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碧血金沙》经典观后感集

《碧血金沙》经典观后感集

《碧血金沙》是一部由约翰·休斯顿执导,亨弗莱·鲍嘉 / 沃尔特·休斯顿 / 提姆·霍尔特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 / 西部 / 动作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碧血金沙》精选点评:

●吹尽狂沙始得金,路遥日久见人心;千淘万漉虽辛苦,狂风乍起作浮萍。

●超强的戏剧和表演。印第安人的描写有点矛盾,或者说在白人眼中变得滑稽,也可能是自嘲的一种吧,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导演附身逐利的角色,狰狞地阐述主旨,独白独白再独白,只余浮于表面的人物塑造。每个疑问都需要一张说出答案的嘴(后半段在戏剧性追求中一再崩坏

●What a great drama!!导演最后还给你一大片果园让你憧憬。另个男主帅气的啊,神似莱杰。

●很好看啊,善恶不是一开始就定好的,面对诱惑达到多少量会对朋友开枪,所有有良心的人最后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幽默讽刺。再想想巴斯克的歌谣里那个淘金故事,大自然会公正对待它的孩子

●此乃神作。。以三个穷鬼去挖矿的故事做框架全篇只讲2个字人性...男一号这个角色真不知道除了他谁还能演的完美。。一部最为质朴的伟大的电影...再补一句Bogart死的毫无征兆...死的太真实了。。。

●在种种阴谋和贪婪本性的趋势下,本来有着美好前景的三人走向的破灭的结局

●几近完美的淘金题材西部片,又有黑色电影气质的人性负能量。故事引人入胜、情节起伏跌宕、悬念峰回路转、表演肆意挥洒、意蕴直抵人心,结局还带有几分重归于零的禅意。鲍嘉的表演精彩绝伦,落魄时的寡廉鲜耻、贪婪时的凶光毕露、作恶时的阴狠恶毒、甚至良知未泯的挣扎煎熬,处处都散发着十足的巨星风范

●这部片子才应该取名提着心吊着胆,自打老头提到了淘金,就已经知道这是部考量人性的片子了,知道要出事了,但不知道会怎么发生。所以精神一直是绷着的,又害怕遇上太残忍的设计,最后尘归尘土归土的黄金下场真的是刺痛了我的心,就像是我自己的财宝灰飞烟灭了一样,实在没法像主人公那样洒脱豁达,心里不自觉的就会惦记起来。9分给节奏

●老黑白片,剧本不错,把在诱惑下的人性描写的很深刻,值得一看。此片导演和他爸(片中老头)凭此片一起获得49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和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成就一段佳话。

《碧血金沙》观后感(一):碧血金沙

人性的贪婪。三人挖黄金,后来弗雷德(亨弗莱鲍嘉)总是担心鲍勃抢他黄金,于是在霍华德(导演的父亲)救印第安小男孩被印第安人邀请走后开枪打了鲍勃,弗雷德一人遇强盗被杀,强盗卖驴被老板认出,警察枪毙之,鲍勃(没死)和霍华德在金沙吹走后,二人大笑后分道扬镳,鲍勃去看科迪的妻子,霍华德去印第安做巫医。

《碧血金沙》观后感(二):劝世良言

上天不让你发财,可能是为了你好。

以我短暂的人生与狭小的生活环境,也确实遇到过杜比西这样的人。他们的性格注定了其失败,总是在成功前的一刹毁掉一切。

换一个角度,即使成功,对他们自己以及周围亲友乃至社会都未必是好事。有些人注定是乱世枭雄盛世烂泥,另一些人则相反。

杜比西的成功得益于老人和兄弟,最终却被其亲手总结。

整个故事充满非常古典,像极了警示良言之类的话本小说。既有对财富的不屑、也有对报应、命运的信仰,真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

不仅是我们,在48年的美国对道德的重视也远胜于今。电影末尾,杜比西驱赶驴群来到城前,镜头前他和驴一起饮水,其中褒贬一目了然。杜比西因一双靴子而非金沙被劫杀,讽刺意味十足。

主角们竟然对杀人犹豫,杜比西因“杀掉”队友更加疯癫,都让人惊讶:原来美国电影还有如此“圣母”的时代,果然是阅片量不足,对美影更多是血浆印象。

但是,非常讨厌的一点是“安贫乐道”,所谓的心灵满足胜于物质。

三人在电影开始前住着大通铺,靠乞讨打零工生活,基本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更别提尊严。

难道不是贫困让杜比西短视、贪婪,他在坦皮科工作被骗的经历难道不是他心思深沉疑心病重的原因之一?

