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国创世记》读后感摘抄

《美国创世记》读后感摘抄

《美国创世记》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J.埃利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创世记》读后感(一):美国历史

如果你问我美国为什么会这么强大了,我只能告诉你如下的几点 :一是强大军工企业。军工企业处于制造业的最高端,是高科技的结晶。二是无人能匹敌的信息产业。当今世界最优先的信息技术公司都在美国。三是美国的创新能力数一数二没问题。看看财富五百强,最好的公司美国占了近一半。四是抛开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不谈,好莱坞的电影将美国的意识形态传遍全球各个角落;还有世界各国的人都在拼命学英语。五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现在最好的大学都在美国,六是多元化的文化集中在美国,自由而又民主的社会给人一种舒适感地理环境,加上年轻,思想的文化历史赶上了潮流的和机遇等等方面让它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当然美国也逃脱不了是用屠杀当地印第安人的血,换来的这片土地。

约瑟夫•J. 埃利斯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畅销书作家,撰写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美国建国史作品。他的《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和《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分别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普利策历史奖。埃利斯主要研究美国殖民地和建国时代的历史,是该领域的权威学者和历史普及作家,为广大历史读者打开了了解美国建国史的窗口。

通过《独立宣言》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从建国之初,就具有更高的政治追求在这个世界,"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当美国人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都是热血沸腾的。

而且美国解决了南北部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废除了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路了道。在以后的历史中,美国又不断通过完善法律等手段致力于解决社会出现的弊端,种族差异和种族隔阂,保证人人平等 。当然了美国政府在对待印第安人的手法和态度上,都必须被谴责。在印第安人的土地问题上,美国政府确实是一个背信弃义的、无耻撒谎的政府。

《美国创世记》读后感(二):“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

在《美国创世纪》一书中,作者讲述了六个故事,这些故事选自1775—1803年间,在美国独立前后、制宪建国以及共和国初创时期的几个关键节点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的事件对后世、对世界具有持续的影响,有的对北美大陆的前途具有扭转乾坤的重大意义,有的对之后的南北战争、种族冲突留下了隐患及遗憾。其中包括:独立宣言出现的前因后果、福吉谷冻营的思考及由此开始的战略转变、费城制宪及宪法批准会议上的大辩论、保护印第安原住民的努力及失败、国内政治分化与政党的诞生,以及开启向西扩张之路的路易斯安那土地购买案。

阅读约瑟夫•埃利斯(Joseph Ellis)的书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体验。在本书中,埃利斯的讲述以完整的过程演变为主线,以不同来源的丰富史料为依据,以深入的分析与理性思辨见长,秉持客观的立场,既不做刻意拔高,也不为尊者讳言。在讲述过程中不时流露出的调侃、反讽和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埃利斯的历史作品既有故事情节的吸引力,又有思想洞开的提升,使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一、独立宣言与美国自由精神的由来

从1775年4月在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打响美国独立第一枪,到1776年7月公开发表《独立宣言》,这15个月是决定北美殖民地未来走向的关键时期。作为马萨诸塞派出的代表,约翰·亚当斯是大陆会议的核心人物,身兼战争与军备委员会主席,负责从各殖民地为乔治·华盛顿率领的大陆军征集兵员、筹备武器、弹药和粮食,是公认的“擎起独立事业的巨人”。正是他与华盛顿的领导显示出重大的创造性,保证了美国革命以审慎的速度推进,避免美国革命走上法国大革命的道路。

在此期间,殖民地的精英分子分为两派:一是激进派,希望彻底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二是温和派,力主寻求和解,避免与母国公开决裂。亚当斯虽属激进派,但他希望审慎处理。两派合作,大陆会议决定采用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开始做好战争准备,并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统领波士顿周围新英格兰地区的民兵。一方面提出和解方案,以其延缓革命日程。同时,根据大陆会议通过的决议,亚当斯也开始指导各殖民地起草自己的宪法,以便独立后“替代现存的英国治理宪章”。

