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出租车》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出租车》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出租车》是一部由贾法·帕纳西执导,贾法·帕纳西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出租车》影评(一):送你一朵玫瑰

“2010年12月20日,伊朗官方宣布,因为危害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贾法被判6年有期徒刑,20年内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不得写剧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不得离开伊朗。 一:女教师和一个小偷辩论是不是应该把小偷处以死刑 二:丈夫出车祸,怕妻子在自己死后一无所有露宿街头急着立遗嘱 三:一个卖电影碟片的人认出了贾法,并因为大导演坐镇做成了一笔大买卖 四:两个老奶奶要赶在中午十二点前去清泉山放生两条她们一年前捉回来的金鱼,这样会让她们延年益寿 五:小侄女的老师让她们拍电影,要真实,但不要负面的真实 六:老邻居被抢劫,被揍了知道他们逼不得已,虽然满腔愤怒,但怕他们被判死罪便不肯报案 七:小女孩让小男孩拾金不昧,最后钱却没有还成 八:女律师为一个因为到现场看球赛被逮捕的女大学生到处奔走 九:摄像头被砸坏,镜头一片漆黑

《出租车》影评(二):《出租车》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抢劫犯与老师谈道德;车祸中的女人要轻伤丈夫的遗书;靠贩卖盗版光碟为“电影传播做贡献”的矮人;看遍电影小说却仍不知道怎样为短片选题的学生;坚持不在中午到阿里泉放生金鱼就有生命之忧的老年姐妹;上小学鬼灵精怪的侄女要拍短片却选了个不错的主题,却是不能公开放映的;敲车窗推销盗版CD唱片的年轻人;被打却因政府刚刚吊死两个伤害罪的罪犯而不敢不忍心报案的邻居向导演分享自己的故事;被明令禁止拍片的导演用出租车司机继续着自己的文化事业;侄女让捡钱未还的拾荒小男孩将钱归还给有钱新郎,以保证自己拍摄到的影片能公开放映;因观看排球比赛而被捕的女孩选择绝食抗议,而警方还要诱导没有绝食的证据;为公众说话的可爱律师被律师公会威胁吊销执照; 小女孩最后的拍摄,摇晃幼稚的镜头,在前面剧情的铺垫下,像真实的现状压的人喘不过气。 影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反应了思想的禁锢下人民在文化活动方面的反抗,心理诉求急需表达出口的强烈,社会问题急需揭露的紧迫。 车窗前的玫瑰花,车停在栏杆前的定格画面,像是在给思想的禁锢举行简单的葬礼,又像在说,善良正直的人民会把鲜艳带刺的玫瑰带去每一个角落,就像导演的精彩电影终将传播世界!出租车司机应该是最了解自己国家的人吧!

《出租车》影评(三):电影难逃政治

我认为看电影主要看电影导演通过镜头、台词和画面想表达的希望我们观众去思考的东西。这部《出租车》就是让我们去思考整个社会面对犯罪应该采取的惩戒方式,或者是伊朗社会需要做的改变,亦或是面对伪善的统治阶层对民众从小就开始的教化,我们应当去思考这其中的合理性。以上的几点展开了来讲都是巨大的哲学和社会命题,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它们,只讨论这部电影。

我不认为这部电影在电影艺术方面有什么更新颖和更值得谈的地方,当然,这很可能是我的见识太浅薄所致。纵观整部电影,所有出现在出租车上的人物的作用就是向这位导演提出一个新的命题,进而引发思考。期间反映出了伊朗社会的犯罪问题、通知阶层的文化管制问题、底层民众的愚昧、妇女权益问题等等。如果仅仅提出这些,就说这部电影有多么高的艺术成就,我是不能赞同的。在承受高压的伊朗社会,能站出来勇敢说出这些话拍成一部还算流畅能引人思考的电影,这位电影导演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问题在于,这么一部电影平平的电影,能获得柏林金熊奖这样的电影大奖?为什么勇敢揭露中国、伊朗、俄罗斯等国家的社会问题的电影总是能够拿到欧美国家的大奖项呢?为什么很多揭露这些国家很多社会问题的电影最后享受的待遇同样是本国的封禁和对电影导演的打压呢?所以,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超越了电影本身。

未完待续--------

《出租车》影评(四):世俗下的德黑兰

———————随便讲一个冷笑话的分割线————————

有一只兔子非礼了一只狼(这只兔子很强吧),然后就跑了,狼愤而追之,兔子眼看狼快要追上了,便在一棵树下坐下来,戴起墨镜,拿张报纸看,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这时狼跑来了,看见坐在树下的兔子,问道:"有没有看见一只跑过去的兔子!"

兔子答道:"是不是一只非礼了狼的兔子?"

狼大呼:"不会吧!这么快就上报纸了!!!"

《出租车》影评(五):自己瞎写的 伊朗

《出租车》 贾法帕纳西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从心底涌上来的感觉,一种轮回吧,如果可以这样说。被监禁的导演偷偷拍摄通过出租车上上下下的乘客,展现出一个真实的伊朗。 第一对乘客是小偷与女教师对死刑观念的对立,小偷却认为死刑能够矫正人们的偷窃行为,女教师则认为这相当于逃避问题。在伊朗,死刑的方式有很多种,最为常见的就是绞刑,人们被鼓励观看,甚至电视还会转播。 第二位乘客是dvd小贩,在伊斯兰革命后,西方的文化和电影被禁止流入伊朗,他们其实承担了推动伊朗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对乘客是出了车祸的夫妻,满面鲜血的丈夫强撑着录着自己的遗嘱,把所有财产留给妻子,自己的兄弟们不能去争,不能去打扰她。我不知道是不是在伊朗死后的财产默认会留给男性亲属,女性没有继承权。 第四对是两位老太太,要在十二点前放生金鱼,以此来延续寿命。 第五位是贾法的侄女,透过小孩子的口吻讲伊朗的电影审查制度,女性必须要佩戴面纱,正派角色不能够带领带,男女不能够有肢体接触,不能够反应悲惨生活。生活和电影完全是两码事,是被割裂开的。当电影不能作为映照现实的镜子,不能作为反省审视当下现实的写照,而仅凭想象虚构,这会是一部好的电影吗?如果虚假 虚幻的美好变成电影所追求的,那现实一定槽糕透了吧。 还有中途有一位以前的邻居,讲述自己被抢劫的经历,他说,他认识他们。导演问你为什么不报警。他说,我知道他们很不容易,生活拮据,如果报警,可能会处以极刑。导演接着问 小偷长什么样子。他笑着回答 就跟你我没什么两样。看到这我特别触动,突然想起《城南旧事》中的大个子,你说他是坏人还是好人。 最后一位是纳斯林,她要去监狱看望一位因为去体育场看球而被监禁的女孩。在伊朗,女性是不被允许去体育场跟男性一起看球赛的,是要被判处监禁的。19年之后,女球迷才拥有了一小块被用铁丝网隔着的地方去观看球赛。 很难想象1979年之后的伊朗,才43年,社会巨变。 政教合一的社会,对最高领袖的崇拜,教义律法的约束,当一整个血淋淋的现实放在人们的面前,只觉无比心痛。当他们的下一代是被老师教着 用电影来伪饰现实 麻痹自己 “最可怕的是,这些意识形态的禁区并没有人告诉我们,我却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这些红线要求自己了。我在主动地削足适履。于是,历史的真实与人物的真实就在这里大打折扣了。” 冯骥才《冰河:1966-1976无路可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