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机遇之歌》观后感摘抄

《机遇之歌》观后感摘抄

《机遇之歌》是一部由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勃库斯洛·林达 / Tadeusz Lomnicki / 比涅尤·扎塔西奇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机遇之歌》观后感(一):历史和历史的反叛

三条命运轨迹,三种人生的可能性,三个历史的轨迹,三个历史和历史的反叛。

1987年,波兰的社会主义统治仍在持续,电影审查证明了这一点,但这部电影还是深刻地显示了那一代波兰人的迷惘。整个东欧,当时是否处于不知未来何在的状态?至少在电影中,导演通过三个生命轨迹的区别表达了这一项想法:波兰人民,可能是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也可能是向往西方所谓“自由”的,更可能,并不是什么事业或者人类的概念充斥,而是人的自我,爱和性,填充了一个人的生命,波兰人民的生命。

利奥塔写历史是偶然的,我们只是在那么多种可能性之中抓住一点,然后顺着这一个方向走的很远,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就真真切切必然地要向那一个方向走去。这是一种独属于现代人的不确定感,似乎主角在每一个故事之中都是坚定地为了各自的目标而行动的,但是当terme de corde(提琴曲)一响起,似乎他的坚定是为了可能性面前挣扎的自我在欺骗自我——他从未确定未来如何,而面对生活,他便是只能够逢场作戏,就这样吧,他于是就这样顺着不知道是什么神力漂流,漂流在生命的河中,漂在那么多个支流的交汇点上。

《机遇之歌》观后感(二):《机遇之歌》——我们似乎能够选择,又似乎无法选择。

复习“三段式”叙事。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片子里目前最喜欢的一部。

很喜欢电影的配乐,肖邦的《波兰进行曲》,舒曼的《童年回忆》唤起了从前练琴的记忆,虽然那时只知道机械式地演奏音符,苦习技巧,体会不到这两首曲子的魅力和奥义。

与《罗拉快跑》相似的命题,却比《罗拉快跑》早了十一年,可见其先锋性。命运的不可预见性,某一个小小的变化、小小的选择会对事物的发展和结局的走向产生巨大的影响。从个人喜好上来说我更喜欢《机遇之歌》,对于人生选择与命运走向引出了更深层次的探讨——是否赶上火车,遇到什么人,产生什么思想,选择什么样的政治生涯······在第三种可能性中,男主与爱人过上完美的幸福生活,却在前往巴黎的途中丧命于失事的飞机,一切都化为乌有——或许人生走向何处都是虚无的。所有的选择都是悲剧收尾,却不知该向谁声讨和控诉,这是为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巴黎,永不可抵达的远方;理想国,永不可抵达的远方。我们似乎能够选择,又似乎无法选择。

《机遇之歌》观后感(三):选择与命运

电影讲述了生于变革前波兰年轻医学生的故事

导演巧妙的利用主角在火车站能不能赶上火车将故事分成三个不同的结局

男主接到父亲离世的消息,之后飞奔赶向火车站,在火车已经启动的时候奔跑追向已经启动的火车

这里火车就像人生前进的方向,而车站暗喻着作出不一样选择的地方

第一个结局,男主赶上了火车,回到家乡重新找回初恋女友,入党从政,最后因为政友的举报导致女友被抓分手,自己原本可以去国外,却在机场因罢工导致事情受阻

第二个结局,男主没能赶上火车,后来加入了教会,参与地下活动,重新遇到了童年好友,同时和好友的姐姐有过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

第三个结局,男主重新回到了学校,学完医学,同时被学校主任赏识,有机会升读博士,虽然有入党的机会,但男主选择了不站队,为的是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和漂亮的妻子结婚生子,育有儿子一名。后来主任的儿子因为参加地下活动受到牵连,原本出国的机会,让给了男主,离别前妻子告诉他自己已经怀有一名女儿

男主在机场,遇到了第二结局的牧师,而飞机起飞后,发生了爆炸

电影有点像完RPG游戏的不同结局,只是这个结局由导演进行演绎

其实很难去推测导演想要表达的想法

但电影里三个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三个迥然不同的结局

和电影不同,人生就像一张单程票,无法存盘从来,也没有办法窥见不同选择/意外可能带来的结局

最多也只能学会去接受不同选择带来的结果

而且未来无法预测,但人生又像不停站的火车,一刻不停的往前飞奔,也许,唯一能做的,就是根据自己当下的状态,做出合适的选择吧

毕竟明年疫情会不会结束,都没人说得准

也许,那个最好的选择就永远不存在

也许,我们不能像男主一样有三段不同的经历,但也许可以去更多的感受和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把每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去做当下适合做的事,去见当下适合见的人,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谁有知道呢,与其去思考未来在哪里,不如去感受自己在哪里