1775年邦克山战役的结果增强了殖民地战胜英军的信心,英军对待伤亡人员的暴行开始引起温和派的分化,态度逐渐发生变化,托马斯·潘恩发表的《常识》小册子犹如畅销书,激起殖民地脱离大英帝国,追求独立自由的热情,乔治三世与诺思勋爵招募雇佣军,决心惩治北美殖民地叛乱的消息也进一步激怒了殖民地民众,最终公投显示民众支持独立,这一切使得独立成为唯一的选择。

至此,一切都尘埃落定,剩下的只是公开宣布独立。于是,会议指派了一个由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等人组成的五人委员会,负责起草一份宣言。亚当斯指定由杰斐逊执笔,亚当斯和富兰克林仅对草稿做了少量的文字修改与润色,在7月2日通过“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法理上有权成立自由独立的国家”的决议之后,大会又用了两天的时间,审议、修改和删节宣言草稿,修改的重点主要放在后面的控诉部分,对宣言的开始部分并未理会,编辑定稿后于7月4日正式对外公布。公布时也没有人注意到第一段有何意义,无非是为了引出后面的重大话题而已。没想到多年后,反而是第一段文字,55个英文单词,“越来越具有丰富的意义,成为美国信条的开创性表达”。

二、独立战争的战略转变

在独立战争中,英军与大陆军的战斗力严重不对称。从数量上,大陆军满员尚不足英军的一半。从质量上,当时的英军可谓世界公认的一流劲旅,官兵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装备精良,大陆军只是各殖民地临时拼凑起来的一支杂牌部队,而且兵员来来去去,动态变换,犹如“旋转门一般的兵员更替”,“折叠门一般的兵力消长”,武器、弹药与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如果正面对决,大陆军必败无疑。

1777年冬与1778春,大陆军进入福吉谷冬营休整,附近的英军则占据费城过冬。福吉谷本是一个富裕的产粮区,但当地人宁愿把粮食卖给驻扎在费城的英军,也不愿卖给周围的大陆军,因为前者支付的是英镑,后者给的是毫无价值的“收据”。在福吉谷休整期间,华盛顿认识到控制农村与赢得战斗同样重要。“空间和时间都在美国人一边,唯一会输掉战争的方式就是奋力去赢得战争”。随着冰雪的融化,华盛顿做出了战略转变,汲取罗马对付汉尼拔的经验,采取防御策略,消耗、疲惫英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避免正面决战,保存大陆军。同时,采取控制农村,争取民心和持久战的方式,从时间和空间上拖垮英军。

三、制宪与宪法批准

美国革命是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的,但两个阶段体现的美国革命精神是完全不同的,独立战争代表的美国革命精神(或称“76”精神)是独立、自由,制宪建国代表的美国革命精神(或称“87”精神)是国家主义,两次美国革命最终形成了一个往返循环,前者的目标是挣脱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赢得自由,后者是在各殖民地之上创建一个新的中央政府,以确保美国未来的发展。战时成立的联邦本质上只是过渡性的政治结构,最终要么走向解体,要么走向团结。

1787年制定的宪法是现代美国人最引以为傲的成就,但在当时却面临重重障碍,几乎成为无法完成的任务。除了极少数在独立战争和议会工作中深有体会和富有远见的建国领袖,大多数精英人士并不赞同或心存忧虑,一些人甚至极力反对,而普通民众则漠不关心。之所以最终得以成功,主要是坚决反对制定新宪法的人大部分没有参加费城制宪会议,参加会议的主要是激进派与温和派。在各殖民地宪法批准代表大会上,由于采用的策略是要么批准,要么退出,首先抢占了先机。在此历史事件中,詹姆斯·麦迪逊、华盛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约翰·杰伊等人功不可没。1787年夏秋的费城制宪会议只是少数精英分子的闭门造车,1787年底与1788年上半年在各殖民地宪法批准代表大会上的大辩论才是民意的体现,才是87精神的高潮。在弗吉尼亚宪法批准代表大会上,麦迪逊与帕特里克·亨利旗鼓相当的辩论,充分说明了最终联产生的联邦主义宪法只能是一个忍痛妥协、临场发挥的产物,并非出自纯粹的政治理论,否则根本无法通过民意这一关。

