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读后感1000字

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读后感1000字

《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是一本由东西文库著作,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读后感(一):人与机器共同进化

《人与机器共同进化》这本书看书名以为是把机器作为生态群落中的一员,讨论协同进化什么的,应该是挺新鲜的一本生态学著作。但本书实际上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人类与机器共存的伦理学观点集。书中提到“奇点”并围绕奇点前后人的生活状态进行讨论,对科技方法着墨不多,应该属社会学范畴。但书中令人眼前一亮的新观点还是有的。

↓ 书中讲述了一个文艺青年用iPhone街拍的事,这种生活状态是好的,也可以窥见科技对生活的影响端倪。但广告成分太重,文中大肆介绍了iPhone的各项参数,对其拍照功能赞誉有加,也指出其拍照边缘会有畸变等弊端。为什么他不用Nokia呢。

《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读后感(二):一些看法和建议

近年来,不了解一些科技知识,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设计师,尤其是交互设计师。在此以设计师的视角说一些看法,不知编者能否看见,也算为贵刊越办越好尽一份微薄之力。

内容上

当初买这本书是抱着这个主题,希望从略专业和统一的角度了解当前科技与人的新动向(而非去看科幻小说。。)

作为一个非专业人才,专题前的几篇硬文有点生涩,啃完之后还是觉得没有太懂,我觉得原因有:注解不是很全面,很多专业性词汇对于之前没怎么接触过这个领域的人来说有点陌生。这个有可能是个人问题有待加强。热门评论中有一些感觉我赞成,有些感觉泛泛而谈,而之前没读过类似系列书籍的又没法从中get到足够的信息。

书籍装桢

发现书籍设计是由杨林青老师设计的,整体品质感和专业感很足。看到有书评说感觉装桢有点花哨,比如说颜色使用上。对于不同文章的换色使用我觉得没有他所说的那么严重,反而给人清晰的节奏感和结构感。但所使用的形式确实有一些过多和繁琐,例如最后几章节还有渐变绿被设计在页面边缘。这些其实感觉可以省去,但是也无伤大雅。

对于注解的形式确实有点confused,可能设计者也考虑到整体页面的美观,但是看着这一页去另一页找注解确实有点跨度太大。

期待下一本书。

《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读后感(三):笔记

每一篇前页都有可供参考的”阅读时间“,时间或许是这世上最重要的度量刻度。

二十世纪至今,这个世界变化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今天一个想法,明天就可能变为现实。显而易见的,技术作为一种文化,正在逐步瓦解传统,又如卡尔 萨根所说,文明的最关键因素,都极度依赖于科学技术。互联网的接入改变了这个世界,好像一切都是为了“方便”。但反观万年大自然中人类的进化史,人自身的变化已经跟不上时代进化的步伐了,一切来得都太快,我们还想要更多。书中描述了一种人与机器人共同进化的可能性,它用前后文章交织出未来的图景。

老实说,我很期待,同时也很担忧,这个荒诞不羁的你球,站的越高才越能发觉你球是圆的,但是到了那一天(后奇点时代),人性相较于今天是不是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化?我还真想活在百年之后科技已取得重大突破的世界啊。。。 在有关《全球概览》一书制作的介绍中,”分类“步骤使我注意,布兰德不去花时间阅读那些好书,他会将糟糕的书全部挑出来,这类书一部分会被扔进火炉。富勒称之为”排除一切无关紧要的“。这一种剔除不见得会比多读好书受益低。再有感兴趣的便是书中讲的那个观鸟岳父与百物的取舍。我的理解里观鸟隶属博物学中的一种,对植物分类学我也很想试试,但一直苦于没有时间以及缺乏一个可执行的学习计划,这次读了这则观鸟的小故事我觉得我可以起个头做一下了,至少他提供了关于“观鸟”的合理建议。

最后我想了一个问题,如果说如今互联网瓦解了传统,那么未来谁又将瓦解互联网?

p81:弗里曼 戴森:所谓神性,就是意识在突破人类理智极限后的状态而已。

p167:评论时还有种可怕的诱惑———炫耀。不是去简明地地介绍一本书,而是和读者背道而驰。

p189:在未来学和历史学两个领域里,学者们在哲学、认识论和规律性的认识上大有不同。

贝克莱:我倾向于认为,假若我们尝过做一小时天使的滋味,回到凡尘后即便是坐上最显赫的宝座,也远比此刻落入可恶的地牢或坟墓更让我们嫌恶和不情愿。

我很想尝试下做天使的滋味,尽管我明白天使也会有天使的烦恼。。。

《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读后感(四):卷首语

2012年4月底,Kevin Kelly在去首都机场的路上和我聊起了东西文库。在谈到《失控》的成功是否能被复制的时候,他坦言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No”。在今天看来,书太大了,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阅读载体;书也太慢了,原本新鲜的都陈旧了。那如何才能带来更好更快的阅读?他没有犹豫,“长文。足够长的文章。你的观点都要在里面。这会是一个趋势。在美国,它已经是了。”

