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构建量化动量选股系统的实用指南读后感1000字

构建量化动量选股系统的实用指南读后感1000字

《构建量化动量选股系统的实用指南》是一本由卫斯理•R.格雷(Wesley R. Gray) / 杰克•R.著作,平装出版的2018-10-1图书,本书定价:248,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构建量化动量选股系统的实用指南》精选点评:

●国内的二级市场基金经理们应该很不喜欢这样子的书,干货太多,可惜关键细节第八章FIP公式举例子的时候,例子翻译反了,35%是亏损日,64%是盈利日

●关于动量的前沿研究成果

●前半部分对于流行股票投资方法的分析还是不错的。因为对量化策略不了解,后半部分看不下去。

●内容不多说了,对没有能力支付数据库的散户用处不大,给五星是因为翻译好到逆天,如果不是长期跟踪学术文献的人是无法做到如此准确的翻译的。话说这个出版社的翻译都不错,至少比那个机械XXX好多了

●其实是本关于动量选股的统计学的书 就是我们常说的relative strength 也算有启发吧

●一般般,堆了一些论文,实战价值低,在基本面+技术面+趋势,最好的书至今为止个人仍认为是 《笑傲股市》

●理论严谨, 方法实用

●翻译不错

●短期高估,长期低估。

●算是一步步带领投资者认识和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动量交易系统的过程吧。关键是每一步都通过不断的对历史数据进行回测,来证明这个构建过程的有效性。通过这样一步步的数据实证,让投资者不仅了解了动量交易,更重要的是让人内心坚信动量+价值+风控投资组合的有效性!

《构建量化动量选股系统的实用指南》读后感(一):这本书对强势股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这本书学术感很强,论点,论据,论证,但是对我们散户的实战作用有限,主要作用是让我们坚定了强势股策略的有效性。下面列举重点:

1.主动投资收益战胜市场收益的两大理论基础是交易者的错误行为(对利空的反应过度和对利好的反应不足)和主动套利的高成本高风险使多数人放弃。

2.本书说的动量就是股价涨幅(收益),高动量股就是一段时间内(书中以12个月为例)高涨幅(收益)的股票。

3.长期持有动量股投资组合能够跑赢市场,动量股和价值股的多元化组合更能达到互补效果,书中进行了大量篇幅的论述和数据支持。(跑赢也只是小幅度跑赢,绝不是暴利策略)

4.优化动量股的筛选,上涨路径平滑,利好消息持续的动量股优于上涨路径高波动,利好消息断续的动量股,定义为高质量动量股。

5.在使用动量选股策略建立股票组合时,加入趋势策略进行止损和再平衡,卖出亏损10%的股票,重新买入动量股,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回撤幅度。

6.建立量化选股系统,买入前12个月(不含本月)按涨幅排名的50只高质量动量股长期持有,使用季度或月度再平衡策略,自动化交易。

(我借鉴本书后的实战策略:强势股思路,用10日涨幅排名,在前100名中,剔除非标地个股,对选出的高质量动量股再进行技术分析,筛选走出强劲1浪上涨的个股,等待2浪回调后找买点买入持有)

《构建量化动量选股系统的实用指南》读后感(二):《量化价值投资》作者的又一力作

1。本书作者曾经写过《量化价值投资》一书,那本书是和 托比亚斯•E•卡莱尔 一起写的。后者还写了另外一本书《反直觉投资》,但此书被翻译者给毁了。翻译者是个博士生导师,教授,真TM丢人。