四、印第安原住民的问题

印第安人的灭绝和奴隶制的维持是美国历史上永远抹不去的两个污点。导致印第安人灭绝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是土地的竞争、病毒的传染和强迫迁移。当然,一开始也有欧洲人及后来的美国人的傲慢和对印第安人的蔑视,完全无视印第安人的存在和生存。在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初,出于美国革命精神和道德层面的影响,以亨利·诺克斯、华盛顿和杰斐逊为代表的美国政府曾试图改变以往的印第安人政策,终止武力驱逐印第安人和渐进式蚕食印第安人土地的方式,与印第安部落谈判立约,以建立印第安领地的方式保护印第安人,通过引入农耕技术,改变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然后逐步同化为美国人。最终因为双方缺乏共识,印第安领袖三心二意,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干扰,“曾经的机遇已永远失去”了。对土地的渴望,汹涌的白人定居者继续西进,随着人口的消长,印第安部落最终一个个消失了。

五、政党的诞生

美国政党起源的主角是杰斐逊和麦迪逊,靶子是汉密尔顿,起因是联邦权力与州权的宪法解释之争。在华盛顿的第一届政府,汉密尔顿出任第一任财政部长,杰斐逊为第一任国务卿,麦迪逊未入阁,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当时,政党并非一个褒义词,政治家大都选择远离政党。主流信奉的“政治家的特征在于公正客观的品行,能超越派别之争和被误导的民众浪潮之上,以国家的长期利益为行动目标,不顾当下的政治代价。”

建国之初的美国财政混乱不堪,国库空空如也,战时负债不堪重负,信用濒临崩溃。为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威,作为共和国的财政金融总管,汉密尔顿提出了一整套整顿财政、发展经济的财经政策与管理制度,设立联邦银行,健全金融体系,重建美国的信用。由此,引起州权维护者杰斐逊的不满。在对法的外交关系上,华盛顿发表的中立政策,也引起对法国有好感的杰斐逊不满,认为华盛顿越权。

1787-1788年的麦迪逊本是一个激进的国家主义者,也主张联邦权力大于州权。到了1790年,麦迪逊又开始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这一方面是受其政治导师杰斐逊的影响,此外也是对汉密尔顿设立联邦银行,出现金融投机者,影响到自己的家乡——弗吉尼亚种植园主的利益。

因此,杰斐逊与麦迪逊一起,聚集起一批州权主义者及相关利益人,自称共和党人,针对汉密尔顿、联邦党人,以及华盛顿政府的内外政策,包括1795年与英国签订的《杰伊条约》,由麦迪逊出面,杰斐逊幕后运筹,展开一系列的攻击,造成不同政治理念的人进一步分化,裂痕进一步加深,作为反对党的共和党由此产生。

六、路易斯安那土地购买案及其影响

从拿破仑手中购买路易斯安那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领土扩张,曾以说出“不自由,毋宁死”闻名的亨利·亚当斯认为,“路易斯安那购地案是堪与赢得独立和采纳宪法相提并论的重大成就”。美国西部历史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也曾评论说,“在跨过密西西比河的决定性一步之后,美国扩大了眼界,稳步前进,直到拥有太平洋,从这一事件开始,美国崛起并成为世界强国”。

路易斯安那购地案既提供了美国人继续西进、扩张共和国的机会,也提供了解决印第安人问题的空间和机会,以及解决奴隶制的机会。对于印第安问题,杰斐逊采用的是加速西迁政策,不但把印第安人赶过密西西比河,现在还要继续西迁,然后出售腾出来的土地,以付清购地款。对于奴隶制的问题,可以利用购买路易斯安那土地与法国签订的协议条款,制定法律,规定路易斯安那土地上产生的新州必须禁止奴隶制才能加入联邦,然后利用出售土地的巨大收益,补偿南方几个蓄奴州的奴隶主,解放黑奴。本来,杰斐逊对奴隶制是有深刻认识的,在邦联议会时期,杰斐逊曾经提出一个议案(仅以一票之差未通过),禁止奴隶制扩散到其他领地。现在有了路易斯安那购地案提供的机会,作为总统的杰斐逊反而忘记了他早就一再谴责的、违背美国革命精神与原则的奴隶制了。对此,作者给出了深入的分析。

