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创业时,不可不知的细节读后感摘抄

创业时,不可不知的细节读后感摘抄

《创业时,不可不知的细节》是一本由杨轩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 / 蓝狮子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业时,不可不知的细节》读后感(一):标题应该修改为创业时应该知道的投资事情

1、由于是投资人写的,所以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投资融资作者比较擅长的领域。

2、对于其他方面,基本都是点到为止,概括的比较全,但是干货较少。

3、由于本书是通过整理微信文章而成,所以整体思路和脉络性弱一些。

4、出版的推荐人我估计也很少完整读完,只是在同一个出版社互相引流而已。

总之,对于创业想融资的小伙伴,本书应该可以有所收获,对公司的股份股权和合作模式有一定的理解。

《创业时,不可不知的细节》读后感(二):4星|《创业时,不可不知的细节》:投资人经验谈

本书作者是投资人,书中是一些针对创业公司各阶段的注意事项的清单与解释。个人感觉比较有价值,在同类书中信息浓度比较高,可信度也比较高。

总体评价4星,比较有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创业者常出现的错误做法有:·试图复制每一个竞争对手的产品,经常改变自己的策略·在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制造紧张气氛·公开诋毁竞争对手·相比于消费者及产品,对于竞争对手投入了过多注意力#151

2:第二,在没拿到投资之前,如果有盈利业务,人数不要超过10个;如果没有盈利业务,人数不要超过5个。第三,第一笔投资若没超过500万元人民币,且无客服和大量销售人员,公司人数不要超过15个。#481

3:后来慢慢地明白,原来人数不是成功路上的必要条件,人数在某些时候甚至和创业公司的成功成反比。#486

4:很残酷的现实是,一个公司从小到大,有合伙人离开是个大概率事件,翻遍各国上市公司的团队名单,几乎所有的公司都经历过合伙人离开的事情,或迟或早。#511

5: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各种分歧导致合伙人分崩离析,部分合伙人退出,可能会带走创业积累的技术、知识、经验和模式,另起炉灶。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一般要求创业团队在合伙协议中加入保密、竞业限制、同业禁止、全身心投入和商业模式保护条款。#543

6:上市公司的限制性股票在限制期内回购,都是按原始价格回购,直接注销的,从未听过按照上市公司某个时间的市值回购员工股票,这不合理,也无法操作。#569

7:目前看,行权成本、行权周期、限制条件和纳税,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毫无意义,如果拿显著低于行业标准的工资+奖金,只是为了期权,毫无意义。#572

8:于我而言,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书只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其一,这个商业模式的价值在哪里?其二,为什么是我们能做好这件事?#676

9:(3)时机很重要。一般的经验是,不要在每年的8月和12月融资,因为很多风险投资人和天使投资人都会在这段时间休假,所以在这段时间进行融资效率会打折扣。#711

10:时间会杀死一切,要尽快完成投资轮。市场变幻莫测,某项大投资机会的竞争者也不止一家,投资者对你的兴趣可能转瞬即逝。#715

11:没写在纸上的就等于没有,包括一些合同契约和风险投资协议。在没有最终签下投资协议的时候,一切都不是定数,即使你拿了不止一家的投资意向书(TermSheet)。#718

12:创业公司是一股独大还是多人平分股权?我建议在早期时,创业公司还是需要创始人有一定的“独裁”权力,也就是需要单一大股东。#762

13:在分股份的时候,所有股东都得出钱,合伙人中间尽量不要有干股。#767

14:所谓资源入股、技术入股,能避免的话应尽量避免,原因在于这些投入都非常难以量化,而且会给以后带来隐患。#769

15:一般的做法是分4~5年兑现股权。比方说,工作满第一年后兑现25%,然后可以每月兑现2%。这种操作方法叫作分期成熟。#784

16:以我的观察,赚到钱的公司有各种各样的特点,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效率高。效率高,成本自然能够压得比较低,收入也会比较高。#994

17:最后,高估值会给下一轮融资方带来比较大的压力,这也是对投资的一种预期管理。据我所知,只要项目融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投资团队下决策就很困难;而这个阶段能够跟进投资的都算是大机构了,融资流程会特别漫长。#1069