2。本书的翻译非常好。

3。本书介绍的动量概念被我归类为乔治·索罗斯概念。乔治·索罗斯创造了反身性,表现在股市里,就是动量。

4。动量投资,需要交易频率高时,才有效。

5。P81页的动量猴子和成长猴子的对比,太震撼了。

6。动量与价值混合策略,表现很牛逼。

7。作者的论文竟然是学术大神尤金·法玛审阅的,牛逼了。

8。作者从有效市场学派走向了价值学派,综合动量,自成一派。我从巴菲特走向了有效市场学派,综合各种定价因子和异象因子,自成一派。

9。可能是从巴菲特开始,慢慢走向了巴菲特的对立面,拥抱了有效市场学派,被众多同门师兄弟姐妹们不齿,但我无所谓,赚钱才是硬道理。

10.道理千万条,适合自己才是第一条。

11.一本小小的薄书,却标记了很多,后续要实证检验一下。

12.如果看过《实证资产定价》,对于本书的图表的理解会更加到位。顺便吐槽一下,本书啥都好,缺点是图表标注很不详实。你看看《实证资产定价》的图表标注,非常详实,生怕你看不懂。还好我看完《实证资产定价》,能够看懂本书中图表中的所有内容。但如果不是学术出身,或者读学术书比较少的读者,可能就看不懂了。

《构建量化动量选股系统的实用指南》读后感(三):据此构建一个A股的动量选股系统

结合《趋势永存:打败市场的动量策略》和《构建量化动量选股系统的实用指南》,试着构建一个A股的动量选股系统。

1、确认可投资的领域。全部A股+股票目前处于可交易状态。=A只股票

2、市值筛查。选择市值排名40%以前的股票。=0.4A只股票

3、上市时间筛查。即交易日期在240个单位(日)以上。=0.4A & MA>=240

4、一般动量筛查。动量区间(=12个月内,下同)涨幅排名前25%的股票,之后再剔除涨幅<0的股票,可得=B只股票(但B以250只为上限)。=0.4A & MA>=240 & 动量排名前25%(<250;涨幅>=0)

5、动量质量筛查。FTP= 动量区间涨幅*(区间下跌天数/区间交易天数-区间上涨天数/区间交易天数)。FTP越小越好。在B中选择FTP排名前20%股票=C只股票(但C以50只为上限)。=0.4A & MA>=240 & 动量排名前25%(<250;涨幅>=0) & FTP排名前20%(<50)

6、均线筛查。在C中,选择收盘价大于等于150日均线,CLOSE>=MA(150),可得D只股票。=0.4A & MA>=240 & 动量排名前25%(<250;涨幅>=0) & FTP排名前20%(<50) & C>=MA(150)

7、仓位配比。在D中,从前往后依次,配比4%建仓。配完即止。(备选方案是按照风险分配仓位,如,可买股数=账户净值*0.001/ATR(20),可买比例=可买股数*当前股价/账户净值,依然是配完即止)

8、再平衡。如初次建仓顺利,则会持有X只(最大值25)股票。若上证综指>=200日均线,开始:每月的第二周,周二重复1-7的步骤,但换仓不同在于,先配比C股票池(C以50只为上限)中已持有的股票;没配完的,再按排名先后在剩余C股票池的其余股票中配比,配完即止;周三操作,卖出跌出C股票吃的持有股,建仓新股票(若有)。若上证综指<200日均线,与前面是一样的,只是所有买入动作作废,卖出动作依然有效。

《构建量化动量选股系统的实用指南》读后感(四):多头动量策略小览

主要看了后面几章。

动量期限:短期(1-3个月)、中期(3-12个月)、长期(12-60个月)动量策略。

动量质量:高β股票(彩票型,质量差)平均表现差于低β股票(无聊股,质量好)平均表现。

高β股:信息扩展是跳跃的、即时的;

低β股:信息扩展是平稳的、逐步的;

动量的季节性因素:

橱窗装饰:在发净值报告前,卖出表现差的股票,买入表现好的股票,避免被投资人责怪;

税收卖损:导致12月份出现强劲的动量利润,卖出亏损股,买入盈利股,进一步增加动量问题。

动量算法(量化高动力股票)=过去的收益×(负收益的天数百分比 - 正收益的天数百分比)