《美国创世记》读后感(三):伟大而不无争议的美国革命

---J•埃利斯的六本关于美国独立战争书籍的简评

前段时间买了约瑟夫•J•埃利斯的六本关于美国独立战争书籍,分别是《革命之夏:美国独立的起源》、《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1775-1803》、《缔造共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1783-1789》、《华盛顿传》和《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这六本书里有人物的传记,有事件的描述,也有大历史的节录。特别有趣的是作者将美国革命或者说美国建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776精神”和《独立宣言》的颁布---核心是独立,是关于反抗政治权力的,第二阶段即“1789精神”和《宪法》相继被十三个州通过---核心是建国,是关于控制政治权力的。

受益匪浅,也产生了更多的疑问。按照阅读的顺序一一简评如下。

评《革命之夏:美国独立的起源》

这是一本篇幅不长,聚焦于1776年夏天的书。它并不是一幅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全景图画,因此让我这样的读者稍显失望。

因为,说到“起源”,我更想读到那些殖民地的人们是如何有了独立的想法,如何形成了所谓的“美国民族”的概念等等内容。此外,像华盛顿这样的人物是如何转变立场的(毕竟他之前是英军的一份子)---中文网络里有极端人士将华盛顿称为“英奸”,这样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而且立场偏狭。但,如果能对华盛顿这样的典型人物做分析,显然有利于理解那场独立运动。

本书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本书主要围绕着1776年夏天展开,从《独立宣言》的起草、修改、颁布,到大陆军的匆匆成立及与英军的接战,以及这一段时间内,美国独立运动的几个关键人物的思与行,英军领导层里在对“反叛”的坚决镇压和仍然将“反叛人士”视为“兄弟”或“表亲”两种立场上的犹豫不决,作者对这些都做了生动的描述。

历史不容假设,但有时假设一下,也无伤大雅。假如英军在纽约之战中全歼大陆军,美国独立运动就会失败吗?恐怕大陆会议的领袖们绝不这么看,因为“他们都将美国独立的命运视为天定”。

评《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

作者用了六个分标题,来讲述所谓的“美国开国之父”们的一些故事,从政治理念的分野,到相互攻讦、诽谤,从相互拉拢到友谊破裂,甚至到用手枪决斗的地步。

故事生动有趣,作者的文笔也不错。不过,要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本书面向的读者似乎只是美国读者,或者说是对那段历史已经有了解的读者。像我这样的读者,对当时的联邦党人和共和党人的政见的不同没有太多了解,对当时的总统选举过程以及联邦政府的决策过程一无所知,读这本书只会有更多的问题。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在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弗逊身上(至少最后两章几乎都是关于这两人的),虽然作者对他俩的评价远远低于对乔治•华盛顿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评价。但,由于这两人一生的亦敌亦友关系,以及两人的争斗铸就了美国开国时期的很多理念和制度(如果可以这样归结的话),因此,才有本书英文的标题“Founding Brothers”(也行可以译为“开国兄弟连”?)。

《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1775-1803》

作者确实是美国建国史研究的大家,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看法。

作者对那段历史的研究应该是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了,许多小故事信手拈来,而且叙述的笔法绝对不会让读者枯燥。虽然每本书的篇幅不长(开玩笑地说,作者靠把那段历史劈成一本本短小精悍的书赚了不少版税啊),但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且一些结论虽然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但确实让人觉得心有戚戚焉,比如,“他们确信无疑,北美大陆上印第安人和白人和平共处,是与革命原则一脉相承的”,“华盛顿和亚当斯所代表的美国政治家认为‘党派’或者‘派别’是在致力于狭隘的、往往是一己之私的利益而牺牲公共利益”,“杰斐逊在购地之前对美国西部的观点大胆得惊人,肯定是帝国主义观点,而且彻底种族主义”。

