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供应链金融经典读后感有感

供应链金融经典读后感有感

《供应链金融》是一本由宋华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供应链金融》读后感(一):供应链是从『小米模式』到『双创』的基石

着重读了第五章 --《生产与运营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创新》

国外很多年前就听说 nike 的设计和生产分开的,apple 的全线产品也是,设计在加州,组装在中国;

国内的话近几年的『小米模式』,以及最近的李博士的『双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可以看到将出现一大批掌握和专注于核心技术、设计能力的公司和个人;与生产和运营领域的供应链服务商合作,各取所需,快速发展,大展拳脚。

----------------------------

结合书里的一个例子可以更好的理解。

《供应链金融》读后感(二):世界因供应链而变

宋华教授多年来深入研究供应链管理,著作甚丰,对供应链金融尤有心得,深信此书能为此开创性题目提供重要的参考。

——冯氏集团主席 冯国经

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如火如荼的今天,如何用理性的视角看待金融与产业的互动和双重创新发展,而不是用非理性、癫狂的态度制造昙花一现的金融泡沫,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作者基于广泛的实践调研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全面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实质、产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基本规律以及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对如何推动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真正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是一本融专业性和可读性、思想性与实践意义为一体的好书。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 余永定

世界因互联网而变,世界因供应链而变,中国经济正处于向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如何用金融推动产业供应链的发展,真正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又能通过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实现金融的价值倍增,而不是一味追求虚幻式的金融创新?本书运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实践洞察、活跃的思想思维,为我们全面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本质和规律,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中国著名供应链物流和流通经济学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 丁俊发

《供应链金融》读后感(三):全面理解供应链金融必备书

作者之前的收我读过几本,能感觉到每本书都是用心之做,荣誉也是实至名归,本书很适合想全面了解供应链金融的读者,读完书之后,相信读者的收获会超过预期。

我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就是:供应链中有实力的部分(公司)借针给其它部分(上下游公司),让后者能顺序运转,双方共赢,有时银行从中做保。这种理解不能说错,但是确实太简陋了。本书为我解开了几个疑惑。

首先,供应链金融不是套利套汇金融。前者是以促进整个链健康发展为目的,以资金支持为手段进行;后者就是以前老百姓所说“切汇”的,运用汇率变动(或者商品时间差)赚钱。可笑的是国内有些人把两者混为一谈,本书则重点对其中不出给予说明,算是正本清源。举个可能不合适的比方,供应链金融像是借钱做生意,为的是让生意好;套利套汇金融则像是借钱投机——撇开风险不论,此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其实,京东到底是怎么做的。本系列叫“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少不了案例,其中还分不同章节对不同行业进行分析。我对电子商务相对了解,于是进行重点阅读。看完书里的案例是很佩服作者功力的。案例这东西不好写,写浅了别人不愿意看——你当别人傻子;写深了别人的挫折感,还是不愿意干——你在这儿卖弄啥。本书案例详略得到,有现实信息、也有与理论上结合的分析,很清楚。京东供应链金融这部分能看出是特别下了功能了,介绍了此公司的几种模式,修包括定单模式(京东根据它向供应商发出的采购单协调银行,让银行以此为凭把钱借线供应商);入库单模式(以京东入库单、仓单为质押物为提供融资服务,就是借钱给供应商,这大大加快了资金流的速度);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就是以供应商要收京东的钱为基础向银行借钱);委托贷款模式(京东出钱,由银行把钱代为发放给供应商)可见玩法确实很多。

第三,怎么控制风险。看到以上模式,我的问题就是风险控制怎么办?毕竟金融的特点之一就是能管理风险,供应链金融做为其中一分子也回避不了这个问题。书的最后一章给出了风险分析的模型(图的名字叫:主体见分析报告与决策 ),从主体资质、财务状况、诚信大力、贸易背景、运营状况、履约能力6个方向给出了评估的方法和建议。用此工具、结合大数据与网上信用系统,相信可以很好的控制风险。

书是2015年3月4日入手的,看了一个月,为了能更好的吸收内容,每次都要等头脑比较清醒的时候才读。挺好!