基本的物质得不到保障,何谈心灵美?对物质的渴望不能被简单否定。

三人中老者最为包容可爱,他理解甚至原谅杜比西的背叛和谋杀。

鲍勃和杜比西都认为金钱无论好坏 ,最终却走向相反结局。

不过这种人性的讨论实在是太无聊了。

《碧血金沙》观后感(三):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道浇漓,人心不古。吹尽狂沙始得金,路遥日久见人心;千淘万漉虽辛苦,狂风乍起作浮萍。我想我们不能太过责备他…我想他不是真正的杀手,像杀手那样做。我想他跟其他人一样正直,至少差不多。唯一的错误就是给你们10万美元,把你们里留在荒野,这是很大的诱惑,伙计,相信我……我要是还年轻,在那种环境下,我也会被诱惑的。 钱钟书先生在讨论人的艺术观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 真的,文明人类跟野蛮兽类的区别,就在人类有一个超自我 (Trans subjective)的观点。因此,他能够把是非真伪跟一己的利害分开,把善恶好丑跟一己的爱憎分开。他并不和日常生命粘合得难分难解,而尽量企图跳出 自己的凡躯俗骨来批判自己。所以,他在实用应付以外,还知道有真理;在教书投稿以外,还知道有学问;在看电影明星照片以外,还知道有崇高的美术;虽然爱惜 身命,也明白殉国殉道的可贵。生来是个人,终免不得做几椿傻事错事,吃不该吃的果子,爱不值得爱的东西;但是心上自有权衡,不肯颠倒是非,抹杀好坏来为自 己辩护。他了解该做的事未必就是爱做的事。这种自我的分裂、知行的歧出,紧张时产出了悲剧,松散时变成了讽刺。只有禽兽是天生就知行合一的,因为它们不知 道有比一己奢欲更高的理想。好容易千辛万苦,从猴子进化到人类,还要把嗜好跟价值浑而为一,变作人面兽心,真有点对不住达尔文。”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生命之脆弱以及那一丝荒谬 他刚出场,一位年轻女孩儿看见他,上下打量了他一下,冷冷得扔了一句“你个儿不高吧?”,Bogart很淡定的回答“I try my best.”

《碧血金沙》观后感(四):虚空

1948年的电影,年代太久远了,如果是个人都几乎耄耋了。人都老了,故事也老了,里面用的技术手段也早用烂了,主角是三个男人,老的老丑的丑矮的矮,完全无亮点,唯一长得出色的第四主角出场十几分钟就挂掉了,全片几乎不见女色……看的时候完全沉浸进去,即时没有什么出乎意料的情节段落,看完就两个字评价加一个标点符号“好看!”这让人忧疑,到底是什么决定一个电影好看还是不好看,又到底什么决定了一部好电影。情节?技术?摄影?台词?音乐?意义?好像每一个都不是,每一个又都是。一部好电影一定在某些方面特别出色,又在各方面完美配合,还需要有人欣赏。就像《碧血金沙》,正好比我的欣赏力高一点点,我能领略它的好,对于我它就是一部好电影。