可以说在作者的文笔的影响下,我扭转了以前的狭隘看法---美国独立战争不过是美洲的殖民地从英国分裂出来而已,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到了那是一场革命,而且那场革命确实给这个星球以及人类带了一些以前不曾有的东西,比如“疆域如此之大的共和国”,比如“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言,比如那些伟大人物,比如那些伟大的文件,比如那些伟大的辩论。从这些角度而言,称颂那段历史绝不过分。

但,那场革命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如作者本书的书名所指明的,革命带来了胜利,但同时带来了悲剧。其中两大悲剧就是:印第安人的被强迫迁移和在白人的移民浪潮中走向灭绝,以及奴隶制根深蒂固的生存并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此外,就是号称“共和国”的美国最后其实走向了帝国主义。正如作者所言,“未能阻止奴隶制、未能保留和保护北美土著人是建国一代遗产上的两个重大污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伟大人物以及伟大文件其实又是虚伪无比的。

只是,斗转星移,时空转换,作为今天事后诸葛亮的我们轻松地在此简单褒贬,显然对两百多年前的人和物有失公允。

《缔造共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1783-1789》

平心而论,这一本比前面刚刚读完的《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1775-1803 》要稍逊一筹。

首先,这本书已经不是单纯的历史学方面的书了,而在很大范畴上和政治学相关了,因此作者才会不厌其烦地将《邦联条例》等文件列于书后。因此,如果没有政治学的一些概念,对《联邦党人文集》之类的文件又完全没概念的话,读起来会有些吃力。

其次,译者似乎有些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解读本书了,而且我认为,是有些偏差的。书中所讲述的是,华盛顿、汉密尔顿、麦迪逊及杰伊四人(“国家主义者”)如何主导了“第二次美国革命”,即撰写了《联邦宪法》并“说服”了各邦的批准,由此确立现代“美利坚合众国”的---联邦与各邦分享主权但联邦高于各邦的---政治框架。因此,本书书名的直译是“四重奏”。但并不意味着反对或者说并不完全支持《联邦宪法》的人士就不是“共和”派了,他们的不同点只是在于---不想给予联邦太大的权力,而更希望维持一个“小政府”或者“松散的邦联”。因此,将本书译为“缔造共和”似乎有违作者的本意,也与(作者描绘的)历史事实不符。

最后,既然牵扯到政治学,就像作者所言,“任何合法的政府都必须以民意为基础,但我们不能相信大多数民众都能做出负责任的行动,这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悖论”。回到现实中,就算两百多年来,美国人多么相信“Manifest Destiny”,多么相信“这最不坏的制度”,2016年大选以来在美国国内外造成的民意大分裂都是显而易见的。

《华盛顿传》

正想作者在开篇所说的,这个男人就像“月亮上的男人”一样充满谜团。

“实际上,美国的建立过程有两个独特的创造时刻,即赢得独立和创建国家,而华盛顿在这两个创造性时刻中都是中心人物。”

这样的评论应该是相当精准的,而且客观公正。正是因为华盛顿有这样的成就,才会有超然于其他“建国之父”之上的“国父”的地位,不管是在他那个时代,还是在整个美国历史中。也正是因此,美国的首都才会按照他的名字来命名。

本书基本上把华盛顿在那两方面的成就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虽然书的篇幅并不长。但读完了本书,依然感觉华盛顿是个谜一样的人物:

1. 身为英裔,并且曾经追求成为英国军官(而且曾经是殖民地的英军军官),他的独立意识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2. 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如何拥有了几乎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力,判断力和坚毅,坚持打独立战争,坚持美国要有一个中央政府,坚持美国的前途吧在欧洲而在广袤的西部,成为几乎是“半神半人”?