《供应链金融》读后感(四):一本关于“左手倒右手”金融的普及书

说实话,在阅读《供应链金融》这本书之前,我对供应链金融相关知识还一无所知。

回忆自己41岁的人生经历,除了学生时代,就是进入军营生活,接下去转业回到地方,从事的都是行政工作,学习的知识均是文科类,很少了解或者自己潜意识就拒绝理科类类知识,更不知道什么是“众筹”这样专业的理论。阅读这本“融专业性、可读性、思想性与实践意义为一体的供应链金融权威作品”的,自然很是吃力。一边阅读该书,一边查阅资料,通读了2遍之后,对供应链金融有了自己的认识。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银行层面),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企业层面)。指银行向客户(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同时向这些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以上定义与传统的保理业务及货押业务 (动产及货权抵/质押授信)非常接近。但有明显区别,即保理和货押只是简单的贸易融资产品,而供应链金融是核心企业与银行间达成的,一种面向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的系统性融资安排。“假设我是一家央企,或是大的国有集团,买东西将订单给你,货给我,但我的钱会在一定时间(比如三个月)以后给你,这就有了账期。欠款我先不给你,然后再出来开一家财务公司(比如建个P2P平台),以我这个欠款做担保,让你发标去借款,通俗点说,就是左手倒右手。”业内人士这样解释国内供应链金融的常用形式。

供应链金融最初发展于2001年下半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广州和佛山两家分行开始试点存活融资业务 (全称为“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年底授信余额即达到20亿元人民币。利用特定化质押下的分次赎货模式,并配合银行承兑汇票的运用,结算和保证金存款合计超过了20亿元。之后,从试点到全系统推广,从自偿性贸易融资、“1+N”供应链融资,到系统提炼供应链金融服务,该行于2006年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迄今累计授信出账超过8000亿元。

截至目前,供应链金融能够发展迅猛,原因在于其“既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又能延伸银行的纵深服务”的双赢效果。供应链金融是企业融资新渠道,是银行开源新通路,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并且实现了多流合一(“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

中国著名供应链物流和流通经济学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评价这本书:“世界因互联网而变,世界因供应链而变,中国经济正处于向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如何用金融推动产业供应链的发展,真正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又能通过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实现金融的价值倍增,而不是一味追求虚幻式的金融创新?本书运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实践洞察、活跃的思想思维,为我们全面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本质和规律,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这本书在讲述供应链金融时,结合多个实例,紧密结合目前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真实情况,大量运用图表等形式,无论是对金融部门的决策者,还是商贸、银行、互联网企业等产业链条上的参与者,以及相关研究者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那么,作为读者,就阅读好这本关于“左手倒右手”金融的普及书;作为业内人士,就做好这钟“左手倒右手”工作吧。

《供应链金融》读后感(五):供应链金融

前言

不同类型或阶段的供应链金融运作可以从供应链金融的结构特征、流程特征和信息特征加以区分。

首先,在结构特征上,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业务,换言之,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提供和管理都由商业银行或传统的金融机构负责,它们立足于核心企业的产业供应链及信用,提供相应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诸如应收应付类业务(如保理、反向保理、反向采购、票据池融资等)、存货类业务(如仓单质押、存货融资等)、预付类业务(如保兑仓等)。在这一状态下,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并不直接参与到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它们充其量是供应链运营的间接参与者,即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资金、管理资金风险。而到了产业核心企业推动的供应链金融阶段(俗称供应链金融2.0),供应链金融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动者是产业中的核心企业,它们基于自身的供应链体系,结合金融机构、上下游企业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为自己的上游或下游提供资金融通服务(注意,不是直接提供资金,而是提供媒介信息服务,为金融机构有效控制风险和提供资金发挥桥梁和管理作用)。然而随着产业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的逐步发展,这种类型的供应链金融又显现出了相应的局限性。第一,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够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这是因为只有自身具有较强的资源和管理能力,在自身供应链体系相对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够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而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身的供应链体系尚未建成,此时由其去推动供应链金融会力不从心。第二,第二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往往只能服务于核心企业的一级供应商或一级客户,无法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多级供应链中的穿透,即为供应商的N级供应商或客户的N级客户服务。也正是因为如此,供应链金融发展到了第三阶段,即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阶段(也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或供应链金融3.0)。这一阶段所形成的结构不再是“链条”式的供应链,而是平台,尤其是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的虚拟产业集群,即产业生态与生态之间的协同与合作。这种合作结构既包括了上下游不同环节的垂直合作,也包括了同一环节之间的横向合作,以及跨地区、跨行业的斜向合作。因此,供应链结构一方面趋向于松耦合,但是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的组织者又处于较高的中心度,整个供应链结构呈现高度组织化的网状结构。这种网络平台生态化的供应链金融带来了管理上的巨大挑战:一方面,参与主体非常广泛,不仅涉及企业的直接上下游、金融机构和第三方,也涉及其他直接或间接参与者;另一方面,各个主体之间的活动也千差万别,涉及各种经营活动和金融行为,因此,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通信技术的赋能和支撑,这种网络平台生态化的供应链金融难以为继。

