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恐惧的代价》的观后感大全

《恐惧的代价》的观后感大全

《恐惧的代价》是一部由亨利-乔治·克鲁佐执导,伊夫·蒙当 / 夏尔·瓦内尔 / 彼得·范·埃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冒险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惧的代价》观后感(一):速度冒险家

(补齐一下当日看完的碎碎念)

你,多余的人 躲避文明的恶疾 一个世界中心的流放者 一个游手好闲的无神者 一个得过且过不值一提的混子 一个贩卖生命和胆气的冒险家 一个幸存的coward 老道而失败的 无耻之徒 (在口哨声中,他们认出彼此的 同一个白人父亲 从巴黎红灯区的栅栏 他们出生并四散 带走关于母亲和女人的 唯一乡愁 a ticket you can always return a bar you can never leave…) 一个合作的人 一个高贵的人 一个真挚的人 也会死去 和一个坏人一样 一个惜命的而又不惜人命的坏人 善于制造恐惧的总最为深知恐惧 没有一种速度是绝对安全的速度 面对不平的时空 运气和动能终会耗尽 而你,一个成功的冒险家 死在坦途中 你隶属于 一种伟大的 组织生物 为了欲望 他们做功

《恐惧的代价》观后感(二):中道的寓言一则

影片刚亮起来介绍演员,看到了男主演伊夫蒙当。想起了在福柯传记里看到过这位左翼演员和福柯的来往。刚开始的几个镜头很游刃有余地交代了故事的场景:中美洲,二战后,欧洲参战者被遗落在此地,有色人种凌驾于白人之上,他们流浪着,身无分文但想要离开,离开很贵。 片子在群像塑造人物的能力很强,很多小酒馆的场景都能交代好各个人物的性格,这点很厉害。作为民族志的意义很棒,记录下来了很多那时候的场景。 看到了公民凯恩对导演的影响:有很多个前后景同时的镜头,很喜欢。好莱坞男人片遗留:女性角色扁平,负担起保守、信仰和哭兮兮的角色,好莱坞经典人像打光可以证明这一切。 然后就是路上的障碍设置和悬念,玩得很棒,也是本片重点所在,值得一看:特写、蒙太奇、声音的控制、人物的立体,都很出色。在路上的人由于恐惧付出了代价。而成功拿到报酬的人,也因为恐惧的完全消散,付出了代价。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片子——中道的寓言。

《恐惧的代价》观后感(三):桌下炸弹之生死时速

惊悚大师Henri-Georges Clouzot就像是法国版的希区柯克,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则是他的黄金时期:1949年凭《Manon》拿下威尼斯金狮,1953年的本片居然空前绝后的包揽柏林金熊和戛纳金棕榈(另外还有BAFTA最佳影片),1955年他从希胖手中夺走了《恶魔》的改编权并再次大获成功。

希胖的桌下炸弹理论可以说在本片发挥得淋漓尽致。两辆车,满载的硝酸甘油,让观众的神经紧绷了80分钟,至少这在70年前是令人大开眼界的。当然,没有灵魂的悬疑片再紧张刺激也难成经典。导演用了近一个小时来刻画这个与世隔绝的南美小镇以及被困镇上的人,既让四位主角铤而走险的决定合理化,也交代了四个人物的性格和关系,让观众能够共情于他们的心路历程。最后,不管你是否在意导演对资本主义的讽刺,你一定不会忘记这趟生死一线的旅程,这几个孤注一掷的平民,和那个令人唏嘘的结局。

《恐惧的代价》观后感(四):大半个烂片吧,有些可取之处而已。

三星。大半个烂片。也就挂着各种大奖的光环而已。前边三分之二乏味臃肿,无聊透顶,起码可以剪掉一大半。后边五十分钟算是有点看头了,个别场景有些独特的构思,例如转弯天台的倒塌等等,算是不错,但总体而言挽救不了全篇的粗糙和各种细节的不合理,例如男主角丧心病狂地碾断同伴的腿也不刹车,和故意杀人有啥区别?如果是为了表达人性的残忍,为了酬金不择手段,那后边为什么又要救回同伴一起走,而同伴被他人为断腿还能安然接受和他继续走?不反目不愤怒?所以说两个人的行为都是不合逻辑反人性的,然后同伴被断腿后还能扛这么久,不昏迷不大出血死翘翘?还有最后男主角得意忘形也不可能在悬崖边这么开车吧,为了让他死设计得太夸张太做作,这就显得荒诞而不合理了——反正在这些剧本细节上导演的处理都显得很粗糙。这个片也就是有些独特的场景设计让我不至于觉得完全是个烂片,否则三星都不会给。

又是一个豆瓣评分虚高的典型例子。

《恐惧的代价》观后感(五):(短评不够写,导演的剪辑时机和机位选择待研究)

老电影或者说包括新电影,好久没有这种紧张感了,导演对观众注意力的把控十分精准。如今来看,本片刺激程度确实超越了希区柯克大部分电影,但这不是希区柯克的问题,而是希区柯克的电影被后世模仿或者说剥削得太多,观众开始脱敏。而且本片偏纪实风格,模仿难度较大,就和现在观众看基顿电影中某些惊险刺激的场面,仍为所惊一样。希区柯克善于玩弄观众内心,本片胜在对观众注意力的精准把控。从成本角度来讲,几个人几间房的心理悬疑片,显然更适合那些野心勃勃的电影新人。

本片前半部分略长并不是因为时间长,而是对周围环境挖掘得较少,成了男人之间的玩耍,如果用这个时长尽量把生存状况挖深一点,显然非常呼应主题。这和部分观众单纯把本片当成爽片来看,而觉得前面节奏过慢,是完全不同的。硬菜和爆米花准备的时间当然不一样。

贞子当初从电视机里爬出来的恐怖感,早就被模仿和剥削,进而被拙劣或优秀的创作者与观众不断解构着,甚至玩成了另一种极端,成了搞笑场景。这是好事,说明电影在发展,观众也随之提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