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丽丝》影评100字

《爱丽丝》影评100字

《爱丽丝》是一部由杨·史云梅耶执导,Kristýna Kohoutová主演的一部动画 / 奇幻 / 惊悚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丽丝》影评(一):爱丽丝

定格动画大师史云梅耶的这部《爱丽丝》和我们之前看过的迪士尼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在画风和叙事风格上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这部动画电影采取了定格加真人的拍摄方式,并以爱丽丝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故事,借由爱丽丝之口,将爱丽丝的诡异梦境与其枯燥乏味且烦躁的生活一一对应起来,刻画爱丽丝,展现小说主旨。 画面中爱丽丝本人,她的玩偶、形状各异的恐怖标本、腐烂的半颗苹果、乱糟糟的地面与梦境中破壳而出的骷髅,不断需要钥匙打开的门,不停哭喊的猪婴,即将迟到的兔子和喜欢砍人的红皇后等映射呼应,爱丽丝是红皇后,红皇后就是爱丽丝,梦境中的一切皆由爱丽丝操控,引人遐想的同时又不禁深思,这样的黑暗风格的童话不就是很多“爱丽丝”的真实生活吗,可爱的爱丽丝也可能是恶毒的红皇后,而恶毒的红皇后也可能是可爱单纯的爱丽丝。

《爱丽丝》影评(二):#电光幻影# 《爱丽丝》,童话怎么可能会美好,那都是用来压抑小孩的鬼话。

#电光幻影# 《爱丽丝》,童话怎么可能会美好,那都是用来压抑小孩的鬼话。

这部1988年的动画电影《爱丽丝》,充斥着各种暗黑的风景,把人人皆知的童话故事用狰狞的现实笑容表现了出来。看电影之前,对于这个故事毫不感兴趣的我,恰恰是为了那种所谓的哥特式暗黑所吸引,选择了尝试,事实上这部电影确实也唾弃了一般童话乖巧的试图用深邃去表达灵魂思路的方式,转而用碰撞式的挣扎,揉出一个更令人身心感受奇异的作品。

结果,电影的暗黑感,对我来说其实还是不够的,接受能力表示毫无障碍,甚至觉得太小儿科了。但是这部电影给我带来身心不适的主要原因是女主角爱丽丝。在观看电影的整个过程里,我只有一个心情:小孩真讨厌。

影片对我来说太脏了。是真正的脏。我实在整不明白,这么大的孩子都这么欠嘛,看见墨水就要送到嘴里去喝,看见抽屉把手就要去揪,看见饼干就嘴欠的要咬一口,不,是要吃完。这样的小孩得是多讨人厌。看得我头都大了。当然,这一切也是推动故事反复进行的原因。但是真的令人感到烦躁。我对孩子无法进行耐心的对待,看到这种特别欠的小孩,反正我打不着,没去砸了电影屏幕已经很不错了。

一直觉得,人类是很独特的东西,这个独特并不是称赞。有时候会觉得倪匡先生在卫斯理小说中的畅想还是蛮符合我对世界的看法的。如果人类才是外来的物种,生存在一个模式的环境里,学习适应,并且滋生成长,然后开始破坏的贪婪的本性,这样的结果我感觉更符合人类本身一些。至于孩童们,他们是我们最初的样子,你指望他们有多单纯多可爱呢。我相信,人之初,性本恶,这个道理更符合人类本性里的内容,反而是社会范围的推荐,文明的高度推动,让人一点一点的在蜕变和试图理解更好的样子。于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无序的混乱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会丢掉道德秩序教会我们的一切,顺着本心去走,人都是带着邪恶的种子的。

小孩是一个特别纯粹的,会伤人的物种。前些天听过别人聊校园霸凌,觉得可笑。你们以为只有堵在校园里动手打人才是校园霸凌嘛,不是的,那些发自内心的鄙视,认真对待的排斥,毫不犹豫的伤人话语,自以为正常的各种推攘,毫不留情的模仿他人的缺点和缺陷,其实在很多内容里都藏着霸凌,只是我们假装看不见,只要没踩在自己的痛点上,一切都可以默认还没存在过。这何尝不是人类的一种劣根性。

所以小孩子也好,成年人也罢,最后说穿了都是一样无趣的玩意儿。一种人教得可以有模有样,一种人教了也不打算伪装起来,最后这世界其实差不多大多数人也就是这两种罢了。

电影有很多有趣的点。比如食物,食物的不停出现和被进食,造成了爱丽丝身材的变化,形态的变化,就好像人类被塑造的样子,吸收摄入的内容是什么,同样预示了你未来长成的样子,无论是物质的食物还是精神的食物。比如影片中的各种学习用具,包括墨水和各种尺、笔,以刻板又诙谐的样子穿插起来,把世界的那种秩序和刺透感逐一表现了出来。比如剪刀和穿梭的袜子,莫名的想到了克制和性的欲望,不提也罢。