其次,从供应链金融流程特征看,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主要关注的是资金流,即借贷资金是否用于真实的贷款意图、借方能否安全归还本金和利息,至于供应链中的交易过程和物流过程,金融机构由于不直接参与到供应链活动中,因此,它们并不能真正把握交易和物流的细节,这也就是为什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征信的基础主要是财务报表和抵质押的资产。而在供应链金融2.0阶段,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者主要通过对交易流和物流的把握来带动资金流,也就是在介入和管理买卖双方的交易过程以及物流运作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业务的特点和融资方在供应链运营中的地位与角色提供相应的资金融通服务。进入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阶段,由于网络的复杂性以及参与方的广泛性,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者无法直接介入所有的交易环节和物流运作。因此,要减少网络平台生态化的供应链金融存在的巨大风险,就需要在供应链能力管理、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采购与供应商关系管理、服务与分销管理以及财务资金管理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必然需要借助于综合性的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以便全方位地把握整个供应链网络中的状况,否则,任何环节、任何管理活动的缺失,都可能给金融活动带来巨大的风险。

最后,在信息特征方面,不同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在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阶段,为了克服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主要关注的是财务信息和企业信用,而克服事中、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通过抵押担保以及贷后风险控制。与之相反,在核心企业推动的供应链金融阶段,对事前信息不对称的管理主要凭借的是交易信息和融资方的交易信用,并且通过让融资方嵌入供应链运营过程,以及控制其行为来减少事中、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但是,进入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阶段,事前信息就不仅仅是直接的交易信息和交易信用,因为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者并不直接参与所有的供应链运营活动,因此,要想全面地了解融资方的状况,就需要借助于各类信息通信技术获取更为客观和广泛的信息,以刻画融资方及其利益相关者真实的交易信用和信息。同样,在事中和事后管理中,也需要获取和把握各参与方的行为数据、业务数据以及相应的资产数据,这些数据的获得、整合、分析和决策也都需要综合性的信息通信技术的保障,只有通过这些信息通信技术的保障,才能增强供应链金融的说服效应(即信息介入性的增强,使得资金借贷的意愿提升)和信息效应(即信息获得性的增强,加速了企业之间的学习过程,并帮助贷方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增大资金借贷的可能性。

如何通过创新性的手段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挑战。

供应链中的四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供应链金融发展至今,已经是一个较为广义的金融服务概念。首先,金融活动是针对产业供应链的特定业务而展开的,其基础是产业供应链运营。一方面,金融是为产业活动服务的;另一方面,不同业务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参与者都会对金融服务产生差别化的价值诉求。其次,供应链金融的宗旨在于优化整个产业的现金流,缩短现金流量周期,让利益各方都能用较低的资金成本实现较高的经营绩效,从这个意义上讲,供应链金融不仅仅包括融资借贷,而是包括更为广义的金融服务活动,也包括金融机构和技术服务商共同为产业供应链服务。最后,供应链金融具有优化和发展供应链的能动作用。

深圳发展银行概括为“M+1+N”,即依托核心企业“1”,为其众多的供应商“M”和众多的分销商或客户“N”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纵观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探索,大多数的定义和理解都站在金融机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商业银行的视角来介绍供应链融资的概念、模式和特征等。而国外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则相对广泛,它不仅包括了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也包括了供应链产业企业的金融性行为。

