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黑巷少女》观后感摘抄

《黑巷少女》观后感摘抄

《黑巷少女》是一部由尼古拉斯·加斯纳执导,朱迪·福斯特 / 马丁·辛 / 亚历克西斯·史密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巷少女》观后感(一):暗黑版的《魔女宅急便》,却给了我极大的温暖

真的没想到能找到共鸣感如此之深的电影。继《狗牙》之后第二爱的电影,契合我当下的生存状态。看着小少女在看望男朋友之后去快餐店吃饭又下不下,独自走在街道上,身后灯光朦胧的那一部分,触动感max。后面依靠聪明才智独自干掉坏蛋,寓意绝佳。

电影中不合逻辑的部分其实只是一种怪诞夸张扭曲的表达方式,个人认为不必太在意。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电影表现出来的孤独感、生命的未知、世界的危险与美丽、真爱的美好以及独自面对这一切的勇气和坚定。换句话说,私以为 这部电影不能用现实主义,而是要用现代主义(或许表现主义)的眼光去看。

《黑巷少女》观后感(二):我们将如何面对冷峻的生活

第七观影日黑眼圈给我们带来的是《黑巷少女》,一部70年代派拉蒙出品的悬疑、惊悚片。

片子看上一会儿后,他的的色调以及拍摄手法立马让我想起了《罗斯玛丽的婴儿》,冷色调为基准,饱和度高明度低,剧情沉稳的推进,在平淡之中隐藏着诡异。

13岁的朱迪福斯特在本片中贡献了非常精湛的演技。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表情与对白,特别是片尾那个长长的特写镜头,朱迪的眼神表现的极富层次感和表现力,虽无一句对白,而胜过千言万语。

有些人就是老天爷赏饭吃,没办法。

此外服化道具还有着嬉皮士运动之后的特色,女主的精神世界充斥着嬉皮文化的影响,在精神层面上有 着与《逍遥骑士》共通之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我们的生活。

嬉皮文化对西方影响巨大,他们反抗物质、拥抱精神,用人的自然属性替代社会属性,用洒脱的生活方式来寻求精神层面上的自由。这个片子与其说是讲朱迪福斯特扮演的13岁小孩在小镇上颇为惊悚诡异的生活,不如说是一个嬉皮士精神上的遗腹子在用嬉皮精神勇敢对抗冷峻的世俗生活。

嬉皮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你也许不会认同它的种种生活方式,但你总会被他的生活方式而打动。

回到我想探讨的主题,面对精神层面上如此冷峻的生活,我们会如何面对呢?

我们会像嬉皮精神一样去勇敢的对抗么?

我们会么?

《黑巷少女》观后感(三):十三岁的人格独立性

朱迪·福斯特是我喜欢的第二位女演员,第一位是苏菲·玛索。当时《第十放映室》专门制作了一期关于她的节目,其中提到了《出租车司机》(1976),片中Jodie老成和青春少女混合的气质吸引了我,加上我对于《沉默的羔羊》这种女权气质的角色形象大有好感,因而增强了我对她十三四岁这个年龄段的兴趣。

比起《沉默的羔羊》里智勇双全的女探员的热情和责任感,这部电影里的角色Rynn则完全相反,一个与世隔绝的,冰山一样的形象。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自闭,当需要人际交往时,她也可以表现出世故的一面。在和警察和学校督学的只言片语中,你能看出她的得体,但偶尔也还不够圆滑,比如被女督学问到她是哪个老师教的时候,显然不够急智。

电影中的Jodie沉静异常,面对各种找上门的麻烦,也能巧妙周旋。她不去学校,而是在家中自学,她自学希伯来语,保存尸体的方法,熟知氰化物的毒理——最后一项,让她最终亲手除掉了不断骚扰自己的房东儿子,这是在影片的结尾,镜头没给死者特写,而是间接给到了Jodie的眼镜,反射出摇曳的炉火,平静的没有表情。

但Rynn长期的独居却没有让她丧失爱的能力,和意大利裔男孩罗密欧的相遇,顿时点燃了爱的火苗,她表现的没有顾虑,包括给自己过生日,和罗密欧的烛光晚餐也显得颇有情致。

十三岁的相当于中国初中二年级的少女,遭遇了父亲的死亡,一个人租住在陌生的小镇里,不惧怕孤独,但也不排斥不期而遇的情感。在面对生活的残酷之后,仍然抱有对生活的的热情——这种人格独立性正是打动人的地方,很多人或许要在将近10年后,也就是本科毕业甚至更晚的时候也会过上Rynn这样的独居生活,但是相当一部分人也做不到她这样的独立性,这正是这个角色的现实意义。

可能只有13岁的Jodie Foster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这种混杂的气质,这在开头所说的《出租车司机》中的雏妓角色中也能看出类似的端倪。

本片实际涉及到的色情部分,有一部分Lolita的成分,但显然要纯真的多,毕竟是两个未成年之间的两小无猜,而不是少女对中年男的诱惑,据说那个裸体的背面是Jodie的姐姐跑的龙套,因为她当年还不满14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