电影挺有趣的,大概探讨起来有无数的思路可以发挥,但这却是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光是一个爱丽丝就让我觉得脏得不得了。

也许,生而为人,脏,本来就是一种本质。

作者:小佛搞特

《爱丽丝》影评(三):《爱丽丝》剧情和细节详细解析

片头一开始,爱丽丝和姐姐在湖边,姐姐没有露脸,甚至四肢僵硬,直到爱丽丝百无聊扔完石子取乐,姐姐也从头到尾没有跟爱丽丝说过一句话,直到爱丽丝去翻姐姐的书本,姐姐粗暴地打掉的小手,爱丽丝露出一个幽怨的眼神。(第一个场景结束,为我们揭示了爱丽丝是一个不受家人的喜欢,会受到到家里的冷暴力对待,是一个孤单寂寞的孩子,同时她拨弄身旁成年人的书籍,被拍打开手作罢,隐喻她窥探成人世界)第二个场景,在房间里,爱丽丝一个人玩着往咖啡碗里丢石子的游戏,注意周边环境的展示,没有光源的阴暗房间里,木蘑菇毛线,袜子,玻璃罐头,桌上的墨水,馅饼,记事本,散落在地上的旧积木,满是动物的标本,破旧的娃娃陶瓷玩具他们都在反应爱丽丝的内心世界,没有一丝生气。这些元素稍后将会在爱丽丝的梦里出现,结尾梦醒还会出现一次,弗洛伊德说过梦是现实世界的映射,爱丽丝的奇幻梦里面元素都来源于她的周边环境的人与物。接着扔完石子的爱丽丝,躺地上在奇思妙想中准备入梦乡,镜头给到地上一组纸牌塔。

本片导演以原著为材料,展示了一个在家里遭受冷热暴力,在生活里没有存在感的小女孩的心理状态,她被无视,被孤立,甚至只能在幻想中跟玩具标本做朋友,她厌烦学校教的课程,希望摆脱这些(影片中她越过一组长长的三角尺直尺的抽屉通道,甚至被圆规扎伤手之后厌恶的把圆规扔地上,去往一个神秘通道的新世界)渴望有趣的生活,但就是这样一个对未知好奇的可爱女孩,仅仅因为好奇私动罐酱(梦里坐升降梯时,私自拆开了一个玻璃罐头尝了一口)就被家人关禁闭,(掉到满是叶子堆的房间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法走出房门)爱丽丝以为自己还是小孩的原因,才受到这样的待遇,所以她像大人一样用墨水,吃高档的馅饼,想成为大人。然而到最后还是得不到家人们的重视,想要引起关注,也只会收获惩罚,她哭了,哭了很久,以至于觉得泪水能将房间填满,她终于被放了出去,可自己的家人连自己的名字都记不住,(兔子叫错爱丽丝名字,爱丽丝说自己不是那个名字)她闹脾气了,家人非但没有安慰她,反而更加粗暴地对待她,家人的怒吼让她觉得害怕,甚至顶住了房门,爱丽丝不可能不出来,(影片中爱丽丝躲进兔子的积木城堡,不让兔子进去,兔子与爱丽丝爆发了一次冲突)随后爱丽丝被关在了恐怖的标本房里关禁闭,(梦里爱丽丝被兔子关禁闭室跑出来很多奇异可怕的东西都映射现实中的爱丽丝同样被父母关禁闭室时的恐惧感受)好在最后她逃了出来,她不再像孩子了,她不再用孩子的方式窥探大人的秘密,而是拿起象征大人权利的剪刀,打开了不允许小孩触碰的抽屉,被虐待的爱丽丝早早学会了,借用成年人的权力工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家里矛盾重重,摔家具,争吵哭闹声,是爱丽丝对家的印象(即影片里小房子里乒乒乓乓扔出很多锅碗瓢盆的小孩大声啼哭,兔子粗暴的喂奶想消除哭声这一段)爱丽丝渴望逃离,于是红桃皇后便向她发了邀请函,她去到看到皇后只顾自己的喜好,粗暴对待身边的人,嚷嚷着砍掉所有让她不满意的人的脑袋,那是一个她原本最害怕的,有权力的大人,梦醒结束,爱丽丝拿起了剪刀,兔子迟归让她不满,她要砍掉迟到兔子的头,爱丽丝变成了红桃皇后。(醒来后选择“打算砍它的头”隐喻最后她选择了完全被同化 且拿起了剪刀“权力”)有些人用童年去治愈一辈子,有些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童年的经历造就了我们的性格,如果你有机会,去参与一个孩子的童年,请以爱与宽容去指引她,而不是以惩罚与愤怒。