基于核心企业的“M+1+N”综合性金融模式来概括供应链金融,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不贴切的,这是因为:第一,这种模式只是众多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一种,而且它比较适合金融机构或者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因为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并不直接从事供应链产业运行和管理,某种意义上它们依托产业供应链来进行融资、风险管理和收益管理。作为金融机构或商业银行,它们必须依托某一核心企业,通过整个贸易和经营的过程来掌控信息流、商流和物流,或者说该核心企业“1”足以能够使金融机构或商业银行获取相应的资讯,并且控制产业链风险。然而不是所有的供应链金融都是由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主导的,其中的参与者或推动者还包括生产企业、贸易企业、互联网公司以及物流公司等,它们本身就是产业链中的企业,为其上下游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实现金融与产业要素的高度结合,在这种状况下很难说这是一种“M+1+N”模式,或者说很难界定谁是其中的“1”。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基于供应链运行而产生的综合金融业务,它一定是依托整个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因为企业与企业之间如果缺乏合作的基础,或者说合作的平等性和交互性一旦丧失,供应链金融就会名存实亡,所以不能说谁是供应链的唯一核心或主导,而其他企业或组织是依附在“1”基础上的“M”或“N”。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借贷之间的差异

从产业供应链角度出发,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就是金融服务提供者通过对供应链参与企业的整体评价(行业、供应链和基本信息),针对供应链各渠道运作过程中企业拥有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以资产所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作为直接还款来源,运用丰富的金融产品,采用封闭性的资金运作模式,并借助中介企业的渠道优势,来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为企业、渠道以及供应链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从而提升供应链的协同性,降低其运作成本。

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往往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体,从而使这些企业的资金流得到优化,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就是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者或金融机构针对供应链运作过程中企业所形成的应收、预付、存货等各项流动资产,进行方案设计和融资安排,将多项金融创新产品有效地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灵活组合,为供应链中各类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它们的不同需求,在提供融资的同时帮助提升供应链的协同性,降低其运作成本。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

供应链金融中的参与者分成了四大类:供应链的买卖双方、平台提供商(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者)、交易风险管理者和风险承担者/流动性提供者。

(一)平台提供商(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者)

在供应链金融中,所谓平台提供商就是为风险承担者或者流动性提供者提供必要应用(诸如电子账单呈现与传递,即EIPP、应收应付等)或基础的主体,它促进了采购订单、票据、应付等文件在供应链买卖双方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换与信息整合,它能使相应的参与方自动及时地获取供应链交易过程和信用。

供应链金融平台提供商

平台提供商承担了两类职能:一是呈现(presentment)。

呈现的职能包括EIPP、信用证、财务以及采购订单等信息的汇集和反映。二是操作(processing),包括会计处理、报告、数据转换、信用风险管理、交易风险管理、实时操作等操作过程。这里的核心在于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以及将呈现和操作相结合,从而能设计出成本最低、风险最小同时又能使多方从中获益的方案。

(二)交易风险管理者

交易风险管理者拥有交易数据、物流数据、聚合数据,并将整合的数据传递给投资者以供其做出相应的决策。它将各类不同的经济主体(包括供应链买卖双方、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所有相关机构)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从事供应链金融活动。其功能在于证实数据、整合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呈现数据,以促进供应链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

交易风险管理者的服务要素与功能

交易风险管理者承担的主要职责包括如下活动:

第一,物流数据的整合。

第二,信息技术的推动和大数据的运用。

第三,交易和信用保险的支撑平台。

第四,促进融资行为。

交易风险管理者与平台提供商之间的差异在于,后者提供了信息传递和金融操作的基础或载体,是一种客体的反映,即行为发生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而前者是关于5W+1H(What:搜集、整合和管理什么信息和活动。Why:为什么要搜集和管理某些信息或活动。Who:收集谁的信息、向谁传递。Where:搜集和管理哪个环节的信息和活动。When:什么时候搜集信息或介入管理。How:如何搜集信息或施加管理。)的决策,是一种主体的反映,即一种行为过程本身。事实上,平台提供商可以成为交易风险管理者,同样交易风险管理者也可以成为平台提供商,两者往往在实际运行中互为结合,有时是完全融为一体的。