注:过去的收益需要提出季节性(12月份)收益。

该指标好处:对好消息反应不即时(跳跃)的股票,更能充分消化其利好因素;

量化动量步骤:

1.确认可投资领域:如美国中大盘股;

2.一般动量筛选:如过去12个月(忽略最后1个月)

3.运用FIP方法筛选高质量动量股(越低越好);

4.动量季节性筛查:每季度的末月(或者2,5,8,11月底)前进行再平衡

5.坚定地投资;

对于长期投资者:买入便宜股,买入强势股,并长期持有,前提是趋势对你有利。

动量投资一大缺点:高动量投资组合往往有较高的回撤率和较大的波动性,一个解决方法是增加止损(stop-loss)规则,如多头/空头亏损超过10%,则止损后待下次减仓机会;

不过书中也说明,如果只持有多头的一般动量投资组合,加入止损后期夏普比例要低于不加止损的。

《构建量化动量选股系统的实用指南》读后感(五):为什么价值投资者都需要动量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过去的价格不能预测未来的成功。

不过,在历史上,杰出的投资者,如约瑟夫·德拉维加、本间宗久和杰西·利弗莫尔等,都认可心理学在市场中的作用,他们都认为历史价格有助于预测未来的价格,换句话说,他们都承认技术分析的作用。但到了20世纪早期,一些投资者开始质疑技术分析是不是一种明智的投资方法,许多人认为对公司基本面的分析可能是更合理的技术。投资者开始仔细研究基本面分析,包括仔细审核公司财务报表,他们希望这样的分析能为投资决策提供更坚实的理由。一种新的投资理念尤其开始得到推崇,这就是价值投资,它指的是以低价买入从盈利或现金流等基本面来看被低估的股票。

一个新的信条诞生:基本面分析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公认的价值投资之父。他认为,如果投资者以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由基本面分析确定)的价格购买股票,那么这些投资者就可能获得较高的风险调整后收益。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 )和《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这两部史上最著名的投资著作中阐述了其价值投资框架。

格雷厄姆意识到技术分析方法有许多追随者,但他对这一方法的明确评价是:骗人的巫术。下面这段来自《聪明的投资者》的引言就总结了他的看法:

几乎所有这些“技术方法”均采用这样的原则:因股市上涨而买入,同时因股市下跌而卖出。这种做法是与其他商业领域的合理经营原则背道而驰的,而且很难在华尔街取得长久的成功。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分析信条的坚定信徒们也升级了格雷厄姆早期对技术分析的批评。格雷厄姆最著名的门徒是沃伦·巴菲特,他带上了格雷厄姆的“拳击手套”,继续攻击技术分析人群。他曾写道:“我意识到技术分析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我倒过来看图表并没有得到不同的答案。”伯顿·马尔基尔(Burt Malkiel)在其畅销书籍《漫步华尔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中也赤裸裸地表达了他对技术方法的蔑视,他写道:“图表主义的核心命题是不成立的……”

人们几乎可以听到基本面分析师们的笑声了。他们认为自己比技术投资者更了解现实情况,因而也更加理性。巴菲特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过去的历史对投资重要的话,那么最富有的人就是图书管理员了。”显然,巴菲特认为,只有那些默默无闻、不切实际、翻来覆去倒腾图表的图书管理员才会认为技术分析是合理的信条。基本面分析法的信徒们可能认为,运用幽默和嘲讽能使他们的论点更加博人眼球。

最近,包普斯特集团对冲基金的创始人、亿万富翁塞斯·卡拉曼也诋毁了技术分析。他在经典的价值投资大作《安全边际:献给思而后定者的避险型价值投资策略》(Margin of Safety: Risk-Averse Value Investing Strategies for the Thoughtful Investor )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投机者则根据证券价格下一步会上涨还是下跌的预测来买卖证券。他们对价格走向的预测不是基于基本面,而是基于对其他人买卖行为的揣摩……他们买入证券是因为这些证券的市场表现好,反之则卖出……许多投机者试图通过使用技术分析,即以往股票价格的波动曲线,而不是相应企业的价值决定了股票未来的价格。实际上,没有人知道市场下一步将如何走:设法预测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根据这样的预测来进行投资则是投机性的操作…… 投机者则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赔本。