其它细节补充这个爱丽丝的表情麻木,空洞,是成年人的冷漠和孩童的好奇心的神奇结合,有人说它是成年的爱丽丝,代表的是成年人眼中的景象。拿着大剪刀的兔子和不断重复着自己的举动的木偶疯帽子和发条兔,都是成年人的残忍与无聊的象征。

爱丽丝因为好奇跟着兔子先生去到了成人世界,然后通过喝墨水和吃饼干,逐渐融入其中,(注意)整部片里的墨水和饼干分别隐喻“精神”和“物质”,剪刀则代表“权力”。其中几次三番企图靠近并进到兔子先生所在的场所,先是喝下墨水(接受成人世界的精神思想)依然没有资格且无法进入小门中的兔子先生所在地而哭泣,吃下饼干变小后被老鼠坐在头上做饭,隐喻她被剥削(要变得可以被剥削后她开始可以进入成人们的世界)。又一次吃下饼干后,她主动进入两扇铁丝网的房间,因为兔子先生的强行进入她反抗了对方和一帮企图进入房间的骷髅。最后被兔子先生和一群骷髅逼到了白色溶液里成为木乃伊被放到了储藏室隐喻她被成人世界“收藏驯服”。在储藏室里各种食物如“主动打开的罐头、面包、饼干、果酱等等”都长出了“金属尖锐物品”如钉子等,隐喻成人世界的“物质”都是有代价的,(注意)这里她第一次拒绝了吃下饼干,隐喻她拒绝了成人世界的物质,并且从而获得了离开储藏室的机会。 总的来说,影片用一个黑暗阴森的梦境,为我们展示了爱丽丝儿童视角下窥探到的成人世界,并且爱丽丝学会了大人那一套粗鲁暴力对待旁人残酷的生活法则,小女孩因为好奇进入成人世界逐渐被同化的过程。

我看完本片一度犯迷糊,不太能理解影片的某些情节,于是我看了找了不少影评,但很可惜都没有什么的实际帮助意义,主观情感描写的影评比较多。好不容易在网上看到三个比较符合我个人逻辑思维行为的文字解析,让我深受启发。灵机一动,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本片,我搬运提取文字并自行加工加上一点点自己的个人理解拼接过来了,非原创,希望对大家有一点的帮助。

《爱丽丝》影评(四):观杨·史云梅耶 Jan Svankmajer的《爱丽丝 Něco z Alenky (1988)》有感

真是对原著的神还原!

大家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一定要去看看原著小说,这很重要!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看电影之前并不需要去仔细阅读原著,但是观看这部电影之前,如果你没读过原著小说,观看时的乐趣会减少很多,不仅因为直接看电影可能会看不懂,同时还因为看完书之后,你可以把自己脑海中的“仙境”和史云梅耶在电影中造出来的这个“仙境”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异同。我小时候就非常非常喜欢《爱丽丝梦游仙境与镜中奇遇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各种漫画,中文版和英文版都翻来覆去地看,一次次不遗余力地向所有的同学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刘易斯·卡罗尔 Lewis Carroll塑造得那个奇幻世界实在是太迷人了,仙境中的故事如梦似幻又如此真实,以致于我读到结尾发现是场梦的时候有种人生幻灭的感觉,这么有趣的世界,这么好玩的故事,为什么作者不能再多写一点,我真的可以一直读下去!

曾经听不靠谱的科普号说,只有黄种人的门牙边缘是锯齿状的,然而,这部电影让我清晰地看到,明明白人小女孩的门牙边缘也是锯齿状的。据说不断插入嘴部的特写是老恐怖片的拍摄手法之一,我确实在别的老片子中看过这种拍摄手法,但是我觉得,这部影片中的嘴部特写主要在暗示这是爱丽丝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影片中出现的角色都是她自己的投影,并不完全是为了营造诡异的气氛。人们对恐怖的感知力各不相同。木偶,手偶,再配合上脏一点的环境和低沉一点的音效,甚至不需要玩偶动起来,玩偶也不需要是人类,尤其是那种超过普通人类体型的巨大的绒毛玩具,很容易让成年人感到恐惧。有人曾经分析过人们就是害怕眼睛和头,哪怕是画像上的眼睛和普通的人体模型,在阴暗的环境中也让人有种被注视的感觉。除了木偶,不断循环重复的台词和画面,也容易让人感到恐惧。被很多人提过的儿童电影《疯狂的兔子》,我是小学时候在影碟店租的VCD看的,电影里面有一群小孩在那里高呼:“疯狂的兔子,疯狂的兔子”,我看的时候不仅没觉得恐怖,在看完的第二天还试图让同学们模仿片中的情景,齐声高呼“疯狂的兔子”。其中的诡异歌谣,“稀奇稀奇真稀奇,麻雀踩死老母鸡,蚂蚁身长三尺六,老爷爷坐在摇篮里”,我和同学们也不觉得恐怖,动物变大变小,人类的生老病死(返老还童),都没什么特别的,甚至都挺好玩的。大家觉得阴暗的格林童话和鹅妈妈童谣,我同样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了,现在看到大家对他们的深度解读,各种解释那些童话和歌谣是多么恐怖,其实小孩子根本理解不了那么多,想不到那么远,对于什么吃人啊,砍头啊,剁脚啊都缺乏相应的常识,想象不出来那种惨烈的情景,也不会去细想情节的合理性,反正主角赢了就欢呼,主角受苦就掉眼泪,没人考虑对坏人们的惩罚是不是过重,处刑方式不太人道。我之前提过,王尔德笔下那些不能善终的主角,还有安徒生童话中受尽折磨最后死掉的主角曾经给幼小的我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我曾尝试过将这些故事的结局改成大团圆结局之后再转述给同学们,同时也告诉他们书上的结局,就像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中的结尾那样,让他们自己选一种去相信,免得大家都很难过。