《机遇之歌》观后感(四):偶然·信仰·人

首先,有被片子震撼到。在经历了前半个多小时的不知所云和沉迷男主角性张力后,越到后面越移不开眼睛。男主角……救命,可以说请入我梦里。(以上全是废话)

之前只看过同一个导演的《蓝白红三部曲之蓝》,《机遇之歌》较三部曲时间更早,拍摄年代、地点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而个人认为《机遇之歌》讲述的东西要远远高于《蓝》。在这部负担着机遇与偶然、政治与信仰、人性与人欲的电影里,好像什么都交杂在一起,但又好像什么都是独立的。我的见解非常浅薄,但也随便写几句吧。

一、偶然

当然,电影主线叙事就是三段不同的“机遇”。这三段机遇中,男主在不同的环境中遇到不同的人,看似走了大相径庭的道路。这些道路的分叉点是那列火车,是男主角对警察的态度,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火车把手,是男主角的奔跑速度,是五秒钟……

看到有人拿它跟《蝴蝶效应》相比,当然,影片故事的叙述方法之类应该有一些相似,但《蝴蝶效应》更强调偶然选择里蕴含的必然。但《机遇之歌》却几乎完全消解了“必然”。这三段,哦不,这3—+∞段偶然里几乎没有必然。走了不同道路的男主角,开启的人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非要找一个“必然”,那可能只有“必然走向死亡”这个结果。虽然只有第三段机遇里飞机出事故,但其实看向一二段机遇,或者看向所有的人,谁能逃过死亡?无非是早晚而已。

电影对偶然的强调是第一个直接击中我的部分。这种偶然几乎与信仰无关,与唯物主义辩证法无关甚至对立。它直接说明了在一个个小人物的生命中,社会与环境会对人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却没有那么必然。

二、信仰

电影开头部分的这段台词,细细回味,似乎是从漫长的历史中得出的信仰与人之间的关系。信仰、主义不止有马克思主义一种,它们最初在信奉者那里都像“一道光”,是信仰者们理想的矗立点。然而在信仰的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破碎感、崩塌感。到了最后生命消逝,信仰还是作为一个主义立在那里,但你却远去,未实现的东西也远去。

“每一代都需要一道光,都需要知道,他们的信仰,希望这个世界可以有更好的秩序。这个需要,比马克思更老,也比马克思更早。就像一剂药,在生命的开始,它带来快乐,因为这道光看起来很近,伸手可及。在生命的终结,它又带来苦涩,因为这道光离我们而去。在这40年里我经历过太多的事,今天我会看得比以前更远,我不会鼓励你们去追求它,但请相信我,生命如果没有这种希望和苦涩,那才是可怜的。”

第三段机遇中,男主角在故意躲避各种政治、宗教信仰,只专注于家庭与个人的成就。其实他并没有沉沦于无节制的欲望与狂欢,“希望与苦涩”看似都离男主远去,但也很明显并非完全不存在。导演显然给了这种选择一个结果——飞机坠毁,或者更确切来说,是终将“归于死亡”。失去信仰的人,余下的生命或长或短,在电影这里都被忽略掉了。

但导演有给出对待信仰的正确方式吗?并没有。对于信仰内容的本身,电影也没有过多去分析讲述,更多则是呈现个人在信仰中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三面为难、四面楚歌、八面围城、十面埋伏……无解。

三、人

人。我认为这部电影与其说讲机遇、偶然讲信仰,不如说是在讲人。

看似完全偶然、各自独立的三段机遇中,男主角这个人本身,他的正直与责任,他的愁绪与摇摆,他的思考与欲望并没有改变。他会在第一段机遇里为了营救医生们赴险;会在第二段机遇里和共产主义者老婆婆相处融洽;会在第三段机遇里不签字,坚定帮助教授……他会在第一段机遇里质疑信仰与权力;在第二段机遇里彷徨寻求宗教的慰藉;第三段机遇里则是看似回归正轨的生活中处处隐藏的迷茫与摇摆。

然而男主角的遭遇是悲观主义的体现吗?我还在思索但目前偏向于“不是”。我认为坠机死亡不是悲剧,只是必然走向死亡里千万方式中的一种。

我认为,影片正是通过讲“人”,跳脱出了炫技式的叙述方式,从而达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讲人,讲人的挣扎、思考与困境,似乎一下子,周围的政治、信仰都变得静止了、独立了,甚至不存在了。甚至这些偶然也变得不存在,因为根本就没有必要。

总之,电影我琢磨不透的地方还有很多,见解也很浅显且逻辑微混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