这说明,卡拉曼将基本面视为洞察未来股票价格的唯一合理信号。价格行为无规律可循,没有价值,因此预测他人行为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但卡拉曼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进一步否认了任何预测股票价格的系统性方法的效力:

一些投资规则应用了技术分析,认为已往股票价格的运行可被用来预测今后的价格走势。其他的规则考虑了投资的基本因素, 例如:市盈率、市净率、销售或盈利的增长率、股息率和当前利息水平。尽管为制定这些规则投入了很多精力,但还没有一个规则被证明是有效的。

鉴于历史上很多成功的从业者和大量学术研究对技术分析的支持更甚于对基本面或价值投资方法的支持,格雷厄姆、马尔基尔、巴菲特和卡拉曼如此蔑视技术分析可能会让人感到惊讶。然而,这些基本面投资者的观点反映了价值投资界和许多基本面从业者的观点。价值投资信条依然盛行于世。

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靠证据说话的投资时代

本·格雷厄姆是一位内心非常重视数据的金融经济学家,但他何以对技术分析方法如此不信任呢?他的一些怀疑可能与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的差异有关。在价值投资者看来,尽管存在噪音,但基本面会导致价格发生变化。而在技术投资者看来,价格是先导因素,它甚至可能推动基本面的走势,但基本面并非股票价格走势的核心动力。另外,技术人员的标签也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这些人的技能差别很大,有苦工, 也有卓越人士。投资者的分布更广泛意味着,普通技术人员往往比一般的投资者更主观、更不专业、更缺乏经验。因此,对技术分析的一个批评可能是,投资者在无模式处寻找模式。考虑到我们对人类行为的了解,这是一个合理的关切点。

我们把技术分析师和基本面分析师进行对比。基本面分析师按惯例查看财务报表上的具体数据。正的净收入比率、充足的自由现金流量和较低的债务水平均被视为相当客观的衡量财务健康状况的指标。此外, 基本面分析师必须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安全分析:毕竟他要确定企业所有的未来现金流现值,并把它们折现为当前的现值。

因此,可以说基本面分析师有更加缜密、更加严谨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更可信的。在基本面基础上做出的购买决策似乎比用一块占卜板筛查近来的价格走势图更合理。技术分析师的工作似乎比较简单,因为人们可能合理地认为,价格史是有局限性的、简单化的信号,而基本面分析师却要理解和考虑更广泛、更细致的财务信息。

但最终,努力和经验真的重要吗?退一步说,着眼于长远的主动投资者的使命是击败市场。积极的投资者应该重视解决这一基本问题的科学方法:哪种方法能奏效?显然,沃伦·巴菲特给出的答案是,不考虑技术分析,价值投资能奏效。但斯坦利·德鲁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和保罗·都铎·琼斯(Paul Tudor Jones)都认为技术分析也能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都提供了基本面策略(如价值和质量)和技术策略(如动量和趋势跟踪)似乎都有效的证据。然而,许多教条主义投资者希望确认他们已经相信的东西,并选择性地采用适用其投资信条的研究证据。相比之下,以证据为准绳的投资者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策略都是有效的,因为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是堂兄弟,拥有这一共同的目标:利用受行为偏差影响的市场参与者的糟糕决策而获益。麻省理工学院具有远见卓识的著名金融经济学家安德鲁在观察了基本面和技术交易者的争论后说道:“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那就是预测不确定的市场价格,我们应该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少点信条,多点理性