很早之前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手偶动画片,几个主要角色是手偶,配角们是真人,讲述的是美国的校园故事,挺搞笑的,我曾经很喜欢,每天到播放时间就守着电视要看,但是我妈就特别害怕看那个,每次都要换台,我至今没理解到恐怖点在哪里。我猜测,成年人对很多日常物件有了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能很敏锐地察觉到“这里稍微有点不对劲”,但是小孩子社会化程度低,同时想象力又很丰富,能自动把很多事情合理化。比如,我觉得小孩子肯定读不懂规则类恐怖故事,即使读懂了规则也无法吓到他们。还有一些民俗类的心理恐怖,这个需要处于某种文化之中,对故事之外的世界展开一些不言自明的联想,这时,根据给出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演绎推理才能理解这样的恐怖。比如,小孩子可以理解儿童拐卖的可怕之处,家长只需要说一句“我们不要你了”就可以让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陷入巨大的恐惧之中,而孩子们却很难理解“冥婚”的恐怖点,不要说孩子们了,一直到我成年之后,很长时间都不能理解两具尸体摆在一起有什么可怕的,他们都死了,活人为什么会怕他们?直到逐渐了解了“冥婚”之后的文化背景,了解了这两具尸体之外的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才渐渐觉得此事细思极恐。另外,关于“小丑”这种意象,很多中国人觉得《小丑回魂 It》中的Pennywise没什么可怕的,只是个穿着戏服的丑角罢了,也理解不了很多西方人的“小丑恐惧症”,这就需要某种文化环境中的联想,据说西方国家经常发生小丑伤人案件,因此人们就会把浓妆小丑——戴着面具(异形或者鬼怪)——伤人——危险——恐惧等一系列条件联系起来,产生巨大的恐惧(很有趣的一点是,戴着面具,打扮成蝙蝠的蝙蝠侠一直也是用“恐惧”来震慑罪犯的),我猜,这就和我们走在街上突然发现一个纸人一样,很容易和死亡,尸变,厉鬼联系起来。真正让我们害怕的是我们脑补的那些东西,而不仅是我们看到的那些东西。

让我们回到这部影片,我觉得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史云梅耶并不是想要“吓到”观众,而是很有可能,他心目中爱丽丝去到的那个“仙境”就是这个样子的。我小时候在阅读这则童话的时候,先入为主地受到了各种动画片的影响,觉得童话中必然是一个充满着真善美的世界。我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发现史云梅耶居然用了一种我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神还原了原著的时候,我非常惊喜,爱丽丝的梦境当然完全可以是这样的,为什么不能呢?影片中,爱丽丝所在的那栋房子除了脏一点儿以外,没什么可怕的地方。在积木城堡中玩塔防游戏的时候,爱丽丝踢飞的小比尔被白兔细心地缝好了伤口,这一段甚至非常可爱。如果硬要说片中有什么诡异的地方的话,在“疯狂的茶点”中,三月兔子和帽子匠的造型挺吓人的,因为得罪了“时间”,他们只能没完没了地坐在那儿喝茶,陷入循环不断重复做同一组动作看起来也挺可怕的,其实原书中这段场景十分滑稽。如果故事能够继续下去,我真想看看史云梅耶会怎么改编镜中奇遇记,其中“绵羊与小河”那一章是我觉得最有梦境感觉的,我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每读一次就像做了一场梦,爱丽丝那种莫名其妙的心理活动和我做梦时一模一样,这一段非常适合改编成定格动画,场景中的一切东西都不是看上去那样,它们随时可以变成别的东西,它们也确实在不断变成别的东西。

对名著的改编,大师们做到了不拘泥于对童话的刻板印象和原著文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解构它,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给它们以新的解读,赋予他们新的涵义。能看到史云梅耶的《爱丽丝》这样每一帧都挤满了天马行空想象力的电影作品的我们是多么幸运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