3. 并未有过成熟的军队指挥经验,是如何被推举为大陆军的总司令,并最终打赢了独立战争的?

4. 作为殖民地出生和成长且没有受很多教育的一个武人,在赢得前所未有的声望和地位后,究竟为何会有绝不贪恋权力绝不恋栈的意志力,而没有最终堕落为英王乔治三世之后的北美乔治一世?

读完这本书,真的觉得华盛顿其人简直接近完美,真的奇异为什么在美国建国的关键时刻会有这样一个人物,而不是拿破仑,或者克伦威尔。

特别是考虑到华盛顿传说中的无法生育,且确实没有留下任何直系后代,让人感觉他就是为了那个时代,为了美国建国而生的。

《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

感觉这本传记比上本《华盛顿传》弱了许多,一方面的原因是如作者所言,杰斐逊是个本身性格就充满矛盾的争议人物,因此很难把握;另一方面,作者自己似乎也有些迷失了,导致读者不知道该如何解读他的文字。比如副书名《美国的斯芬克斯》被中文出版商解读为“一半是圣人,一半是野兽”之意,但斯芬克斯哪来的一半是圣人呢?我自己倒感觉作者的本意是“杰斐逊是个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人”。

此外,由于不想写一本流于形式的普通传记,作者特意撷取了杰斐逊生命中的几个时间段来做详细解读。这样的风格显得超脱,但整个解读就变得支离破碎了,特别是对于杰斐逊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人物而言。

不管怎样,一些针对杰斐逊的结论还是值得推崇的,比如,他是“美国伟大的凡人”,有别于华盛顿的“半神半人”;比如,不管是否原创,这段文字都是在年轻的政治资历尚浅的杰斐逊的笔下经由《独立宣言》传遍四海: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当然,尽管伟大,但作为一个凡人,一个男人,免不了犯“男人都会犯的错”,即婚外情,并且有了非婚生子女。只是,彰显杰斐逊乃至其他美国国父虚伪一面的是:杰斐逊一方面反对奴隶制,另一方面却认为白种人确实比非洲人有人种优势,而不愿努力废除奴隶制。更加奇葩的是,他和自家的女奴隶有了婚外情和非婚生子女之后,竟然未在去世前给予她自由,而且在他的非婚生子女长大成人后依然将他们列入奴隶名册。

这是多么强大而扭曲的心理。

读这样的人物的传记,哪怕他在某些方面再伟大,对他也殊难有好感。谁让我们是平凡的凡人呢。

《美国创世记》读后感(四):美国如何成为美国 | 《美国创世记》

美国人说自己的国家是“山巅之城”,回到美国的建国历史就会发现,创建一个国家绝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美国的创世是在特定时空,由一群生活于特殊时代的人比较偶然创建出来的,这个建国历程持续了近三十年。可以说,美国的创世是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特殊道路。

历史学家约瑟夫·J.埃利斯是研究美国早期历史的知名学者,而他最擅长的就是讲故事,他说,“假设叙事是历史分析的最高形式,那么通过聚焦某些重大时刻,来讲述其中的故事,我就有机会遭遇并捕获我的猎物。”

在他的《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中,我们能够看到美国诞生波澜壮阔的历程,在一个个鲜活故事背后,是建国的逻辑以及美国的历史基因。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而美国建国历程中的经历和挫折,至今依然影响着美国的行为。

作者 | 孙兴杰

《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作者:(美)约瑟夫·J.埃利斯译者:汪蘅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8年2月

1775年-1803年是美国成为美国的28年。这28年间,它是一个脆弱的、前所未有的新国家,和那个严酷的时代展开了搏斗。经过几场军事、外交、政治、思想的交锋,美国找到了它走向强大的原动力;而此时留下的历史遗憾和隐患,也成了历来美国南北分歧、种族冲突的根源,直至今日。