平台提供商和交易风险管理者共同提供了供应链金融的设计与解决方案,为服务的对象(即供应链中的融资或金融服务需求方)提供供应链参与方、金融机构的组织及法律安排,以及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服务。

(三)风险承担者/流动性提供者

风险承担者或流动性提供者是供应链金融中直接提供金融资源的主体,也是最终承担风险的组织。一般而言,这类主体包括商业银行、投资机构、保险公司、担保/保理机构以及对冲基金等。

整合运营资金管理

供应链金融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由世界级企业寻求成本最小化、全球性业务外包衍生出的供应链管理概念发展而来。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实际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接包企业因劳动力“成本洼地”而形成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供应链推动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展开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以适应这一需求,业务金融随之渐次浮出水面,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而产生。

贸易金融是在贸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基础上,为国内或跨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提供贯穿于贸易活动整个价值链的全面的金融服务。它包括贸易结算、贸易融资等基础服务,以及信用担保、保值避险、财务管理等增值服务。

物流金融包括几种基本类型,包括仓单质押、保兑仓、融通仓。

随着赊销成为最主要的销售方式,供应链上游的企业普遍承受着现金流紧张所带来的压力。

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卖方与买方签订真实贸易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为卖方提供的,并以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作为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

应收账款融资的主要方式

(1)保理(factoring)

保理业务有多种分类。根据供应商是否会将应收账款转让行为通知买方,可分为明保理和暗保理。按有无第三方担保,可分为有担保的保理和无担保的保理。按有无追索权,可分为有追索权的保理和无追索权的保理。其中无追索权的保理又称买断保理,是指企业将其贸易型应收账款,通过无追索权形式出售给专业保理商或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获得一种短期融资。有追索权的保理又称回购保理,是指到期应收账款收不回时,保理商保留对企业的追索权,出售应收账款的企业要承担相应的坏账损失。因此,在会计处理上,有追索权的保理视同以应收账款做担保的短期借款。

对于无追索权的保理,保理商首先需要对与卖方有业务往来的买方进行资信评估,并给每一个买方核定一个信用额度。对于这部分应收账款,当买方无能力付款时,保理商对卖方没有追索权。而对于有追索权的保理,当买方无力付款时,保理商将向卖方追索,收回向其提供的融资。

保理业务流程图

融资租赁保理业务流程

(2)保理池融资

保理池融资是指将一个或多个具有不同买方、不同期限、不同金额的应收账款全部一次性转让给保理商或银行,保理商或银行根据累计的应收账款给予融资。

(3)反向保理(reverse factoring)

反向保理就是银行与焦点企业之间达成的,为焦点企业的上游供应商提供的一揽子融资、结算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所针对的是焦点企业与其上游供应商之间因贸易关系产生的应收账款。即焦点企业具有较强的资信实力及付款能力。任何供应商保有该焦点企业的应收账款,只要取得焦点企业的确认,就都可以转让给银行以取得融资。其实质就是银行对高质量买家的应付账款进行买断。

(4)票据池授信

票据池业务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的包括票据管理、托收、授信等在内的一系列结算与融资服务。其中,票据池授信是指企业将收到的票据进行质押或直接转让后,纳入银行授信的资产支持池,银行以票据池为限向企业授信。票据供应商通过银行的票据池业务,减少了自身票据管理的工作量,并能实现票据拆分、票据合并等效果,解决了票据收付过程中期限和金额不匹配的问题。