18:公式如下:估值=12~18个月公司运营费用×(人力成本+办公成本+场地成本+推广成本)/愿意出让的股份比例(天使轮一般是15%~20%)。#1076

19:第二,早期项目不要过于看重估值,估值差几千万元对之后的影响不是很大。这一点,可以以Dropbox和Instagram的案例作为说明。#1102

20:这里也补充一个小知识,一般基金在成立三到四年后,基本上其资金就不会用来投资新的项目了,一方面是已经使用了一定数额的资金,另一方面剩下的资金需要在原有投资项目进行下一轮融资时做一些跟投,#1130

21:双方按照约定的估值完成投资打款后,作为创业者就不要再因为估值的问题,而发出被占了便宜或者中了套路之类的抱怨。#1146

22:通常,早期投资占有超过30%的股份,对赌收入、利润,如果有委派财务等这些不平等条款,可能就需要特别当心了。#1211

23:但我觉得,在创业企业早期还是不建议引入战略投资,真的需要一些战略资源的时候,宁可用现金去购买,可能会更合算。#1223

24:第二类:趁火打劫型。故意使用高报价挤走对手—拖延尽调时间—压低报价的手段,让创始人错失最佳融资时机。#1236

25:现在见创业者,发现他们谈起商业模式、融资退出套现等如数家珍,讲得比我还清楚,于是脑海中不停地出现一个声音:他是不是专门练过的,是不是在忽悠我啊……#1260

26:当下有些早期投资人与盲目入市的中国股民毫无二致。他们依循所谓的投资真经,只要一个创业团队有“BAT”背景,项目模式与互联网概念沾边,就恨不能谈妥价码马上入股。#1299

27:一般的投资机构,都要先经过分析师或投资经理的基础研究和项目初访,再由投资总监做项目筛选和判断,最后通过合伙人组成的投委会进行决策。这样科学的方式才是一家正规投资机构的工作流程。#1365

28:投资行业是最能体现2/8定律的行业——20%的人赚走了80%的钱,甚至还要夸张。所以,VC是“极少数人成功”的行业。#1420

29:近年来,对赌条款的内容也不断呈现多样化特征,从“赌业绩”扩展到“赌人”,由以往的对业绩、用户量等指标的对赌转向更广泛的如对创业者本身的锁定,以降低投资机构在投资早期项目的风险。#1482

30:投资协议才是整个投资环节的开始,而且是投资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创业者一定要非常重视,因为很多口头的条款和实际的条款在双方的理解中以及成文上会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会导致很多严重的问题。#1553

31:其实大部分成功学或者励志故事,或者现在的“一分钟融资传奇”故事等,基本上都是采用这个套路,把成功简单总结为几个步骤:一,二,三,四,五……但是画马的第五步学得来吗?这个“其他细节”到底有多难呢?#1768

32:一家创业公司的前10名员工,决定了这家公司的命运。#1802

《创业时,不可不知的细节》读后感(三):创业者,你并不孤独

前两年创业是一股浪潮,在很多人群中,如果你不是创业者,或者不在创业公司,可能就显得很奇怪。

从2016 年下半年开始,不管是季节寒冬还是资本寒冬,创业慢慢开始进入“真刀真枪”阶段,概念和模式重要,但商业的本质更加重要。如何创造价值、如何创造利润,变成了核心问题。

很多原来觉得对的互联网模式都不灵了,融资也不像以前那样容易了,很多创业者可能觉得世界好像一下子离自己而去,不知道如何面对。

其实你并不孤独,大部分创业者都面对着同样的问题,只不过有些人在抱怨,有些人则在改变。

这个时候可能得回到创业的原点去想一想很多事情。以前创业要经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才会有所成就,所以中间的积累过程很长,对问题的应对时间也很长,有很多时间可以去思考、去改进,甚至一个错误还没来得及反馈就已经被覆盖了。现在互联网的创业基本上按月来计算,整个过程都在加速,互联网思维也大行其道,“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快速试错”,这些都没有问题。只不过有些错不能犯,一犯就可能全盘皆输,比如股权问题、投融资问题、方向问题等等。