特殊时空

美国革命也是启蒙之子

美国也是革命建国,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美国的革命与法国的革命又形成了鲜明对比,相比于法国大革命期间出现的恐怖与长期战争,美国革命显得平淡很多。埃利斯认为,美国革命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同一批人,既发动了革命,又去稳固革命成果,是不太常见的。”而能够达成这样的效果的原因,就在于美国的革命者采取了渐进革命的策略,将革命的进程延缓了,如同缓慢流过的溪流一样,避免了疾风骤雨带来的各种问题。

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后续的建国行动,是在一个特殊时空下进行的。从时间来说,美国革命也是启蒙之子,美洲大陆虽然远离欧洲,但是在文化和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美国的大学要比美国的历史更加久远,亚当斯就是哈佛大学毕业的,精通历史与政治。启蒙运动也意味着贵族政治的衰落,美国没有贵族政治的羁绊,而启蒙的命题是解放,尤其是精英阶层对自由的追求,民主政治还不是主流。美国革命发生在后贵族时代和民主政治时代的转折点上,因而,革命者可以进行一场观念的实验和建国的试验。

从空间来说,新大陆意味着广袤的土地。广阔的空间意味着很多矛盾都可以被疏解,甚至是抵消,生存空间对新大陆的挑战远远没有旧大陆那么严峻。而新大陆的广袤也给革命者带来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可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尤其是远离旧大陆,即便军事力量比较孱弱,依然可以用空间来消耗欧洲列强的能量,从英国到法国,帝国的雄心和意志最终消弭于北美大陆的广袤之中。

而进行独立战争的那一群人,后来他们被供奉为“国父”,包括华盛顿、亚当斯、杰斐逊、麦迪逊等等,他们虽然并不是欧洲式的贵族,但是自视为新大陆的贵族。革命与反叛的激情与意识,让美国革命可以与旧大陆的纷争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这些经过启蒙洗礼的人们,对于古典共和国有着精深的理解。他们不仅是要在新大陆进行一场独立战争,还要创建一个共和国。现在来看,这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甚至变成了常识,但是在18世纪中后期,世界还是君主国的世界,共和国只是停留在久远的历史之中,而罗马共和国从政治秩序来说并不是成功的案例。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作者:(美)约瑟夫·J.埃利斯译者:邓海平、邓友平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2月

美国打败了当时的世界强国,取得了独立;创建了一个世俗的国家;在广阔的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共和国;建立了新的稳定的联邦制度。这些成就几乎就是美国政治的密码,在今天已经成为教科书上的知识,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时空中,这些并不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是离经叛道的。十三块殖民地怎么可能打败刚刚赢得七年战争的“日不落帝国”呢?

在宗教信仰盛行的时代,世俗国家要维系稳定的秩序并不容易,依靠宗教的纽带才能将上帝的子民整合到一起,世俗的秩序最终通过民族主义这一“想象的共同体”才能保持凝聚力。至于在一个大陆建立共和国,也是前所未有的,共和国只有在一个“熟人社会”才能存在,而主权在理论上就是不可分割的。而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美国的建国者都做到了。

独立战争

文人领军的传统

美国革命现在来看似乎是一种必然,但是从独立战争之后,大英帝国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里依然是世界霸主,而且大英帝国此后并没有与诸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殖民地翻脸,英联邦作为一种形式依然存在,英国女王还是一些前殖民地国家的元首。两相比照,美国革命似乎又是特例。埃利斯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其实是大英帝国政策的失误,如果英国能够将主权视为可以共享,并在国王之下设立多个议会,那么革命就可以避免。

英国在七年战争之后欠了钱,希望可以从新大陆多收税,这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殖民地人民提出“无代表不纳税”,这一口号背后其实是一场宪政危机。亚当斯认为,美利坚的利益不由英国议会代表,而是由殖民地立法机构代表,只有这个机构能够合理地为美利坚的利益讲话,因为只有殖民地机构的代表们,是通过适当方式选出来负责这一事宜的。