票据池业务包含以下几个功能模块:1)票据托收:客户可对池内票据发起托收申请,当票据池可用担保额度足够时,商业银行将托收款项转入客户结算账户。2)池内票据信息管理:客户可从银行每日获取上一日票据池业务信息,包括入池托管、入池质押、票据出池、新开票据的数量与金额以及剩余可用额度等。客户还能通过银行柜面或银企互联渠道查询与商业银行签订的票据池协议信息,包括生效日期、到期日期、企业分支机构账号、企业分支机构剩余开票额度等;商业银行则可于票据到期前主动通过银企互联渠道向客户发送提醒信息,包括到期票据笔数、金额、票据号码、到期日期等。3)票据质押:客户将商业银行认可的低风险银行承兑汇票纳入票据池进行质押,按照一定比例形成可用质押额度,该可用质押额度与票据池的保证金共同组成票据池可用担保额度。入池质押票据或保证金的变化会影响可用担保额度。4)票据贴现:客户可对池内票据发起贴现申请,在票据出池后进行贴现。5)票据转让:客户可对入池托管的票据发起转让申请,在票据出池后背书转让给供应链下游的企业

(5)出口企业的特殊供应链金融形态

1)出口应收账款池融资。

2)出口信用险项下授信。

库存融资与应收账款融资在西方被统称为ARIF(accounts receivable and inventory financing),是以资产控制为基础的商业贷款的基础。

我国库存融资的形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静态抵质押授信。

(2)动态抵质押授信。

(3)仓单质押授信。

预付款融资模式是指在上游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来缓解预付货款压力,同时由金融机构控制其提货权的融资业务。

预付款融资可以理解为“未来存货的融资”,预付款融资的担保基础是预付款项下客户对供应商的提货权,或提货权实现后通过发货、运输等环节形成的在途存货和库存存货。当货物到达后,融资企业可以向银行申请将到达的货物进一步转化为存货融资,从而实现融资的“无缝连接”。

预付款融资的主要类型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1)先票/款后货授信。

(2)担保提货(保兑仓)授信。

保兑仓业务在酿酒行业中较为常见。

(3)进口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质押授信。

威廉姆森(Williamson, 1975)提出,市场和官僚组织是两种并行的治理机制,治理机制存在的原因是尽可能降低交易成本。

麦德霍克(Madhok, 1995)将组织间交易治理结构分为两种:以契约为中心(contract-centered)的治理结构和以关系为中心(relationship-centered)的治理结构。麦德霍克指出,以契约为中心的治理是为了应对人性中的自私自利倾向或机会主义行为。交易成本经济学(TCE)认为,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会决定交易的特征,也会决定交易应该采取哪种治理结构。不确定性会加剧契约的不完全性,资产专用性会使交易的另一方更易于利用转换成本带来的准租金,交易频率的提升则会提升在交易投标阶段先动者的优势。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会导致少数市场,造成双边垄断。而不确定性和双边垄断的存在都会促使企业为交易提供更多保护,保护的手段就是建立完善的、明确的契约。

而以关系为中心的治理结构更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性互动与双方之间的关系质量的提升。交易频率越高,越易导致双方以合作为导向,并不断调整以适应该合作,从而能够促进双方进一步合作。

相互适应、协调能促进双方的交易,提升效率与合作,并减少欺诈行为。

交易频率的提升不仅不会增加交易成本,反而会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促进知识分享,使双方不断相互适应,最终实现协作。

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之间是互补关系。在契约治理有效保障双方行为框架的前提下,关系治理能够有效弥补契约治理带来的缺陷,尤其能够通过加深双方之间的信任来减少机会主义的发生。

供应链线下服务流程有综合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服务传递管理、复合型能力管理及资金和融资管理六个方面。

供应链线上服务包含了供应链交易信息管理、供应链物流信息管理、供应链资金流信息管理、信用信息管理、知识信息管理以及环境信息管理六个方面。

海尔货押模式流程图

海尔信用模式流程图

目前,海尔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货押模式年化利率为5.7%左右,信用模式年化利率则为8%左右,海尔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则通过商业银行代收1%的服务费。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平台拓扑结构

贸信云平台

货信云平台

导致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因素应当包括三类:供应链外生风险、供应链内生风险与供应链主体风险。供应链外生风险一般指的是外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可以称为系统性风险。

供应链内生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互动,任何因为企业间不当的互动行为所导致的供应链损失都可以归结为供应链内生风险。供应链主体风险则是供应链行为主体本身造成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原则如下:

(一)业务闭合化

(二)管理垂直化

(三)收入自偿化

(四)交易信息化

(五)风险结构化

(六)声誉资产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