大部分创业公司做的事情,都是这个行业里面没有人做过的,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参考,都要靠自己一点点去摸索和尝试,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必然的。创业者需要内心强大,也要有非常强的快速学习能力, 不停学习,不停进步。

创业其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很多创业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可能在同一天里,刚刚因为一些事情信心爆棚,觉得自己所向披靡,可以征服行业;过一会儿就因为另外一些事情,感觉糟透了,信心全无,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和自己对抗。这样的状态起伏,每个创业者会经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其实这些经历并不可怕,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承受,创业路上要面对这些困难,你并不孤独。

为什么写这本书

我做微信公众号有好几年了,发表的文字积累起来有几十万字,初衷是为了给自己做总结。慢慢地,粉丝越来越多,也碰到越来越多的事情。

一个典型的创业场景是:创业者有了一个想法,自己觉得不错,于是就拉上三五个同学、好友,去工商局注册个公司,租个办公室,就开始创业了,并且以CEO 自居,分封“C×O”给合伙人,大家着实兴奋了一阵。然而兴奋过后,他们才发现,其实这里面有好多事情还没弄明白,好多问题还没想清楚。而且,大的问题有点招架不住,小的问题又缺少方法论,拿捏不准。

其实只要一开始创业,这些看上去纷纷扰扰的问题,会像潮水一样涌进创业者的脑子里。如果你招架不住,那就完了。因为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你的合伙人、你的员工就会感到困扰。当员工开始思考公司的未来在哪里甚至还有没有未来的时候, 那基本上公司离分崩离析也不远了。

没有人天生就懂所有的东西,每个创业者都是从一点都不懂开始的,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只不过,有些磨难需要你自己扛,无可避免;但有些“坑”,有人提醒一下就能避免,特别是那些“生死坑”。

经营微信公众号的时间越长,碰到的事情越多,越来越明白,我写的东西不一定对,但都是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对于创业者来说,不一定适宜,但至少可以作为借鉴和提醒——提醒他们少犯错,少掉到“生死坑”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碰到了蓝狮子的图书编辑,他们鼓励我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一本书,可能对创业者的帮助更大。我觉得很对,就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于是有了这本书。本书的内容可能比较粗糙,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相信对创业者来说,这本书能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创业、避开创业路上的一些“坑”。

我所写的,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毁“三观”、洗脑的“成功学”,而是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文字,是让创业者能看明白,而且看了就能直接运用的内容。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也是我的心愿。

为什么创业?

每个真正的创业者内心都躲不开这个问题:为什么创业?

我经常和创业者一起聚会,主要是谈一些合作和业务,但偶尔也会聊一些相对务虚的话题,聊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而创业?”这个问题虽然看上去很普通,但在不断的追问和拷问中,我们可以发掘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也能够剖析自己的内心。

所以我在公众号和朋友圈上做了一个小调查,抛出的问题就是:

“夜深人静了,认真地拷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而创业呢?不要谈梦想和理想,谈点现实的,找到内心深处的理由。”

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里的有效回复加起来差不多有900 条,朋友们回答得很认真,有些答案甚至让我觉得非常感动,因为我看到这些创业者真的是在做自我的探寻和改变。

正如一位网友“@ 林武”回复的:

“挖掘得越深,创业坚持到成功的可能性越高,才有勇气跟希望面对现实中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不顺!”

这是我想对每一位创业者说的。

我将创业者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在创业的以及准备创业的读者朋友有所鼓励。

回复比较多的前三个答案是:

这三类回答都很好理解,其他有意思的答案我也挑了一部分罗列于下:

我真心地想和创业者们说一声:“加油,创业者!”

这本书能得以出版,要感谢各位粉丝,没有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我是坚持不了这么久来完成图书内容的创作的。感谢我的同事杨嘉俊,作为我的助手帮我完善了一部分内容。还有我的同事徐洁、刘金栋以及好朋友沈晓玲,他们都为这本书的内容做出了贡献,感谢他们的努力,让创业者能看到这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