从1775年到1776年7月间,第二次大陆会议反复提到:解决方案就是共享主权,北美殖民地依然是大英帝国的忠诚子民,但保留对自己内部事务的控制。而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和议会僵化的思维,断送了这样的机会,1775年6月18日,邦克山之战基本结束了温和派和激进派之间的争吵,革命几乎不可避免,一是找不到和平谈判的途径;二是英军损失惨重,打破了不可战胜的神话,激励了美国走向革命战争之路。

1775年5月10日,在召开的第二届大陆会议。

革命战争也要遵循战争的逻辑,那就是暴力的螺旋上升,也是意志的终极较量。美国独立战争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管谁强迫他们必须做什么,都会遇到这一精神的憎恨和抵抗”。但是,仅仅依靠这种情感并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尤其是面对英国这样一支职业军队。作为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的军事经验也严重不足,大陆军不能是业余军队,而只有像英国军队一样才能打败对方。华盛顿面临着独立战争的悖论:这支军队的成功事实上依赖于慢慢灌输一套纪律,而这套纪律看起来正好和美国革命的价值观相反。但是为了赢得革命战争就需要采取措施,创建一支常备军,建立有效的后勤补给制度,甚至在农村地区与英军一样进行掠夺。

大陆军是创建新生国家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在战争中,大陆军形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精神和认知,尤其是大陆军中的军官阶层形成了“兄弟连”。只有通过一个全权的国家,才能解决大陆军面临的问题。华盛顿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奠定了美国的军政关系,他虽然是大陆军总司令,但一直接受大陆会议以及各州议会的领导,确立了文人领军的传统。而战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让邦联政府的弱点暴露无遗,革命的精神和价值观并不足以建立一个稳定的国家。1776年精神最终被1787年精神超越,通过立宪,美国革命的成果得以升华。

政治辩论

奠定第一个现代共和国

相比于美国独立战争,1787年的立宪似乎并不受历史学的关注,但是《联邦党人文集》已经成为政治学的经典,这是一部为了批准宪法而进行辩论的檄文集,虽然是急就章,但见证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创世过程。

《联邦党人文集》作者: [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美]约翰·杰伊 [美]詹姆斯·麦迪逊 译者: 程逢如 / 在汉 / 舒逊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15年12月

制宪会议结束后的10个月,美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后果最为重大的政治辩论,席卷联邦各州。当辩论接近尾声,华盛顿将这充分与开放的辩论描述为另一个“活生生的奇迹”,堪与战胜英国军队相提并论。这一奇迹就是,在新大陆居然可以人为建立一个超大型的共和国,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联邦党人的代表麦迪逊提出扩展的共和国的理论,也就是说共和国的规模可以减少阴谋,而党派之争形成的制衡在客观上有助于共和国稳定。

制宪会议及其后续辩论的主线并不是民主,而是州权与联邦权力,到底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可以保障自由,构成这个国家的单位到底是州,还是人民。最终形成了一种妥协,除了三权分立之外,更重要的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制衡,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联邦制”。

“美利坚合众国”这个概念本身就内含着妥协,合众的国,还是合的众国,这样的争论一直存在。而麦迪逊将这一妥协进行了理论总结和升华,“主权既是共享的,也是分离的,这个论点的天才之处在于,把制宪会议上达成的全然务实但政治上令人痛苦的妥协,提升到新颖的政治发现的高度:政府并非为了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框架,在其中持续辩论重要议题。”可以说,美国宪法构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从而可以随着时空转换而不断改进,实现渐进的演化。

《缔造共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作者:(美)约瑟夫·J.埃利斯译者:宣栋彪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8年2月8日

这一弹性开放的系统,让美国成为第一个稳定的现代共和国,虽然建国之初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是并没有出现倾覆。只是建国者们并没有考虑到种族与国家之间的问题,创建了一个白人的共和国,奴隶制毫发无损,他们也没有计划黑人和白人可以共处于一个国家,尤其是杰斐逊总统的路易斯安那购地案,让奴隶制如癌症一样蔓延,共和国成了“分裂之家”。最终通过一场血腥的内战,才解决了建国者留下的巨大漏洞。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孙兴杰;编辑:徐学勤、小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