三个主角中,弗雷德的转变最大,从生到死,淘金之前向欺骗他们的工头讨取工资都不多拿一分,从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绝不会因为金钱而性情大变,到怀疑鲍勃要杀自己占有自己的那一份金子,再到动了邪念对鲍勃下了杀手将他的金子占为己有,最后被命运之神惩罚,丢了性命。反映了最最真实的人性,没有几个人可以在金钱面前抵制它的诱惑。那些个尤其信誓旦旦的人是最不可靠的,因为他们是那一类人,说话的时候只是动动舌头张张嘴,根本不经过脑子。而那些凡是经过一点思考,回答的时候犹豫不决的,反而比较认真比较坚定。三个人中间鲍勃最单纯最善良最稳定,这样的人性格和命运一样波澜不惊,当他从死去的科特身上搜到那份家信,科特后悔自己为了淘金远离家庭,那封信重新燃起他对温暖的小家庭的向往,他是知足的,也是富有同情心的,他最后选择去找科特的女朋友。年纪最大的霍华德人生阅历丰富,他懂得在哪里能发现金子,懂得如何挖金子加工过滤金子,他有感恩之心,感谢那座大山让他得到了金子,是他提议把金山恢复原样,也是他说即使另外两位不愿意他也会一个人完成这项工作。他救了一个印第安男孩被印第安人供奉成神仙一样,最后他选择留下接受那样的“封神”。

金子随风而消散,我们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成烟成灰成土。影片警示我们,一切都是虚空,无需要太执着。相比金子,善良更重要。

《碧血金沙》观后感(五):究极之事与终极之事

全世界男人心里的浪漫大体有两种。这两种情怀不分年龄无视国籍更超越文化。一种就是一腔碧血、仗剑天涯、劈波斩浪的快意人生,功名利禄皆浮云,不如逍遥人间、对酒当歌。另一种就是踌躇满志、披荆斩棘、运筹帷喔的豪情伟业,儿女常情均缥缈,只求万石金沙、名垂千秋。

以上两者,得其一而善终之人,不可谓不是纵情人世、不枉此生的人生赢家。要是二者同时追求又都能得到,岂不达成了这苍茫凡间中,终极欢愉之盛况?

假如我们能够与同样沦落天涯的患难之交,一起历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考验,最终收获荣华富贵,那是不是也算是实现了以上的人生境界?

只可惜人生没有如果。淘金三人组并没有做完他们的富贵梦,勇士三人组没有完成他们的奥德赛,平民三人组也没有替我们实现逆天改命的人生追求。

碧血可以淘出金沙,却无法在人性的罪恶之炎中逃脱被蒸发的命运,原本是非分明正直道义之人变得狡诈多疑.与手足思情同室操戈。碧血可以挽救被因在洞穴之中同伴的生命,却无法挽救恶魔诱惑下被逐渐腐蚀的灵魂,使得明明已经是生死之交的人以怨报德,对自己拔刀相向。碧血可以帮助陌路之人收获物质财富,却无法授予其抑制贪婪与邪恶的心智,对于得出“什么是真正使得人富有”的答案,只能在被命运的狂风席卷之后,由自己去体悟。

碧血与金沙,丹心与官爵,人格与事业,情操与地位,道德与成就…是生活还是生存,是安宁还是安逸,是坚守还是舍弃,是远离还是回归,是放手还是拥抱,是远离尘器还是炊烟袅袅…风云变幻,世事变迁,两个阵营中的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谁轻谁重的论辩沦为了不眠的战场,孰高執低的结论结成了永恒的谜团。

两者都如此耀眼,以致于一方的存在势必会掩盖住另一方的光芒。

正如某些东西一直存在,却好像一直都只在书里被厚厚的纸张牢牢地盖起来一样。

我们为什么不能既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也有不破楼兰的信念;既有仗义执言的担当,也有当仁不让的气概;既有不染不妖的气节,也有精明强悍的谋略。这些本没有直接关系的品质,何以常常成为水火不容的信念与不可兼得的追求。那滚烫到足以沸腾的一腔碧血,怎么就无法融化掉那脆弱到遇风即逝的一堆金沙。既然美好,我们就都想拥有,而这两种甚至都不属于一种形态的美好事物,却怎么也无法两相安好地、被永恒地保存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伦理在什么情况下限制了欲望,而精神又在什么场合下可以优先于物质。两者抢夺的边界是因人而异所以可被任意地设定吗?而这,似乎已经毫无所谓。

真心佩服以前给老片子起译名的人的才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