上述的讨论只是冰山一角,旨在展示与不同投资理念有关的争论。随着人们变得越来越专注于特定的理念,他们的信仰也往往变得更加坚定。因此,虽然无法确认谁是这些辩论中的获胜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旦皈依了一种投资信条,“转变”到另一种投资信条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但为什么这些辩论如此具有争议性呢?为什么价值和动量方法是相互排斥的呢?事实上,科学方法的一个关键特点是保持怀疑的自由,因为如果没有疑问,我们可能就会停止对新思想的探索。《构建量化动量选股系统的实用指南》一书提出,有一个总体框架能让我们理解某些策略奏效的原因,我们把这个框架称为可持续的主动投资框架。我们利用它不是为了确定最佳的投资策略,而是为了确定任何投资策略在未来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回到文章开头,在现实投资事实中,过去的价格确实预测了未来的预期表现,这通常被称为“动量”效应。

动量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一种简单策略的缩影,这一策略就是买入赢家股。动量可谓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买入过去的赢家股,有关这种做法的记录至今已延续了200多年,而且令有效市场假说蒙羞。那么,为什么并非人人都是动量投资者呢?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本能的行为偏差导致许多投资者成为了反动量交易者;二是对于想利用动量的专业人士来说,市场的约束使利用动量成为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事业。

只要人类出现系统的预期误差,价格就有可能偏离基本面。一般来说,在价值投资背景下,这种预期误差似乎是对坏消息的反应过度导致的,而就动量而言,预期误差出乎意料地与对好消息的反应不足有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反应过度,虽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但总体证据更支持反应不足假说)。因此,那些认为行为偏差推动了价值投资因而获得了长期超额收益的投资者相信,行为偏差是推动长期动量可持续性的关键机制。

总之,价值和动量代表的是同一行为偏差硬币的两个面。

但为什么动量策略未被更多的投资者利用和加以套利呢?正如《构建量化动量选股系统的实用指南》这本书讨论的,错误定价机会被消除的速度取决于利用这一机会的成本。抛开一系列非零的交易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利用长期错误定价机会的最大代价是资产管理人的职业风险担忧。由于投资者通常会委托专业的人士代为管理资本,职业风险就产生了。不幸的是,投资者将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金管理人后,在评估管理人的表现时,通常依据的是后者相对于基准的短期表现,这就对专业的资金管理人造成了扭曲的激励。

一方面,由于预期的长期表现较高,资金管理人想利用错误定价机会;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了掣肘,因为他们对错误定价机会的利用不能导致预期表现偏离标准基准太远或偏离时间太长。总之,像动量这样的策略可能奏效,因为它们有时会大幅偏离被动基准, 从而产生“职业风险”溢价。遵循这样的推理,只需要假定以下内容为真,我们就可以相信动量策略或能带来超额收益的策略在将来是可持续的:

投资者继续遭受行为偏差的影响 ;

委托他人投资的投资者是短视的表现追逐者。

我们认为,我们在可预见的未来可以信赖这两个假设,而且,我们相信市场总会为流程驱动、专注于长期、严守规则的投资者留下机会。

假设我们已经做好了成为动量投资者的准备,而且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事实:为了获得可持续的超额收益,我们必定要经历一段痛苦的旅程;那么此时我们需要解决这一简单的问题了:如何构建有效的动量策略?《构建量化动量选股系统的实用指南》概述了多年来作者为构建动量选股策略而开展的研究。两位作者探索得出的结论就是量化动量策略,也可将其总结为买入具有最高质量动量的股票的策略。提前申明,我们并没有说这本书设计出了“ 最佳”或者“保证”有效的动量策略,但我们认为,本书中的程序是合理的、以证据为基础的,而且其一致性和逻辑均合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作者为何以及如何开发这一程序,与此相关的信息也是极为透明的。我们希望读者对这本书的假设提出质疑,对结果进行逆向工程操作,并对程序的改进提出宝贵意见。读者可通过AlphaArchitect.com随时与作者联系,他们会很乐意解答各种问题。

希望你能喜欢量化动量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