸的手机上看到了一个名字叫“超好听,美爆了!高分国产综艺再次让全场沸腾”的连接,我好奇的将这个连接打开,听到了超级好听的声音。

这则消息连接的是中国青年报报道综艺节目《经典永流传》中一个加拿大华裔小男孩王泓翔唱的《咏梅》《墨梅》的视频新闻,我看了这个视频后,真的也一样如标题所述的那样,被王泓翔的动听歌喉个震撼到了。唱的好听只是一个方面,最难得的是王泓翔在加拿大那样一个到处说着英语的地方,竟然把中国话也说的那么好!我当时以为中国话比英语学起来简单,不过我的这个想法被爸爸打断了,爸爸给我说其实中国话才是最难学的,只是我生活在到处说中国话的氛围中,所以才会觉得中国话好学。

王泓翔有这样的成就,几乎完全是他自己的努力,他的爸爸和家人只是给他提供了一些帮助,我真的觉得王泓翔了不起!

第十篇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如雍容高贵的京剧、典雅别致的昆剧、高亢悲凉的梆子戏、婉转轻柔的越剧。戏曲那悠长的历史和独特的唱腔,高贵别致的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优美的曲调让人也仿佛置身于其中,不得不佩服戏曲的精妙内涵。但我最喜爱京剧这种艺术形式。

京剧是在北京构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构成的。

1790年,徽戏开始进京。当时,徽班所唱的声腔是以二黄为主。二黄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在徽戏“吹腔”和“高拨子”的基础上演变成的“四平调”进一步发展变化而成的。十九世纪初年,湖北汉戏艺人李六、王洪贵等所唱汉戏加入了西皮。徽、汉艺人的合作,并且相互影响。从而为京剧的构成奠定了基础。1840年以后,京剧正式构成。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构成,主角行当也发生新的变化,拥有了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之后逐步代替昆曲数百年来在戏曲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成为流行于全国的大剧种。京剧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的"国粹"。凝聚了我国历史深厚的内涵和悠长的韵味。所以我们就应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使中国的"国粹"传承下去,让历史见证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