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摘抄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摘抄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是一本由大卫·F·史文森(DavidF.Swensen)著 著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60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015-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一):资产的组合和组合的再平衡

按照本书内容,对于机构或者个人,投资根本上并没有什么差异,就是资产的组合和组合的再平衡,虽然本书讲的是机构投资者的方法。

本书有一个出发点是,历史数据表明,主动投资难以获得相同风险下的超额收益,被动投资可以简单做到享受历史数据证明的市场收益,尤其是股票这个品种可以轻松战胜通货膨胀,只要建立一个符合自己的组合。这个道理是不是看起来非常简单?

本书内容方法提炼出来简单的说,首先是确定自己所投出资金的目的,然后是根据这个目的建立一个资产的组合,再次是根据组合中各种资产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行低买高卖,使得这个资产的组合实时地恢复初始的比重,以保证持续符合所投出资金的目的,客观上实现了逆势投资,并可以获得额外奖励的收益。

但是,你真正相信并打算实践这看上去并不难的方法吗?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二):细读史文森的《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

1.史文森是学院派与实战派的完美结合。投资者既要有学院派的严谨,也要有实战派的务实。

2.作为需要给与高校持续有力财政支持的长青捐赠基金管理人,史文森坚持独立判断,时刻都在为最坏的时候做准备,加大另类资产投资保证基金合理收益的同时通过分散化投资避免犯毁灭性错误。投资机构应该立足自身特质和优劣势制定核心的资产配置策略。

3.在完成资产配置的前提下,进行实时再平衡操作。再平衡可以看作策略化的逆向投资,需要高度的理性和立足长远的眼界,才能避免受市场情绪影响随波逐流。

4.针对私募股权资产类别的评论一针见血,私募股权基金需要保持适度规模、正直团队、独立判断、合理激励,GPLP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的长期投入和承诺,于我心有戚戚焉。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三):对小投资者的启发

春节假期看了大卫·史文森的《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张磊翻译哦!)。很有启发,这里罗列一下:

· 分散投资是「免费的午餐」,能在降低波动性的同时保持预期收益。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找到收益率类似、相关性低的大类资产。

· 「再平衡」的目的是维持组合的风险,但还能意外增厚收益。耶鲁基金进行的实时再平衡带来了1.6%的超额收益。

· 投资者应该在有效边界上寻找自己的组合。简单地说,一个理想的组合是——比它收益高的没它波动小、比它波动小的没它收益高。(这个很有启发。我觉得可以把波动性、预期收益再扩展到费率等维度。也就是在一个n维的空间中选择靠近边界的投资标的。)

· 耶鲁基金最大的亮点是各种各样的另类投资。捐赠基金的成功是冒进(在低谷力排众议进行价值投资、积极拓展另类投资的范畴)和克制(分散、再平衡、纪律)的结合。

找了一下耶鲁基金2020财年的组合,非常非主流——美国股票只占了2.25%。与市场无关的「绝对收益」类别占了23.5%。在2021资产价格普遍偏高的大环境下,这点值得参考。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四):《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大道至简

市面上投资理财门类的书籍甚众,自媒体时代能点评天下大势的大师也众多,然而阐述的大都是投资之术,耶鲁捐赠基金掌舵人史蒂文森的这本《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是一本难得的讲投资之道的经典。这本书的分量是由三十年来耶鲁基金稳健优异的长期业绩表现作为背书的。史蒂文森的学生张磊在中国创办的股权投资机构高瓴资本,践行了耶鲁基金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更使得耶鲁基金声名远播。

本书是史蒂文森对于耶鲁基金投资之道与术的系统总结,体系清晰完整,个人随手记录下几点体会较深的感触:

1、负债端的稳定性是资管机构的制胜之道,耶鲁基金其大学捐赠基金的属性,决定了每年只需要根据计划动态支付一定现金流用于学校运营,而可以将大比例的资金用于长期投资,投资资产可以牺牲流动性来追求长期收益,也使得整个机构的投资策略不会被短期波动所左右,试观国内资本市场的表现,由于市场基础设施的不完全,公募基金、银行资管等机构投资者投资视野的短期化盛行,市场短期波动的负反馈使得机构投资者难以创造出稳定的正回报。

2、资产配置上超配股权资产和另类资产在长期收益率显著。相比于其他主权财富基金和捐赠基金,耶鲁基金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一直较高,其中尤以私募股权投资,杠杆收购基金等一级市场投资为主,史蒂文森的投资理念是资产的超额收益和流动性成反比,流动性越好的资产如股票和债券,战胜市场的难度越高,反而应该在缺乏流动性的资产中,寻找流动性风险溢价的最大化,他的这一理念领先于市场,并间接推动了风险投资和另类投资在资管行业从小众走向主流。

3、资产配置、再平衡与人的选择。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体量和投资目标收益决定了择时和择券等策略无法有效实施,资产配置决定了90%的收益,按照既定目标比例配置大类资产并且定期根据市场表现进行再平衡操作是投资策略执行的关键,再平衡操作其实和个人投资者的止盈是类似的,超过目标收益以后一定要纪律性地执行策略。在外部投资投资机构选择上,选择基金经理是第一位的,选人中历史业绩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道德水准,投资风格和长期坚持投资风格的能力往往是更加重要的。相较于其他理论化的标准,选人的能力才是耶鲁基金的核心竞争优势,而这一能力往往是无法被量化和公开化的。

《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读后感(五):资产配置+聪明的主动投资制胜

这一本最有价值的是第四章投资理念。其他章节离我的需求比较远,简单看了一下每章的总结。

整体逻辑和《非凡的成功》是类似的,这一本是写给机构投资者的,《非凡的成功》是写给个人投资者的,但投资理念是一样的。

收益来源有资产配置、择时和选股三个,资产配置是基础。

1、 资产配置要体现股权偏好和分散化。

1.1、 股权偏好是因为根据历史数据,要选择收益高的品种。

1802-2005年间主要大类资产收益乘数

各种数据统计都显示股权是收益最高的资产类别。

潜在的问题在于:这个数据是基于美国市场的,其他国家的股市收益率没有这么高,还有一些很惨的。

股权的收益率不能只看收益率,也要看背后的逻辑:为什么现代社会以后的美国股市贡献了最高的收益率?这个问题的解答,在李录那本《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里。

结论仍然是对的,价值投资依然可行(在中国也可行),股票投资仍然是最优选择。

1.2、 分散投资的资产类别盈利驱动方式要不同。

2、 严肃的投资要避免择时,但要做组合再平衡。

组合再平衡也会体现出低买高卖的特征,但完全不同于“下跌时买入”的主动择时,在温和下跌市场中,下跌后买入不一定结果好。价格变化超出基本面变化时,价格波动才能提供机会。

再平衡的目的是保证组合的长期目标,在控制风险的同时,顺带能提高收益。

3、 主动投资要避开有效市场。

3.1、低效市场中,主动投资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更多。

低效市场中收益分布更分散,有足够的区分度,为优秀的投资人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获胜的概率不一定提高,失败了可能更惨(跌幅更大)。

3.2、考虑低流动性的市场。因为关注不足,有机会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买入,当其优势体现出来被大家关注的时候,流动性就来了,不愁卖出。

3.3、主动投资坚持价值导向。

价值导向体现出一定的逆向特征,但不是简单的买入便宜的(一般低增长和陷入困境的容易便宜)。低于公允价值买入要有前瞻性,考虑未来经营的影响。光有静态的便宜是不够的,动态的便宜才能提供安全边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