2012年10月中,Marco Arment带着简洁平实的The Magazine登陆App Store。1.99美元,4篇文章,每两周更新。在他的博客声明中,他重复着打造Instapaper的自信——这是件有价值的东西,你要付费;也包含了尝试和探索——降低生产成本,补贴作者稿费;最后,还有他个人的喜好和坚持——“这是一本给geek阅读的杂志,它大多是关于技术的,但并不全是。它还包括了geek可能感兴趣的其他很多话题。”

《1024》的诞生深受这两个故事的影响。形式上,它通过长文或是长文集合来传递信息,更快速的聚合来提高时效性,更丰富的观点来增加多元性。内容上,以“技术作为一种文化”为核心导向,深入广博地探讨技术是如何变革社会生活,并重塑文化土壤的。当然,我们并不总是在谈论“技术”本身。那些与geek有关的“热爱”和“癖好”,也都将在此开放分享。换句话说,我们试图以一种新的阅读形式,为一类有共同兴趣的人,量身定做一种阅读体验。另外,《1024》将定期出版。

本期创刊号将目光定焦在“人与机器”这个超热点领域。在我们一厢情愿地猜测机器将在不远的将来赶超自己而惶惶不可终日时,人类其实还有一个机会——变得更像机器。这并非科幻小说,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人类创造机器的初衷难道不就是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如果把机器获得思维能力看作是一种进化,那人类具备不坏之躯同样也是一种进化。这是一个野心勃勃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八篇专题文章将解析在共同进化的漫长道路上,人与机器如何成为对方的投射,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永恒话题——伦理与道德的困境。

在专栏文章中,“工具”独具匠心。它分为三个小部分:阐述人与工具的联系、具体工具的展示,以及使用工具制作,旨在凸显科技时代人和工具的新关系。“未来”则是由恒金基金会独家授权的SALT演讲,来自历史学家与未来学家的一次机锋。“遗产”将讲述《全球概览》近半个世纪前不可思议的出版故事,重现一次反主流文化之旅。

本期的收尾之作献给不久前去世的恩格尔巴特。感谢他留下的不朽遗产。愿他安息。

《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读后感(五):关注的几点内容(笔记)

因为书中的许多观念在国内传播的并不是广,许多词可能之前都没有听说过,所以这本书读起来浑浑噩噩,想必翻译的时候也挺困难的。有些地方印象还是很深的。读完之后才意识到,这本书其实是一本精心编辑的杂志。下面是读了一遍之后的笔记:

一、在“什么是技术奇点”中提到了从智能强化的观点看,下面研究项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人/机团队自动化配合。

2.在艺术领域开发更多的人/机协作项目:结合现代机器的图像生成能力和人类的审美感受力。

3.在国际象棋比赛中,允许人/机协作团队比赛。

4.开发接口,允许人类可以在移动环境下获取计算机和网络服务,而不需要被固定在电脑前。

5.开发更为均衡的决策支持系统。

6.使用本地网络组建高效工作团队。

7.开发全球网络的潜能将其作为一个巨大的人机交互工具使用。

--------------------------------------------------------------------------------------

二、在“如何制作《全球概览》”中,提到了制作《全球概览》的过程方法,感觉和其它杂志编辑的方式无异啊,虽然自己也不是很了解编辑过程。下面是提到的方法:

搜集:

包括三大工作

* 鼓励信息流的流入,即由读者自发的搜集行为。对自发的建议进行奖励。

* 翻阅各种资料寻找可能有价值的东西。通过查看各种期刊、图书。

* 区分好坏。“排除一切无关紧要的”,并把它当作思考的核心过程。

评论:

在开始读书之前看看书评,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接近一本书——实现一种陌生效果——这样你就不容易陷入对作者风格的模仿,或者像评论家那样,陷入从个人视角出发的琐碎争论中。最快发现一本书可信度的方法,是看它的插图和书末的附录。

编辑:

一个好的目录能实现对工具的快速浏览,轻松找到想要的工具,并附有你所感兴趣的详细信息。在为重要性排序时,优先级依次是:准确性、明晰度、信息量、外观。编辑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生产时间和空间的高效利用。

--------------------------------------------------------------------------------------

三、在“比特与原子:制造你想要的一切”中提到了数字化制造、Fab Lab、3D打印机。

其中提到了3D打印的问题:3D打印过程中误差不断积累。3D打印机受到打印机头空间位置控制系统的大小限制。3D打印机打印异质材料的能力相当有限,这是因为所有材料都必须经由相同的打印过程。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部件没用了以后,只能弃之如敝屐。

然后提出了3D装配机的概念,这个国内好像没什么概念。3D装配机,可以用类似核糖体的方法来组建新结构。装配机可以为一个离散集合添加或者删除元素。和3D打印机相比,3D装配机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在于,装配机能够在单一流程中做出整个功能系统。装配机可以整合固定或者可移动的机械结构、传感器、制动器以及电子电路。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装配机不会产生垃圾。

四、iPhone与布列松的手巾

http://blog.majingraphy.com/?p=783

五、当你的生活中只能保留100件物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7VUpYpTwI8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